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三顾茅庐辨析 -- 回车

共:💬25 🌺17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亮独留三字,

尿意盎然矣。

鱼豢努力想翻版一下流氓头子刘邦见郦生的故事,但笔力见识却相去太史公远甚。

中心疑者其辞枝,诬善之人其辞游。

画虎不成反类犬。

家园 按鱼豢和你的说法

鱼豢说:诸葛亮去求见刘备,刘备带搭不理,别人都走了,他蹭着不走,凑上去挑话献策,得了刘备赏识为上宾。这算是"不求闻达"吗?

后边按你说:诸葛做了上宾似有不足,打道回府,刘备反射弧有点长,不知道过了多久想起来那小子是个人才,又再三把他请回来。

等先主死了,后主登基,这诸葛亮还要把自己求之不得的事藏起来,跟阿斗和满朝大臣上书吹嘘自己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先主三顾茅庐云云。

张新泉说鱼豢张冠李戴,这个才更比较像对史料研析和鉴别。和我说鱼豢信息来源很成问题是一致的,很可能就是一种道听途说的演绎。

通宝推:唐家山,
家园 比较的是君臣际遇和关系

刘备的三顾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是一种信任模式。

刘邦的有限使用和韩信的不用则去,重用则再来,这是双方更利益判断,比较少互信的另一种模式。

你的解读实际是把刘备诸葛关系引向了后一种的方向。

如果要连到本朝,虽然牵强一点,伍豪相爷和太祖更多是利益判断,所以不会托付江山。林副到九大前和太祖更多是互信模式所以成为接班人。

也许可以说伍豪是文的韩信,林副是武的诸葛。

家园 你对孔明的“不求闻达”有误解

第一,孔明素有大志,并非“不求闻达”,这一点,《三国志》和《魏略》的记载是一致的。

《三国志》:亮躬耕陇畒,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诸人仕进可至郡守刺史也。”三人问其所志,亮但笑而不言。

第二,孔明的“不求闻达”,是因为没有碰到合适的对象。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恱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荅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寤,阴规出计。

实际上,孔明也是混荆州势力的社会人。刘琦与孔明聊天,与孔明上高楼,地点肯定不在隆中,肯定也是孔明主动跑进城里,可这难道就能说明孔明想巴结刘表,求闻达吗?

至于孔明为什么不想在刘表那里求闻达,因为他觉得刘表,刘琦难以成事。他让刘备告诉刘表要抓户口登记,应该是此前已经向刘表建议过,但刘表迟迟没办,这也是他认为刘表性子缓的原因。相对应的是,刘备很快落实了他的建议,这大概是后来他决定加入刘备的真正原因,也许刘备才是他求闻达的合适对象。

家园 不妨比较一下鱼豢说和诸葛自述

显然鱼豢此说是在《出师表》之后,鱼豢的用意就是要“揭露“诸葛热衷仕途的真面目,而不是什么淡泊宁静,不求闻达。

你看:

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

刘备对他如此冷淡,众宾皆去后,”亮“还舔着脸独留,刘备还是晾着他。”亮“没话找话敷衍出后面一堆对话。

既然众宾皆去,那么这么详细的对话是刘备透露的?还是诸葛亮透露的?看来都不是,大概是刘备的使唤丫头透露的吧😁

其实很简单,鱼豢就是拿着隆中对的本子编了一段破解三顾茅庐的说法而已。

诸葛亮的“不求闻达”是有上下文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之所以说他”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就是在铺垫为什么先帝一顾二顾他即使真错过也不回访,理由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在这里是包括在诸侯之中。到了三顾,他“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个逻辑是很清楚的。

当然要否定这个逻辑也很简单,就是接受鱼豢的杜撰,接受诸葛亮是个虚伪造作的人。这就是鱼豢杜撰的目的。

即使这样也是有问题的,如果真如鱼豢所说,先主过世后在荆州跟从过他的人仍多,阿斗正在位,”一生唯谨慎“的诸葛却在上书中如此掩盖”真相“,大言不惭,拿先主垫高自己。不仅非智者所为,也是泛忌讳,招物议的。

家园 从具体而微角度言

1,诸葛亮自投,不符合当时士人征辟之习惯套路,完全是按最低档次的、怎么低贱怎么来。于情于理完全有悖,大有故意抺黑之嫌。

2,就计略具体而论,刘备招兵买马\打仗都早已是老江湖,任过平原相、徐州牧。不会浅白到连这种日常基本操作套路都要问计、大喜。

3,诸葛亮虽然有所谓长于治政事必躬亲举轻若重食少事繁鞠躬尽瘁,刘备孔明虽然对于豪强也有汉末三国群雄并起时都必然会搞的抑制打击,但刘备主要还是奉行"每与操反"仁而爱士方针,孔明后来治蜀用严但治荆襄诸郡时却末用严。

毕竟这里刘表入荆州后带甲八万、十万,诛宗贼括隐户,已刮过一次二次几次N多次地皮了。四战之地早就已经被黄巾、袁术、孙坚孙策、刘表等势力来回征战多年,刘备刮地皮在必要性、可行性上都没有什么"高明"可言。

4,刘备是汉末时代,刘邦是秦末时代,拿刘邦见郦生的套路,编造刘备见孔明的人设,是完全脱离实际的强行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总之,鱼豢的记录,极大概率是在无中生有、徐冠诸葛戴之间二选一。

以《魏略》据传号称八百万而言,恐怕无中生有的概率更高。这本书传不下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毕竟,连这种尿点多多漏洞大大的编造故事,最终都还是流传下来了。其它更荒谬的东西,不值一读不经一谈不当费一文去买的文字,恐怕连篇累牍。

家园 如果孔明天天躲在隆中种地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话,在那个兵荒马,盗匪横行的时代,他是没办法做到“苟全性命于乱世”的,道理很简单,兵匪一来,没人知道孔明是谁,没人会手下留情。

所以,作为一个年轻人,家长的顶梁柱,孔明只能出去混迹于各方势力,混个脸熟,挣点薄面,一旦有事,或躲或逃,都有个去处,这与求闻达是两回事。

感谢您的回复和讨论,让我对这个问题更清晰了。

家园 这个有点曲解吧

孔明自有孔明的交游,所以刘备才会一再扑空。把我上帖的所引“不求闻达于诸侯”曲解为天天躲在家里种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未免是在扎稻草人。

但孔明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意味着鱼豢笔下的诸葛觍颜求进就顺理成章了,这之间的差距还是有点大。

鱼豢和陈寿两说本不相容,出师表的存在让鱼说难以成立。

把鱼豢和陈寿合二而一的诸葛亮“二进宫”说是回车兄的意见,坚持可以理解。

至于说“作为一个年轻人,家长的顶梁柱,孔明只能出去混迹于各方势力,混个脸熟,挣点薄面,一旦有事,或躲或逃,都有个去处”,这只是纯推测之语。而且既然如此,又何必对刘皇叔的一顾二顾持回避态度,直到三顾问以大计,才“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呢?

既然都“只能出去混迹于各方势力,混个脸熟,挣点薄面”了,却对刘备的来访不以为意,这么看不上皇叔吗?

家园 诸葛亮在军事史上的地位,远不是韩信可比

战略上,《隆中对》是已知世界最早的战略计划。

战术上,八阵图在中国战术史上承孙膑、下启李靖,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实战中,诸葛亮亲自领军野战从无对手。

甚至在军事技术上,木牛流马、诸葛连弩、蒲元刀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木牛流马关注的人比较多,这里我特别讲连弩和蒲元刀的意义。本朝草创以来,一直以“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而自豪,虽然一直羡慕美军能够依据战场需要改进战术从而引领武器研发,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一直要到最近十多年。而诸葛亮对连弩的改进和蒲元刀的研发,就是特定于战场需求而制定战术(八阵图),并以战术引领了武器研发。其中改进的连弩在某种阵型中填补了火力间隙,保证了火力密度;而蒲元刀则可用于在野战正面强攻时削断对方的矛尖,制造己方突破口。网传的所谓破甲只能算是附带功能,因为破甲效率最高的操作是捅刺而不是劈砍。

蒲元刀的这种用法在一千多年后仍可以在欧洲中世纪的冷兵器最高峰时期见到,例如一米八几长的条顿大剑。这种条顿大剑有个专有名词,我记得河里过去曾有人提到过。

家园 “众宾皆去,而亮独留”——表明这其实是一个party

大party上主宾互不认识很正常啊,通常是有一个中间人引见介绍才对。从鱼豢的描述来看,你说“亮独留”之后的种种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考察完全说得过去,两人并不存在后来的君臣尊卑关系,完全不存在诸葛亮和刘备谁舔谁的心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