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不该省的不能省啊 -- fakeone
我以为是用来挡住,或改向火箭发射时喷出来的火焰的去向用的。有的话,横向的火焰可以被改向到斜上空,对周边威胁小一些。
有用的话,也许火焰喷到锅底形状会有更大的推力?
坏处可能就是锅边的火焰如果太大可能会反过来烧到发动机?
也许这次没用折射板的主要原因是怕火焰太大,毕竟这次体量太大了,初始升空不容易,地面火焰停留时间比较长。
总比喷焰直冲对地面损害小啊,而且直冲往上反射也会损害火箭。
这是肯尼迪中心的,
SLS 发射时,祸火东移,效果明显啊。而且可以喷水降温,减小冲击。空叉火箭推力大出70%,确一样也不干!
来自
印象是黑天发射,再看链接帖子时间2019。。。。土了土了
过去世界上几大火箭玩家和起来一起坑政府,一块钱的东西一百块钱还嫌少。期间以美国为最甚。 其实航天技术整个下来,也就高温算是一个,其他的东西别的行业不也遇得到? 上世纪60年代算是前沿,现在还是?
老马不过是戳破了皇帝的新衣而已。 很多人说炸一个火箭几十亿没了。是很贵。但是要能把研发加速个6,7个月,工资省下多少钱,抢了市场多挣多少?人家世界首富,你却质疑人家不会算账。
屏蔽功能很好用。
屁股的归屁股,技术的归技术
俄国侵略者
土5, 单侧这边没啥火焰,折射板效果还是明显的。
ULA 不思进取。。。但其他国家还是努力,但钱和时间还是要很多。。。
中国搞长5的精力和时间
俄国质子火箭成功率保持90%不动的干尴尬。。。
贝秃的火箭的挣扎。。。
航天飞机,虽然把大家都带歪了,但也必须承认是工程上的精品。
空叉自己火箭也技术难度不低,很多地方都是超出别家的独一份。。。老马想法新颖独特,未来能是航天变便宜。。。但难度也是不小。
NASA 的发射场等完善基础设施助力也不少。
但是看老马如此势如破竹,不禁有种是不是皇帝新衣其实不难的感觉。
如今数值模拟如此发达,也许当年很多系统太复杂,必须保守的准则可能其实就该被打破了。
现在依然记得2000年左右的时候,中国的几个大学汽车专业还反复强调:有限元不可信,烟泥模型不可替代。到如今某个美国汽车大厂,号称:今后我们要全有限元设计汽车。不到20年啊,恍如隔世。
这么多发动机一起运行3分钟才炸,这已经是当代人类火箭技术在这个门类里的天花板了。空叉后边可以把这次同时运行的发动机数量作为下一次飞行的火箭发动机数量。再炸就再减,能逐步摸索出这个路线能稳定运行的发动机数量。一次30亿美元而已,多炸几次能到哪儿,马斯克反正有钱融资能力也有,多炸几次的实力肯定是有的。这么大火箭炸成功了一本万利不是吹的。只要他炸的认真确实是往工程进展上炸而不是盲目的炸,几百亿美元二十发左右炸掉,这负担得起。如果他这么搞还搞成了,那对全世界航天,人类探索太阳系来讲,先手不得了。
为了防止掉到地面再爆,不知凿到谁,开始自毁程序。
并不是多发失控爆掉的。。。
主要就是用来把起始火焰导向,免得从地面反弹到火箭喷射口,导致火箭被烧灼。
原理上,算是取巧的做法。
如果火箭发射离地面越高,起始点火后对地面的影响越小,从地面反弹回来的火焰对火箭的危害也越小。高到一定程度,火焰根本碰不到地面,也无所谓从地面反弹回来的可能。
但是发射架造的太高本身也有难度,那就折衷,在一定的高度上,通过在火箭底下放折射板来侧面导出所喷射的火焰。
就相当于一个三角形顶在火箭屁股底下。火焰下喷的时候,就顺着三角的两边走了。
起飞离地的时候姿态就是偏的,然后从T+29s开始明显是由于应力超出了设计门限箭体开始剧烈振动,估计破坏了结构,后边一边振一边炸,放大之后能看到飞溅的碎片。这次试飞的结果也就比N1稍强点有限,单箭体三十台发动机究竟是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现在还下不了结论。
我估计你没有仔细看过苏联N1火箭4次发射失败的报告,可以思考一下那些意外如果是3X9会不会容易避免或减轻。
N1的控制系统就有一台发动机故障后自动关闭对称位置另一台发动机的逻辑,这个逻辑简单的很,一个继电器就行,但10米直径里边布置那么多台发动机,管路的密集程度可想而知,如果故障发动机漏出点甚至喷出点东西来顺便破坏了邻近的一堆管路咋办?3X9的结构会简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