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说起运十,就想提起国内原来的俄制图-154客机 -- yg1993
我的观点一直就是,一方面运十当年不应该放弃,坚持下去就可以在国内生产一种低档次的民航喷气飞机,可以带动一大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想拿运十替代波音空客的飞机(不说国际航线,就说在国内飞),说不好听就是做白日梦。
运十坚持下去是个啥样不好讲,毕竟自己放弃了,单说原苏联的图-154,可以对照运十。89年和欧美关系紧张以后,应该从大毛那里买了不少,89年以前应该也买过。
这个飞机首先是便宜,说是单价只有波音空客的四分之一,而且还能易货贸易拿东西去换(牟其中换飞机当年可是轰动一时),那年头外汇对我们还是挺金贵的。还有一点,就是波音空客的飞机卖到中国以后,都是不能拿来做军用的,毛子那里应该就没这个限制。
但是图-154到了国内以后,没过多少年就退出国内的民航了,我问过在民航上班的亲戚。人家讲话这个飞机首先舒适性不好,噪音大不说,它的内部装饰陈设会让人感觉很别扭,不够人性化,飞机票过去一直挺贵的(相对于当时的收入),坐飞机多花钱一个是快,一个就是为了享受,所以乘客那里首先就有意见。
上面是我亲戚说的,另外网上查资料,说这款飞机油耗高(三个发动机),发动机翻修寿命短,以上两个是俄国飞机的通病了。不说乘客那里,就单说航空公司做生意,三分之一的成本是飞机燃油费。另外飞机的维护修理也是大头,俄国飞机机体寿命和发动机寿命比起欧美来,都是要差不少。这个对于平常要精打细算的航空公司来说都是要命的。
所以说尽管俄国飞机表面看便宜很多,可是要算细账,至少经济上一点都不划算。
另外加上上面提到的舒适性差乘客不买账,如果不是考虑政治原因,没有哪个跑运输的航空公司会买大毛的飞机。
运十性能来说,和伊尔62一个层次,还不如图154呢,你再怎么改进,原型机设计指标摆在那里,很多东西就给你限制死了,大改的话等于重新设计一款新飞机。
最近河里有个集成电路的帖子挺火的,其实和运十类似的,你当然可以投钱进去研究没问题,但是顶多就是跟踪技术,美国牛掰一个是投钱多;一个基础工业在那里摆着,美国比中国当时80年代强很多(二战美国可以下饺子似的造航母,那时候中国能造啥);一个是有相应的生态那时候中国也没有。你这三个条件都不具备,想和人家平起平坐,你想啥呢!
最可笑的是一说运十,就说买了多少架外国飞机,可是民航用着外国飞机卖票挣钱,挣了多少钱,怎么没人提呢!至少民航养的人上上下下可是不少,飞行员甚至可以给你分配商品房,至少说明用波音空客飞机可以挣钱吧!
症结就在这里,用波音空客飞机能盈利,用表面看着便宜的俄国飞机(可以类比运十)搞商业运营最后玩不下去,你是跑商业航线的企业家,你会选哪家的飞机!
至于现在的919,至少方方面面不能比波音空客的飞机差太多,否则乘客那里和航空公司都不好交代,但是现在的条件比上世纪80年代好太多了,这个要做到并不困难。
大家都知道的,西安那次坠机一家伙死了200多口子,就是因为没有反误插设计,维护的时候地勤打着手电去接线。
您这个苏联飞机比欧美飞机长期贵怎么出来的啊,靠嘴胡诌啊。
有数据支持吗?
舒适性差也罢了,这个成本高怎么出来的?胡说八道有意思吗?不是随便看了两个词就可以胡勒了!!
空军还在用图154,扯故障率的能不能行啊!
不说别的,就说手机和盾构机,只要国产哪个不便宜一大块?
军用,可能二三天才飞一个架次;而民航是一天一架要飞五六个航段啊。
其次,波音空客对军用或某些用途是有限制的,而苏式飞机没有这种限制,或者说限制不了,因此部队还在用154.
民航当时是明确不要的,他们连麦道82看不上。而军队根本就没有意向。
这种事情太多了,某些河友纯粹是装傻罢了。
我就想知道在80年代中国民航凭啥非得追世界主流飞机呢?呵呵,倒是在小轿车没敢这么嚣张啊,啥都要。
而且就进口彩电生产线等等,也是盲目进口了很多,某些河友是真装不知道吗?
偏偏飞机选择主流,说是为了安全,我呸,未免有点太不要脸了啊,呵呵。
至于军方纯粹是因为军方仇恨四人集团呗,当然了,邓大人的胡说八道也是原因之一,这事真看不出来吗?几十年了,还抱着瞎话扯淡,没意思吧?
为什么,因为洋跃进出中落后的生产线也进了无数。各种其他使用的机械设备也进口了无数。
谁不知道啊?你们是真没看见吗?还没需求?
哈哈哈,笑死我了,还70年代洋跃进,好像只是华的事情的似的。
国企简史之十四|1970年代“洋跃进”盲目引进,国营经济徘徊在改革前夜
十年“文革”结束之后,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被压抑的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水平的诉求迅速释放出来,如何尽快改变国民经济落后面貌,将“文革”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耽误的时追回来,就成为1977年至1978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
文革”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经济战略的改变。相反,由于新的领导层仍然坚持“两个凡是”,不顾当时中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实际情况,在中国重搞“新的跃进”,而且,企图通过大量引进外国的技术设备,在短期内实现国家工业的现代化。
在这种“左”的冒进思想指导下,国营企业依然充当着一个没有自身利益的政策工具。
雄心勃勃的《十年规划纲要》
在“新的跃进”指导思想之下,各部门、各地区都在酝酿实现“新的跃进”的规划。煤炭工业部于1977年10月提出到1987年煤炭产量突破10亿吨,赶上美国,到本世纪末进一步达到20亿吨。同年11月冶金工业部向党中央汇报钢铁工业规划,提出钢产量到1980年达到3500万吨,到本世纪末建成20几个鞍钢,钢产量达到1.6亿吨以上,超过美国。
在各部门、各地区“新的跃进”计划的基础上,中央决定重启1976年至1985年的十年规划。
早在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1976~1985年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关键十年。由于“文革”的爆发,这一计划未能付诸实施。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华国锋立即着手重启“四个现代化”计划。
1977年11月24日,全国计划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形成了《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要点》。与此同时,国务院对《十年规划纲要》进行了修订,并于1978年2月提交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这些文件提出,在20世纪的最后23年,经济发展分阶段,打几个大的战役。
第一阶段,在“五五”计划后三年,重点是打好农业和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两个战役,使农业每年以4%~5%、工业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持续大步前进,为“六五”大上做准备。
第二阶段,在“六五”期间,各项生产建设事业都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到1985年,粮食产量要求达到4000亿公斤,钢达到6000万吨,原油达到2.5亿吨。
为了实现生产的高指标,相应拟订了基本建设的庞大计划,如在工业方面,新建和续建20个大项目,改造9条老干线,重点建设秦皇岛、连云港、上海、天津、黄浦等5个港口等。
197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这个高指标的《汇报要点》,并和1978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一起下达,要求贯彻执行,并与《十年规划纲要》提出的一些指标一同写进了五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
按照这个尽快把经济搞上去的设想,显然仅靠国内的资金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从1977年开始,根据以往我国技术引进的经验,特别是“文革”后期受到“四人帮”干扰的“四三”方案的经验,将目光转向了大规模技术引进和大规模使用外资。
在“新的跃进”的指导思想下,首先是加快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
1977年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的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计划,本来是此后8年的任务,所需外汇为65亿美元,国内配套工程的基建投资为400亿美元。而在1978年国务院务虚上,再次强调要比原来设想更快的速度实现四个现代化。
1978年7月上旬,国家计委初步汇总了一个850亿美元的计划,其中400亿美元准备向外国借款。同年8月,国家计委将1978年至1985年引进规模由原来的65亿美元增加到180亿美元。
1978年3月国家计委下达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计划,中央批准各部门的总额为85.6亿美元。7月份以后,经过层层加码,大幅提高了引进国技术设备的规模。
1978年就确定从日本、美国和联邦德国等国家引进以钢铁、石油化工、化纤、化肥等主要内容的22个大中型项目,引进总额为78亿美元。仅1978年12月的最后10天就签订了以化工项目为主的31亿美元的协议,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综合平衡,给以后造成了巨大隐患。
1977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还有9亿多美元,出口额为79.5亿美元,进口额为72.1亿美元,进出口规模很小,贸易顺差更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支付迅速扩大的到货的设备款,中国银行不得不用吸收海外存款和从欧洲金融市场筹措贷款的办法来弥补。
当时共筹集到51亿美元,其中欧洲金融市场的贷款年利达15%~16%。而且,按引进1美元国内配套建设4~5元人民币计算,这些项目建设全部投资需500多亿元。
1978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1132亿元,然而,光一个上海宝钢项目就需投资300亿元,可见,如此巨大的引进规模大大超过了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
而且从1978年确定的22个引进项目来看,这些项目仍然集中在重化工业领域,这也反映了当时的领导层依然遵循着早年形成的工业化战略。
尽管1978年引进的这些项目,是一批我国经济建设中急需的特大型项目,引进的技术和成套设备也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批项目建成后都已成为我国的大型骨干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统计,1979年我国的财政赤字历史性地达到170.6亿元,造成了国民经济一时的过热膨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迫使国民经济不得不再次进行调整。
1979年4月,随着陈云重新执掌中国的经济政策,“洋跃进”运动被终止了。
本系列文章是在剧锦文先生《国企简史》文稿的基础上,编辑压缩、改编而成。由于篇幅所限,仅采撷其要而去其详述,由此产生的表述不清晰、不完整问题,由编者负责。如需完整了解相关内容,请关注《国企简史》文稿动态。
邓大人洋跃进失败,华国锋背锅,也是有意思!!!
其实引进也根本没有截止啊。
当时,我国重型卡车年产量一直在几百辆徘徊,而且技术落后、质量不稳定,国防建设急需的重型越野汽车迟迟研发不出来。面对“有炮无车”、“有弹无车”的尴尬局面,国家不得不花大价钱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但是,有时想买别人还不卖,只能花钱通过第三国转口。
当时国家的“库银”不足百亿元,国计民生每天都要花钱,但国家仍然咬紧牙关进口军队和建设部门急需的重型卡车。仅1976年到1978年,国家每年进口重型卡车的费用就高达2亿美元,而且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所需重卡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时任一机部副部长的饶斌算了一笔账,按照这种进口规模,10年后就需要20亿美元。如果我国现在拿出20亿美元自己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重型汽车厂,10年后将不再进口重型卡车,最多花点小钱进口零部件。于是,建设重型汽车厂进入国家的议题。
作为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汽车厂,因为前面已经有了一汽和二汽,新筹建的重型汽车厂被称为“三汽”。为筹建三汽,饶斌决定抽调曾任一汽党委副书记的方劼、时任二汽发动机厂党委书记的李岚清、时任一机部汽车局总工程师的郑正梠,组建三汽筹备组,后来筹备组发展到百十来人。饶斌要求,三汽要技术先进,起点高,批量大。为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决定走与外国合资的道路。
1978年,机械工业部组团到欧洲和美国考察国外汽车工业,由副部长杨铿带队,考察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国内最为紧缺的重型车和轿车上。代表团到达了美国、德国、奥地利,考察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奔驰、大众、斯太尔等国际知名汽车公司,并与这些公司进行了意向性交谈。
由于三汽处于新组建状态,只说要建设国内第一、世界名列前茅的大型汽车厂,对于具体规模,中方也不清楚,考虑国家急需,最初提出三汽生产纲领为15万辆。在合作方式上,当时只提技术引进,让国际大汽车公司有所疑虑。据原三汽筹备组成员李龙天回忆,在和奔驰公司谈判时,当中方提出要建设年产15万辆的重型汽车厂时,奔驰公司表示他们的重型汽车年产量也才8万辆,建议中国最好从6000辆起步,搞一个“先行工厂”试试。
根据考察结果,再结合国内现状,三汽的纲领减到年产5万辆,后来又降到2.5万辆,受国内经济调整影响又降到1万辆。截至1979年3月,中方已与美国的通用和万国公司、德国奔驰公司、瑞典沃尔沃公司、法国贝里埃公司接触过。对于中方要求引进技术的想法,西方大公司也不愿意,技术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怎么能轻言卖呢?他们更愿意卖产品,奔驰公司明言:“我们只卖产品,不输出技术。”就在此时,美国通用公司提出一个新思路——合资。
1978年10月17日,美国通用公司董事长墨菲率领由17人组成的代表团应邀来到中国,就引进重型汽车生产技术问题与中汽公司和三汽筹备组组成的代表团在北京饭店整整谈了一个星期。这是中国汽车工业首次与美国的跨国汽车公司进行合作谈判。由于双方认识方面的巨大差距,谈判进行得很不顺利,中方只愿同美方谈技术引进、转让技术,而美方不愿意将自己的技术拱手让人。在谈判陷于困境时,美方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合资经营”,这是中方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李岚清在《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这件事:“墨菲对合资经营做了形象的解释:‘简单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一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家庭。’”
对于墨菲的比喻,当时中方不敢认同,共产党人怎么能同大资本家“结婚”呢?但美方提出的合资经营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按照当时的规定,凡是比较重要的对外谈判项目都要向国务院“引进新技术领导小组”办公室写简报。于是,中汽公司谈判代表团写了一份题为《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谈判合资经营重型汽车厂的情况》的简报,将谈判情况如实上报。谁也没想到,这份简报竟然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催化剂作用。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谷牧看到这份简报后,认为很重要,立即批示:“请中央政治局各位领导同志传阅。”邓小平在简报上,写下了“合资经营可以办”的批语。
在极“左”思潮尚占统治地位的时候,邓小平的批示如同拨云见日。没有这个批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估计还要很长时间的摸索。由此,中方和美国通用的谈判得以继续。谈判中,墨菲代表通用公司表态,固定资产双方投资,流动资金贷款解决,通用公司认股45%。双方一共进行了三轮谈判,最后在北京签了备忘录:通用先送6辆重型卡车来中国试验,双方互派专家小组研究产品的选型和发动机联合研制,双方各派6名专家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费用各自负担。
除了通用公司外,其他几家公司远没有这么热情。中方基础这么差,双方合资经营,要是亏损了,投的钱岂不打了水漂?沃尔沃公司表示,如果合资经营,只愿意投资4%;美国万国公司只愿意投资6%~10%,其余由中方投资和贷款;法国贝里埃公司更是言辞闪烁,根本不正面回答中方的咨询。
1978年12月,经国家计委、建委、经委、一机部、外贸部共同讨论三汽建设方针,就资金、厂址、建厂规模等问题达成共识。
一是必须充分发挥重型汽车“老根据地”的作用,按照专业化、大协作原则,尽量利用老厂改造新厂,而不是像一汽、二汽那样集中建新厂。
二是在建厂程序和规模上,用“滚雪球”的方法,建成一个,投产一个,争取出口,赚了钱再扩建,把利润留给企业再投资。分两期建成,第一期达到年产2.5万辆,第二期达到年产5万辆。步骤上,在建设装配、冲压厂和科研中心的同时,先建有出口条件的毛坯、零部件和总成厂,以弥补一部分建厂期间所需外汇。
三是尽量利用自制设备,只需引进必需的控制系统,即部分冲、铸、锻设备以及精密设备和仪器,以提高现代化水平和稳定性。也可技贸结合,60%~70%的设备可以在国内自制。
四是提前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除一机部劳动局已经分配给三汽的招生指标外,利用合营条件,选派技术人员到国外参加联合设计,共同进行样车试制。
五是把科研中心的引进和建设放在首位。根据日本的经验,引进新技术的同时,立即进行现代化技术的吸收,由仿制转向创新。
“周游列国”发现差距
虽然通用公司对三汽项目态度积极,但饶斌认为,如此大的建设项目,一定要做到小心谨慎,货比三家,还需对其他公司进行调查。1979年3月21日,一机部组成以饶斌为团长,包括张建飞、孟少农、方劼、李岚清等20人的代表团,出访美、欧、日。代表团先后考察了瑞典的沃尔沃公司,英国的贝福特汽车公司,美国的福特、通用、万国、美利坚汽车公司和国际收割机公司,奥地利的斯太尔公司以及日本的五十铃公司。考察为期一个多月,有人戏称是“周游列国”。
代表团20余人,皆是从事汽车工业一辈子的老汽车人,是资深汽车工业专家,但这次考察,仍然让他们产生深深的震撼。在这些发达国家,公路上几乎见不到中型卡车,卡车向轻、重两极发展,城市里跑的几乎全是2吨以下的轻型车,干线公路上跑的全部是重型卡车,而且绝大部分是集装箱运输车或各种专用车厢,各种专用重型货运汽车成为物流运输的主要工具。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使得重型汽车成为火炮、坦克等军事运载工具,也为大客车、石油、林业、矿山、建筑机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考察团成员一致认为,重型卡车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一定要尽快把重型汽车发展起来。
当时,国际市场对重型汽车的需求不断增长,刺激世界上的大型汽车制造公司都在考虑发展和提高重型汽车的生产能力。沃尔沃公司的产量大半用来出口;通用公司正在建设“世界卡车中心”,大力发展重型汽车以抢占国际市场;以轻型车为主的五十铃公司也在筹划发展重型汽车;苏联投入50亿美元,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年产15万辆的卡玛斯重型汽车。与之相比,我国反差巨大,四五吨的中型卡车占80%以上,新建的二汽主打产品是5吨重卡,还没投产就已经落后。轻型车和重型车更是落后,我国年产均不过千辆。军方急需的7吨级大功率三轴全驱动重型越野车,由于国内无法生产,每年需从法国进口几千辆,1978年又花费5000万美元从德国进口1000辆。考虑到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急需,上马三汽正是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
根据考察所得体会,考察组给中央写出报告,总结了我国汽车工业的三大差距。这在张矛著的《饶斌传记》中有详细介绍。
一是在科研、设计、试验三方面差距惊人。考察团所到的各家公司,无论大小,都有非常现代化的科研、设计和试验中心,集中大量科技人才和完善的设备。而我国汽车工业对这三方面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舍不得花钱,投入几乎是零。如不快速改变这种情况,不可能造出高质量的汽车。
二是卡车制造技术有巨大差距。国际大公司之间,虽制造技术各不相同,但新建厂的自动化水平较高,机械加工、焊接、装配同在一条生产线上,往往一条线上进行多品种生产;质量控制变成生产工序的一部分;机械设备不盲目追求精巧,许多加工设备有从液压回到机械传动的趋势;电子计算机普遍应用于生产,用电子计算机控制高价仓库普遍;制造过程运输全部机械化和自动化,任何零部件加工过程中绝不允许落地;铸造方面,多数是按不同材料和品种组成的大流水线生产的专业铸造厂,生产场地十分注意通风、除尘和环境保护。
三是在企业管理上需要学习其合理有效的方法。国际大汽车公司都有充分的行政和经济自主权,政府只通过政策、法令和税收指导影响企业,如规定不同时期汽车的油耗、污染和噪声需达到的标准。在管理上重视计划,注重效率,注意节约。日本企业普遍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并给予奖励。企业普遍采用电子化管理手段,管理效率非常高。
“洋跃进”使三汽未上马便下马
在考察完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公司后,饶斌回忆:“除日本外,沃尔沃、通用、万国、福特原则上都同意与我国合营,但具体办法只有通用谈得比较深入。通用公司肯定其投资可以占40%~49%,固定资产双方认沽投资,流动资金由合营公司贷款。但对合营公司的零部件是否达到100%的自制率以及利润和出口保证问题,双方分歧很大。最后,把百分之百的自制率和25%的出口率作为奋斗目标。外企在中国的利润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为原则。”
国家计委听取中国汽车考察组的汇报后,同意汽车工业吸收外资,积极筹备三汽建设,同时提出,寻找重型汽车合资合作对象时,要货比三家。此外,要先引进科研设计、实验设备,建立研究中心,培养技术力量。以老厂为基础,发展我国重型汽车力量。
就在一机部鼓足劲准备筹建三汽的时候,由于“洋跃进”,全国各地进口太多,几乎花光了国家所有的“库银”,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无钱支付而毁约的事件,国际影响恶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导致国家1979年4月不得已采取“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由于三汽建设需要国家投资几十亿元,所以被列入调整范围,最终尚未上马便下马了。来源:中国汽车报
(本文摘编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汽车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1978年6月份,毛主席已经离去两年了,也“粉碎”了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四人帮”,已经当权的大人(应指华主席)在某次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同国外做生意,搞买卖,搞大一点,什么150亿,搞它500亿。500亿美元的规模。7月上旬,国家计委初步整理,汇总了一个850亿美元的方案,其中400亿引进外资。
1978年中国的财政收入为1132亿元,光是一个上海宝钢项目就要投资300亿元,根本不是中国国力所能负担的。没钱怎么办?开动印钞机!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增加了50亿元人民币的供应量。同时期,开始给工人涨工资、提高粮食收购价,给老革命家们盖别墅、换进口小轿车,提高福利待遇。
1979年全国在建的大中型项目有1100多个,财政赤字170.6亿元。1980年又新增了1100多项,财政赤字127亿元。上述项目全部建成,还需要投资1300亿元。为了弥补财政亏空,1980年央行又增印了78.5亿元钞票。从此,印钞票如同吸毒上瘾一般。1978年中国全社会的流通现金仅有229.59亿元,到1985年已经暴增至839亿元。光是1984年的钞票供应增幅,就高达惊人的39%。连年狂印钞票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许多物价都至少翻番,高档烟酒等民用消费品价格,甚至直接上涨10倍,以致一些城市出现了“抢购囤积风潮”。
这次崇洋大跃进造成的严重通货膨胀,增加了国内国营企业的经营的困难和人民生活的艰难,也给国家已经有序的经济建设增加的危机。盲目无序上马,最后一刀切一锅端下马,包括国家战略项目也一刀切下马。
用中国先进技术换取国外落后设备的事情,公开的有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康日新,用中国的四代核反应堆技术,加上1000亿美元,与美国交换引进了美国第三代核反应堆技术。金一南曝出,中核集团改开干将康日新,涉及间谍案,向外国出卖中国核材料情报和技术。
1989年中日签署进口日本大型“先进”焊接系统,价格3亿左右美金。但是由于当年的zYa反康华官倒事件终止。1992年如饥似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中国人终于通过与法国一家公司交流合作,引进了法国价值12亿美元的电子数控设备,这时,自认为“闭关锁国”的中国人才如梦方醒,自己在毛泽东时代闭关锁国研发出来的“落后”技术,被日本人无偿拿去卖给了法国人,然后自己又高价买回来贴上了法国“先进技术”,却是自己十年前抛弃的“落后技术”的产品。
1984年,为扭转崇洋媚开放大跃进带来的巨额财政亏空局面,大人指示盲目收缩,对正在追赶的电子工业实行“拨改贷”政策。以往国有企业从政府财政获得拨款,作为工厂流动资金或技术改造经费。企业盈利后将利润上缴国家财政。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大人为了解决从洋改开造成的国家宏观经济紊乱和财政问题,砍掉一切支出,改原来政府拨款为企业向银行贷款,简称毁灭中国电子工业的“拨改贷”政策出台了,电子企业不仅断掉了资金来源,还要支付高额银行利息,而企业的利润照样要上交财政。
这样大人领导的官家不仅不投一分钱,反而抽走企业的大部分收入,导致国有企业迅速陷入亏损困境。然后大人说国营体制束缚了企业的生命力,是左倾路线,要实行厂长承包制,给厂长高工资,提高厂长的积极性。
大人不懂经济,搞洋跃进造成国营企业连续不断的亏损,在1994年终于由朱相对国营企业体系实施了最后一击——“卖”!
一件丑事说的这么清新脱俗,也是改开的奇迹!!!都不知道磕碜难看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118/10/25948509_1013761965.shtml
这说得很明显,也是说一种试错成本,呵呵呵,只是因为改开,自然就不提了,要说也是成功,万岁!!!哈哈哈。
是啊,这些就可以容忍,为何运十就不容忍了呢?
引进先进生产线,我支持,也行了,但是引进落后生产线,你们运十黑怎么解释?能不能给个说法。
有没有哪位需要我给出当年引进了落后生产线的证据的?可以提出来啊!!!!!!!!!!!!!!!!!!!!!!!!!!!!!!!!!!!!!!!!!!!!!!!!!!!!!!!!!!!!!!!!!!!!!!!!!!!!!!!!
发布部门: 国家计划委员会、海关总署
发布文号: 计技改<1990>15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市经委、计委(计经委)、经贸委(厅),广东海关分署,各局、处级海关,国务院各部门:
一九八五年七月,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经委《关于控制重复引进、制止多头对外的报告》(国发<1985>90号)。国务院对该报告提出的“暂停进口的生产装配线”、“统一归口、联合对外引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国家限制进口的机电产品”、“国家控制进口的机电产品”等附表目录,责成原国家经委(现国家计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随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修订补充。
据此,在对附表目录已进行三次调整和补充(经进<1986>302号、经进<1987>368号、计技改<1989>198号)的基础上,按照当前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攻关开发的情况,经商有关部门,我们再一次对国发<1985>90号文附表的目录进行了清理、归并和补充,现将调整后的附表目录(详见附件)印发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本通知各附表目录的执行办法,除本通知的补充规定外,仍按原国家经委、海关总署经进<1986>591号文执行。现补充规定以下几点:
1.附表一“暂停进口的生产装配线”共44项。凡需进口此附表目录中1--34项所列生产线或主要关键设备,均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经贸部门凭国家计委出具的证明核发进口许可证,海关凭进口许可证验放;进口35--44项所列生产线或关键生产设备,按国家计委、海关总署计技改<1989>198号文规定办理,海关凭国家计委出具的特批文件验放。
各部门、各地方(包括经济特区、海南省、计划单列市、沿海开放市)若需进口附表一所列生产线或关键生产设备,除利用外资兴建产品全部出口的项目外,其余需经行业归口部门初审并报国家计委核准后,方可办理设备进口审批手续。
利用外资兴建产品全部出口的附表一项目,仍由各地方、各部门按国务院规定的项目审批权限办理,但需抄报行业归口部门和国家计委。行业归口部门和国家计委在收到文件四十五天内不提出异议的,可以对外签约。对外签订合同后,仍应按规定办理申领进口许可证或特批文件的手续。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海关总署等部门关于加强综合管理,促进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87>56号)的有关精神,一般不允许用进口“暂停进口”的设备搞“三来一补”项目。
2.将附表二与附表三合并,称为附表二“统一归口、联合对外引进生产技术和设备”。为避免重复引进,这次增列了一些国内有条件与外商合作制造的产品,调整后,附表二共70项。利用外资从事产品70%以上出口的附表二项目,仍由各地方、各部门按国务院规定的项目审批权限办理,但需报行业归口部门备案。
对列入附表二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各行业归口部门要切实抓好规划和联合对外工作。在对外洽谈工作中,要争取采用技贸结合或合作制造的方式,引进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并逐步实现国产化。对采用技贸结合或合作制造方式需进口的散件、零部件、元器件及成套设备中的关键设备,按有关规定享受减免进口关税的待遇。
办理“统一归口、联合对外”的工作是各行业部门的行政职责,因此,以任何理由为借口向设备进口单位收费都是不能允许的。采取联合对外分头签约时,为解决进行联合对外工作所需费用,联合对外的外贸公司可商签约公司从外贸手续费中提取,不得另外增加设备进口单位的负担。
3.将附表五改为“国家控制进口的产品”,即包括机电产品和非机电产品。调整后,附表五共163项,其中非机电产品8项。对附表五中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仍按经进<1986>591号文执行,附表五中的非机电产品一般不允许进口。
外商投资企业为自用而进口附表五中的非机电产品,也要本着从严掌握的精神,由项目审批单位在审批可行性报告和合同时严格把关。凡国内产品在质量、交货期能满足需要,价格适当的,应优先选用,控制进口。经批准进口的,仍按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对违反规定进口附表二、五产品的单位,海关除不给予享受任何减免税待遇外,要加征进口调节税。
各外贸、工贸公司要严格执行国发<1985>90号文件,在接受代理进口时,要审查所需进口物资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如果手续不全而发生违章进口,按原国家经委、经贸部、海关总署经进<1987>368号文规定,由代理进口的公司负经济责任,交纳40%的调节税额。
三、本文从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起执行。附表目录中带* 的新增项目,在此之前已对外签约的,海关凭合同按原规定进口手续验放。
过去所发目录与本文不符的,以本文为准。
关于加强电冰箱行业管理、控制盲目引进的报告
国务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电冰箱生产发展很快。一九八四年全国产量达到五十三万七千台,比一九八〇年增加近十倍,但仍然供不应求。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发展电冰箱生产的积极性很高,这是好的。但是,在大好形势下,也出现布点过多,尤其是盲目引进的新问题。据一九八四年底统计,全国生产和试制电冰箱的厂、点已达一百一十六个;已对外签订合同和正在对外洽谈的项目有五十六项,引进规模为一千三百五十万台(均以双班年产量计算),大大超过了市场预测的一九九〇年七百五十万台的需求量。这些项目共需外汇二亿美元,人民币七亿元,而且引进的多是装配生产线,建成后要进口零部件装配,每年将要花费七、八千万美元的外汇。这种局面如不及时采取紧急措施扭转,将会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政治影响。国家计委、国家经委针对电冰箱行业出现的新情况,于(1985年)一月三十日发出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严格控制盲目引进电冰箱生产线的通知》,三月中旬又委托轻工业部召开了有关地区计委、经委及轻工厅、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代表参加的电冰箱专业会议。会议通过学习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分析了形势,加深了对控制盲目引进,加强行业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并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提出了全国电冰箱“七五”计划初步方案,同时拟定了《家用电冰箱行业整顿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现有电冰箱生产厂、点和准备引进项目的调整意见,以及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一、严格控制电冰箱厂、点的建设。
(一)调整现有的电冰箱厂、点。初步确定,将现有的一百一十六个厂、点减少到四十一个,引进规模从一千三百五十万台减少到八百二十二万台。这样基本上符合市场预测的一九九〇年七百五十万台的社会需求量和“七五”生产计划七百至八百万台的要求。调整后的四十一个预选点,分布在二十个省、市,其中轻工系统二十个、军工系统六个(航天工业部三个、兵器工业部二个、航空工业部一个)、机械系统六个、电子系统三个、医药系统二个、船舶系统一个、其他方面三个(详见附表)。
(二)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出发,坚决按这个方案付之实施。凡是“榜上无名”的,就要调下来,而且在近一两年内决不允许再上新点。今后根据市场的变化,确实需要增加新的厂、点的,应征得轻工业部同意,报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批准。
(三)对初步拟定的电冰箱生产企业,下一步由轻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作进一步的整顿,组织验收认定。产品经鉴定合格的,再从中择优正式定点,并逐步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
二、认真把好电冰箱生产线的“引进关”。
鉴于各地区、各部门引进电冰箱生产线的积极性很高,而外汇的渠道又比较多,因此,需要有一个部门进行统筹协调。为了加强管理,建议将电冰箱引进项目的批准权限相对集中。具体意见是:
(一)凡属电冰箱的引进项目,统一由轻工业部负责组织协调,其中限额(五百万美元)以上项目,由国家计委审批(技术改造项目由国家计委会同国家经委共同审批);限额以下项目,由轻工业部分别会同企业的主管部门或地方审批;属于中外合资项目,由经贸部会同轻工业部审批。
(二)经过审查批准的引进项目,由经贸部和轻工业部统一组织对外开展工作。轻工业部要主动协同经贸部加强对电冰箱引进项目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咨询工作,制止多头对外,避免几家同时找一个外商询价报价,自相抬价,使外商钻空子,避免由于信息不灵,引进落后的技术和设备。没有批准的电冰箱引进项目,一律停止同外商接触和向外商询价,也不得通过其它任何方式再引进。
(三)所有电冰箱项目合同签订以后,凡限额以上的合同,报经贸部审批;限额以下的合同,报轻工业部审批;未经批准的合同一律无效。
(四)对引进电冰箱生产设备并经过上述批准程序的项目,由经贸部发给进口许可证,未经批准的,一律不发给进口许可证。没有进口许可证的,包括经济特区和广东、福建两省以及沿海开放地市在内,海关一律不准进口,也不给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的产品税或增值税。
(五)未经国家批准的电冰箱引进项目,银行一律不予人民币贷款和外汇贷款。
三、发展专业化协作,促进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
(一)要以优质名牌产品或以中心城市为龙头,打破部门、地区界线,积极促进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以便更好地发展优质名牌产品和提高经济效益。拟先从京、津、沪、穗四大城市抓起,制订相应的政策,逐步积累经验,带动其它地区的联合。
(二)要认真组织好压缩机、蒸发器、温度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力争在“七五”期间实现国产化,改变大量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七五”期间要重点武装几个压缩机厂。对电冰箱关键零部件的定点和引进项目,由轻工业部会同企业的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和安排,关键零部件由轻工业部按计划分配。
(三)要严格控制零部件的进口,凡进口电冰箱散装件(一般不进口SKD组装),需经轻工业部审查,报国家经委批准后,由经贸部发给进口许可证。
四、采取积极有效的经济措施,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一)在税收上,除了做好上述进口关税的控制外,所有的电冰箱生产企业都必须照章纳税,任何部门和地方一律不准随意减免。
(二)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具体办法由轻工业部会同国家物价局拟定。
(三)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在当前市场紧缺的情况下,更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认真搞好产品售后的维修服务工作,切实维护产品信誉,保护消费者利益。
五、加强行业管理工作。
家用电冰箱由轻工业部归口管理。归口部门的职责和行业管理的任务,可参照国务院批转的《关于促进联合,扩大名牌自行车生产实施方案的报告》,结合电冰箱的具体情况实行。当前要着重做好对电冰箱的规划、协调、服务工作,加强市场的调查、预测和宏观指导。为了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拟先成立全国电冰箱行业协会,作为归口管理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具体办法,由轻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商定。
另外,对洗衣机的引进项目也要适当控制。近年来洗衣机重复引进已开始出现,值得引起重视。据统计,已经引进和正在引进的项目有四十八项,生产规模一千一百万台,已接近一九九〇年初步计划一千二百万台的规模。为了防止和避免出现大的盲目性,需要及早从严控制对洗衣机的引进,凡是引进洗衣机生产线(引进少量单机和模具除外)的项目,应参照上述对电冰箱的批准权限和所采取的措施办理。
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批转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贯彻执行。
附表:“七五”计划电冰箱控制规模国家计委 [1]
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引进彩色电视机装配线和彩色显像管生产线的通知
文号:国发〔1985〕60号 颁布机关:国务院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颁布日期:1985.04.22 实施日期:1985.04.2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最近一个时期,一些地区、部门大量引进彩色电视机装配线。这些装配线主要依靠进口成套散件维持生产。据电子工业部等有关部门预测,已经引进和正在引进的装配线投产后,生产能力将超出国内市场对彩色电视机的需求量。为了严格控制以单纯扩大产量为目的而引进彩色电视机装配线,并将这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引进国内还不过关的电子元器件和配套件的生产技术上来,引导到提高已有生产线的质量保证手段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等方面上来,特作如下通知:
一、今后不再引进彩色电视机装配线,也不再搞合资项目(产品全部外销的合资项目除外)。若将来需要扩大生产能力,装配线设备由国内组织生产供应。
二、在本通知下达之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引进的彩色电视机装配线项目,凡对外尚未签订合同的,请即停止对外洽谈;已对外签订合同及已引进并试生产的,请电子工业部制定办法,组织验收认定。产品经鉴定合格的,才能批量生产;未经验收认定、产品未鉴定合格的,一律不批准进口彩色电视机散件。
三、彩色显像管的技术引进项目,是投资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项目,必须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进行建设。国家已经确定的厂点由电子工业部、经贸部组织统一对外;未列入彩色显像管定点规划的地区,不得自行上这类项目。
四、各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对外开放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城市及海南行政区,也要按上述规定办理。
全面求洋,这也为后来的“引进泛滥”埋下了隐患。
截至1985年8月,全国共引进彩电装配生产线113条,花了18亿美元,其中获得正式批复许可的仅仅有9条,全面失控的局面引发国务院的动作。
呵呵,真有钱啊。
这事某些河友是真不知道吗?几十年过去了,还装傻,没意思吧?
如果这是你的观点
我的观点一直就是,一方面运十当年不应该放弃,坚持下去就可以在国内生产一种低档次的民航喷气飞机,可以带动一大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想拿运十替代波音空客的飞机(不说国际航线,就说在国内飞),说不好听就是做白日梦。
第一段,我的观点跟你完全一致。
第二段,要求运十和波音非此即彼势不两立的,一般是运十黑。
懂啥叫运营成本吗?不懂的话自己去查
承认落后并不丢人
多是因为苏联解体的非设计事故,图154是世界公认的设计不错的飞机。
我就想看看你的成本分析,苏联飞机怎么就高于美国波音了,该开了40多年了,西方维护便宜?
你是外资厂家的?你们便宜?说出来不觉得难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