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河里都在谈论国家大事,来说说怎么给家里老人养老好不好 -- yg1993
富裕了,有相应的服务意识才可以,需要培育的。
唉。
尤其是120的时候。
总之,多加考虑吧,至于折腾,这是老人的必然呀。
只要人不失能,什么都好说,一个月两三千块钱,能满足老人得基本生活需求。
一旦失能、半失能,需要的照顾,需要的人力,需要的财力,就直接上升一个量级。
如果再加上各种难缠的慢性病,需要住院看病吃药,那就更是个无底洞。
一个失能半失能再加各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想维持一定的生存质量,需要的投入非常高。如果社会投入大量资源去维持,又会涉及财富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分配的问题,大量向老年人倾斜,年轻人更没有创造财富的动力。
这个话题之所以成为话题,一方面是传统家庭结构的解体,老年人不再是家庭的主导。一方面是城市中产阶级,开始焦虑自己的养老问题,所以把这个话题推成了热点。
以前也没多好,只不过网络不发达,成不了话题而已。
人工智能+机器人+各种便利的电气设备,应该能缓解不少矛盾,但是这些还是远景。
广东高寿老人也越来越多了。可能和饮食有关?
总之除了热,梅雨,南方气候还好。台风季反倒舒服一些吧。
至于和雨林的关系,不好说,也许可以吃辣子处理?但是吃辣子肠胃不好。难。
尽量让老人舒适一些吧。
比如一些人性化的东西,人都搞不懂,机器更难说。
夫妻两个相敬如宾有时需要一些吵闹。
还有宁肯吃降压药教娃娃学习,也不让去补习班,都是很难说的东西啊。
老人要的是照顾,更是照顾之外的感觉,不可言说。
这一点非常重要。最好半小时车程内有一家三甲。这个是可以救命的。
其他的,反而是小问题。
稍微远点也不怕,医院一般不用担心,主要就是家里的通道。
想当年我家老爷子经常去医院,全靠家里当时也是一楼,还是方便很多。
及时发现,及时运出。到了医院,就看老人自己了,身体好就没太大的问题,一般医院也可以,大医院更好。
有时是日常问题,一般医院相对检查方便一些。以前大医院来回走,累死了。现在相对更加人性化了。
现在一般日常检验专业医院化了,也还行。
还是补充一下文中提到的一个情况。
我提到我那老师5个人要一起去,最终只去了3人。去年10月听她说,去养老院的都还在,没来的两个已经走了。我问了一下为何没能去养老院。她说都是儿女不愿意出钱。其中一个两套房,给了儿子一套,孙子一套,手里没活钱。儿子说没钱支付押金。实际上,我觉得是她的退休金支付养老院的费用还有较大缺口。另一个也差不多。结果眼瞅着老姐妹去了还不错,一个人在家,郁闷无法排解,两人先后都走了(都是80多岁的人)。
从本楼讨论的情况看,多数都是有兄弟姐妹可以换个手。将来大都是一个孩子,你需要的时候,他正是年富力强无论是个人事业还是单位都是需要他的时候,分不了身。
请保姆?到哪里去找人做住家保姆?应该调查一下,还有多少人愿意做或是潜在的保姆?偏远山区的孩子进入城市打工?恐怕不能一厢情愿了。
不社会化养老,难。
我寄希望的是技术进步,机器人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据河友南宫长万的看法,机器人走入家庭养老还十分遥远。
在治不治的选择上,把临终决定权给病人,就等于把球踢给了病人,把道义的枷锁转嫁给病人。虽然克服了亲人家属的难题,但却很容易扭曲病人的本意,变成了让病人把所有负担都自己扛。
————
看到“反方”这么一段话,觉得也有一些道理。
虽然自己赞同“不要作无谓的抢救”,但是看到孩子们届时也冷静赞同,或许心头会闪过一丝丝的失望吧。
届时如果孩子们涕泪交加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慰藉感+1、+1,有没有?
或许人生本如戏,最后这一场,“让我走、不要走”,被法律给cut了也不一定就很妥。
我觉得还是自己学习一些中医相关的方法,理念,自己做调理(导引,按摩,或者弄些食疗,然后生活方面做到起居有常),就即便没有学的很深入,也能有些作用,比仅靠药,或者医院要简单些,效果也更好。
而法律总会滞后。
生命是自己的,但不能在有能力的时候看他人自杀于面前,太多可操控的东西了。或者主动旁观不救者自动默认为不参与遗产及其它利益,自动降成几年不可高消费。
我父母所在那个美丽的三四线城市,是政府主导建的这个依托市中医院的医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