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的底层逻辑 -- 巴博萨船长

共:💬206 🌺1126 🌵4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白银计价价格走低应该另有原因

大明官方前期挺像现代的,主要是信用货币体系:大明宝钞,还有国家专营权和专营权的买卖市场。

金融太发达必然都会被玩坏,后来宝钞通胀严重,买卖市场简化手续(比如弘治年间叶淇,盐引制度改革,纳银开中,不再需要边境运粮种地,直接空对空,金融化脱实向虚)。

洪武8年,1贯=1000文。

弘治元年 1贯=1~2文

万历期间 1贯=0.1文

后来的钞(纸币)钱(铜钱)同用,最后才是白银,但到这时候已经是隆庆万历时代了,一脚踏进王朝末期了,土地兼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垄断当然可以压低原料价格。再加上在海外被殖民国打压出口价格,外面赚少了,不出门去争,那就苦苦家里人(原材料生产者,相比其他强权,他们最弱),多出点血。

家园 一个碗顶两个铁锅?

我怀疑有什么细致的说法,比如碗是什么特别的官窑之类,否则想不通寻常人家的碗比锅贵。

家园 铁锅在明朝很便宜,前期8贯钞一个

朝贡卖出去能卖150贯钞。

后期折银,7钱银子能买10个铁锅,卖出去差不多能卖8钱银子一个铁锅。

明朝的铸铁锅一直到清朝都是大量出口。那时候这种铸铁锅可没啥国家能造得出。

按明会典的记载,

青花白瓷盘,每个五百贯。碗,每个三百贯。瓶,每个五百贯。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碗,每个一百贯。

这里的碗都是指瓷碗。

家园 可能那时候瓷器普遍贵吧

我们老家的农民老百姓,其实到了八九十年代,普遍用的还是陶(粗瓷)碗。外面摸着不是光面的那种。

家园 另一个感想

古代中国靠的是科技领先,获得的贸易优势。过去的陶瓷、铁锅等等大概和今天的芯片、发动机一样是垄断、代差性质的技术。

家园 明代经济奇迹就是大量白银输入竟然没产生通胀

以白银计价,明代大部分时间粮食价格基本恒定。。。

家园 因为中国缺铜缺银,长期通缩
家园 这时没人讲工业剪刀差了,丝绸,瓷器和铁器都是拳头出口产品

比如龙涎,每两三贯,对应现在一克几千。

家园 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可能性

张居正改革之前,白银并未大规模进入粮食流通领域。一条鞭法实施之前,白银并不是明朝法定货币。

家园 以白银收田亩税导致的吧

后来流入白银少了,剧烈通缩,财政崩溃

相当于今天以美元来收增值税。张居正糊涂,死不足惜

家园 数字错了

明朝全国田亩八百余万顷,其中四百余万顷是缴纳税赋的民田,由行政系统负责管理,另外四百万顷是卫所田亩,由军队系统也就是五军都督府负责管理。

参见顾诚《隐匿的疆土》

家园 赞同,张居正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家园 一条鞭法只是承认既定事实

明朝的货币政策很奇葩,纸钞的情况前面有人说了,政府在收税时自己拒收纸钞,实际上等于官方自己败坏自己的货币信用。

而铜钱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因为明朝官方只承认现任皇帝时期铸造铜钱的价值,而皇帝一旦去世变成先帝,那么在他统治时期所有铸造的铜钱将自动失去官方认可的地位,不能用来缴税也不能作为财产凭证,只能用于民间私低下的黑市交易。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新皇帝登基后定年号、铸新币都要经过几个月时间,而这几个月里全国几乎处于无钱可用的状态;二是由于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比较一言难尽,结果就是所有的正常商品交易都变成了“击鼓传花”的游戏,人人拿到支付的铜钱后想的都是怎么争分夺秒把它花出去,以保证自己不是那个皇帝死时一堆废币砸在手里导致倾家荡产的倒霉蛋。

为了弥补上面两个问题,明朝不得不承认前面朝代的铜币合法性来作为补充,结果就是宋代铜币甚至汉代铜币在市面上得到普遍流通,这要多讽刺有多讽刺……已经灭亡的朝代甚至比还活着的本朝更有货币信誉。但是前面朝代铸造的货币就是数量再多,作为古董流通于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大部分古钱必然都随着古人一起在地下埋着呢;而且明朝相比于前面的朝代人口更多,也就意味着经济规模更大,光靠古钱根本供应不起这么广泛的商品市场流通,最终的结果是民间自发选择了白银作为替代品。

家园 差远了

宝钞的问题是明朝官方自己在收税的时候拒收宝钞,等于朝廷自己否认了自己发行的货币有信用。这种事别说现代国家干不出来,就是同样发行纸钞的宋朝、元朝,他们起码在收税的时候还是肯收纸钞的。所以宋元纸钞虽然通胀幅度更大,但是在民间反而比明朝宝钞坚挺了更长时间,而明宝钞仅仅在发行几年后就推行不下去了。

家园 明朝收实物税,自然不要宝钞

理论上,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不需要白银和宝钞,少量铜钱已经能满足朱元璋设计那套经济体系。至于商人,那根本不在朱元璋那套经济体系内的,那是朱元璋的镇压对象。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