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 -- 给我打钱87405

共:💬188 🌺284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西西河任何一个ID都知道,一礼拜20万字说easy并不过分

然而,要每个礼拜都如此,那就难了。

同理,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腻在一起一个礼拜,这并不难,实际上很容易,但要每个礼拜都是这样,很难。

人,都是喜新厌旧的,能每天坚持看书的或者跑步的或者做饭或者谈恋爱的,他一定是从中发现了“新”,既然每天都有新的内容,为什么要换来换去呢?反过来,不能从中发现“新”,自然就要换。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人都是持之以恒的,只不过,怎么个喜新厌旧法,因人而异。

家园 你们这批人写东西都是一个模式,东扯西拉。

你们这批人写东西都是一个模式,东扯西拉。

到西西河来吹你特能读书,那你真是来对了地方。

家园 哈哈,你的自证相当完美

“你们这些人都……”,好一个“都”!

所以,你不只是“不相信一个礼拜能20万字”,你是吃饭吃乏味了,睡觉睡乏味了,泡论坛泡乏味了,整个世界都让你感到乏味,包括你自己。

原因就在于你“懂”,正因为 你将自己置于一个“懂”的状态,所有的事对你而言,就不会 有任何变化了,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新鲜感,于是,你,枯萎了。

然而,这种状态让你十分不适,于是 你到处寻找新鲜感,可是,很多时候,你得到的却是失望……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你不会活。

家园 你有多少阅历,读没读过书,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你有多少阅历,读没读过书,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你们这批人", 不是"你们这些人".

你跑到西西河来装读书人有什么意义?我真没看出来。

你就是为了让大家伙知道你没读过多少书?呵呵。

你居然还装模作样的秀自己的读书经验,还要教导人家怎么读书,你真是来对了地方。

家园 这里应该说的是积累素材

1

当初欧阳泰的《丹药与枪炮》囫囵吞枣,几个钟头就读完了。现在还能翻翻、搜索引用些说法。但要说真的读透了,很难。就此判断,不深入研究,一星期应该不是问题。

自己把阅读分为两种,事实型和探索型。事实型就是陈述性阅读,把内容当作陈述。探索性可以分为还原与溯源。还原,包括重构也就是探索内容是怎么来的,不只停留在文本给出的方法。溯源则是探索背后的意识体系,通过对内容和词汇的把握,熟悉整个论域。准确的说,探索是以一通百,而陈述是积少成多。

说白了也就是读史和读经的区别。读史上来要把所有内容当作陈述,熟悉之后,才能够比证推例。所谓的“首先要整体把握”。读经相反,往往要训诂考证、明晰源流,试图还原思维。又或者继而参照当下解读。

两者当然不是泾渭分明的,但对于非专业、非考证来说,积累事实远比通晓源流重要得多。尤其是历史,一不小心就把历史当新闻了。

2

文言文二十万字……一星期,需要高中语文及格。对于毕业多年的,有点难度。

如果是说白话。实际上看的多了,大致套路熟悉了,材料掌握的多了,自己就能把他要说的填进去,然后一带而过。一本二三十万的书,真正要看的或许只有一两万字。连我这种不学无术的都能如此。

感觉这里真正的问题是,对读书的定义不同。

就个人了解的情况看,每日一本专著或者一年一两千的都是常态。典型就是先秦史论坛的子居,还有就是会在豆瓣上出没的老师,也包括图书分享群的管理。知识积累没什么难的,现在的专著能有一点点突破就很难得了。当然,自己还是望其项背。要知道,我都是直接看开头结尾,结尾看不懂才去看论证过程,看书相当于只看论文的摘要。

至于小说,中学时候,大家普遍看小说,二十万字的,可能一个中午就看完了。除非古文引用的多。

3

考虑到现在写作普遍有问题,二十万字真的不算什么。看见自己乱七八糟的文字了吗?大概就这个样子。整理一下,至少减少七成字数。

此处可以引用一番:

历史学学术论文的文字表现力差的问题,如今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博士生们的学位论文。各路导师聚在一起,抱怨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学生越来越难带,而难的突出方面,就是文字能力差到无可奈何的地步。这样的情形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并且开始想方设法,探讨如何解决提高之道。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说并非史学界独有,不过史学界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或者说,史学天然具有文字表达力强的内在需求,因而对目前的状况更有强烈痛感。——桑兵:如何提升史学论文的文字表现力

其实这篇论文欧化中文也很严重。非常严重。

类似的,许多国外著作,尤其通俗类,也这样大水泛滥。

结论自然是二十万不算什么。(不讨论引用占的字数。)

4

万事开头难,或许这里说的是了解最基本的概念,熟悉最基本的材料。一个星期二十万字的确很难。

家园 这篇商讨“文字表现力”的论文,自己也没好到哪去。

历史学学术论文的文字表现力差的问题,如今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博士生们的学位论文。各路导师聚在一起,抱怨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学生越来越难带,而难的突出方面,就是文字能力差到无可奈何的地步。这样的情形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并且开始想方设法,探讨如何解决提高之道。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说并非史学界独有,不过史学界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或者说,史学天然具有文字表达力强的内在需求,因而对目前的状况更有强烈痛感。

比如

名化 历史学学术论文的文字表现力差(的问题)

名化 如今几[近](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复数 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博士生(们)的学位论文

矛盾 抱怨最多的话题(之一)

重复 而(难的)突出方面

名化 就是文字能力差到无可奈何(的地步)

重复 这[已经](样的情形)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

冗余 并(且)开始想方设法,探讨如何解决(提高之道)

重复 (诸如)此类(的)问题

冗余 不过史学界(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

名化+结构 [文字表达力是史学天然内在的需求](史学天然具有文字表达力强的内在需求)

结构 [对现状的痛感更为强烈](因而对目前的状况更有强烈痛感。)

为了押韵、强调,适当用用也没什么,但是大面积的性度力……只能说有口语表现力吧。

历史学论文的表现力,如今差到令人发指。尤其是众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各路导师齐聚,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越来越难带。特别是写作能力令人无可奈何。这已经引起各方面关注,开始想方设法寻求出路。这个问题应该非史学界独有,不过史学界可能更突出。或者说,文字表达力是史学天然、内在的需求,对现状的痛感更为强烈。

单纯调整欧化部分,193字缩减为133字。三分之一没了。但这样改也没好到哪去,所以根据语义重构才是最合适的。自己对此无能为力。

家园 读后感(3)

我在读《中国共产党历史》这套书时,不断的自问:是什么在推动我读下去?

一开始我找不到答案,感觉好像可能也许是因为我被中共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所感动,可是,在别的书里也有类似的内容啊;我又想,是不是因为这个事跟我有关系,我是中国人呢?我想了又想,不是的;我再想,那就是我被“中共总能想出来办法来”所吸引?可惜,仍然不是。

一直到我近来进入“反刍”阶段时,答案才浮现出来: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社会。是这个东西在带着我读。

对我本人而言,这是一个突破,收获巨大!!!

我以前,老持一种观点:这个世界为什么总是给人一种随时要崩掉的感觉呢?那是因为有一个“名实问题”。很多概念,比如爱情,比如社会主义,这些都只是空盒子,里面没有内容。所以,不是说“历史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爱情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社会主义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认为,要把话说清楚,要给出明白无误的定义,这样就没有争执了。这是我长期持有的观点。

然而,这一次,被颠覆了,我被中共党史颠覆了,或者说,我造了自己的反,我把我自己给颠覆了。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新陈代谢。为什么病毒不算生命体?因为它只会复制啊。新陈代谢不是用一个一模一样的东西来替代另一个东西,它是用一个新东西来接替一个旧东西。

所以,爱情也好,社会主义也罢,这个”盒子“在很长时间内,都不变,也就是旧的,所谓的”旧瓶“。然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往其中放入新的内容。毛泽东心中的社会主义,跟刘少奇心中的社会主义,那不是一个样的。邓小平心中的社会主义,会跟刘少奇一模一样吗?我看这是不可能的。毛泽东离开了我们,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就至少暂时告一段落了。邓小平接着干,那就往社会主义这个盒子里装入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事实上,这么做,当时很多人是欢迎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是喜新厌旧的。这里一定要重复一次,是当时欢迎。现在为啥不怎么欢迎了呢?改开到今天已经有40年了。答案出乎意料的简单。

顺带插一句,今天正好有个n字打头的河友来跟我”论战“,涉及到了喜新厌旧和持之以恒,在这里我复制一遍我的观点:

西西河任何一个ID都知道,一礼拜20万字说easy并不过分,然而,要每个礼拜都如此,那就难了。

同理,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腻在一起一个礼拜,这并不难,实际上很容易,但要每个礼拜都是这样,很难。

人,都是喜新厌旧的,能每天坚持看书的或者跑步的或者做饭或者谈恋爱的,他一定是从中发现了“新”,既然每天都有新的内容,为什么要换来换去呢?反过来,不能从中发现“新”,自然就要换。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人都是持之以恒的,只不过,怎么个喜新厌旧法,因人而异。

这个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思想是很不解放的,其中一个不解放就是鄙视”喜新厌旧“,比如陈世美喜新厌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些人自己又无时不刻的喜新厌旧。正因为如此,这些人过得相当的纠结,因为发现自己”心口不一“,是个”两面派“。这种纠结有非常多具体的表现,坚持读书,他做不到,那坚持做饭他能做到吗?他也不能;坚持跟另一个人过一辈子,他还是做不到。实际上,他每天都想换,换衣服,换工作,换房子,换车子,换居住地,换丈夫或妻子……

这里面就涉及到所谓的唯物和唯心的关系。马克思说唯物才是对的,因为这个世界天天都在变,每天都有新鲜事物,即便是地球自转,每次都不一样,这根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不对呢?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是不对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由人来解读的。在有的人看来,每天的太阳都一样,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每天从东方升起的是日。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很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说这句话的人到底看到的是不变,还是变化呢?如果他看到的是不变,那么他必定受不了,他用自己的大脑把自己封死在一个不变的世界当中了,然而他作为人这样一种生命体是无法忍受”“活着就已经死了”的,所以他会”疯“。那如果他看到的是变化,那么他就自在了,相当舒服。

“温故而知新”这五个字,我现在意识到,我以前不认识它。

家园 如今我有点怀疑自己天生就是“穷”命

我小时候经常逃课,但是从学校里出来也没有什么可玩的。我会躺在山坡上看云,白云苍狗,百看不腻,我现在还保持着这种“本事”。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云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么?

所以这个事,跟穷没有什么关系,不是因为我是穷人出身才如此的。但是我现在穷,肯定是有关的。经常会有人拉我去搞点“新项目”,多数我都“算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不需要花很多钱就可以找到“乐子”,比如我跟人家讲,读书对我而言就是娱乐,他们会觉得要么就是我在拐着弯凡尔赛,要么就是我有毛病——脑子坏掉了。那么,一个厨子,他烧菜会不会觉得乐趣无穷呢?有的会,有的不会。

我小时候我妈找人给我算过命,结果很差,说我是“劳碌命”。我妈很同情我——估摸现在更同情我了,算得很准嘛。可是我当时就认为,“劳碌命”难道不是好命吗?一辈子跟个小蜜蜂似的,多么的逍遥自在啊。我现在还是这样看的。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与别人无关,我永远不会向别人“推销”这种东西。

家园 我微信一共就两个群

一个是家人群,一个读书群。对了,还有一个家长群,但我长期不看,接近于不存在,老师经常质问我为什么不回话,我说我基本不玩手机。老师自然不信,当然我也没说真话。😁😁😁

我所在的这个读书群,我在里面是垫底的,“长辈们”——读书的长辈——经常教导我,要读“大部头”,否则你永远看不到全貌。啥叫“大部头”,起码也得五卷起吧,一本两本的书没意思。他们三天两头在我这“凡尔赛”,就他们所读的各种“大部头”进行讨论,我完全是听都听不懂。我是有心无力啊——其实还是懒,几年读不了一套“大部头”。明年打算读一套。

家园 从语言走向实践。

至于解释,可以之后再说。

家园 二十四史不过五千万字

这个月才开始正式用微信。

有些大部头是真的读不来。不是因为人家说得不对,而是因为说的太对,近乎废话。不仅觉得无趣,还会让你糊涂。因为脑子太快了。结果就是,到关键时候,自己掉线,没能把握到精髓所在。比如某著名德国学者,最后是在别人引用的话里才明白其厉害之处,尽管那也不过是一些常识。但有些常识,一般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这也可能是因为自己记忆结构是建置生成型的。源于健忘。

其实所谓读史的把握整体,只不过是某个角落出现的两个小字,不要过了一百行就不认识了。

大部头不够凡尔赛,上上辈的历史学者还会感慨无书可读。经史两藏,大部分都读过,今人(几乎)根本没这个能力。反倒是制造同等规模的文字方面,能力不小。参见层出不穷注解的和句读。上一辈的学者,像胡宝国,一生也不过二十多万字。放今天……

我说的读书群是资源互助,PDF为主。自己读的书可能还不如人家扫的多。自己处理过的,可能还不如人家书评写得多。

家园 "文言文二十万字一星期需要高中语文及格",你上过高中和大学吗

"文言文二十万字一星期需要高中语文及格",你上过高中和大学吗?

史记,全书130卷,总字数为533505

你一个星期,看完三分之一多的史记,只需要你高中毕业,语文及格?

呵呵,最近河里真是人才辈出啊。

高中那点文言文,根本就不够看史记的,必须看详细注释的版本。

上完大学文字专业,看史记才够。

如果从没看过史记,三个星期看完史记,就算大学本科毕业那也是神速。

吹这种牛逼的都是没看过正经文言文的书籍,也就是看过高中那些文言文的文章,就以为文言文的书籍也是这么简单。

高中课本里的文言文那都是人精心挑选,比较简单好理解的,所以给高中生看,还得加上一堆注释。

而且哪怕史记这样的文言文,精彩的篇章也是少数,大部分的篇章是非常枯燥的,现代人根本看不下去,因为你没有看过正经的文言文的书籍,所以你就敢信口开河。

当年韩寒吹牛他高中看完了管锥编,方舟子就把管锥编第一页截屏发出来,问他你确定你看过管锥编?

是个正常人看了这个截屏就知道韩寒在撒谎。

我把史记开头的部分发给你,让你体会一下文言文的书籍本尊长什么样,大概四百字,我就不跟你计较学历了,你试试看。

我不认为这个很难,问题是这样的文字你一个星期看二十万字?呵呵。

----------------------------------------------------------------

五帝本纪第一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 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 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 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 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 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 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 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 德振兵,治五气, 五种,抚万民, 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 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 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 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 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 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 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 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 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 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 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 日推筴。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 淳化鸟兽蟲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 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 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

家园 这恰好证明了预设不同

说的是中古以后,而且也包括类书、志书、起居注、 穿戴注之类。前者带注释,后者……看你想怎么看了。

而且要注意,只是“知道”。深入是之后的事情。

如果真的要说,道德经才五千字,但集释有多少字?一本基础读物,比如《纲鉴易知录》有多少字?

所以问题就像上面说的,是定义不同。

何况可没说能看“整篇古文”,说了自己是看“摘要”的那种。能二十万字,说的是白话文。如果是EPUB,阅读软件会有统计。(上个回复顺序是乱的,而且废话比较多,等换电脑已经没法修改了。)

---

那么,这种能看吗?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这只是身边顺手的。

简单说,现在大家把文言文看的太严肃了,总拿秦汉当例子。

家园 预测 -- 有补充

先讲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毛爷爷是思想非常解放的人,体现在哪?就说一条,斗而不破。能做到斗而不破的人是极少的,比如江青就不行,斗着斗着就急眼了,毛爷爷为此批评了她很多次。我的意思是,假设邓小平跟刘少奇的年龄掉个个,那么被保护起来的就不是邓小平,而是刘少奇。我认为毛爷爷很欣赏邓小平一敢斗二不急眼这种特质,同时,邓小平也年轻一些,所以邓小平得保护起来,不能斗残斗死。

据王光美回忆,刘少奇跟毛爷爷压根就没有任何私人矛盾,可是毛爷爷跟刘少奇的的确确存在着路线之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三点:其一、毛爷爷的思想解放程度是刘少奇不具备的,所以刘少奇尽管很努力地想跟上毛爷爷的步伐,无奈总也追不上;其二、按当时的分工来看,毛爷爷好比是县官,刘少奇好比是现管,大家都知道,县官跟现管很难协调好,因为 二者所要面对的事情是不一样的,现管比较多的在战术层面动作,跟“小官”、“民”打交道多;县官比较多在战略层面动作,跟“大官”打交道多;其三,毛爷爷站在“小官”、“民”这一边,认为是“大官”出了问题,要整“大官”,彻底的搞掉,于是就有了“抢班夺权”的革命委员会;刘邓站在“大官”这一边,认为他们的主张是“顺民意”,这个“顺民意”里藏着一个东西,直白说出来那就是“群众不行”。怎么个不行法呢?你跟“民”讲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干劲十足,但是你跟“民”搞点物质刺激,他们其中另一部分人就“不困了”。这里我需要说明,我认为,刘邓并不是“屁股决定脑袋”,但底下有些党员干部确实是“屁股决定脑袋”。相反,我认为刘邓其实也知道“只有一部分群众喜欢私,另有一部分群众喜欢公,还有一部分群众怎么着都行”,但是刘邓手下的一部分“官”们,多数都是认为“民”不行的,或者是认为搞物质刺激对“民”比较有效。这种看法,可以说是封建残余、历史惯性使然。问题在于无论是谁,一时半会也很难改变。我们人类社会有大量的偏见、成见、误见,到今天也消除不了,还在持续的产生作用力。这样一来,刘邓手下的“官”们,一种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一种是认为“用物质刺激才能有效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两种加到一块,是多数。少数认同毛爷爷的思路,但是,他们是少数。那么对于刘邓来讲,他们就不得不倾向于“尊重既存事实”,而对于“思想改造”有一定程度上的抵制。为什么会这样?我们 那会是什么处境?建国不到十年,美国不跟我们建交,苏联也跟我们翻了脸。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邓自然会倾向于“快速把经济搞上去”。用我的话来表述,毛爷爷跟刘少奇的路线之争,那就是毛爷爷提出的意见是,既要改造思想,又要加快建设,并且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这个看法,对不对呢?我表示,完全正确。可是,问题在于,就算是真理,也是人在解读啊!!!毛爷爷的这种类似于“教学相长”的思想,全中国有几个人能领悟,能操作呢?刘少奇、邓小平则表示,“你毛爷爷说的不靠谱、不现实”,说严重点“你脱离了实际”。

这里又再次体现出毛爷爷的思想解放,那就是:真理在我手里,但是很多人不认,理解不了,消化不了,很固执,但是!我并不想把大伙送上审判台。我只是认为,为什么不试一下呢?

然而,刘邓不情愿去试,稍微试了一下就说“你看这效果不怎么样嘛”。

我认为,毛爷爷跟刘少奇真正的分歧在这,一个非要试一下,“你不试永远不知道”;另一个非不情愿试,“试了也不会有好结果”。毛爷爷又不是八爪鱼,不还得“依仗”刘邓这些现管么?踢开刘邓是个办法,问题在于江青同志……不说了。

毛爷爷的这个思想解放,才是最伟大的,最有价值的,他试了,尽管没有成功,但仍然保留了火种,保留了真理的火种。后人还会继续努力,去接近这个真理。

2

由于我们目前距离真理相当遥远,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执行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会“左”转,一会“右”转,给思想并不解放的人们换换口味。改开之初,很多人表示欢迎,换口味了。改开过去二十年,有一些人“觉得”被骗了;等过去了四十年多,有比较多的人“觉得”被骗惨了。说明,又要换口味了。

可是具体怎么个换法呢?我认为不是简单的复制,“左”跟“右”其实是个空盒子,里面放啥内容,因人而异。我分析认为,从习大大这开始,会有两个主要变化,一个是国内会下很大本钱去搞西部开发、中原崛起,其实扶贫是其中一部分内容。所有制方面的动作会有多大呢?我认为不会有特别大的动作,搞个“混改”了不的了,因为 最终选择的是习大大,而不是薄熙来。另一个是在国际上会有很多投入,中国不想跟美国做夫妻,因为美国是要求中国当好“贤内助”。

我认为这样的预测,对于年轻人是有现实意义的,不论他在国内发展,还是更多的参与国际事务。对“老司机”来说也有一定的意义,那就是不要天天给自己添堵。有的人就很痴迷于“执着”:好比股市,他天天唱空,他肯定能唱对啊,那股价不就是一会涨一会跌的么?但是他呢,他只能唱空,他啥也不干的。要不然为什么说嘴把式呢?今天一定有人会说,你现在跟美国搞得不愉快,将来你必定要后悔滴,你还得跟美国愉快起来;一定也有人说,西 部开发、中部崛起,你忽悠我,我不去,我就非要去北上广深。只能说,脑子是个好东西,会不会用,这得看个人。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长久的预测 -- 补充帖

邓小平的思想也是比较 解放的,我也认为,只需要举一条:斗而不破。他不轻易急眼。

但是,邓小平的思想解放程度,那是赶不上毛爷爷的。

所以,这事还没有结束。

啥意思?毛爷爷是新中国的大“县官”,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可能出现“现管”,而不可能再次出现跟毛爷爷同一个级别的“县官”。所以,我们只能“等”,看看后面能不能出一个能够充分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现管”。这个“等”的意思就是希望在年轻人身上,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学习毛泽东思想,一代一代的积累,学到一定程度了,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那个我们在“等”的“现管”。

家园 有这功夫在这隔空论战,自己去试一下不就行了?

坚持一个礼拜、一个月天天读书,你可以看一下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