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_文字的演化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 beiba

共:💬38 🌺1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_文字的演化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李约瑟难题

人类最早的几种文字都是象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还有玛雅文字。这里面,古印度(准确说是“哈拉巴文明”)文字、古玛雅文字和它们的文明一起消亡了。

其余的三种象形文字,后来分两条路径发展:表音和表意。

表音文字,就是用字母表示语音的文字,分为四大系统:

主要应用于西方文明的拉丁字母文字系统;

应用于东正教文化圈的西里尔字母文字系统;

应用于伊斯兰文化圈的阿拉伯字母文化系统;

应用于印度文化圈的婆罗米字母系统。

表意文字,只有汉字。

为什么只会产生“表音”或“表意”这两种?

所有语言,都是“音”和“意”的结合,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和思想的符号。记录和传播就只有两种方式:或者“表音”(语言),或者“表意”(思想)。

先看看表音文字的演化路径。

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地中海东岸北部(现在的叙利亚和黎巴嫩沿海),出现了很多腓尼基人的奴隶制城邦。这个地区,处于现在所说的亚欧非的交界,海路陆路皆很便利,商业一度非常发达,不同民族交往频繁。贸易使对记录数据的文字需求格外迫切,以往的象形文字不仅远远不够用。

于是,腓尼基人逐渐摸索,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创造出了22个字母的腓尼基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以古埃及象形文字为基础,但改变了文字与表达对象“依类象形”的对应关系。这种文字,可以通过字母的不同组合,产生N多个词汇,便于学习、记忆,尤其便于不同种族的人交流和记录数据。

腓尼基字母的开创性功绩,使其成为以后所有拼音文字的基础,逐渐形成了前面说到的四大拼音文字系统。

再看表意文字的演化路径。

世界上,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唯有汉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同源文字,“源”和“流”一致,始终从未中断。汉字的发展的大致脉络是:结绳记事-图画字-象形文字-形意文字-意音文字。

这里强调一下,现代常用汉字,形声字---既明义又标音---占了90%以上。“认字认半边”的人相当不少,所以汉字已经发展到意音文字阶段,兼具表意和表音的功能。

古代原生文明的象形文字,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发展道路,这里面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地处海陆交通要道,战乱频繁,不利于原生文明的延续,贸易发达,多种文明之间的交流,要求诞生的文字系统既能快速记录,又能被多种语言发音,自然而然多种语言语素的公约数演化成了拼音文字。

中国则不同,西南部的高原峻岭,西北部的茫茫大漠,东部临海,挡住周边强势民族的入侵,能保持原生文明持续稳步发展。没有同其余文明太多交流和贸易往来,对于多文明间的语言交流需求不强,同时农业社会靠天吃饭,非常依赖前人的知识经验,语言文字的发展重心,落在了记录和传播前人的思想上,所以汉字的发展就逐渐偏向了“表意”。

这两种文字系统也造就了两类截然不同的文化,表音文字的社会文化更开放,适应能力强,更看重短期的现实利益,容易诞生发达的商业文明。表意文字的社会文化更注重知识和经验的传承,社会中知识分子地位远高于商人,也更容易崇古尊经。

知识的传播分为知识记录和阅读理解两个步骤,从两种文字系统总体对比来看,表意文字系统的阅读理解成本更低,表音文字系统的知识记录成本更低。直觉上可以想象,在文字诞生早期,如果书写简单,理解就比较困难,反之亦然。文字的演化有路径依赖,这两套文字系统演化下来就互有长短,到今天也基本如此。

在文明发展的初期,不论是古代西方还是古代中国,知识记录的成本都相当高,甲骨、铜鼎和羊皮都不是普通人可以负担的,表音文字系统的优势几乎不能体现,而表意文字相对直观、更易阅读理解,导致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结果:古代中国知识传播的总体成本低于拼音文字。虽然这个优势并不明显,但是持续存在,使得文字系统的受众更广,知识分子基数的扩大,就像如今的互联网app一样,更大的用户基数使得系统的迭代更快、更有效,这使得造纸术、印刷术等影响文明发展的关键技术都诞生在古代中国。

在唐宋时期,汉字的知识传播成本比较优势达到了巅峰,相对于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区,唐宋文明是难以企及的高度发达。

中国文明相对衰落,而西方文明的相对上升,就是从西方文艺复兴开始。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活字印刷术带来的拼音文字咸鱼翻身。

唐朝已经有雕版印刷术,而宋朝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活字印刷术在近代之前并没有在中国广泛应用。

雕版印刷,是将文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后,让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的,然后再在木板上刷上墨,经纸张压在雕版上,形成印刷品,一套雕版一般可以印几百张,这样书籍就能批量生产了。对于雕版印刷出现的时间,今天大部分学者认为印刷术出现在唐初,因为沈括在《梦溪笔谈》的《技艺》篇中有明确的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也就是说唐朝有了,但是不普及。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得知识得以在中国普及,也使得中国在很长世纪里文化和经济都走在世界前列。不过,雕版印刷的木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损坏了需要不断更换,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同时,由于雕版的刻制比较困难,刻错一个字,整板就要重新刻制,大部分时候,刻制是都需要由有经验的工匠来完成。到了辛亥革命时期,鲁迅的《孔乙己》还有抄书的情节,可见当时雕版印刷成本对于小众需求还不如手抄,这个成本之高可以想象。

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按照这个记载,毕升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发明了在胶泥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后,便成活字。在排版前,先准备一个在铁框的底板上,敷上纸灰的松脂蜡,将活字依次排在上面,然后加热,使蜡稍熔化,等冷却后泥字便固定在铁板上了,然后再像雕版一样印刷。

为什么中国的活字术没有能够取代雕版印刷呢?因为像汉字字数太多,几万个,其中大部分使用频率还很低,可是为了不同种类的书籍又不得不准备,这使得印刷成本极大提高。从商业的角度讲,雕版印刷会更便宜一些。

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之后,迅速普及,其关键原因是拼音字母少,字符集小,印刷成本相比雕版印刷术大幅降低。

在文艺复兴前期,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已经普及,拉丁文拼音文字在知识记录上的优势对于汉字是碾压性的,而汉字微弱的阅读理解优势根本无法抹平另外一方面的巨大差距,在知识传播整体成本上西方大幅领先于古代中国。这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李约瑟难题的答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知识传播成本降低到一定门槛才能发生,而汉字过于庞大的字符集,使得古代中国始终无法到达这个水平。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知识记录就是编码,阅读理解就是解码,知识的传播就是从人类大脑之间的编码、解码的过程。文明发展中的语言文字系统编解码成本降低到一定门槛,才能诞生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

西方工业化之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印刷术,最终传回了中国,现代印刷术抹平了汉字和拼音文字在知识记录上的成本差距,从那时期起,从辛亥革命前的繁体字、文言文、竖排版,到新中国的简体字、拼音、标点符号、现代文、横排版,汉字系统的演化速度之快,超过任何拼音文字。中国也开始奋起直追,到现在开始了文明的伟大复兴。

回顾汉字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可以说这是对于汉字和中国文明演化的一个总结。没有万世不变的好东西,曾经的进步动力,可能就是下一步发展的桎梏。

关键词(Tags): #文字#文明#演化通宝推:迷途笨狼,审度,桥上,不远攸高,起于青萍之末,
家园 表意文字在中国通行

一开始也许是因为当时有多种语言并行,但交流频繁。

家园 你这个视角有道理

我认为西方科技的基础是抽象化的代数以及后来的数学分析。从拼音文字中发展出代数比较容易。中国文字则没有可能。

家园 我觉得目前相当多的中外对比是靶随箭走。

也许何新他们是对的。

家园 我觉得陈平说的演化路上有道理

表音表意可能只是演化路上的分岔

汉字你说记录困难理解简单,好像一般看法没觉得有简单

在唐宋时期,汉字的知识传播成本比较优势达到了巅峰,相对于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区,唐宋文明是难以企及的高度发达。

不是因为比较优势达到了巅峰所以文明发达,而是因为文明发达所以比较优势有扩大......

这是物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另外文字记录载体的便利性对文明的发展也很重要,当年希腊人动不动的长篇大论都能流传下来,看咱们的论语、庄子、春秋多简练字多么少,得承认人家使纸莎草记录真比咱用竹简用帛来记载方便

等咱有了造纸术,文章也才长了起来,史记这样的长篇巨制也才留了下来

家园 严格意义来讲,表意的才是文字

表音其实是语言功能的延伸。必须借助语言才能看懂的文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表音文字是一条岔路,很可惜的是,都走到岔路上去了。

语言与文字都是表达与记录信息的,他们应该是独立存在的。真正的文字应该是像中国的象形文字一样,不认识字的人看到也差不多能猜到意思。这才是文字的最高效率与境界。

从记忆角度来讲,人直接看到象形文字头脑中出现的反应最丰富最直接最精准也最容易产生联想。这是大脑的最佳工作状态。

中国解放以后为了普及文化教育,把汉字简化了。现在到了电脑时代,我们基本已经不需要手写文字了,都是打字。其实应该恢复繁体字。这有利于回到大脑的最佳工作状态。

家园 史记就是写竹简的啊
家园 史记不是写在纸上的
家园 西汉有纸好像!

为此,从1964年到1988年的24年间,中外其他10家机构的20多位科学人员反复检验灞桥纸达10多次,却一致否定了轻工部造纸所的鉴定意见,专家们在借助显微镜分析时认为,其纤维实际长度只有1~2厘米,这就证明它们被反复切碎过,因为麻线的完整纤维应长15~25厘米,纤维的排列也紊乱无序,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纤维性颤动,表明事先经过舂捣、打浆及抄造工序。此外,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对1986年出土的甘肃放马滩纸样品进行化验和技术鉴定后也得出结论:该纸纤维不但分散,而且分布均匀,纤维按异向交织紧密,为麻类植物纤维纸。

-------

以上为百度百科 西汉纸

话说埃及希腊有纸莎草可以大量记录思想广泛传播,他们那时很厉害!

汉唐我们有纸了,可以大量记录思想广泛传播,我们是天下第一了

等活字印刷术欧美大行其道了,工业革命了

所以我觉得关键也许不在于表音表意,在于是否能大规模记录思想传播思想

这和社会发展也是相互促进正反馈的一环,是一个因素,但要说主要因素,有点偏颇!

家园 西汉有纸这个不是新发现

我九十年代读中学的时候,历史教材上就写的很清楚,东汉的蔡伦只不过是改进了造纸术,并不是发明,但西汉有纸,并不代表司马迁能用得起,

家园 大多是大胆把结论架设了,然后再围绕结论大胆论证。

所谓的小心论证啥的,都是幌子。实事求是,不存在的。

家园 内行

除了头部的一些研究,下面的几乎都是这个套路。几乎全是水。

家园 除了个别少数民族的文字

中国主流历史上一直没有表音文字,虽然从甲骨文到金文什么的不断演化,但一直都是在象形表意这个圈子里打转转,这是事实

家园 我倒是听过一个关于中西文字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 -- 有补充

曾有一个家学研究文字的朋友跟说我: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秩序,讲究一个事情有始有终,有头有尾。中国人没这个概念,比如中国文字就没有头尾,没有始终,所有的顺序都是随心定的,西方文字就不一样,一定有一个开始的字母,有一个结尾的字母,孩子从小就潜移墨化了秩序的概念。中国人的世界的混沌的,怎么可能产生现代科学。

另外,中国字的特点导致学习时要花数年乃到十多年的时间去认字而耽误了学习系统知识的时间,不像西方孩子用很少的时间去学学发音和字母,就可以系统学习知识了,学习效率高多了。

我当时听了觉得似乎有些道理,由于不太懂,只能嘿嘿。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一下:西方文字就不一样,一定有一个开始的字母,有一个结尾 -- 补充帖

指的是,西方孩子学了字母读音就可以读书了。比如英语国家的孩子学了26个字母就可以读书了,虽然可能不太理解含义。所谓顺序就是指西文中的字母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是有序的定量的。

中国孩子要基本阅读至少三年吧,要自由地读书读报差不多得五年。

家园 所以我觉得是有不同音的族群用了同一种文字

只能是表意,不可能表音,因为大家音不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