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千秋功罪说王莽:①王氏崛起|二十四史探秘055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改变了大汉的历史……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作为西汉王朝的终结者,他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汉书》总共约七十五万字,而其中《王莽传》就有四万五千多字,占整个《汉书》篇幅的百分之六,比之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的篇幅都要长很多。

笔者写到王莽这里,准备用五篇来详细讲述这个充满故事的传奇人物。今天为第一篇,先交代王莽崛起的家族背景。

王莽的“成功”,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姑妈王政君,汉元帝的正牌老婆,活得长;一个是他的老爹,王曼,死得早。

王政君在西汉的皇后中,是非常长寿的一位,活了84岁,把王莽算在内,她一共经历了七个皇帝,做过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太太皇太后……对于王氏集团把控汉朝政权以及王莽的崛起,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是她活这么长,王莽早在哀帝时期就靠边站,不可能在哀帝死后东山再起了。

王莽的爹王曼死得很早,恰恰是因为王曼死得早,所以,在王莽的那些叔叔伯伯们风光的时候,那些堂兄堂弟们靠着父辈的荫庇,一个个不学无术,天天斗鸡跑马,骄奢淫逸,而王莽没有爹,沾不到光,唯有发奋读书,使得他学术有成,也造就了他的名声。朝堂内外一致推举他做官,汉成帝也不得不因此封他为新都侯。

对王莽早年的事情,笔者还是按时间顺序,一一简单地道来。

话说汉元帝刘奭早年还在做太子的时候,他非常爱一个姓司马的妃子,但这个妃子命不好,蛮早就死了,刘奭对她念念不忘,对其他的女人再也不感兴趣。看到太子不近女色了,当时的宣帝也着急,大汉刘家的香火不能断啊,宣帝决定硬塞几个女人给刘奭。

汉宣帝和皇后一商量,就找了五个长得还不错的后宫女子,安排在皇后那里,找了个理由,把太子刘奭叫来和皇后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皇后就把早就准备好的五个宫女叫出来,和太子对对眼。

刘奭那时候心思完全沉浸在对司马良娣(良娣不是人的名字,而是太子妾的称号,地位仅次于太子妃,此前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就有一个爱妾史良娣,也就是汉宣帝的奶奶)的怀念中,对这五个女人压根没放在心上。这五个女人走进来时,刘奭只是抬头望了一眼离她最近的一个穿着红色裙子的女人,然后埋下头扒了两口饭,就匆匆告辞回去了。

之后,皇后找了个心腹太监,跑去向太子刘奭打听:殿下,刚才吃饭时的那五个丫头,您觉得长得如何呀?

刘奭本来都不感兴趣,但心里也知道,这是他后妈王皇后的一片好意,不忍心拒绝,就随口应付了一句:这个,啊,那个,里面有一个还可以吧。

这个太监当时也在场啊,他看到五个人进来的时候,刘奭就看了那个穿红裙子的人一眼,其他四个瞄都没瞄一哈,嗯,太子肯定是喜欢这个穿红裙子的女人。太监马上屁颠屁颠地跑回去报告:皇后娘娘,太子他喜欢那个穿红裙子的~王~政~君~~~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改变了大汉的历史……王政君被送进了太子宫里,不久,就生下了太子孙刘骜,也就是后来的汉成帝。

三年后,宣帝死,元帝即位,母以子贵,王政君被立为皇后。这个王皇后,身后牵出了一堆人……

王政君的爹叫王禁,王禁讨了一大堆老婆,生了一大堆儿子女儿,他们是:

大女儿王君侠、二女儿王政君、三女儿王君力、小女儿王君弟;大儿子王凤、二儿子王曼、三儿子王谭、四儿子王崇、五儿子王商、六儿子王立、七儿子王根、八儿子王逢时。

点看全图

这八个儿子,王曼死得早,没赶上好时候,其他的几个,王凤最先封侯,并出任大司马大将军,执掌国政,另外的六人都先后封侯。其中,王凤死后,王音(王凤的堂弟)、王商、王根先后出任大司马执掌朝政。

王莽是王曼的儿子。王曼死得早,没来得及被封侯,所以王莽沾不了光,还只是一介平民。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莽在清贫的环境中长大,待人谦恭有礼、生活俭朴、勤奋学习,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结识了不少有才智的朋友。

某次,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病了,王莽作为侄子,天天鞍前马后地服侍王凤,几个月的时间里,衣不解带,不洗脸不梳头,在床边服侍王凤吃药打吊瓶……

为此王凤深受感动,在他临死之前,把王莽托付给了汉成帝和王政君,王莽从此步入仕途,从黄门郎做起,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慢慢升迁。

若干年后,王莽的美名传遍朝野。人们都夸王莽,说他勤奋好学,待人谦虚有礼,办事谨慎干练,皇帝也觉得王莽是一个难得的贤良之材,将王莽封为新都侯。

当时的执政大司马王根退休辞职的时候,向成帝推荐由王莽来接班,被批准,这一年,大司马王莽上任,才三十八岁,正是年轻有为的大好韶光。

王莽上任之后,更加严格地对待自己和家人,不知疲倦地工作,成了一个加班狂人。他请了很多社会上有名望的人来给他办事,所有的收入和皇帝给他的赏赐,他都全部拿来招待公共知识分子。《汉书》中说,有一次,他的老娘生病了,王公大臣以及列侯听说后,都赶来探病,王莽的妻子出门去迎接这些探病的人。作为大司马的老婆,竟然没有一件下摆及地的长衣(相当于现在女士们的正装或礼服),布裙的下摆只到膝盖,以至于客人们以为这只是王莽府上的奴仆。后来得知这个穿得如此简陋的女人居然是侯爵夫人,都大吃一惊。

正当王莽步入人生的一个高峰的时候,汉成帝突然死了,死在了赵合德的床上。成帝的侄子哀帝刘欣继位。

看过系列前几篇的河友应该知道,哀帝不是成帝的儿子,哀帝代表了另一个派系的势力,而且,哀帝也有一个很强势的奶奶傅瑶太后。

拥有丰富斗争经验和政治谋略的王政君眼看势头不对,赶紧对以王莽为代表的王家人说:你们统统都给我辞官,给傅家的人让路。你们回去好好休养,保存实力,以图日后东山再起……

王莽交上辞职报告,哀帝假惺惺地挽留了好几回,最终赏了王莽五百斤黄金,把王莽送回了封地。自此,王莽在家深居简出,闭门谢客。

他在等待,等待一个时间,如同一只猛虎,此刻眯着双眼打着盹,可是他的头脑始终保持着十二万分的清醒,只待时机来临,便作全力一搏……

通宝推:真离,
家园 千秋功罪说王莽:②盛名之下|二十四史探秘056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男人的话,那一定是且只会是王莽……

王莽回到封国,闭门谢客,做了一个宅男,一晃过了三年。这三年里,大大小小的官吏不停地向哀帝上书,给王莽打抱不平,认为不应该把这样一个优秀的人赶出朝堂。哀帝面对几百封请愿的奏章,最后也不得不让步,重新召回王莽,虽然没有给王莽任何实权,但,王莽还是回!来!了!

哀帝是个倒霉的熊孩子,他在皇位上的任性时光才仅仅六年,就死了。至于他为什么死得这么早,历史上说法很多,这不是今天的重点,笔者就不啰嗦了。

哀帝的死,意味着王氏家族最大的反对派傅家完蛋了。《汉书》中说,哀帝的死讯一传出,王政君马上就赶到皇宫里抢了传国玉玺,并派出快马,召王莽火速进宫,让王莽接管了国家的所有的内政、军事、人事及宫廷警戒的权力。

王莽接管大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逼死了哀帝的宠臣董贤,然后顺理成章、名正言顺地接任大司马之职。

第二件事是扶植九岁的中山王继任皇位,儿皇帝,好掌控,这个道理你懂的。

第三件事,命令赵飞燕赵皇太后和傅皇后自杀,上面没有了外姓婆婆,好办事,这个道理你也是懂的。

好了,办完这几件事,王莽就开始放心地“秀人品”,在原来已经传扬四海的名声之上,不停地为他的崇高品德加分。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男人的话,那一定是且只会是王莽……不信,我们来看这样一篇奏章,奏章的作者叫张竦,是西汉名臣张敞的孙子,才华闻名于当世。

奏章很长,而且是文言文,就不一一录之于下,笔者只来讲个大概:

一、安贫乐道。王莽有很好的家世背景,但他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生活节俭、没有绯闻、尊老爱幼、淡泊名利、忠厚谦卑。总之,所以关于人品的褒义词,都被用到这里,还嫌不够。

二、大义灭亲。淳于长是他的亲戚,王莽把他灭了。

三、刚直不阿。哀帝时,傅、丁两后弄权越礼,王莽不畏强权,出面弹劾她们。

四、蒙冤受难。在奸臣们的毁谤下,王莽蒙受了像伍子胥、屈原那样的冤屈,被赶回封国。

五、力挽狂澜。哀帝死后,大汉面临危险的局面,王莽出面,匡扶社稷,扬威镇邪,稳住了大汉江山。

六、慧眼识人。王莽举荐的几个大臣,如甄丰、甄邯、孔光、王舜等,都成为国家的柱石。

七、识礼谦让。朝廷给他增加封地,赐封尊号,他都坚持不接受。大家推举王莽的女儿为后妃,王莽也是一再推辞,迫不得已才答应。

八、表率天下。王莽的地位越来越高,但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对人对事勤勤勉勉、恭恭敬敬,勤俭节约、扶贫助弱,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九、兢兢业业。王莽接纳每一个有学识的人,对工作兢兢业业,细致谨慎。

十、精明强干。王莽做了三代三公,两次操办皇帝的葬礼,日理万机,工作上面井井有条。

最后张竦总结说,当年周勃、霍光,卫青、公孙戎,都是扶助汉室的有功之臣,但这些人和王莽比起来,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能相提并论。

结论是:王莽这么好的一个人,这么完美的一个人,立下这么大功劳的一个人,国家要赏,要重赏,不赏不足以平“民愤”!

然而,伟大的王莽还是那么谦虚谨慎,坚决辞让对他的封赏。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一,这个王那个侯以及一大堆红二代聚在一起,举行完祭祀典礼后,皇家又封赏了一批人。而王莽,这个时候又推辞了在新野县给他加封田地的赏赐。

王莽不受封,人民很生气。听说王莽不接受封地,全国人民为此纷纷上书的,前后达到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在那个人口不太多、交通不太便利、书信传递不太方便的年代,487572人写信上访请愿,要求王莽接受赏赐,这是一个多么动人心魄的场面啊。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男人的话,那一定是且只会是王莽……毫无疑问,那个时候的王莽是人们心目中的圣人,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他是孩童心中的神、男人心中的圣、女人心中的偶像、老人心中未来的希望。

他会拯救这个世界的。当罪恶泛滥灾难降临,他会伸出仁慈的双手,带我们去往新的美丽家园。

大汉的子民是如此地信赖王莽,连王莽自己都相信了,他忘了他的初心,忘了他为获得这些信赖而忍受的疼痛。他坚信,是人民选择了我,我必要许给人民一个光明的未来。

通宝推:风中乱发,
家园 千秋功罪说王莽:③亲情血泪|二十四史探秘057

纵然赢得了整个世界,但输掉了所有亲人,他还是一无所有……

作为一个古代的侯爷、公爷,乃至皇帝,王莽虽然也有几个小老婆(通房丫头),但他对他的发妻,还是很有感情的。笔者不知道王莽的发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姓王(有野史说叫王静烟),咱就叫她王夫人吧。这位王夫人跟着王莽过了一辈子,虽然后来贵为皇后,但一直到死,也没过上什么舒心的日子。

为什么呢?因为她给王莽生下的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全部死于非命,她在死前还为此哭瞎了眼睛。

二儿子的死,让王莽重回了权力中心

还记得王莽曾经被汉哀帝赶回封国三年时间的事吗?在那三年里,王莽闭门谢客,不理世事,做了一个宅男。

但,他家里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处境,使得他能提前咸鱼翻身,返回中央,为日后哀帝死时抢入皇宫控制政权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件事,就是王莽逼死了他的二儿子王获。

西汉后期,那些富足之家,都会有那么几个奴仆婢女,王公贵族就更多了。这些奴婢作为私人财产,是可以进行买卖的,而且户主对他们生杀予夺,外人不会干涉。

就在王莽最失意的那三年中的某一天,他的二儿子王获不知何故杀了一个奴仆。王莽知道了这个事,非常生气,逼着王获自杀了。

事情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起承转合,中间有着怎么样的是是非非,我们都不得而知。《汉书》上也只有一句“莽切责获,令自杀”带过。但只要发挥你的想象力是能够猜个大概出来的。😄

在关门闭户的王家侯府之中,死了一个奴仆,就如同死了一只蚂蚁一样,是无人问津的。但王莽却为这个事,让凶手——他的儿子自杀谢罪。一下子,弄出了天大的动静。

这种事放在今天,一定会让王莽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大家争着抢着要歌颂他这个正面典范,将他包装成实践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应该还会有一支全国巡回宣讲团来宣传他的伟大事迹;没错,当时也是这样,群臣上书认为王莽道德如此高尚,却被冷落太冤枉了,纷纷要求王莽回京做官;当时一些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也在每一个公共场合大力夸奖王莽的功德。

哀帝看群情汹汹,不得已只好召王莽回京。王莽回京没多久,哀帝就崩了。年幼的平帝即位,王莽全面掌握军政大权。

大儿子的死,让王莽除掉了心腹大患

西汉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权力比皇帝还大,皇后的兄弟都是要封侯进入权力中枢的,王莽之所以能掌权,也是得益于这一潜规则。

想当年汉武帝王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但武帝他奶奶窦太后、他妈王太后在世时,武帝也不敢乱说乱动,乖乖的很是听话,直到他把这两个女人熬死了,才敢放开手脚干活。

而王莽再次回到权力中心的时候,平帝以中山孝王的身份继承皇位。平帝这时候还小,好掌控,按继承关系确立的正牌的太皇太后赵飞燕和正牌的皇太后傅太后,已经被王莽除掉,但平帝他亲妈卫姬还在(有学者说汉元帝的卫婕妤和平帝他亲妈卫姬都是卫子夫的卫氏家族后人),卫姬还有哥哥弟弟什么的。如果把卫姬放到平帝身边,卫姬就成了实际上的皇太后,必然会染指权力,卫姬的哥哥弟弟们也将成为掌握实权的国舅。

王莽当然不会把到手的权力拱手让出去。为了防止出现上述情况,王莽规定,因为卫姬是诸侯王后的身份,而平帝相当于是哀帝的过继子,所以卫姬和平帝已经没有关系了,因此卫姬以及卫姬的哥哥弟弟终身都不能到平帝身边来,还应该留在中山国封地继续做中山王太后。没有儿子了?没关系,我给你再找一个继子给你养老。

王莽的大儿子叫王宇。王宇觉得王莽这样的规定不妥。

倒不是王宇有人性,同情这对母子。王宇考虑的是,现在平帝小,你可以将他玩弄于股掌,一旦平帝长大,亲自掌权后,出于本性会把他妈接到身边来,而且会赋予他妈和他舅很大的权力,就像当年哀帝时一样,傅丁两家将王家完全踩在脚下。

真到了那一天,你王莽可能早死了,但我王宇还在呀。卫家报仇报不到老爹你的头上,但会拿我王宇撒气的。出于自保的考虑,王宇决定私下底和卫家联络感情,他悄悄派人给卫氏送信,教他们怎么样上书求入京的事。因为说服不了王莽,王宇又联合老师吴章以及内兄(大舅子)吕宽,想出了一个用鬼神来吓王莽的办法。

王莽是很信鬼神之事的,也就是当时所说的谶纬之学。不管是真信还是假信,反正后来王莽就是通过“鬼神预言”的手段当上皇帝的。王宇和吕宽他们商量的办法是:让吕宽弄一桶狗血,洒到王莽家的大门上,然后再散布一些谣言什么的,来逼王莽改变决定。

可是,吕宽刚将狗血淋到门上,就被王府的警卫发现了。王莽怒不可遏,吕宽被杀当然不在话下,他还亲自把儿子王宇送进监狱,逼他喝毒药,儿媳吕氏生下小孩后,也马上杀死。

借着这个由头,王莽诛灭了卫家,还逼死了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红阳侯王立,平阿侯王仁(王立是王莽的叔叔,王仁是王莽的堂兄,只是平时一直和王莽不对板)等一大串权贵。

第二个儿子的死,帮助王莽把重量级对手全部干掉了。

三儿子四儿子的死,使王莽变成了孤家寡人

过了一些年以后,王莽那时候已经是“新”朝的皇帝了,皇帝是要立太子的。大儿子、二儿子都已经死了,按顺序排,应该轮到三儿子王安了。但是“安颇荒忽”,也就是人有点糊里糊涂,行为怪诞,据说是因为看到两个哥哥都被杀,吓傻了。

傻子当然不适合做太子,于是顺位,让四儿子王临做了太子,王临还娶了国师刘歆的女儿刘愔为太子妃。刘歆是汉朝皇室后裔,作为天下最有名的儒生,最杰出的学者,又深受王莽信任,这样的联姻显然是强强联合。(参见前文《刘歆:西汉最厉害的图书馆管理员》)

前面也说了,王莽信鬼神,常为此做出一些荒唐事出来。“新”朝建立后的某一天,大风把皇城宫殿的大殿吹坏了,这本是一件很小的自然灾害事件,但王莽却认为这是天降警告,要他改正错误。

王莽犯了什么错呢?他苦思冥想了十天十夜,得出了一个结论:我选太子选错了!因为王临是有哥哥的,太子应该选傻儿子王安而不是王临。

于是,王莽决定废太子。鉴于王安现在有“病”,就先将太子之位空着,等王安病好了再立王安为太子。

听起来,这完全就是一个很别扭的借口。王临也是这么认为的,他相信背后一定有别的原因。他从太子被贬为统义阳王,非常恐慌;被送出宫,在外面的府第居住,听不到宫里的消息,他更害怕了。

王临为什么会害怕?因为他干了一些不能见光的事情:第一,王临和王莽的小妾原碧私通;第二,他正在和原碧想办法准备杀王莽;第三,他的老婆夜观星相,认为宫中将办葬礼,也就是预言王莽马上会死。

王临担心得不得了,就给他妈写了一封信,说,两位哥哥都是三十岁左右被杀的,我现在也快到三十了,一旦当不上太子了,不知道会不会也被逼死!

而恰恰在那个时候,王临他妈病危,而且早已因为连续丧子哭瞎了眼睛,哪里看得了信呢?信就落在了王莽手里。王莽大怒,一拷打原碧,王莽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通奸、弑父、弑君等等。

王莽抓了王临,关在监狱中拷问,最后逼王临自杀而死。王莽怕这件事被外人知道了,居然把所有的办案人员全部弄死埋在狱中。刘歆的女儿刘愔,也被逼自杀了。

这事过去没几天,准太子王安也死了,估计是吓死的吧。

王临的死对王莽的打击,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一来,王莽的四个嫡亲儿子全部死了,他成了孤家寡人,只好把他一直不曾承认有过的私生子王兴、王匡,从新都老家接过来,以便日后接替他的“新”朝大统。

女儿的死,是王莽最大的良心债

王莽还有一个女儿,叫王嬿,当时平帝接替皇位没多久,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费了不少心机把王嬿嫁给了平帝,使她成为皇后。过了没多久,平帝就死了,王嬿当时才八九岁,年纪轻轻就守寡,成了“皇太后”。

王莽称帝之后,想将王嬿改嫁(长得还挺好的),但王嬿誓死不从。王莽知道对不起她,也奈何她不得,只得作罢。从此王嬿深居简出,不问世事。

更始元年(公元23年),起义军诛杀王莽,焚烧未央宫,王嬿叹息说:“我有何面目见汉家!”于是自己投火中而死,时年二十七岁。

王嬿虽然不是直接死于亲爹王莽之手,但作为政治交易的牺牲品,她又何尝不是间接死在王莽手上?

王莽逼死的至亲,还有与他情同父子的侄子王光、嫡孙女王妨、嫡孙子王宗等。当初王莽刚传出名声时,就曾以奉养寡嫂、扶养侄子王光而闻名。王光因为托人干掉一个仇人,当时尚未篡汉的王莽顾及自己名声,就像逼死自己的大儿子二儿子一样,逼死了王光,王光的妈也随同自杀。自杀之前,她对王光说:“你看看你自己的身份,和王获、王宇比,难道和王莽更亲近吗?”

王莽,这个以苛刻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也要求家人的政治完人,终于在夺得江山的同时,葬送了所有亲人的性命。

纵然赢得了整个世界,但输掉了所有亲人,他还是一无所有……

通宝推:真离,
家园 千秋功罪说王莽:④穿越时空|二十四史探秘058

如果这是一个梦,为什么充满令人沮丧的失败?如果能回到未来,为何一定要有血腥的现在……

两千年前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王莽改制”,让两千年后的很多现代人惊诧不已。

为什么?

十来年前,中国很是流行了一阵穿越小说和穿越剧,无数小说的主角总是在一场变故之后回到历史上的某一个朝代,凭着现代人的知识去改造历史。笔者还记得的,有《回到明朝做王爷》《宋时明月》《大汉帝国风云录》和《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宫锁珠帘》。

而王莽,他在两千年前推行的种种变革之法,从穿越小说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像一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忠实的社会主义者,一不小心穿越到了西汉末年,目睹种种社会弊病,以雷霆之势,进行了一场“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笔者在前面说过,王莽从出道之初,到他四十来岁第二次就任大司马,他一直谦虚谨慎,成为道德的楷模。应该说,他是一直忠于汉室的,所作所为,只是严格要求自己及家人,其他,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后来,所谓的篡汉,也并不是他的本意。王莽登上皇位,确实是当时全国人民上上下下一致的选择。🤪

他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目睹了西汉末年官场的黑暗,他听到了郊野之中流民的哀号。当罪恶泛滥灾难降临,人民期待着一双仁慈的双手,带他们去往新的美丽的家园。

大汉的子民是如此的信赖王莽,王莽也以一个“社会主义者”的胸襟,迫切地想要改造这个千疮百孔的大汉,他坚信,是人民选择了他,他必要许给人民一个光明的未来!

我们先来看看“王莽改制”有一些什么内容:

●改革官制

王莽改官制,表面上看是全面地改变官职的名称,名称上全面复古,实际上,在改官名的背后,是在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削减地方诸侯的权力。同时,通过这一手段来推行低薪制,加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

●冻结奴婢(隶)制度

冻结现有的奴婢数量,禁止继续买卖和产生新的奴隶、婢女,使其自然消灭。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完全超越了当时人的认知。

●土地改革

实行土地国有制,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不许买卖(各位现在的房子下面的土地,还是国家的,你只有70年的使用权),然后根据各家各户的人口状况进行分配耕种。

●设置国家发展银行

这个名目,在王莽改制的内容中名叫“五均赊贷”,以国家“银行”机构对金融进行垄断,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银行”机构,平抑物价,向贫困百姓发放低息贷款。

●改革币制

在宋朝的交子和明清的银票出来之前,古时除了金银两种贵重金属货币外,一般都是以铜钱作为主要货币(偶尔有铁钱),西汉的通行货币就是五铢钱,也就是说,只是单一的面值。王莽的几次货币改革,推出了多币种多面值的货币,形成了包含主币和辅币的一整套货币体系。可惜当时人们的智商接受不了,加上铸造技术限制了防伪手段,最终失败了。这有点类似于前些年朝鲜进行的币制改革。

●劳动教养制度

新政规定,凡是无业游民,政府制定惩罚措施,每人每年缴纳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政府强迫其服劳役,并在劳役期间供给饮食。

王莽的改革措施当然不止这些,笔者这里只是略述其大概,其他还有,比如大兴免费教育、修建廉租房、统一度量衡、改革历法、更改全国地名等,就不再赘述了。

说这些东东大家可能不感兴趣,笔者找两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吧。

一个是,王莽发明了游标卡尺。如下图,看完后感觉如何?

点看全图

另一个是,在王莽主持下进行了我国古代仅有的一次人体解剖。《汉书》中记载:“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臧,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翻译过来,就是王莽下令太医、皇家医药库官员以及手艺巧的屠夫,一起把王孙庆活生生地开膛剖腹,挖出五脏,研究它们的功能和状态,再用削尖的竹刺刺入血管,了解经脉的终始。据说可以治病。

还据说,“十二指肠”这个名称,就是在这次解剖中命名的。

还有,在王莽新朝末期,粮食短缺,人们都没有吃的了,怎么办,王莽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吃野菜。吃野菜这个事不算新鲜,历朝历代碰到饥荒,人们都会去吃野菜。王莽是穿越者,当然不会只想到吃野菜,“莽又多遣大夫谒者分教民煮草木为酪”,也就是说,王莽有一个“秘方”,他派出很多人,把这个秘方去教给老百姓,煮草木为酪。只可惜派下去的人无法精确掌握“现代的化学技术”,弄得这个酪不好吃,而且成本太高,最后只好作罢。

还有一个事情,也是颇有趣的。某年,王莽突然心血来潮,把那个和中原地区互不干扰的“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下者,南也,也就是说,你不能叫朝鲜,应该叫南朝鲜。

这个“穿越者”王莽的种种社会改造措施,一来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二来他自己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知道照葫芦画瓢,最后搞得不伦不类,第三,他没有一批和他一样具有现代眼光的帮手,最后只能孤军奋战,以失败收场。

而这个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也给王莽招来了无数的敌人,武装反抗他的人马一波接一波,直至绿林赤眉揭竿,汉室刘秀兴起,王莽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如果这是一个梦,为什么充满令人沮丧的失败?如果能回到未来,为何一定要有血腥的现在……

通宝推:真离,
家园 千秋功罪说王莽:⑤败亡之路|二十四史探秘059

我有着那么一个美好的开始,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惨烈的结束……

西历公元8年,王莽改制称帝。

这一年,王莽从她的姑妈王政君手中抢得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刘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改年号为“始建国”。

王莽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权位。这一年他53岁。

而在此之前,他的职(爵)位由“大司马——安汉公——宰衡——假皇帝”一步步上升,最终成了真皇帝。

所谓“假皇帝”,这里不是贬义,那时候小皇帝年纪小,由王莽摄政,代行皇帝职权,这种摄政皇称为“假皇帝”。180年后,有一个叫董卓的也干过差不多的事。

王莽的新朝从公元8年持续到公元23年,前后共15年。

从始至终,武装反对王莽的力量一直不绝,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是一颗火星一颗火星慢慢攒起来的。也就是说,王莽这家伙刚开始并不太招人恨,他死的最后一刻,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为他战斗至死。

优秀贤明了大半辈子的王莽,一直被全国人民当作圣人的王莽,在全国人民拥戴下坐上皇位的王莽,最后怎么失败了呢?

要了解这个过程,得先从他是怎么坐上皇位开始说起,而这个开始,却又十分具有戏剧性。

前文说过,王莽特别相信鬼神之事。其实,作为从两千年后穿越时空而去的社会主义无神论者,王莽怎么会相信这些东西呢,他只是利用了当时人相信谶纬鬼神之说,来为自己造势。比如什么“丹书白石”、什么“齐郡新井”、“巴郡石牛”、“雍县仙石”之类,要么是王莽安排的人,要么是主动拍马屁者搞的“上天授命”的玩艺,来给王莽歌功颂德,以便他进一步控制权力。

当初那个丹书白石刚被鼓捣出来,要王莽做“皇帝”时,连王莽他姑妈王政君都不相信,说这是骗人的。但王莽身边的人说,既然已经有这个东西了,也不好再改变了,就顺势而为吧,不然会扰乱民心的。王政君没办法,只好同意。

但,这些神神怪怪的“符命”,起初都还是比较节制的,最多最多,都只是让王莽做摄政皇,也就是假皇帝,最后一层纸,还没有人敢捅破,直到出现了一个叫哀章的人。

哀章原本是一个并不出名的太学生,《汉书》中说他“素无行,好为大言”,也就是说他这个人品行不端,喜欢吹牛。看到以前进献“符命”的人都升官发财了,他决定赌一把,也就是搞一个政治投机。

哀章偷偷地做了个铜柜子,在里面放了两张纸,当然,肯定是画得花花绿绿的纸,搞得像天上神仙的命令。一张纸上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张纸上写的是“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

于是,在一个雾霾特别严重的黄昏时分,哀章穿着一身黄衣服,估计还戴了一个黄色的面具,踩着高跷,拎着铜柜子,偷偷摸进了祭祀刘邦的高帝庙。管理高帝庙的小官员正在为雾霾天骂娘,骂这家烧秸杆那家放鞭炮,把空气搞得这么糟糕,突然看到一个长得很高穿着黄衣的人面无表情地跑进来,丢下一个铜柜子,以为碰到了神仙,一下子惊呆了。

等这个小管理员回过神来,神仙已经飘然离去,只留下那只铜柜子。管理员马上向上级报告,上级官员查看了铜柜子,发现了里面的“天书”,天书不仅说赤帝刘邦要把汉家的江山让给王莽,还给王莽指定了十一个辅政的大臣。

你看,连汉高祖刘邦也强烈要求王莽当皇帝,王莽还有什么话说呢,没有办法,王莽只好挑个好日子登基了!

而那十一个辅政大臣的名单,其中大多是王莽的心腹,当然,哀章的大名肯定是在里面的,而且在这十一个人里面排名第四。另外还有两个陌生的名字:王兴、王盛。这两个家伙是谁?王莽心里直犯嘀咕。不过这是个小问题,他直接去民间拉了一堆王兴、王盛来看,最后挑中了两个人,一个看城门的、一个卖炊饼的,他们都托哀章的福,一步登天了。

哀章的政治投机成功了,这个成功的榜样鼓励了天下人,从此“符命”满天飞。基本上进献“符命”的人都得了封赏,不搞这一套的人就相互开玩笑说:“天帝就单单没给你天书吗?”

新朝建立后的第二年,由于“符命”泛滥,王莽也不胜其烦,命人查处,凡不是自己直接控制下的“五威将帅”所作的符命,都投入监狱。此令一下,“符命”顿时大为减少,但仍然有人顶风作案,这个人就是长安市长甄寻。

甄寻的父亲甄丰是王莽的心腹,王莽能爬这么高,甄丰居功甚伟,哀章搞的那份十一人名单,漏谁也不敢漏了他。但甄丰后来搞得排名靠后,只能与看门的王兴、卖炊饼的王盛在一个等级,心里很是不满,所以平时看到王莽后,总是摆出一副苦瓜脸给王莽看。

甄寻觉得父亲老拿这个态度在王莽跟前混,整不好要出大事,便炮制了一份“符命”,说天帝要新朝模仿周公、召公的旧例,以陕县为界,设立左伯、右伯,甄丰就是其中之一。王莽正嫌甄丰碍眼,觉得这个主意还不错,当即同意了让甄丰到京城之外去做官,也没追究甄寻擅自制造“符命”的罪过。

这本来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但是甄丰打点好行装,还没赴任,变故就发生了。原来,甄寻尝到了天书的甜头后,居然又炮制出一份来,上面说黄皇室主是他甄寻的老婆。黄皇室主何许人?她是已故汉平帝的皇后、王莽的女儿王嬿。甄寻这是蹬鼻子上脸,想要当王莽的女婿。

王嬿当时不过17岁,虽然成了寡妇,但一直拒绝再嫁,王莽也把她尊为“国母”。甄寻居然冒犯“国母”,王莽勃然大怒,下令逮捕问罪,他爹甄丰受连累而自杀谢罪,甄寻逃进华山一年多后被捕,又胡乱供出一大堆同党,最后死了数百人,酿成了新朝第一桩大案。

你看,王莽上台的起因,就是这么充满革命的浪漫主义。当他在未央宫的大殿上,流着泪握着刘婴的手,接掌皇帝的大权的时候,百官在旁,无不为之深深感动。上天授命,万众归心,人民拥戴,万象更新。

大汉朝的终结,大新朝的建立,幸福正在不远处招着手,人们正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开始啊。

历史学家总结王莽的失败,主要归于他的改革触犯了当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比如他实行土地国有,反对土地兼并,使得原来的既得利益者要失去绝大部分土地,自然要群起反对。还有废除奴隶制,使得大地主大官僚失去了廉价劳动力。等等,这些政治经济方面的总结自然有其道理,不过老笔者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总结,进而推演出王莽失败的路线图。

笔者觉得,王莽败亡的多米诺骨牌,第一张在于“轻启边衅”。

从汉宣帝以来,一直到王莽改制之前,汉朝以前的宿敌匈奴都一直老老实实地呆在北边,不敢乱动,而且还经常迎合汉朝,做一些示好的动作。比如汉哀帝宠爱董贤的时候,匈奴单于来朝见,看到董贤年纪轻轻就做了大司马,很是惊奇。哀帝说董贤很贤能,所以提拔,匈奴单于虽然心里鄙视,但还是马上站起来向哀帝敬酒,祝贺大汉得了人才。再比如王莽篡位前下命令,规定汉朝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只许取两个字的姓名,只允许“贱人”保留三个字的姓名,匈奴当时的单于名叫囊知牙斯,为附和汉朝,改名叫囊知。

等到王莽上台后,他不知道发什么神经,在改官制的时候,规定四方夷族的首领不能称为“王”,只能称为低等级的“侯”。而且,以前汉朝皇帝给匈奴发了一枚印信,上面刻的是“匈奴单于玺”,王莽派人去收回旧印,给了一枚新印,上面刻着“新匈奴单于章”,“玺”和“章”是完全不同级别的,匈奴单于为此大为光火。

除了降级和改印信,王莽还给人家乱改名字,如前文说的,把“高句丽”改成“下句丽”,把“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这是公然的侮辱嘛,是可忍孰不可忍,高句丽和匈奴,以及西南的的句町、西北的羌人、东南的越人,以及西域诸国,都纷纷起来造反。

经过汉朝上百年努力而停息的边境战火,被王莽轻易地重新点燃了,而且越烧越烈。光是为了打匈奴,王莽就派出十二路大军三十万人。

战争是一部烧钱的机器,一旦开动,所消耗的物资不是国库空虚的新王朝所能担负得起的。边境的战士得不到补给,便开始就地抢劫,吓得边境的农民都跑光了,而这些流民又不能像以前一样依附于豪门大族(因为废奴令),只得聚集起来再去抢劫,成了盗贼。

为了应付战争的开支,王莽不断地更改货币,这也加速了金融体系的崩溃。到王莽末期,一石米卖到二千钱,而文景之时,一石米才卖五钱。其结果是:人相食。

所以,连年的战争,搞到后来不仅边境的人民为盗,最后连一向富饶的中原富饶地区的人民,也都做起了强盗。他们啸聚山林,劫掠郡县,只为能弄到吃的,不至饿死。

《汉书》中讲了两个故事。和这些饥民有关。

一个是,有一个王莽本来很信任的官员,到豫州去办事,结果被盗贼抓住了,盗贼们也没有为难这个官员,把他身上的财物搜出来后,将他交给了县里的官府。这个官员回到京城后,就跟王莽说:这些盗贼都是因为饥寒贫苦才铤而走险的,他们虽然聚在一起人多势众,其实他们还是希望有个好年景,好重返家园继续耕种。他们一伙伙的,有的虽然达到一万多人,但也不敢攻占城市,只是抢点糊口的东西,每一天得过且过。那些各个州县死掉的官员,其实也不是盗贼要杀他们,只不过是慌乱中死于意外。

这个官员的意思很明了,就是劝王莽要像大禹治水一样,对盗贼不要堵而要疏,要采用安抚的办法让他们重回家园进行生产。但王莽听了这话之后大发怒火,认为这个官员欺骗了他,把官员投进监狱之后,下诏对“盗贼”加强镇压。

另一个故事是,王莽末期时,听说青州和徐州的盗贼部队已经达到几十万人了,但这些部队都没有文告、官号、旗帜、徽章,王莽都觉得很奇怪,就问大臣们这是怎么回事。大臣们也不清楚,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有在一线剿匪的严尤告诉他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从黄帝以来,国家军队打仗都要有建制、旗帜和号令,现在这些人没有这些制度,是因为他们只不过是一群群饥寒的强盗,只是为了寻找食物而流动,不懂得采用这些办法。

听到严尤的回答,王莽很高兴,大臣们也很佩服,只不过,在他们还来得及挽回局面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作为,而等到后来刘秀的哥哥刘伯升起兵,开始自称将军、攻城占县之后,通过发布文告来安民和声讨王莽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刚才说到的这个严尤,是王莽手下一个很有见识的将领。其实,王莽手下还是有一些能征善战的军事人才的,比较出名的还有廉丹,可惜这些能打仗的人,都得不到王莽的信任,处处派王家的监军进行制约。著名的昆阳之战,本来王莽军胜券在握,但严尤的合理建议处处被王邑否决,最后导致刘秀带领云台二十八将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导致王莽军的大溃败,奠定了“新”朝的最后败局。

当全国各地都是打着汉室招牌的“汉军”造反时,汉室宗亲刘玄(这时候刘秀哥俩还是刘玄的部下)凭着绿林军的势力攻入长安,汉军火烧皇宫,王莽在一千多人的保护下逃到渐台,最后这些人都力战而死,而王莽,却在混乱中被一个商人(商人怎么混入禁卫军的?🤔)砍下了脑袋,遭到绿林军乱刃分尸。

维持了十五年的“新”王朝,有着那么一个美好的开始,却在无尽的刀光剑影中化作了乌有……

通宝推:看看,真离,
家园 东汉是一个很窝囊的时代吗?|二十四史探秘060

正式讲故事前,先向各位看官介绍一下《后汉书》,以及后汉。

后汉是个什么样的汉

后汉”是相对于前面那个刘邦打下来的汉而说的。刘邦的汉,从西元前206年开始,到王莽篡汉时的西元8年截止,共两百一十四年。“前汉”因为定都长安(现在的西安),相对于“后汉”的都城洛阳,长安在西边,所以又叫西汉。

王莽政权维持了十五六年,之后刘玄、刘秀等刘家子孙带着绿林、赤眉、铜马等农民兵,推翻了王莽,建立新政权,统一天下。这个朝代还是叫汉,从西元25年开始,到西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把傀儡皇帝汉献帝赶下台为止,共一百九十五年。这个汉在后面,所以叫后汉,又因为都城洛阳在长安的东边,所以又叫东汉。

这两个汉之后,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朝代都是以“汉”来命名的,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刘备在四川云贵一带建立的汉(现在称“蜀汉”或“蜀”),注意,它的正式称号是“汉”,而不是“蜀”,所以笔者必须严肃批评现在的一些三国的影视作品,动不动竖一大堆绣着“蜀”的军旗,真是瞎胡闹。

同时笔者也要严肃指出,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其实,里面的很多精彩故事,都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真正到了曹魏替代东汉时,除了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法,三国故事已经很不好玩了。🙁

除了这个蜀汉,历史上被承认的以“汉”命名的政权还有:两晋时期,賨人李特建立的“成汉”,建国45年;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又叫前赵),建国26年。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建国仅仅只有可怜的3年时间;汉人刘建立的“南汉”,建国54年;汉人刘旻建立的“北汉”,建国28年。

这些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南南北北的“汉”,除了那个“成汉”的君主姓李外,其他不管是汉人还是其他民族的,都无一例外地姓刘。所以,“刘”能列入中国姓氏排行榜前五,是有道理的。

《后汉书》是个什么样的书

《后汉书》是南北朝时,南朝宋国人范晔写的。在他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写了东汉史,有五六种版本,各种各样,各有长短,但生逢乱世只活了48岁就被杀了的范晔最有文化,他的《后汉书》也被后世人认为写得最好,最终入选了正史。

当然,按照正史的标准,“范版”也有不少缺点,比如,它没有“表”,再就是有一些事情,它记载得前后矛盾,另外就是它的“志”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

说到“借”,这中间也有一个辛酸的故事。本来,范晔写完了本纪和列传,后来和一个叫谢俨的合作,辛辛苦苦地写“志”,已经完成了《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正准备继续写的时候,宋皇帝认为他参与了一起谋反事件,把他抓起来杀了!

那个叫谢俨的害怕被牵连,把已经写好的五志,一把火给烧了。于是,正宗“范版”的《后汉书》只有纪和传,现在的“志”,其实是后人从晋代司马彪的《续汉书》里借用过来的。

好在,笔者讲故事,这些表和志是起参考作用的,不太碍事。

东汉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说到东汉,笔者年少轻狂时觉得这个朝代挺窝囊的。因为一般人对它的了解,除了刘秀打王莽,就是后来的董卓吕布争貂蝉,曹操刘备孙权争天下,这中间一百多年的历史,鲜为人知。和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西汉相比,东汉真是太平淡太陌生了。

真是如此吗?呵呵,真的如此。

东汉一朝,把后面的“三国”除开,你掰着指头数,也数不出几个你认识的人。刘秀你认识,但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你能说出几个人的名字?班超出使西域的事情你可能知道,但你知道发生这件事时的东汉皇帝是谁吗?战功赫赫的伏波将军马援你可能知道,你知不知道他是三国里面马超的先祖呢?

好吧,除了他们,还知道谁?窦融?蔡伦?张衡?真的不能再多了……

而且,东汉一朝,宫廷里面稀烂。外戚和宦官(太监)轮流掌权,皇帝惟一的任务就是吃喝玩乐。当然,不是全部,包括刘秀在内,东汉的前三任皇帝还行,但从第四任开始,全部都是乌拉稀。这些皇帝的基本规律是:小小年纪被扶上皇帝宝座(第四任和帝10岁、五任殇帝1岁、六任安帝12岁、七任顺帝11岁、八任冲帝2岁、九任质帝8岁、十任桓帝15岁、十一任灵帝12岁、十二任献帝8岁),然后,太后听政,外戚当权,皇帝长大一点(如果能够活过二十岁的话)就联合宦官夺权杀外戚,再然后,活到30岁左右,留下一个小小年纪的儿子就早早地死掉了。历史再继续重演。

鉴于刘氏家族经常近亲婚配,经常是这个皇帝娶了表妹,那个皇帝娶了堂姐,总之就是在一个圈子里转来转去,肥水不流外人田,笔者严重怀疑,到了东汉时,刘秀这一支的基因已严重恶化。🐶本来,西汉的一些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和武帝刘彻活得长一点,其他的都没超过50岁,但好歹都活到了四十多岁;而到了东汉,刘秀命长一点活了62岁,他的继任者明帝刘庄活了48岁,后来的不是夭折,就是到二十来岁,三十出头就早死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汉衰败的原因,是因为皇帝太短命。

那么,东汉就一无是处了吗?

当然不是!!!

后代学者如司马光、顾炎武、梁启超等等,都推崇东汉,说三代之后,风化(俗)之美,都没有超过东汉的。

这里所说的风化、风俗、或者世风什么的,意思是说,东汉人非常讲气节,重操守,知荣耻,懂礼貌:)

就像早些年官方宣传经常说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搞坏了国家风气一样,当年的人们也总是说王莽把社会风气搞坏了。😥刘秀光复汉室、统一天下之后,面对的也是一礼崩乐坏的烂摊子,怎么办?

刘秀和他的两任继任者,开始大力推行大汉王朝核心价值观,推行“八荣八耻”,当然,皇帝没有逼着每个人去背,他们只是身体力行地带头作表率:

首先是大办学校。刘秀在洛阳城南建立太学,亲自跑去给太学开学剪彩,参加学术研讨会,主持毕业答辩会,还设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劝学。不仅是在学校,在朝堂上也是,他白天处理政务,晚上把大臣们叫到一起研究学术问题,经常搞到半夜才睡。刘秀的儿子、孙子也是学术上的高手,著名的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就是在刘秀的孙子汉章帝主持下进行的。在这三个皇帝的带领下,全社会都以勤奋学习为荣,以不学无术为耻。

其次是讲感情,不忘恩负义。刘邦建国后,为了维护政权,对功臣大加杀戮,韩信还曾为之感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刘秀不一样,他对功臣的信任和厚待,历来为人称道。一直到刘秀死,他都和功臣们保持着好朋友的感情,远方小国进贡的稀奇玩意,刘秀都要先赏赐给这些功臣。你看,皇帝带头讲感情,下面的人也都跟着学,人和人之间关系就融洽了,就和谐了嘛。

有两个刘秀的小故事,说一说。

有一次刘秀外出打猎,玩得高兴,回城晚了,上东门守吏郅恽拒不开门,刘秀让人点起火把,说皇帝回来了,郅恽说火光闪烁,看不清楚,就是不开。刘秀只好转到另一座门进城。第二天,郅恽上书,批评刘秀游猎山林,夜以继日,此不良风气一开,势必危害国家。刘秀放下自己的不开心,没怪罪郅恽,反而赏了100匹布,并把放他进城的官吏贬到外地做了小官。

还有,刘秀的叔父刘良,对刘秀有抚养之恩,被封为赵王,年高位尊,曾因事呵斥官吏。司隶校尉鲍永、都事从官鲍恢哥俩为此上书,弹劾刘良“大不敬”。刘秀没办法,只好告诫贵戚们约束自己,“以避二鲍”。刘良临死,刘秀去看他,问他还有什么话说。刘良说没别的事,只一件心事放不下,他的朋友李子春犯了罪,县令赵熹要判李子春死刑,他希望能保住李子春的命。刘秀说,官吏公正执法,我不能徇情枉法。请您另说别的愿望吧。

刘秀对气节的推崇和尊重,使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东汉士大夫都以名节自励,重视操守、崇尚气节成为东汉的士风特征。所以,尽管后来东汉的皇帝一个不如一个,宫廷之中血腥倾轧,但东汉的政权还是维持了将近两百年,到了曹操大权在握时,尽管他非常想做皇帝,但也一直不敢取而代之,就是因为有一大批崇尚气节的士大夫在,他怕招来骂名。

除了这些,和以前相比,东汉的优点还有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等等,笔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后面有机会再细说吧。

通宝推:真离,
家园 王莽应该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

西汉前期大量的宣传道家的天命有归这个思想,还是很先进的,就是你刘家皇帝不行了,那换个人来坐坐天子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吗!

楼主举例的这些,还是很先进的,也算是一种尝试吧!我觉得正是有王莽,汉朝才能显现他的先进性!

家园 东汉开国君主刘秀的身世之谜|二十四史探秘061

中国这么多年来,刘秀是难得的一个好皇帝。虽然他是汉文帝的粉丝,一直以汉文帝作为榜样,但他的所作所为,比汉文帝强多了。

笔者有闲之余会听点评书,电脑里存了不少。为了写刘秀,笔者又听了点评书《东汉演义》,目前听的是张少佐的版本;连丽如的《东汉演义》虽然长,但笔者不太喜欢;田连元的《刘秀传》还行。

刘秀的身世,民间是怎么传的?

连丽如版本中刘秀的身世,基本上还算忠于历史,而张少佐和田连元版本的,则是“忠于”民间传说,故事性也更加强。对于刘秀的身世,张、田的评书中是这么说的:

王莽在投机分子兼算卦先生徐世英的怂恿下,毒死了汉平帝,篡夺了汉室江山。左班丞相窦融忍辱负重,表示拥戴王莽,继续在王莽朝中做左班丞相,以伺机光复大汉。

而此时,汉平帝的皇后、王莽的女儿王凤英怀上了汉平帝的骨血,徐世英掐指一算,算出这是一个男孩。

为绝后患,已经成了护国军师的奸臣徐世英怂恿王莽杀掉亲女儿。千钧一发之际,窦融出面阻止,说他掐指一算,王皇后将生一个女儿,对王莽并不会造成威胁,劝王莽还是要顾惜亲情。于是徐、窦二人以人头作赌。

堂堂左丞相窦融开始每天给王皇后送饭,最后孩子生下来,是个男孩。而同时,窦融的夫人也生了一个女孩。窦融趁送饭之时,将自己的女儿藏在衣袖里带到王皇后的宫中,再把汉平帝的儿子藏在衣袖里带出来,当作自己的儿子养。

这个男孩,因为藏在衣袖中得以活命,所以被取名刘袖,后来,就成了刘秀。

刘秀被窦融另取了一个名字叫窦安郎,在窦丞相府以窦融儿子的名义生活了十年。十年后秘密泄漏,被王莽的兵马大元帅苏献得知,十一岁的刘秀外逃,苏献一路追杀,从长安追到潼关,从潼关追到南阳。刘秀在南阳遇到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从此,刘秀开始了他的反抗复兴之路……

刘秀的身世,真实是什么样的?

对于民间传说的刘秀身世,笔者只说了一个大概。这些个传说,与史实差别太大,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当然,听这种故事的时候不需要太当真,这就跟“隋炀帝女”杨妃和她儿子吴王李恪多么得唐太宗李世民宠爱想要立这母子俩为皇后和太子一样一股戏说味。

那么,有哪些地方不对呢?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王莽毒死汉平帝之说,不止民间传说是这样,包括《资治通鉴》也对此采信。但《汉书》中称汉平帝是病死的。据说,王莽毒死汉平帝这一说法,是最先武装反抗王莽的翟义编造的,目的是为了激起民愤,让更多的人来反对王莽。

●窦融,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笔者在后面还会专门讲一讲他的故事。但是,在王莽篡位之前、之后,以及到了刘秀登基,窦融做过将军、做过太守,做过大司空和将作大匠,就是没做过丞相。事实上,在王莽时期的西汉和“新朝”,以及后来的东汉,都没有再设置丞相一职,以之相当的职位,可能是大司徒,或者是后来的太傅。而真实历史上的窦融,在刘秀出生时,才十岁。而且,在刘秀对抗王莽时,窦融是作为王莽的大将,在领兵对刘秀进行镇压。

●王莽的女儿王嬿嫁给了汉平帝,这个没错。但嫁过去时,王嬿很小,汉平帝死时只有14岁,而王嬿才仅仅9岁。而这个时候,真正的刘秀已经11岁了,9岁的王嬿是生不出11岁的刘秀的:)

笔者刚才说了,民间传说不必太较真。笔者之所以在上面算计这些,是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下面,笔者就讲一讲刘秀的真实身世。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一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郁林太守刘外,刘外生巨鹿都尉刘回,刘回生南顿县令刘钦,然后,刘钦生下了刘縯和刘秀。刘縯是刘秀的哥哥。

笔者在上面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么多,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刘秀的祖先们一代一代传下来,官一级比一级小,这说明,他们都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爵位,只能沾点祖上的小光,谋个一官半职,所以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到得刘秀老爸这里时,本来就沦落为县令了,结果等到刘秀9岁时,刘钦又死了。

刘秀彻底成了一介平民。他哥哥刘縯年岁大一点,自力更生,到外面混黑社会去了,刘秀小小年纪不好混,只好去投奔他的叔父刘良,成了一个憨厚的农夫。

说刘秀是汉室宗亲不假,但他却是以一个种庄稼卖粮食的农民身份起兵,最后夺得天下。有的人出于面子观念,觉得刘秀这个身份太寒碜,拿不上台面,于是,出于一片好心,就给他编排了这样一个汉平帝遗腹子的出身。

只是这样一来,刘秀就变成了王莽的外孙,外孙打外公,争天下变成了家务事,呵呵,那,大伙就散了吧。

最后啰嗦一点:汉高祖刘邦一代一代传下来,到王莽时期,据说刘姓的宗室子孙已过30万人,而那时的全国人口才6000万,也就是说,200人里面,就有一个是汉室宗亲,是皇帝的后代。后来三国中卖草鞋的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事一点都不奇怪。

通宝推:真离,
家园 缓则,用王莽隐射一尊

倒是把当年的颂圣派的嘴脸,描写得一清二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