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共军再次解放上海 -- 大胖子
吴乾渝介绍,自3月1日以来,截至4月7日24时,上海市累计报告本土阳性感染者13万1524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12万7131例、确诊病例4393例。
吴乾渝说,从年龄结构来看,所有确诊病例中,18岁及以下占15%,18岁至60岁占69%,60岁及以上占16%。所有感染者中,年龄最小10天,最大98岁。
香港医管局公布,3月初起录得13例确诊后康复的儿童,出现多系统发炎综合症(MIS-C),病人年龄介乎三至11岁,当中七人更要入深切治疗部(ICU)。
玛嘉烈医院儿童传染病科顾问医生关日华介绍,出现MIS-C儿童全部没有长期病患,约是在康复二至五周出现病征包括持续发烧、嘴唇红及爆裂、皮肤出现红疹等,严重者更出现心脏衰竭,须用强心药物支持。
关日华说,目前成年人不见出现多系统发炎综合症情况,集中在儿童主要是因为,小朋友免疫系统强,炎症发作也强。
他强调,目前全球通报1900宗MIS-C个案,英国及美国亦有死亡个案,而香港短时间内已有13宗个案,情况令人担心。
没有仔细研究,就当随口说说。
封城不是目的,目的是减少人口流动速度,争取时间进行检测,揪出传染源并隔离。所以检测和封城是相辅相成的。检测越快,封城就可以越短,损失越小。反之,封城不检测那即使低速度的流动也可以持续传染。
检测的话,差不多一个人要十几分钟,所以一个检测点应该是一天的上限是100人或者几百人。组合是1~2个医生加3~5个协同人员。所以对于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需要的支持就是上万左右的医生。中国总的医生人数是400万左右。能用来机动的大概就算3,4万吧(科室差太远不行,年龄太大不行...)这大概就是支持一个省的量。
另一个封城的法宝就是方舱。人数上大城市上万,小城市上千没问题。但是加一个0就有困难了。进了方舱要有吃有喝吧。 同样的,加一个零差不多也就到极限了。再多就必然居家隔离了。居家,那楼栋传染等等又会是新的麻烦。
不要拿国外那种慢吞吞的节奏来推理国内的效率。
国内检测采样基本一人几十秒搞定,一分钟能做几个。
国内现在一般组合是一人扫码,一人采样,流程熟练时一小时就能搞出一百多,你还一天检测几百人?
我昨天去排队做核酸,一队20多人,我排队从队尾到我做完也就4分钟左右,按照这个效率,一小时轻松采样200多。
采样的基本是护士或者社区医院的,本来也不怎么看病。扫码的一般是社区的。
基本上来说国内标配是1000-1500人配置一个采样点。采样人员算医护人员。协助人员可算不上。
国内的动态清零就保证了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外地协助了上海几万医护协助,一天就做完了2500万的核酸采样测试,实际时间是一上午干完。
我好像见过一个新闻,一个护士说一天采样几千份,但是这个数字不确定,只是全凭印象
问你个简单问题,你觉得国内一台CT机一小时能扫描几个人?
检测的话,差不多一个人要十几分钟,所以一个检测点应该是一天的上限是100人或者几百人。组合是1~2个医生加3~5个协同人员。所以对于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需要的支持就是上万左右的医生。
这样的事情已经做了两遍
谢谢指正
香港,新加坡死那么多人,是他们能力不行,还是体质不行。
欧美看来也不行。
看来上海当局搞共存试点,还是有道理的。
共存,一定要共存。最好官僚体系每个人都主动感染一遍。
上次发帖的事儿,被上海方面给包庇下来了。
我是看网上贴大数据图,说5:30开始采样,高峰在9点多,到中午就完成2000多万了….想当然了
上海疫情再引发中国舆论“清零”与“共存”争论,中国官媒《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躺平共存是侮辱科学,动态清零才是尊重科学。
这篇署名为佘惠敏的评论文章称,当前,上海疫情形势严峻,网上舆论升级,一些“洋专家”反对中国动态清零的声音甚嚣尘上。他们罔顾事实推销“与病毒共存”论,说中国坚持动态清零不科学,试图诱导“躺平”。
文章称,目前上海出现部分居民食物紧缺情况,明明原因在于此前的疫情防控不力和物资配送不力,却被共存派歪曲成防疫影响民生,“要警惕这类把抗疫与民生对立起来的因果颠倒逻辑”。
文章最后写道,动态清零才是尊重科学。中国尊重生命、科学研判,主动选择动态清零的防控策略,并有能力成功执行。两年多来,中国在世界排名前列的经济体中冠病死亡率最低、经济发展最好,又进一步验证了这一选择的科学性。面对当前的上海疫情,“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别被颠倒因果、混淆概念的躺平共存论带歪了”。
就看谁来喊出上海卫健委没穿裤子了
上海卫健委无能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