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通过GDP和衣食住行来分析中国、美国生活水平 -- 伯爵08
现在看绝对是劣势,具体不想说,说多了心里别扭。
现在看如果真的少生几亿人,国家负担还有老百姓生活压力会少很多。
太祖这人,算来算去就是这一点没考虑清楚,当然这不是他一个的责任。
那个二当家的成天干些本来是秘书干的事,还乐此不疲 。
中国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还没有机器,钢铁,不就得靠人力吗?
另外,中华传统,多子多福,解决这种思想不可能一朝一夕。
当六十年代时期,就开始有计划生育了。
我印象里是说,刚建国没有避孕药具,后来种了橡胶了,就开始搞计划生育“一个不少,三个太多,两个刚刚好”。
可以参考胡润的财富报告啊,应该不会差的太大吧
毛主席当年一直对世界形势有一个判断,那就是“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50、60年代的人口制度就不能控制生育;但世界大战一直没有打起来,这过剩的人口就没办法消化,只好搞上山下乡。这个实际上对全国人民都是一个希望的破灭。比如,对农村青年来说,城市青年都要下乡,那农村青年又有什么机会进城生活呢? 对城市青年来说,毕业了就要下乡,生活的希望在哪里?
至于世界大战没有打起来,我觉得这可能是美帝和西方的阴谋,可能吧。
好比庄家和散户的关系。
散户如果手里有很多筹码,庄家就怎么也不会拉升股价,而散户就只能看着股价慢慢沉沦;
而散户受不了然后抛掉筹码,庄家就会收集筹码然后拉升,然后在高位派发。
总之,主动权在庄家,你只能被动跟。
等你为世界大战做好了一切准备,然后他不打了,你的准备工作都变成了负担,比如你为世界大战准备的那么多人口。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真不知道这么多人口和劳动力怎么消化。现在还在艰难的消化。
如果当年真的爆发世界大战,那毛主席的不控制人口的政策,就是无比英明。问题是没有爆发。
我始终认为,文革时期应该大力控制人口,哪怕实行“城市两个、农村四个”的人口政策,也比啥也不干要好。最后只好到1980年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那个时候,中国人口已经接近十亿了。
历史上第一次达到十亿人口规模。而去年2021年底,中国的总人口是14.2亿;
也就是说,改革开放40年过去了,中国的总人口增加了40%(10亿到14.2亿),但中国的经济规模只增加了40%么? 显然不止。增加10倍不止吧?
河里曾经有人说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名义GDP增加了243倍!
那么,这40年来,中国的人口只增加了40%,但经济规模增加了N倍。
这反过来说明,当初1980年时,中国的人口和劳动力规模对于当时“弱小”的经济规模来说,是多么的庞大和无可奈何!也可见当时搞严厉的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那个时候,中国可是每年出生2000多万人口啊。。。想想都怕。
对比一下: 美国2021年新生人口是366万!
没错,366万!
中国呢?
我挑2个数据:
1963年,新生人口2934万
1970年,新生人口2732万
大发避孕套还是结扎?
很简单,现在乡镇,县城,城乡结合部也很少见流浪汉啊。
况且10年前,20年前流浪汉也不少见,难道是以前的老爷们不如现在的心善?要知道,20年前可是有明面上的收容遣送制度的。 不分析变化的原因,怕是思维上的懒惰吧!
我没有专门的研究,随便写写自己推测的原因,抛砖引玉:
1) 扶贫攻坚,减少了绝对贫困人口,流浪汉的来源少了
2) 就业的改善(和20年以前相比), 在城市谋个工作,送外卖也好,打零工也好,比以前容易的多,减少了流浪汉的来源。
3) 国民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
4) 近10年基层管理的加强 (包括城市和贫困农村的基层管理) 以及对犯罪和人口贩卖的打击 (以前很多贩卖人口乞讨)
5) 技术手段的增强,比如摄像头和人脸识别的普及,在追踪和识别身份方面的用途。
6) 移动支付的普及和纸币的消失。
总的来说,有疏有堵。全部归结为老爷们心善,怕是思维上懒惰了。
和美国相比,中国有文化和制度的优势,比如族群冲突较小,没有那么多吸毒者(美国很多流浪汉是瘾君子), 有比较系统的扶贫, 消费比较谨慎;家族/家庭支持;没有美国那么极致的信用体系, 相比较更缺乏流浪文化传统(存疑)等等。
那时候一穷二白啥都缺,但是从来没听说缺劳动力的(包括书面资料),所以你这说法纯粹就是话术,就是不能承认太祖犯过错(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的)。
为何安徽有了饥荒,因为人力超常搞水利建设,曾希圣搞的,结果农村收粮食双抢人力不够了。
怎么不缺人?那些基建天上掉下来的?不靠人靠啥?我是不能理解你们的思维。
解放初就是靠人堆,也是需要大量人力的,要么那些公路和工厂基建哪里来的?
本楼描述的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物贵人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概可能是物太贵,也可以是人太贱,楼下跟贴,定性是人太贱,我有些不同的想法。
提高人力成本的说法,是不对的,该做的事是提高国民收入。提高人力成本和提高国民收入似乎都一个样:工资收入(相对物价)增长,本质完全不同,前者是分蛋糕,后者则是造蛋糕和分蛋糕。提高人力成本很简单的,如早几年鼓吹的那样,法律上把最底工资往上一升,就好了,立竿见影。提高国民收入,就很难,要做很多工作,耗时很长,纠纷很多。提高人力成本,国内的典范就是“改开”吧,分光卖光吃光。
尤其是采掘,没机器就需要大量人工啊。
不能因为没有爆发核战争,就否定“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有没想过正是因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所以没有爆发核战争?
南京安德门劳务市场2017年关闭之前,附近有相当多民工模样的人露宿在街头桥下,而且时有冬天冻死人的新闻。在上海也看到过睡在路边长椅和花坛边上的。我觉得只要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导致的异地打零工的需求还在,那么在生活成本高的地方,露宿街头是一定会成规模存在的。这不是否定扶贫攻坚,这恰恰就是扶贫攻坚存在的意义。副将引文让我反感的地方就在于,作者作为成年人明明知道国内也有流浪汉,而且多半也知道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故意用小孩的视角假装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