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社保(包含就医),学籍,还有其他许多的东西,还是没有全国统一。工伤工亡交通事故等赔偿,同命不同价好象最近取消了,居住证仍然存在,户籍仍然存在。
假日兄提到的出生决定一辈子,目前仍然存在,不过跟之前,已经是天渊之别,这个是巨大的进步。我跟假日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是有点差异。请假日兄考虑一下生产状况,每逢乱转治,都会加强对人口流动的控制,无他,有利于社会整体生产的恢复,然是随着生产恢复,就会放松流动管控。也就是说,控制人员流动,并不总是恶政。建国初期对人员流动并不严厉,当时是导致一些问题,当时的社会经济,并没有能力支持大规模的盲流。同样的,改开的人员流动,也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产生的问题也很多。
农民是有地的,不管这地是在自己名下(集体化之前和包产到户之后),还是在集体(生产队),农民怎么带着自己的土地迁徙?这跟生产队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你说的实际上是农民脱离土地,向城市迁徙,向工业迁徙的问题?
那么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农民转向城市,转向工业化,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的或者唯一的决定因素就是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程度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而生产队决不会是障碍,既然农村劳动力富余、人多地少是普遍的现象,如果没有个人恩怨,任何公社、生产队都会希望自己的农民更多地被工业化吸纳,而留下的人均土地更多。
农民脱离土地,向城市迁徙,向工业迁徙只是一方面。从这个生产大队向另外一个生产大队,从一个生产队向另一个生产队迁移都几乎不可能。然后从农业内一个分支向另一个分支迁移也不可能。而这些迁移或者说自由组合在承包后或原来的初级社和高级社都是可能的。
就以我老家原来的公社或乡为例子。该公社位于一个江中小岛,是几百年前泥沙冲积沉淀起来的,它由六个生产大队组成,在公社级别还有一个渔业队和一个农场,主要是养蚕。生产大队的任务就是在水田种植水稻,在旱地种植番薯,另外个别大队还成立了队办工厂,一般不超过十个半脱产工人。只有最下游的那个大队,由于冲积成型最晚,所以土地肥力不够,旱地居多,所以种植大量柑桔。
在承包前,上游几个大队的普通的农民就只有在生产队种水稻和番薯。在承包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在自己的大队转包粮田成为种粮大户,也可以自己弄条舢板去打鱼,也可以去买一两头奶牛干畜牧业,也可以在自己家里养蚕,也可以去下游那个村转包旱地种柑桔。 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也是不错的选择,80年代是我们那里农村造房高潮,木匠,泥瓦匠和石匠的老师头(温州话工头的意思)有很不错的收入。以上这些选择在公社时代要吗没有,要吗很受限制。
大前天跟三表哥说着春节的天气,我说印象中最早就初十就浸谷种,天寒地冻的。他说初十算什么,最早一年是初二,天气太冷,浸不出芽,得烧柴熏房子。那时又没有农膜,秧苗很容易冻死。处理方法是撒草木灰,草木灰溶水时发热。但是草木灰过头了,太咸,又会弄死秧。直到后来有了农用膜,才解决了育秧问题。他这么说,我倒是真记起了以前经常要补秧。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天气预报。除了秧,他还提到个例子,有一年推广一个矮脚种,打花较迟,刚好碰到寒露风,减产超一半,那你一个人只分了50斤谷。
三表哥50年代初,初中学历,当过兵,当过支部书记,现在按流行的说法是新乡贤。
看到懒厨河友的疑问,本来想回复一下,看到兄弟的回复,觉得没必要狗尾貂续了。
生产队我年龄很小,回忆非常凌乱,错误很多,我父亲是生产队会计,我多次和他核对,纠正了一些记忆。
生产队时期做事效率不高,确实如此,但当时大家基本上没有闲的时候,农忙时大家都干农活,农闲时修路修水利,很少真正闲的时候,这是我小时候的记忆。实际上,我村的水利基本上是生产队时期修的,路在修了三分之二之后,在分单干之后,有十几年几乎没修过,就凭这一点,我都认为在生产队时期尽管大家付出很多,但是成果是很显著的。
历史开了个玩笑
我认为你不占理。
因为你只有小时候的一点感性认识,“饿”。饿肯定是事实。后来吃得饱也是事实。但你不理解变化的原因。
97给你解释,提供数据,你不理会。
有没有想过自己可能是错的。
说得详尽可信。
总体感觉,1.贵乡比辽宁富庶多了。2.分田短期有利,长期未必。3.农民真辛苦。真应该是世界的主人(话事权的权重)。
【家父每次都念念不忘千斤亩,真实现达到的,也许就两次吧,估算是1000零几十斤】
尊翁是个伟大有自豪感的职业者。
但是工业化没有起来之前,农民的出路不多。
当时生产队的土地100多亩,人口200人,根本不够吃,也用不了这么多人,只要有人申请做手艺人脱产, 如木匠、泥水匠、篾匠、裁缝等,只要每年给生产队交几十块钱,一个月大约五六块钱,保留口粮指标就可以了。
如果是公社内部调动,也是一样,接收单位交这个钱,或者干脆户口迁走。 公社对于迁出户口无上欢迎。
事实上是说结果上,之前好像谈论过这个话题。
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上海郊区的农民就是靠大棚把一年的蔬菜生长周期扩大了好几倍,那些农民比城市工人收入还高。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使得农民的负担在90年代远远超过了公社时期。
包产到户这个政策真是朝三暮四改为了朝四暮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