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整理】《阿基米德大战》 -- 孟词宗
日本侵华战争发起的根源,可以参照已故的村山宏2017年写的文章[特朗普和你所不知道的日本侵华史]一文
文摘几段
日本的统治阶层了解日本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极限,一直要求暂缓侵华。瓦解了这一局面的是1931年驻扎东北的关东军(1万4千人)擅自发动的侵占东北地区的军事行动,即九一八事变。日本中央政界一直反对驻外军人擅自行动,此次事件令昭和天皇震怒,称“驻外军队不听命令,鲁莽地扩大了事态,想用武力镇压中华民国的想法令人非常遗憾
简述:很长时间里主张侵华不是日本的主流
但是因为爆发世界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开始实行严密的贸易管制政策,高筑贸易壁垒,进口关税达到40%,日本产业受到巨大冲击(注1933年昧国GDP下降到1929年一半)
打击的首要目标就是日本产品。日本失去了美国市场,只能将出口目的地转向亚洲。然而进入30年代后,经济危机波及到了全世界范围。各国纷纷开始对抗美国的高关税,像美国一样对外国产品征收高关税以保护本国产业。英国在包括英属印度在内的殖民地推行了高关税制度,将日本产品关在门外。荷兰也针对印度尼西亚设置了关税壁垒。
被世界市场抵制的日本产品唯一的销路只剩下中国。而中国的民族资本也从1920年代开始增长,与日本产品争夺市场。中国与美英荷法一样,也为日本产品的流入而苦恼,经常发生抵制日货的运动。在这样的困境下,日本军队的过激派想通过军事力量撬开中国的大门,垄断东北地区的市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这一口号就充分体现了日本当时的情况。
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企业开始走下坡路,以前吸收农村过剩人口的工厂难以扩大规模。因为吸收持续增加的农村人口的产业消失了。农村变成了地狱。一些村庄开始出现饿死人的情况,穷人将女儿卖做妓女。日本陆军的士兵和军官大部分都来自农村,以农村的困境为背景,侵略中国的想法取得了共鸣。日本过激派军人向士兵和农民宣扬称“去中国能得到耕地”。
无法向美国和印度等外国出口产品的话,日本就无法获得外币,棉花自不必说,连铁矿石和石油等资源也买不到。过激派向工商业者鼓吹说,“到中国去卖商品吧,还能获得资源”。因为经济不景气而伤脑筋的日本中小规模工商业者,以及贪婪地想获得资源的财团都逐渐倾向于认可侵略中国的做法。年轻军官之间还发出了“打倒腐败的统治阶层”的呼声,接连发动了恐怖行动、军事政变和叛乱。
1930年代,几乎在日本扩大侵华行动的同时,日本国内的政治也陷入了混乱,统治阶层做出妥协,认为这样下去日本会发生共产主义革命。不想那样的话,只能听从军队过激派的意见。政府统管经济的国家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崛起,还加强了言论控制。反对战争的人被关进监狱,没有人能够阻止军队的侵略行为。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所有日本人都摒弃良心,变成了“魔鬼”。
作者还认为当前的中国与战前的日本很像,如果昧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同样对中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吸收了中国的巨大人口压力的是自由贸易体制,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市场。
但村山宏没有就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各国的伤害进行更多的展开,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即当时西方各国普遍在世界争抢殖民地,通过从殖民地掠夺资源以及倾销工业品,最早进行工业化的西方列强有了庞大的殖民地即使实行严酷的贸易保护主义,西方经济受到的冲击也不太大。
因此贸易保护主义加上被殖民割裂的世界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越来越激烈的国家间矛盾,德国经济也同样,由于他们没有什么殖民地,德国是欧洲最晚进行工业化的,殖民地最少加上一战战败(一战本来就是为争夺势力范围争夺殖民地而爆发的),导致德国成为战争策源地。
因此对于发动侵略战争,甚至实行大屠杀种族灭绝的日本德国我们不能停留于对他们的道德谴责,还应该深究背后的经济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战争
首先搞侵略,大屠杀,种族灭绝的日本德国战败
其次传统列强法国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统治秩序土崩瓦解,广大殖民地得到了自由(更因为中国的解放以及后来的志愿军击退西方联军对殖民地国家的鼓舞)。
杀人者受到了惩罚
殖民者受到了冲击
这都是二战所产生的最好的结局。
那么对于日本侵华以及发动的太平洋战争的正义性就应该更全面的分析
1,日本对中国的侵华以及进行了大屠杀当然是不正义的。
2,日本对西方列强的进攻也是对西方几百年来形成的殖民体系的冲击,对于世界各民族的反殖民客观上具有正面意义。
当年的天下大势是要结束殖民体系,因此日本最初在太平洋战场上摧枯拉朽,但日本侵华导致其正义性不足,最终在中国战场泥足深陷,这是日本太平洋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
总体上来看,对于明知自己资源不足,科技落后,依然敢于挑战西方的日本人至少在这一点是值得钦佩的。
日本军人发动的侵华也更多的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出发,而不是日本军人的个人利益,因此从日本的角度看那些发动战争的军阀都不是坏人,但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显然是坏人。
从这个角度上看是一致的
日本人“反思”二战,不能接受自己是从根子上就是个想剥削奴役别国人民的反动政权的事实,总要找出各种“不得已”和“正义性”来为自己发动战争找理由。
村山宏说的这个就是一种日本常见的诡辩术。
1929年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的确严重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但这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吗?如果这算理由的话,那么为啥同样没有殖民地的美国没有发动侵略?苏联没有发动侵略?南美诸国没有发动侵略?
归根到底的原因是日本的统治阶级拒绝在国内进行分配改革,于是只能发动对外冒险来转移矛盾和获取更多的资源。美国作为经济大萧条的震中,受害最为严重。当时并不是没有对外扩张的叫嚣。而罗斯福的“新政”,一方面采取“凯恩斯主义”扩大政府投入,制造需求,另一方面则改革税制,建立福利制度,强迫富人向穷人让利重新分配财富。
苏联搞的是纯粹的计划经济,公有制分配。因此属于在大萧条中反而逆势增长的。
而日本呢,经济命脉完全被财阀控制,统治阶级拒绝向底层让利。而且这些人虽然在前期轻松得到了东北和华北的一部分,但连在占领区搞“减租减息”的智慧都没有,只知道残酷的掠夺性开发。从31年开始到45年占领中国精华领土十多年仍然无法消化,陷入战争的无底洞,这还有啥可说呢?一帮蠢才。
分析历史问题,如果不从阶级矛盾这个基础出发,又不肯承认失败,就搞出日本这种种可笑的“反思”了。
而日本德国都没有这些。
特别是缺乏基本资源的日本,在世界各国普遍高筑壁垒的情况下,而且明显的苏联和昧国对他有着强烈的敌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外来资源,最终整个工业肯定会萎缩,最终日本被西方给殖民地化。
日本如果当时在本国实行分田等举措(战后麦克阿瑟在日本推行了),可能会有一定作用,但用处不太大,没有基本的铁矿,石油橡胶等等,经济不可能发展起来,国防也发展不起来。
当时的世界就是这样,谁的殖民地多,谁的资源就多,谁的廉价劳工(奴隶)就多,谁的倾销地就越多,然后可以发展更强大的陆军海军,对于缺乏资源的日本更是无法摆脱这一点。
战后只有一个国家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中国。
新中国确实是道德典范,但中国毕竟地大物博,用新中国来对比日本,对日本也是不公平的。
另外也不能说是勉强战和了昧国,志愿军发明了坑道战以后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战略地位,然后国内开始了军人的复原工作。
只见过北韩人往南韩跑,很少见过反向的。 中国人也只会去韩国工作学习,没听说过去朝鲜的。一帮看不起日韩的,也没见哪个移民去北韩。有朝一日,金家倒台,朝鲜人对中国的态度可比现在波兰人对俄罗斯的态度。
话说,二战后的德国人一说起二战也是动不动就怪元首,特别让人看不起,非常卢瑟。
但是对世界舆论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个常识也不能忘记,所以有些历史去看看失败者的言论往往会发现一些被世界主流舆论故意掩盖的视角。当然日本人自己也做同样的事,所以想了解日本历史就要到日本以外,想了解西方历史,就要到西方打败的国家,比如日本德国,以及中俄这些当前的对手。
教主提出的这个日本人视角,确实有一定意义,尤其对理解今天西方某些策略的动机很有帮助。比如,我看此文印象深刻就是人口爆发对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与随之而来的开疆扩土紧迫感,日本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甚至说人类历史上所有战争的来源都是人口压力也不过分。
那么,回头再看看这些年所有历史上的强国,从西欧到俄罗斯,从日本到中国,都处于一个生育率地下的高峰期,这一切的发生难道是偶然的么,仅仅是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必然后果么,工业化是如何开始的仅仅是一个巧合么。 反过来,几乎所有生育旺盛的地区国家都是经济落后历史上就一直是第三世界,他们面对人口压力的唯一办法不是发动战争,而是向外输出难民。
聪明的读者应该已经感觉到日本的现代史与中国有非常多相同的部分。没错,中国也曾苦恼于农村人口的爆发性增长。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很多农村人口都处于饿死的边缘。邓小平追随日本的步伐,实施了通过出口振兴产业的政策。农村的剩余人口变身为工人生产工厂产品,通过向美欧日出口实现了增长。
吸收了中国的巨大人口压力的是自由贸易体制,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市场。
那么做为一个聪明的作者,他对中国的今天有什么建议呢?当年日本被美帝用市场与能源遥控着走向了反帝反西方夺取殖民地的不归之路,今天的美帝面对崛起的比日本大上十倍的中国,会不会照搬旧招呢?或者说,这个作者的潜台词是希望中国继续日本未竟的”事业“反帝反霸,对美国腾笼换鸟?这么说,这位作者貌似还可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
不过中国今天与日本当年有一点不一样,生育率上中国已经开始了不可逆下降,只要十年二十年内不内卷到饿死人的程度,中国人人口压力就会快速下降,在低人口基础下保证自给自足并较高生活水平就没有迫切的向外扩张动机了,这个日本苦逼折腾了一个世纪才做到的成绩,中国已经很接近达到了。
当然这对于”入关学'是个意外,说好的取代美帝过美联储的日子呢,但如果问问日本人的话,估计今天日本人都没有了他们前辈的那个入关愿望了,甚至据说按照日本现在这个生育率到了本世纪末,日本人绝种都有可能。再考虑到日本的不许进口难民国策,到那时中国人韩国人说不定就直接渡海接收东京了😁,历史的确是太讽刺。
说到这,想起昨天翻到河里一贴抱怨志愿军防空战那个电影拍的不好,我也看过忘了电影名了。但看那贴就想起日本有个老电影叫《男人的大和》,也有一大段机关炮防空战拍的倒是不错,我都看了好几遍,专门快进到美帝飞机俯冲扫射日军防空炮那几段,真是血肉横飞啊,比《亮剑》那些拼刺刀过瘾多了。不过拍的再好对现在的日本人来说也不过是个准噶尔一样的传说,倒是不错的电子游戏素材😂。
是没有北进,而采取了南进的策略。 否则一切历史都会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仍然是西方盟国而且是二战战胜国,甚至可能东北台湾都还霸占着。不过北进,凭日本当年那个能力,面对朱可夫确实有心无力😉。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历史走上这个轨迹自然有其不可抗拒之道理,面对历史问题,咱们谁也别想抖聪明。
一直以来日本与西方很多反思太平洋战争的都喜欢在当年北进南进这个话题上纠结,潜台词明摆着的么,美帝的市场,资金与能源无非就是扶持一东一西日德两个有野心没家底的,壮大起来去拍苏联的么。元首至少玩到一半明白过来了,转头去巴巴罗莎了。天皇同学这就是彻底的装傻充愣,玩消失,不但不思悔改,还有过之无不及去动西方殖民的奶酪。当然大是大非上玩战略欺骗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转眼就从种子选手变身成了第一号仇人,甚至不惜联手旧日的敌人一起上去给你大卸八块,不知道日本这些反思家们想明白了没有😂。
人口增长的速度不算很快,相比较之下,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的增长远远高于人口增长速度。
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电气化革命,内燃机革命带来的电器,汽车等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整个世界有钱人太少,造成严重产能过剩。
中国现在人口虽然已经停止了增长,但是工业化信息化还在发展,对西方国家构成了很大压力。
这种工业化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二战后首先是世界各国签署了贸易开放协定(最初叫做关贸总协定)以及各个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使得整个世界市场获得了很大的扩展,从而有了战后几十年的繁荣。
但现在随着很多国家陷入战乱,以及昧国开始搞贸易封锁,工业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中国与昧国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激烈了。
而斯大林出于避免苏联两面作战的威胁,在亚洲投入了重兵,和最值得信赖的将领
在莫斯科战役时期,从亚洲返回到莫斯科前线的苏联红军因为其强大战斗力很快扭转了战局。
因此日军要北上很难取得很大的进展。
取不到进展,拿不到西伯利亚的资源,那么日本很快将因为资源耗尽而崩溃
另外日本是一个岛国,他的军队建设的重心是海军而不是陆军,他的陆军的建设重视程度远不如海军,表现为日本的陆军装备并不强,与苏联这种陆军强国比肯定比不过。
日本将主要的资源用于发展海军,其海军实力在当时属于世界前列
这也是日本选择南进,也不得不选择南进的原因。
历史证明日本的南进对于打破东南亚殖民体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光耀们就是看到了英国军队在同样为黄种人的日本军队面前的狼狈相,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在李光耀回忆录里他很清楚的记录了这一点)。
不是像一般理解的那么简单直接,任何一个国家的决策层面,中间一定会有各方势力的角力。实际上在纳粹对苏开战之后,北进才不失为战略上的上选,欧美还不会对日本抄后路,日本海军留着戍边就好了。海军就是拼器材,靠农村饿死人拼凑起来的几艘军舰还要去当主打,去跟美国人拼工业,怎么看都是一手臭棋。
------------------------------------------------------------------
“南进”与“北进”:裕仁最后的决断
日本敢于发动太平洋战争,除了美国对日本的物资断供和裕仁的旨意之外也离不开几个最关键的人物:铃木贞一、松冈洋右和山本五十六。
铃木贞一的作用则在统战方面,尤其是筹款。
1941年年初,不仅海军新舰船和舰载机无法按时制造,就连所需战争经费也无法筹集。为此裕仁命木户幸一先是撤换了通商省中的各级官员。新任官员则由木户亲自委派。并加大了对于中国各项资源的掠夺。执行这一命令的就是铃木贞一。因为在1941年4月,铃木退出了陆军,担任企划院总裁。这个职务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财阀在中国与各海外殖民地进行经济掠夺。
至于松冈洋右则自幼生长在美国俄勒冈州。他不仅是日本签署轴心国的谈判代表,1933年2月24日代表日本退出国联的也是此人。而且此人的“战略头脑”绝对和石原莞尔有的一比。
同样在1941年年初,担心苏德关系的裕仁交给了此人一个新的任务:与斯大林谈判中立条也。而此举却遭到了近卫文麿的反对。因为松冈曾经任职满铁,而且与皇道派老军人田中义一、政界元老西园寺公望都是故交。因此近卫向裕仁进言派此人前去的成功几率会很低。
▲松冈洋右
但裕仁还是很放心的将这项外交工作交给了松冈。毕竟松冈此前很好的完成作为“传话筒”的工作。
而松冈也没有辜负裕仁对他的信任。
3月11日裕仁亲自为松冈送行。3月12日松冈正式出访苏联,陪同人员中也包括了他的故人之后:西园寺公一。
3月15日松冈抵达莫斯科,做了诸多试探性工作之后启程去了德国。3月26日到达目柏林。从3月27日开始就与德国高层接触。期间希特勒甚至两次接见了他。而里宾特洛甫也向松冈保证,如果苏德战争爆发,德国会在几个月之内战胜苏联。
在德国的试探性工作结束之后,松冈又去了意大利。在罗马的几天内法西斯的创始人光头男也接见了他。松冈也同样没有透露日本的任何战略意图。随后他又回到了德国并再次与希特勒会谈。
此时的松冈对于欧洲与苏德局势已经是了如指掌。于是4月6日松冈再次启程前往莫斯科。4月8日松冈第一个拜访的是很出人意料:美国驻苏联大使劳伦斯·斯坦哈特。并且向其坦言日本不希望美国站在中国与英国的一面,而且罗斯福对于中国的“援助”正在使“两国人民痛苦”。
这样的言语纯属满口胡言,好在劳伦斯也并没有将与松冈的谈话汇报给华盛顿方面,反而将松冈的大言不惭一五一十的汇报了上去。
结果没捞到好处的松冈在第二次拜访劳伦斯时居然发起了战争威胁:德国正在迫使日本与苏联签订中立合约(其实是裕仁的亲令),如果合约签订,那么美国就会是日本和德国的下一个敌人。但是劳伦斯同样将松冈的言语当成了“放屁”。
而松冈眼见威胁都不成只得去见了苏联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莫洛托夫。而且还玩了把“欲擒故纵”:当他见到莫洛托夫的时候表示日本对于和苏联签订条约没有兴趣。莫洛托夫只得将此“结果”报告给了斯大林。
于是在真正和斯大林谈判的时候,松冈为日本守住了“底线”:本来斯大林想要将萨哈林岛(曾经的中国故土库页岛)南部收回(日俄战争之后由日本实施该岛南部主权)。但松冈靠着出色的谈判技巧只将原俄属北部的资源开采权让给了苏联。
4月14日,双方在克林姆林宫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战争就不可能爆发。尤其是几个月后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就面临着最后一次的战略抉择。
6月22日,当苏德战争开始后松冈第一时间觐见了裕仁,作为当时对欧洲和苏联、德国最为了解的外交官他建议裕仁立刻出兵苏联的东西伯利亚。当裕仁问他正在进行的“南进”战略又该如何处理时,松冈的回答居然是对南北两线同时发动战争。
6月24日,裕仁和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研究了当时的形势并对陆军作战能力做出了评估。当天下午的联席会议上松冈发言时表示日本应该立即“北进”,但立刻遭到了海相及川古志郎的反对。松冈则继续“据理力争”:“如果日本在德国进攻苏联时毫无作为那么将无法瓜分战利品。”此后由于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多日无果。
▲杉山元
而裕仁的选择依然是南进。
那么为什么裕仁这么执着于南进?
6月25日杉山元进言应当执行“南进战略”并解释说:“中国与东南亚对于日本而言是“包围圈”这样对于“帝国”的“大东亚共荣圈”战略尤为不利。”因此日本必须尽快在东南亚获得殖民地以便掠夺原材料。
到了6月30日的联席会上松冈居然对裕仁造了“谣”:攻占东南亚就会难以获得石油。陛下如果明白,就应该改变主意。
这种对“神”的“造谣”使得松冈彻底失去了他的话语权。
而在事实上杉山元已经向裕仁说明:“现役大部分的陆军被“锁”在了中国内陆,这样根本无法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攻击。”而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也向裕仁说明:“让已经在南方的海军重新部署对北方的攻击至少需要五十天。”
而且就在6月30日当天参谋本部收到了辻政信(原关东军作战参谋后调任台湾驻防军参谋)的一份谍报: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等地的防御工事极不完备,日军完全有可能在南进时赢得胜利。
就这样“南进”与“北进”的争辩联席会议上算是结束了。
7月2日,裕仁批准了向“南进”,放弃了“北进”的最后一次机会。
而等待松冈的只能是被革职。但是首相如果因为与外相不合而将其革职很容易落人话柄而且外交的工作还需要人做,因此近卫内阁因为这次战略选择不得不在7月15日宣布第二次近卫内阁总辞职。
但要让关东军彻底放弃“北进”,裕仁还是派了一个人前去关东军担任要职。
这个人就是山下奉文。
此时的山下奉文刚从欧洲前线对德国做了军事考察。他在7月16日觐见裕仁时坦言:“对比欧洲,日本陆军不仅装备落后,而且缺少重型武器。”因此建议:“如有可能,最好暂停所有战争计划2年以发展武器装备。但考虑到战争不可避免,陆军在南方的作用肯定胜过北方。”
而美国也很快给了裕仁开战的“借口”:7月18日,正当日本国内忙于近卫第三次组阁的时候罗斯福批准了冻结日本在美资产、暂停了包括石油、机床在内的日美全部贸易、美国口岸的日本船只不得起航的决议。决议中的大部分提案于7月25日生效。7月28日荷属东印度跟随美英两国之后切断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到了7月31日美对日所有决议全部生效。
此后对于日本来说只有两个选择:马上对美开战或者永远不开战。
于是裕仁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南进”。
日本战前试探过苏联两次,张鼓峰和诺门罕之后发现苏联是啃不动的硬骨头才缩回去了。
二战前的日本是自甲午以来对外战争的常胜国,不但吞并了台湾、还吞并了朝鲜半岛并占领了库页岛南部。朝鲜、台湾可不能说没有资源。占领中国东北后,东北的工业和矿藏完全被日本强占。从工业资源来说,二战前的日本并不缺乏煤铁等主要工业原料,唯一真正短缺的是石油。
但是,石油是可以用煤转化的。这又不是啥新技术。
归根到底,日本当时一方面财阀占据了全部财富,另一方面底层老百姓动不动要饿死,还得卖妻典女去当妓女,这种情况下讲资源不足,要被殖民不可笑吗?
昧国对日本实施制裁,日本钢铁厂就非常紧张了。
当时的世界就是弱肉强食,此前昧国在菲律宾与荷兰作战,日本在青岛与德军作战,在菲律宾昧国同样屠杀了很多人,就像对印第安人一样。
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昧矛盾就凸显起来,两国有爆发海上冲突的危险。
不要以为昧国不会搞殖民 ,当年昧国人怎么对付国民党人的?
当时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要打赢,打不赢你分配得再平均有什么用?
苏维埃没有剥削,然后就一定打得过国民党吗?
在苏联就更没机会了。
那时的远东的矿产不足以促进日本彻底消化民国的。而且根本打不过苏联的。
日军和苏军在远东,根本没有可比性,虽然日本人似乎在中东路之战发现了苏军的所谓劣势,但是苏军那是和德军干仗的部队,日军根本没有胜算的,日本的国力无法支撑日军在极寒的远东战争的。
南下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觉得美国足够远,当时,他们觉得美国还是要卖物资,当然,这个判断日本下错了。他们以为和英国冲突,夺取英国的资源还是可以接受的。
南下失败也确实是历史的必然了,因为国力差距巨大。日本人也解决不了胜利信心问题。
在大陆他们的资源获得不足以支撑东南亚太平洋对抗美国,这也是中国包括国民党的贡献吧。所以共产党是真的很厉害,真是中流砥柱,因为我党很弱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