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为啥没有三顾茅庐 -- 普鲁托
东汉末年北方转冷,粮食逐渐不足以支撑人口,大旱导致黄巾起义,战乱迫使人口加速南迁。南方自有其地利,原本就人均物产丰富,许多未开发的处女地,人口承载量近乎无限,因粮食不足导致的黄巾起义也没有波及长江以南,故荆州江东成为了世外桃源,人才富集的聚宝盆,这个情况很象近代上海的崛起。鸦片战败清朝被迫开放沿海,上海租界外贸生意崛起,原本垄断外贸的广东十三行衰落,给十三行干物流的广西人失业沦为赤贫,导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一路打下武汉、南京、苏州、杭州,止步于上海近郊,等于把江浙一代的有钱人都赶进了上海,结果发展了上海。浓缩就是精华,也因此鼎定了后来北伐成功的基础(江浙财团找到了委座这么个代理人)。一旦南方资源整合了,北方却还没有整合好,就会是北洋军阀面对的局面了,直皖奉内部大战消耗,北伐军一来,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张作霖被依次各个击破。
本来东汉末年北方这么个情况已经全盘崩溃,就等着南方出个军政强人整合资源,被北伐的命了。多亏出了孟德公这么个盖世英雄,军略政略财略叠出,一举扭转了颓势,稳定了中央地区的局面:
一、军略上组建霸府,军队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屯田军三部分,尤其是建立了虎豹骑这样的精锐兵团,堪比战国时期的魏武卒了;
二、政略上迎奉汉献帝当吉祥物,摒弃以前德才兼备的标准,提出唯才是举,人事即政治,孟德公在电视剧军事联盟里赤裸裸的指出:什么是德呀?临阵能制胜,不使将士枉死是德;治国能安民,不使百姓受冻馁之苦是德!掷地有声啊,发急了都。
三、财略上就是彻底的屯田制了,首先在许昌地区搞经济特区试行,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榖百万斛,包产到户就是政策好。曹操于是下令推广,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做到了战不废耕,耕不废守,守不废战。
若非如此,真不晓得宇内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了。可惜后来赤壁一场大火,浪花淘掉了英雄
冷兵器时代骑兵还是非常重要的,张郃兵团从洛阳出发驰援拢右奔袭街亭,一日一夜行300里,靠的就是骑兵。春秋战国时赢秦原来就是给周氏养马的,诸葛亮兵出祁山,战略目的是绝拢,就是要打动和西凉的联系,好获得大批战马组建骑兵,没有骑兵的话,蜀军也就只能依托山地作战和先进的弓弩了,断不能逐鹿中原的
都是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却没有象权力的游戏和魔戒那样需要召唤神龙,使用魔法,天降机神,那个是封神榜时代就已经玩过了的。而是在人类自我管理的时代,某位凡人,使用光明正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有机的组合,一步步的建立起收拾人心,教化百姓,重整山河,再造社稷的不朽的历史功勋,这个才叫做文明
下面是我前几天对于“火烧乌巢”的一个回答:
这个事可以分三个阶段: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
袁绍运过一回粮,被徐晃,史焕烧了。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淳于琼等五员大将,带了一万人,距离袁绍大营只有四十里。
而曹操只有五千人。淳于琼看见曹操兵少,先是出战,没打过。然后回营防守,也没守住。
而袁绍派出的援军,至少有五千人,也可能有一万人。
袁绍的部队人数,是曹操的三到四倍,还是前后夹击,依然大败,只有一个原因,曹操军:
士卒皆殊死战
曹操这次是去拼命的,因为曹操都玩命了,所以“士卒皆殊死战”。
相比之下,袁绍的部队人数虽多,但是没有死战之心。
俗话说得好:“一个月几百块,你玩什么命呀”。
第三个阶段:
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实际上,军粮被烧,不是袁绍军崩溃的原因,而张郃、高览投降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张郃、高览为什么会毫不犹豫的投降?
淳于琼被打败,粮草被烧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攻打曹操大营失败,袁绍绝不会认为是自己的策略有问题,而会归罪张郃、高览。
袁绍的特点就是归罪他人,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比如官渡打败了,他就杀了田丰,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张郃、高览正是认为回去以后没活路,才毅然投降的。
而此时此刻,袁绍才意识到:前线的重要将领,已经和自己离心离德了。
惊慌失措之下,只好丢下部队逃跑。
袁绍自从打败了公孙瓒之后,再也没有了亲自上阵的死战之心,同时和前线的将领离心离德,所以派谁去都一样,肯定是打不过“士卒皆殊死战”的曹操的。
庞士元怀才不遇太久,终于碰到了刘备把自己聘为军师,于是就有一股急于证明自己的冲动
我就简单说曹操手下有很多能人都是慕名投奔而去,实力强的统治者的心理是你要想做大事自然会来找我,不会听说谁谁厉害就去亲自上门求教。只有刘备处于低谷渴望有高人指点才会三顾茅庐。
看来还是楼主的分析比较靠谱。
俗话说,过犹不及......😜
从河北出发得天下的,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从东北出发大占地盘的后来还有辽金元清;所以袁绍、窦建德想法是没错的,基础条件也不能说不具备,时势不一样对手不一样,结果各异而已
=========
关于曹操没有招揽诸葛亮的事情,其实诸葛亮在外面的名声其实并不怎么响亮,也就是他们内部自嗨。就连近处的孙权,连诸葛瑾都请到了,对诸葛亮也没有再千金请名士的打算
后来诸葛亮觉得当时和他在一起求学读书的崔州平等人仕途不得意,觉得他有大才而曹魏用人不当,由此也感慨:曹魏难道人才真的很多吗?
事实上曹魏人才就是比吴蜀多,赤壁之战曹操没有折损知名谋士,可见撤退也不是完全无序的,吴蜀反击也仅仅停留在荆州附近曹操刚拿下的地方
所以当时曹操可能觉得帐下谋士够多了,对这种有点名气但实际水平未知的不是太感冒也可以理解。凤雏来了欢迎,说要走也不拦着。
诸葛亮也可能是因为曹操、孙权帐下已经名士众多,可能缺少施展抱负的机会,所以干脆转投刘备,烧冷灶捞偏门,大获成功。
其实看当前国内科技崛起也有类似的,1980/90年代众多学霸奔赴美国,结果留下来的当了总师、院士,在美国的反而泯然众人了,全都是命啊
结果把益州便宜了刘备,
刘备事事和曹操反着来,曹操没歧视凤雏,他刚开始歧视;曹操低规格接待张松,他高规格接待
真的是:曹操反着买,别墅靠大海😄
善败者不亡指的是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还是可以重整旗鼓的
故师覆于外而本根不摇者,善败也。对蜀汉而言,关羽兵团覆没,立国之本还没有动摇,可后来连续发生刘封被杀、孟达降曹、刘备主力被火烧连营这一系列打击,一次叫运,多次集中暴发就是命了,运可以改变,命是没有办法地,此后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就只能当作理想了。
司空之诗,古直雄健,甚有悲凉之势,气吞江海,睥睨天下
附录:短歌行
端起酒杯唱起来,青春逝去就不在
就像早上的露水,它经不起太阳晒
我的呼唤很豪迈,我的忧愁很无奈
要想忘掉烦心事,惟有放纵把醉买
绿绿是你的衣带,悠悠是我的情怀
一声不吭为了啥,对你无言的关爱
小鹿嗷嗷叫得乖,只吃野草不吃奶
身边要是有了你,唱唱跳跳真愉快
月亮团团挂天外,啥时才能把它摘
摘不下来真悲哀,真悲哀啊真悲哀
心肝我向你表白,紧紧搂着不离开
说说过去的故事,谈谈今天的时代
月亮明啊星光衰,一群乌鸦往南拐
绕着大树直徘徊,就是不停好奇怪
不怕太高是山脉,不怕太深是大海
周公昔日喷饭菜,曹操今天纳贤才
阻挡不了一统的大结局,南方和南方人主要是文化上的问题,毕竟南方地域天气温度高,农业社会主导时,劳动剩余更多,这是北方是比不了的,但同时要让南方人认为只要是钱能解决的事就不是事,总以为经济能决定一切,但历史地看,取得政权的那些人除了需要经济支持以为,武力在关键时刻是后盾,人格意志是决定暴力的使用。
具体到目前,朝中上上下下都忽视了暴力,而恰恰目前是百年不遇坚定使用武力的大好时机。
已经成熟的公司,进去了,显不出自己的优秀。去个初创公司,是个人才多半都是个宝,而且万一公司成功爆发了,将来还可以吹牛,如果不是创业人,还可以曾经是第10号以内的员工。
曹操不三顾茅庐,刘备去了、
与此相似的是:袁绍不去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去了。
汉献帝是董卓立的,
袁绍家四世三公,在地方上的实力比汉献帝还大,这是东汉的特色。皇家不过是国家这个股份公司中的一个大股东而已。
对于袁绍来说,汉献帝是一块烫手的山药。
对曹操来说才是一块宝、
刘备三顾茅庐的目标是襄阳、荆州的望族。而不仅仅是诸葛亮。
诸葛亮丈人黄承颜是蔡讽女婿。黄承颜是襄阳名士。代表襄阳地方势力。
蔡讽背景
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
这才有刘备同刘表荆州势力拉上关系。
1.生产力原因
生产力在汉代还是北方占优势。直到东晋,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战乱较少,南方的生产力才开始占优势。
2.文化原因。
南方的生产力开始占优势,但是从东晋,直到南北朝也没能统一,主要是南方的文化贵族缺少生气,相比之下,北方的军功贵族更有活力。
所以,田余庆,阎步克等学者都认为南北朝的历史出口在北不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