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酝酿中的翻墙处罚法案,最高一百万罚款二十年徒刑 -- fumachu
我儿子初中时是大高个,还很壮实,结果体育老师三番五次动员儿子参加橄榄球队,后来就在初中最后一年加入。做家长的看关键比赛儿子很有气势地扑倒对方四分卫,感觉好极了。但高中时儿子就坚决退出橄榄球队,我很心有不甘,问过他很多回,他说队里其它学生的行为让他很难以接受。 偶尔交谈他的高中生活,他会简单提到学生们在厕所关起小门使用违禁品,高中里的毒贩学生和校警是好朋友,等等等等。
这是个很不像样的高中么?非也,因为城里大学的关系,我们这所高中在全州公立学校里排名前五,附近其它高中戏称我们是“精英学院预备班”。
上个月我们去学校礼堂看女儿乐队表演,我和老婆问了儿子某类问题五六遍,“那个坐在某某位子的是男生还是女生?” 把我儿子弄得又烦又尴尬。 紧靠我家上的邻居就是一对女同性恋,五十多岁,其中一个就是本城州立大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总监”。每年初夏”自豪月“,我们两家中间都会竖起杆大大的彩虹旗,自豪地迎风飘扬。
好学生当然也有很多,那都是靠家里的努力,尽量抵消从外面来的不良影响。
但是新中国建国时,根本没有,如果说有这种心气,张学良就不会选择不抵抗避战了。
而在建国初,广大的农村很愚昧,我家的亲戚老太爷说:共产党不是人,男男女女一大群。这还是北京旁边的农村呢。结果老太爷被喷得涕泗交流。
因此多少也不太认可共产党了,呵呵,当然,恨他还是不敢恨的,他是一名私塾先生!!这可是北京附近的冀东啊,也是鬼子洗礼的地方呢。
可见没文化的可怕,私塾和有文化还是有差距的。他所不喜欢的是只是共产党男女干部一起工作做事,这是多么的可怕的农村,这还是1000多人的大村子啊,虽然是个平原村。
所以这个现代化很重要,如果说新中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老师,显然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那么城市孩子的下乡就十分必要了,毕竟,农村孩子进城上学也很难。仅仅依靠正常的城市老师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还没算上教学设备和教室等等。
这是知青下乡的根本原因,他们在城市的无用,在农村往往成了一定氛围的提升的基石,当然,这对于城市孩子的确是一种压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知青下乡至少是比较艰苦的地区,虽然不是最恶劣的,因为吹牛导致他们这些孩子吓坏了,国家也不好安排他们下到最艰苦地区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这个意思,在60、70年代,这是中国不得不解决的现实困难。强行培养知青的爱农村之心,虽然不那么固定和长期真诚,但是起码短暂的推动了中国农村初级普及化,并且为改开打下了坚实的而基础。
而今天大学生在城市的泛滥,也说明当时的这种制度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
如果不是当年知青下乡,陈竺这种国内极端高知子弟是一辈子也不会为中国农民服务的,他们直接对接到国外,或者国内高端城市了。
这对于陈竺或许是悲剧,但是他似乎真的不这么认为,他比较老实,还是认可这段时间的。
从赤脚医生到卫校学生
一身旧军装,夏天穿塑料凉鞋,冬天穿解放鞋,这是陈竺在就读原上饶地区卫校时留给班主任华柏春老师心中最深的印象。
1973年底到1975年上半年,陈竺凭着自学成为一名赤脚医生,由于他表现突出,横峰县武装部一名负责人推荐他到原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学习。中等的个头、平实的为人,华老告诉记者,一开始陈竺并没有给他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这个衣着朴素的学生逐渐显露出执著的求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开始令他刮目相看。
每日清晨听收音机学外语
华老师回忆说,陈竺进入卫校后,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好学的他被同学们选为班里的学习委员。
当时陈竺就读的75(5)班是全校唯一的军事化管理班,除了正常的学习外还要进行一些军事训练,属于学员的个人时间非常少,但陈竺为了学习硬是挤出了不少时间。
每天清晨五六点钟,陈竺总是带上收音机来到学校后山,自学英语、法语。当时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陈竺遇到不懂的地方,经常主动找懂英语的老师请教。
华老师的夫人林久如告诉记者,她曾担任陈竺的五官科老师,她印象最深的是陈竺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学习上,自己勤学之余还非常乐于帮助在学习感到吃力的同学。有一次晚上11点多钟经过陈竺的寝室时,她还看到陈竺在认真地辅导同学做作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竺在毕业时各门成绩全是优秀,给学校领导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毕业那年,陈竺被原上饶地区卫生学校留校任教。1978年,陈竺在6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专业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成为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弟子。
吸羊水救治窒息婴儿
当年与陈竺在同一个学习小组的秦鸣告诉记者,陈竺是一个各方面都特别优秀的人,与陈竺在一起的时候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有一件事现在想起来,她都不由得从心底里佩服他。
那是1976年发生在上饶县的一件事。当时陈竺学习小组“临床开门办学”来到了上饶县华坛山卫生院,一名新生儿刚刚出生不久就窒息了,因为缺乏医疗器械,陈竺毫不犹豫地趴下身,口对口地帮婴儿吸羊水,直到把婴儿抢救过来。
心系恩师千里送真丝方巾
在记者采访时,华老师夫妇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珍藏着的一条大花丝巾。这是陈竺几年前委托夫人送给林老师的一件礼物。华老师告诉记者,2001年学校校庆时,陈竺因为要接待一个外国代表团,不能回上饶卫校看望老师和同学们,为此他特地打电话给华老师,让他向全班同学问好,还托夫人给华老师夫妇送来了营养品和这条丝巾。
华老师还告诉记者,1989年他到上海瑞金医院看病时,陈竺早早地在医院大门口等他,还忙上忙下地帮他安排检查,办理各种手续。
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有就很好了,博也挺好的。
一培养就奔着专精,那难度是很大的,至少今天的中国是做不到的。
我的意思是今天的基础似乎还是应该依据文革的五年制中学两年制基础,逐渐提高普及和专精学生数量,专精要依靠普及的基数,这样才是合理吧,之前的大学生跃进不太行。
另外,乌克兰大学教育在前苏联第一,结果如何呢?民族素质不行,当然,社会主义素质也一塌糊涂,导致国家成了这个样子,你说教育重点在哪里呢?
波兰要收回利沃夫等,呵呵!!
那么你的考虑是啥呢?
还有,放开前河里各种讨论疫情,现在放开了,似乎就没事了?专精又如何呢?呵呵!!
我儿子高中年度总结大会。校长发言,今天的成就,可能第一条是学校盖了一个楼,学生获奖,第三也不第四就是学校修了一个无性别厕所。
我在研究生时候问我的一个美国同学,你们用过药吗?他说大学都会玩玩。听的我心惊肉跳。 当年师哥(美国人)是学校健美前几名,说搞健美都得用针头,一下子把我的健美积极性搞没了。
我是尽量针对美国教学方面和中国的异同去写的。 毒品,同性恋,枪支,这属于社会问题泛滥到了学校。
当然另一个我没有提到的问题就是美国教师的待遇长期属于中等偏下的。 留不住人才。
不信者下地狱,这样的诅咒已经是最温柔的,教廷就直接火烧活人了。
中国就没这传统,哪怕最坏最坏的夏桀商纣,也不在乎人信什么,元始天尊也好,通天教主也好,接引准提也好,人家万仙大会打得血流漂杵,也没见纣王迫害阐教徒的。
所以西方的思想自由在中国应者寥寥,因为思想自由本来就是中国的传统。
美国的教育体系,确有高端人才,这里中美各有千秋,美国甚至更强,因为资源投入大。
但是公立教育,确实有很强的愚民倾向,而且是三十年来一以贯之。你不能把直接代公式以外的题都叫做偏、难、怪。基本的因式分解三角变形行列式,如果学生看着就躲,你怎么指望他将来学傅利叶变换电磁学量子力学?
而如果大部分学生无意学习这些理科知识,那么从小培养写报告写论文有何意义?这不就是中国古代的八股么?
大阅读量这个东西很虚,学生本来就有爱好阅读的,也有看到书就睡着的,后者完全可以假装自己读了,写个像模像样的读书报告,实则啥也没学会。中国老师也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但是这个东西没法查实。
基础教育,自己家的娃做螺丝钉就完了,其他不想想太多。
自己拿钱培养自己未来的纳税人,想让他们愚,直接就不培养,少培养就得了,就像早年,读书是有钱人家孩子才干的事,咱家的孩子长大了就进工厂或者农场打工就完事了, 何须费二遍事。 让美国人都能上得起大学,好像不严谨的说,也是克林顿时代才开始的事情。
其次吧,教育必须是有取舍的。你把难度提上来,的确可以更早的给好学生更多的训练,但是代价就是让其他一批人失去兴趣。我对此深有体会。我这一路都是省重点中的尖子班走来的。进了尖子班,就是对自己命运的一次豪赌。你要么走到前一半,去跟全国的学生掰手腕;要么后一半,早早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一部分人后来到了大学还能找回来)。尖子班真的是对人才的一个极大的浪费。如果我们当年没有尖子班,很可能后一半的同学不至于掉的这么厉害。
至于难度应该降低到什么程度,这我就不知道了。这一代人的培养方法和我们肯定是不一样的。
阅读能力一点都不虚,我认为很有用。给你一大摞纸让你读完,写总结。能力高低不说,往这个方向走是肯定没错的。过去老一代知识的量还是相对小,工作几年之后新东西就不多了。未来肯定不是这样。 持续看东西总结东西是和别人交流的基础。当然,这种培养的具体方法对不对,比如让小学生就开始写是不是太早了,这个我就不断言了。
一共有94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获得了432个。 284个美国出生,148个非美国出生的。就算把所有非美国出生的都刨除去,依然是第二名,英国,的一倍以上。
Since 1901, there have been 947 individuals recognized as Nobel Laureates. Of those, 432, or 46 percent, have been U.S. Nobel Laureates; 284 were native-born U.S. citizens and 148 were foreign born individuals who either immigrated permanently to the United States or were at a U.S.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at the time they received the award. These 148 individuals account for 16 percent of all Nobel Laureates since 1901 (Figure 2). They also constitute 34 percent of all U.S. winners since 1901.
看你上下文,我知道你想说美国数字超过英国一倍以上,或者说是英国的两倍还多,可是你文字的确切意思是“大于或等于”, 还需要进一步解释么?12是10的一倍多, 24超过10一倍多,你硬要说24是10的一倍多算术角度不能说你错,但更准确的说法是24是10的两倍多,很难么?
也就是最近三四年,这种"一倍多"的说法在网上越来越多,我以为是年轻人故意不好好说话,就像新牛仔裤先磨出几个洞再穿,或者是文科生不在乎说话准确,今天我是第一次看到中年工科人士也这么说话,我是真的按捺不住我的气愤了,这个不好好说话的现象是国内近两年流行么? Swell,这个不是针对你,请见谅,我是对这个现象生气,非常生气。 说实话,就算有这个流行,我觉得我们这批人还是应该坚持文字准确,作年轻一代的楷模。
英国是130多人。美国本土出生并且拿诺贝尔奖是280人。美国是英国的一倍还多,我说一倍以上有啥错?
翻转课堂(课下学生看教学视频做练习,课上教师答疑)很容易做到每个人各有各自的进度。每个人看看教学视频做练习做到哪里了,计算机系统里面都能记录下来。
你以为不培养就自然达到愚民状态了?大谬不然。不读书长大打工,陈胜吴广却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毛主席当年搞工人夜校搞农会,国外支援第三世界,几乎掀翻了天。这些都是缺少大力愚民。自然状态下的不是愚民,而是炸药,能够炸得惊天动地的。所以美帝吸取教训,国内大力愚民(你说的穷人上社区大学),国外收买各类文人公知,各种 NGO
这其实跟教会的思路是一致的。教会为啥要花大力气传教?就是为了愚民。愚民是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不是啥都不干,那是把阵地拱手让人。
这几样校队都比较容易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