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贾诩当太尉被孙权笑话这件事 -- gb2312
贾诩当太尉被孙权笑话这件事,见于《荀勖别传》:
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晋武帝问荀勖,谁当司徒合适。荀勖回答:三公一定要用深孚众望的人,可别像魏文帝曹丕一样,让贾诩当三公,都被孙权笑话了。
这段话有两个重点:从魏晋名士的角度来说,贾诩当三公,是很难接受的一件事。居然被孙权给笑话了,是更难接受的一件事,以至于到了晋朝还念念不忘。
先说说为什么被孙权笑话,是更难接受的一件事。
因为孙权属于魏晋名士鄙视链的底端,是大家嘲笑的对象。
《三国志 钟繇传》转引《魏略》:
孙权称臣,斩送关羽。太子书报繇,繇答书曰:“臣同郡故司空荀爽言:‘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憎我者一何可憎!’顾念孙权,了更妩媚。”
钟繇用“妩媚”来形容孙权,明显有调笑的意味。
有人还强行为孙权挽尊,说“妩媚”是赞美。然而,用“妩媚”赞美的一般都是臣妾子女,没有用这个词来赞美英雄豪杰的。
“雄烈过人”或者“雅量高致”才是对英雄豪杰的赞美。
所以说,孙权一直是魏国名士们调笑的对象。因为贾诩当三公这个事,孙权居然也能明目张胆的笑话大魏,真是岂有此理。以至于到了晋朝的时候,荀勖对这事还念念不忘。
再说说贾诩当三公这件事。
西汉以太尉,丞相(相国),御史大夫为三公。
据《汉书》:“太尉,相,尊等耳”, 而御史大夫“位次丞相”。
也就是说太尉和丞相是同级别的,而御史大夫相当于副相。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据《后汉书》,太尉最高,称“上司”,次司徒,次司空。
贾诩是什么时候当的太尉呢?
元年二月王戌,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
这里的元年是指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那一年。贾诩就当了魏国的太尉,魏国的三公,是参考的西汉的官制。
在曹丕称帝之后: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
曹魏的三公,在那时就改为了东汉的官制。
也就是说,贾诩的太尉,不仅仅是三公,而且是三公里面最尊贵的“上司”。
这谁能忍?
就连一直被曹魏名士们嘲笑的孙权都忍不住要哈哈哈……
太尉作为三公之首,一般都是声望最高,功绩最大,资历最深的人担任。
贾诩在这三方面在曹魏都排不上号……
贾诩的最大功绩,是在立曹丕为太子这件事上起了重要作用。
这是对曹丕私人的恩德,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对曹魏的功绩。
然而,曹丕就执意用最尊贵的官位酬谢贾诩。
同时,曹丕也是在用这种方式向群臣展示自己的权威:
以前的资历,功绩,声望都只是参考,君主个人的意愿才最重要。
实际上,这也是把贾诩放在火上烤。
曹魏集团,最受信任的是姓曹的和姓夏侯的宗室亲族。
其次是出身汝颖和谯沛的很早就追随曹操的文臣武将。
出身武威的贾诩就是一个孤臣,是曹魏权势网络的一个外人。
贾诩的官位凌驾于众人之上,无疑会受到大部分官僚的敌视。
贾诩的一生,是挣扎求存的一生。
他当了太尉,并不是安享荣华,而是如履薄冰。
在大部分官僚的敌视下做官,走错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同时,贾诩也不能拒绝当这个太尉。
和贾诩一起投降曹操的张绣,本来是被曹操厚待的:
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於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
然而,曹丕却不愿意放过张绣:
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子泉嗣,坐与魏讽谋反诛,国除。
这里的五官将就是曹丕,曹丕没继位的时候,就因为张绣曾经叛乱,导致曹昂被杀这件事,逼迫张秀自杀。
他后来又在魏讽谋反的案子里,杀了张绣的儿子张泉。
贾诩要是不当这个太尉,没准曹丕又觉得曹昂的死也是贾诩的错呢。
贾诩这个人,建言本来是很委婉的,比如曹操问立谁为太子: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適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贾诩先是不回答,逼急了就说自己在想事。曹操追问在想什么事,才说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这样绕着圈子的说废长立幼的危害,以至于曹操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再看看贾诩回答曹丕的先伐蜀还是先伐吴的问题:
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汎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
说话风格和以前有明显的变化,说得很直接,简单概括一下就是:
派群臣去,肯定打不赢。陛下自己去,也不一定能打赢。所以最好还是别去了。
贾诩的建言为什么这么直接?
因为这就是三公的职责。
三公在国家大政方针,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看法。
君主有错误,要进行必要的谏诤,否则就是失职。
贾诩这是在认真履行三公的职责,事实也证明了贾诩的建言是正确的。
孙权和曹魏的大臣们都认为贾诩没资格做三公,但贾诩事实上是一个称职的太尉,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再说说贾诩被官僚集团敌视的事:
戊辰晦,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
黄初二年,也就是曹丕称帝的第二年。有日食,有司,也就是有关部门上书要罢免太尉,也就是贾诩。
汉朝有因为各种异常天象,灾害天气罢免三公的先例。这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玄学的一件事,但实际上背后都有政治因素。
比如,董卓进京以后:
於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刘弘而卓代之,俄迁太尉,假节钺虎贲。
朝廷以不下雨的理由罢免司空刘弘,就是为了把司空的位置腾出来给董卓。然而董卓并不满足,一定要当三公里面最尊贵的太尉。
有关部门想要罢免贾诩。估计也是忍了很久了,然而贾诩足够谨慎,有关部门实在找不到他的过失,只好以日食为理由发难。
曹丕也不含糊,直接硬钢有关部门:
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
简单来说意思就是:这不科学,以后别拿这种事来弹劾三公。
史书说贾诩:“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这大概也是为了避祸吧。
贾诩死后,曹丕任命钟繇为太尉, 钟繇就是前面说孙权“妩媚”那位,从他的声望,资历,功绩来看,无疑都是太尉的合适人选。
《三国志 钟繇传》记载:
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甚至曹丕都说:太尉钟繇,司徒华歆、司空王朗这样的三公,是一代伟人。以后不会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所以说,曹丕自己心里也很清楚,钟繇是比贾诩更合适的太尉人选。
然而,他就是愿意把贾诩架在火上烤……
欢迎关注公众号:总钻风有来有去
但是,那个年代不是讲能力的年代。曹操是汉末世家大族世界里的一股清流,阉宦出身,但是能力爆棚。所以他敢变天,重用贾诩这些小门小户出身的。然而他儿子这代开始,能力差点意思,就开始下坡了。世家大族逐渐复辟,直到曹魏灭亡,望族出身的司马氏上位。
荀勖,就是出自颍川荀氏。荀氏大家都知道,汉末不管哪个势力,没有荀氏出身的谋士,那是摆不上台面的。荀勖的曾祖荀爽做过董卓的司空,以为董卓毁洛阳迁都长安张目而出名。和曹操大谋士荀彧的爹是亲哥俩。
所以他跟曹丕说这个,就跟刘源告诉胡锦涛,不是太子党都靠不住一样。曹丕不知道心里骂了多少声草泥马。至于外人,听听就得了,先照照镜子查查家谱再说话。
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跟随曹操去柳城征讨乌桓,还没有到达就死了,被谥为定侯。
而《魏略》记载:五官将(曹丕)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但曹丕成为五官中郎将是在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那时张绣已过世4年。所以《魏略》的说法在时间上存在冲突,而《三国志》应当更准确。
曹丕本来是想让杨彪当太尉的:
彪见汉祚将终,自以累世为三公,耻为魏臣,遂称足挛,不复行。积十馀年,帝即王位,欲以为太尉,令近臣宣旨。彪辞曰:"尝以汉朝为三公,值世衰乱,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复为魏臣,於国之选,亦不为荣也。"帝不夺其意。
然而杨彪坚决拒绝了。出了这事,哪个知名的汉臣,又好意思作魏的三公呢?
贾诩,华歆,王朗 ——这三个人都有灵活的道德底线,不在乎……
贾诩在这三个人里面,位望最低,而职位最高,很可能真是临时找来救场的……
三公的问题是就职需要的资格太高,不太方便安排君主的亲信。
所以到了魏末晋初,就变成了没有实权的荣誉称号,实权转移到尚书。
比如邓艾,钟会,立下了灭蜀大功,分别被封为太尉和司徒,然而,并不需要他们回京处理政务,就只是一种尊荣而已……
按正史来说,肯定是《三国志》更可靠。
《三国志》就相当于官方的声明,而《魏略》就相当于坊间流传的八卦。
《魏略》不精确,但是提供给我们另外一种可能的视角。《魏略》颇为注重风骨,敢于揭露当朝权贵的丑事,不像《三国志》需要过审。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之书,以《魏略》为最多。
关于张绣之死,我觉得被曹丕逼迫自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魏略》里面几句话,把曹丕睚眦必报,一意孤行的性格描写的活灵活现。
就类似曹丕杀鲍勋,群臣都觉得鲍勋不该死,而曹丕一定要杀他,谁也拦不住。
关于魏讽案,审理魏讽案的人是曹丕,事情发生在邺,而曹操当时在汉中,因此展开平叛镇压及扩大追缉的人并不是曹操,后来「坐死者数十人」等,皆由曹丕主导。
张泉之死是不是曹丕刻意牵连,很难说。
当然,从史学方面讲,还应该是以《三国志》为依据。
贾诩在曹魏集团中的代表性,显然是严重不足的,基本属于一个孤臣。至于他的能力,倒是不用质疑。毕竟在董卓倒台后的那段时间,他其实当作大汉朝廷的执政。
让两个军阀控制皇帝和国家,致使东汉政权更进一步走向崩溃,国家走向混乱。贾虽然能力很强,在政治阴谋方面数一数二,但名声很糟糕。董卓被杀之后,王允如果做得好,东汉政权不一定就崩溃;王选择打击下,如果没有贾出谋划策,那两个军阀恐怕就自动消亡,中央政府就不一定崩溃,还可能重新立起来。
董卓、那俩、张绣、曹操
说他三姓家奴啥的也没问题
和郭嘉荀彧这种早早投靠,东家少的的比,先天有不足
他出身偏远,也被世家大族看不上。自己也主动保持隔离不交往,没法子,当年人家亲戚遭难他也有份,何必找不痛快。再被扣了帽子可没人帮他说话
贾诩在当太尉之前,任太中大夫。
按照东汉的品秩, 三公是万石,郡守是二千石,郡尉是比二千石。
而太中大夫是比千石。
近似现代的说法,贾诩省部级都不是,也就是个副局,直接变成正国级。
而贾诩在李傕郭汜当政时期,要认命他为尚书仆射,他推辞了,只当了尚书。
东汉尚书令秩千石,尚书仆射、尚书则只有六百石。
东汉的尚书还没有后世那么高的品秩。
也就是贾诩,心理素质过硬,能力也强,不然就是动辄得咎,被人赶下台。
东汉政权也还没有崩溃。那个时候长安发出的诏令大多数人还是认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