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王家卫的电视剧《繁花》 -- 江上渔人

共:💬108 🌺1021 🌵2 待认可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一个层次,不存在较劲

南方是市井,北方是政治。不是一个层面,面不同,高度更是不一样。

这事不是服气不服气,是地理,是文化决定。同样是个B,南B,就是SB,北B就是NB。冥冥之中都是定好的,做人要老实。

家园 一个王家卫一个李安

都看不下去,他俩的所有电影加起来看过不到一个小时,其中有半个小时是那个做饭的。

家园 就看到两个字: 复辟
通宝推:雄阔天,凤城,
家园 第21集值得每个股民好好看

股市的基本恒等式:有买必有卖,买卖必相等。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想想你的对手盘是谁?他为什么要买(卖)?

家园 范志毅的副业也相当成功

球场上不说,婚姻也是帽子戏法:能娶到少妻,生小女,说明有女人缘、能挣钱,身体好……再好的人生也不过如此。

家园 王的另一部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句话很有道理:

有人是面子,有人是里子,有时候面子上请人吃杯茶,里子里就要杀一个人。

所谓改开,面子是上海的,是东南沿海一批人的,里子呢?价格闯关失败,经济改制转轨,大量国企破产,多少人下岗失业?仅上海就有多少女工下岗失业?。。。这两者之间什么关系,过来人自然是无比清楚的,但是真的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吗?

在我看来,在现在全球化退潮,WTO停摆,年轻人已经觉醒,去城市化进程已经开启的大背景下,有些人明知自己老了颓了,往日以逝,不复再来,却还想通过一系列手段把过去三十年面子上那些光鲜留住。

这才有了这部《繁花》。

通宝推:思罔学殆,
家园 恰恰说明

新旧中华文化的泾渭分明。

咱们受大陆这边的教育熏陶,耳濡目染,咱们都是“新中国人”了,对“旧中国人”那边的含封、含殖的东西吃不惯是正常的,吃得惯才不对。

想想看,当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李安之流的前辈可能也是参与者,是赞成者、继承者、受益者。但是,KMT那边乃至几千万海外华裔对传统文化的检讨反省、除旧布新,止于此尔。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之后再没往前走一步了。我们这片大陆则不同,我们有历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有文革的全民教育启蒙。我们还努力建设发展无产阶级文化文艺,并且取得一些成果。

新旧中国人虽同文同种,但头脑里的数据格式已迥然不同。我们是NTFS,能装64位系统。他们还是FAT,只能装32位系统。我想这是香港很难真正融入大陆的原因之一吧。未来宝岛回归,两千万个头脑如何格式化,这是个考验。

李安、王家卫之类抱残守缺,不承认我们对传统文化去芜存菁的成果,更不愿意承认我们新中国人在文化上、在意识形态上领先他们这些旧中国人一个身位。也无所谓,吴宗宪说了:现在艺人就两种,一种有大陆市场,一种没有大陆市场。李安、王家卫之流也如此,要么专心面向海外华裔市场,要么海内海外兼收。想把产品拿到大陆市场来竞技,就得按我们的格式来,差一点都不行。

这些也是最近看《卧虎藏龙》的感悟。李安用《卧虎藏龙》批判传统儒教的弊端,不思进取虚伪自私且对人性压制泯灭。他身为儒教徒,在美国生活多年,大胆揭批儒教丑陋,比起他的五四运动前辈们……也没啥进步。比起《让子弹飞》里的张麻子,更没法比。李安太儒了,只会哭诉,只会恨祖宗不争气。让他自己抄家伙干?他不会,他干不来。

一辈子就这点出息吧。

通宝推:青青的蓝,知其何休,凤城,
家园 我记得09年,也是看了一部同样以上海为背景的电视剧

《蜗居》之后,基本上就没再看过什么国产电视剧了,过去十多年里,可能连五部都没有。哦,对了,去年在网上看完 了《三体》,也算吧。

现在想想,《繁花》美则美矣,但是没什么深度,连《蜗居》都比不上,改个名字《我阿宝在九十年代龙傲天的岁月》,一点都不违和。

通宝推:凤城,
家园 谈不上咖位下降

如果是“放下身段”,那么他当年监制《摆渡人》,给张嘉佳这个新人导演抬轿,以及亲自下场sp就已经“放下身段”了。

但这不可能影响他的咖位。王家卫是在世华人导演中地位最高,甚至是华人史上第一也没啥问题,比侯孝贤还高半档。

并且业务能力还在,《繁花》不谦虚的说真是每一帧都是可以当壁纸的程度。

不过特别的是这个剧本非常不“王家卫”,像是一个架空商战爽剧,节奏极快,堪比美剧。

并且很多沪上文化名人都有出演,比如孔祥东,陈逸鸣(陈逸飞弟弟),李成儒前妻史依弘等等。

能惊动这么多人大驾,显然繁花的目的绝不是仅仅拍一部剧,而是要借这部剧为沪文化和长三角经济圈,甚至民营经济打出一张名片来。

这事儿前年的《爱情神话》已经做过一波了。邵艺辉一个山西小姑娘,拍上海味道能拍的那么惟妙惟肖,没有徐峥等上海大咖的帮助是不可能的。

吊诡的是《爱情神话》刚打出点声势,就被魔都之春弄了个灰头土脸。但上海人的骄傲是不会因为一两件事情改变的。

去年的剧集市场,前有《狂飙》,后有《繁花》,一个珠三角,一个长三角,而且讲的都是不那么伟光正的男主借助市场经济大潮崛起的过程,其用意自不待言。当然,我对此是辩证看待,因为去年经济的一潭死水显然证明现在这样搞法是没有出路的,也就是必须有些人出来做一些事,至于他们是不是藏泥带垢,这是第二位的事情。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范志毅一个非娱乐圈人倒是看得最清楚。这次拍《繁花》,不专业的演技却受到了诸多好评。范志毅在总结的时候一句话很精到:“希望上海人更加团结。“

“从我内心来讲,这几十年,我没看到过一部电视剧去表述上海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处都是机会。上海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希望上海人能更加团结,也希望上海年轻人看到前辈为这座城市所付出的。”

希望更加团结,就说明过去不够团结。这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没有“带头大哥”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王家卫拍《繁花》,就是以华人第一导演的咖位和身段,来秀一把操作,“我来教你做事。”能看懂的,自然心领神会,也会受到激励。至于那些左翼或者右翼的评论家,也可以往手掌心吐口唾沫出来干活了,毕竟,人家已经出手了。

家园 说来他在副业经营上十多年前也吃过亏

所以现在搜索老新闻 依然能查到07年前后 他因为替人担保导致背上700多万的债务 被告上法庭 乃至一度因为欠前妻的200多万离婚财产分割费用 再次被告 总之那几年前后他在个人财务上问题不小

不过也许是“憨人有憨福” 他当年一度被套牢的若干买下的商铺 因为恰好属于后来的魔都迪斯尼商圈内 价格大涨 不但成功脱手 还赚了一笔 后续赶上网络流量时代 更是好好吃了一波红利

只能说这类城市英雄型的运动员 只要别学郝大总统那般自己作死 退役后纵然起起伏伏 总还有个保底在

家园 还有个局限性,官员涉及的不多;没有孩子 -- 有补充

除了27号这几位经贸官员,别的官员,国营厂长?南国投?西国投?

宝总的两条腿,一条做经贸,一条做股票。服饰公司的股票上市筹备,到现在就演了个评审会,各级官员在其中的作用,没看到。

或许是王导的局限,或许是敏感,或许是与谈恋爱的主题关系不大。

再一个事情哈,整部剧是恋爱剧哈,通篇没有出现一个孩子的形象,嗯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嘛,宝总要是和三位女猪脚生了6个娃,那就是爷叔再现了,再上演夺嫡之战,第二季、第三季的题材有了。

大家都在揾钞票,哪有空生孩子,是吧?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第二十九集,陶陶有孩子了 -- 补充帖
家园 赞一个王家卫的坚持

看了一点,感觉王家卫真是至死不渝的坚持他那一套东西。

电影有点像做菜,既需要遵守一些常识性的规则,但又可以加上厨师很强的个人风格。而最后大家又会去评论厨师做菜的理念。 就像四川的水煮鱼。做鱼要有一些常识,你内脏都不去那怎么做都是错的。麻辣就是厨师的风格。最后呢,喜欢吃的说过瘾,不喜欢吃辣的没法下口,然后还有营养师站出来说:高油,高糖不利于健康。

评价影视作品,如果常识性的东西都没做好,那就是次品,不用再往下走了。之后的个人风格,确实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 很多优秀的导演追求一个最大化,让最多的人喜欢自己的作品,比如当年的周星驰,冯小刚。 很多导演追求强烈的个人风格,观众少点没关系。王家卫应该就是翘楚了。他的作品我看第一次的时候都属于如果能坚持看完,就算不错。 剧情迟缓,缺乏冲突。 但是不得不承认后劲十足,里面塑造的人物数十年都忘不掉。 说实话,这次还真的改的很多,情节进展很快,看来是真的为电视剧妥协了很多。 但里面的人物,光影,构图,确实还是那个味道。

背后的东西嘛,我很赞同达闻奇的说法。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群开始分化。一部分群体是要想方设法发声的。这部剧其实不叫“我是宝爷龙傲天”,而是“我们上海人就是这么牛逼,请大家看清楚”。 它是刻画上海人的群像。 为海派商人立传。 倒是呼应了“狂飙”。明着是“黑老大发家覆灭史”,实则是“敢闯敢干白手起家,有情有义盗亦有道”。 对了,还可以补充一个浙商的“鸡毛飞上天”。都是瞄着灰色地带,特别是强调“事情能做成,靠的是不听政府的话”。 不知道这类擦边球,还可以打多久。

家园 以上海为背景的创作力量

在我的印象里,大概从2000年开始就差点意思了。

单论电视剧的话,上海在2000年之前还有《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十六岁花季》、《围城》、《孽债》等等佳作。北京人拍《北京人在纽约》大火,上海人如法炮制拍个《上海人在东京》,请陈道明主演,没火起来。可见两地差异。

上海背景的文学作品我不太了解,我很多年不看小说了。上海作家里名气最大的是郭敬明吧?这是个抄袭犯,还是个外来的拜金教教徒。《小时代》电影我一部也没看。上海本地的韩寒挺活跃,也仅限于活跃。

金宇澄老师我是闻所未闻。《繁花》小说我看了一点,太琐碎,看不下去。

上海人似乎被形而下禁锢住了,全力追逐物质,再无余力去追求形而上。上海这些年有强烈的港化倾向,这也是必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学香港的房地产政策,最后必然长得跟香港一样。从去殖,到局部主动返殖,这算成就吗?无法言说,只能闭着眼睛当它没发生过。

通宝推:知其何休,凤城,
家园 两只脚离地,困在“小布尔乔亚”的世界里了

如果我是无产者,那我就两条路,一条是好好工作,多学点技术,成为技术骨干,争取成为合伙人,第二条就是多看禁书,多走底层,等着大时代来临,成为新时代弄潮儿。

如果我是资产阶级,那人生也简单,成为资本家中最大的那个。

至于“小布尔乔亚”两不靠,既放不下身段去融入无产阶级,让他们自己创业当资本家,又没这胆。

记得中间派评常公:民主无量,独裁无胆。。。

通宝推:青青的蓝,真离,俺老孫,
家园 名气最大的不是郭敬明

郭敬明严格讲都不能算上海作家,虽然他经常写上海。他是四川出来到上海的。

上海作家名气最大的,建国前张爱玲,建国后王安忆,以上海为背景最出名的应该是《长恨歌》,建国前应该是《子夜》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