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如果没有156项工程,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有可能比真实历史更快。 -- 乾道学派
就变成不搞技术更简单,或者自己从头自己搞更简单?
这样更不可取吧?
两弹一星遇到需要中央组织协作的技术难关时找的是上海,从未说过两弹一星就是上海北京搞的。
太简单了。
民国的理科人员知道独立自主的就很少,必须需要一个大量的学习过程。
同时,那么多项目及时落地对于中国是巨大的正面影响。
比如,华北制药厂,你想的太简单了。
在建国初期,华北制药、东北制药、新华制药、太原制药并称为国有药企的“四大家族”,这四个中国老药厂改善了国家缺医少药的窘迫局面,也成为了新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路上不可或缺的鲜明旗帜。
01
1949年,新中国初立,山河重建。
然西方帝国主义的技术封锁,让彼时的新中国又蒙上了一层尘:当时我国烈、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人口死亡率为25‰,儿童死亡率高达130‰,孕产妇死亡率达万分之150,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面临诸多困难。而且我国那时的制药工业主要是生产制剂,原料药很少,据记录,1950年我国只能生产原料药几十吨。各药厂所需的化学原料,90%以上依靠从国外进口。
这时候的新中国一药难求,价比黄金贵。民间流传:黄金有价药无价。
面对旧中国的医药工业落后,党和国家深切意识到,中国必须要建属于自己的“大”药厂。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简称“156项工程”。
针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地方病、传染病,中央人民政府确定了制药工业以发展原料药为主的方针。基于国内抗生素生产无法满足人民的医疗需求和抗美援朝的战争需求,加上抗生素进口渠道被西方国家封锁,抗生素生产被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156”重大工程之一。
作为“156项工程”名单中唯一的抗生素厂,华北制药厂从建设之初便肩负了“救国救民”的重要使命。
在那个吃喝都困难的年代,国家却以举国之力,为华北制药厂三个项目注入投资7588.3万元,足可见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资金有了,为难的是选址。由于抗生素厂和淀粉厂对厂址有一系列要求:要有丰富优质的水源,有足够的电力、蒸汽供应,接近原料(主要是玉米)产地,要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还要有一定工业配套能力。北京、上海、大连、沈阳、青岛等城市都被相继淘汰,最后国家将视野转向了交通枢纽石家庄。
时任山东新华药厂生产科科员的刘太元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我们从大石桥出发一路东行,路旁只有两排稀疏低矮的店铺,再往远看,尽是茂密的玉米地、棉花地。快到北宋村西时,转而往北,走到现在和平路附近的位置。望着脚下平坦、开阔而肥沃的土地,我们认定这里“很好很合适”。
最终“国际庄”凭借优良的能源、交通、气象条件,成功杀出重围。
当年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都十分关心华药项目的建设,曾表示“不惜任何代价”都要把厂子建好。毛主席也曾专门指出,“你们需要搞得再快一点。”
为了不负国家嘱托,五年时间,建设者们通宵达旦,睡通铺、啃窝头,人拉肩扛,日夜奋战。
仅1958年,淀粉厂、抗生素厂、玻璃厂就相继建成投产,创下当年“华药速度”记录。
02
然而建厂遇到的波折,与后面经历的故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在抗生素问世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拥有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如果有人被细菌感染,那几乎就意味着死亡。
当时国内青霉素菌种选育事业起步较晚,进口菌种昂贵的价格和水平极低的发酵单位,让华北制药厂下定决心:不靠国外,我们自己搞!
一场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会战,在这片热土旋即展开。
然而华北制药的提议,遭到了前苏联专家的否定,甚至断言“选种只有科研单位才能完成,你们不可能”。
1956年,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专业毕业的陶静之,结束了在上海三药两年的实习。
她不信邪,一回厂她便主动请缨,领受了选育青霉素菌种的艰巨任务。
突破重重技术封锁,一次次失败后爬起来。终于在1958年12月陶静之和她的伙伴们成功选育出我国第一株青霉素菌种,甚至发酵单位比进口菌种还提高了34.6%,打破了苏联专家的断言。
从此,我国不能选育菌种的历史被华药终结。
曾售价数倍于黄金的青霉素,迅速降至6角钱。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此后华药支援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抗生素生产,开创了中国抗生素工业化生产的新纪元。
到1957年,全国已有药厂181家,能生产的原料药达194种,化学制药工业六大类(即抗生素、磺胺、解热药、维生素、地方病用药、抗结核药)计划品种的总产量达到2196吨,制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5.3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5%。
华药改变了新中国缺医少药的现状,让我国医药工业初步摆脱了依赖进口原料药的落后,也因此获得了共和国的“医药长子”的美名。
上海制药厂根本承担不了这个过程。因为他太高傲和自私了,否则建国前就可以解决民国的苦难了。
我估计是中央对于上药极为宽容,意思是不动这些高知或者说上海工业。
苏联专家的教条和对咱们的蔑视的确给咱们带来了一些难度,但是并没有独立自主的难度更大,在建国初期,如果能够尽快的弄来成品和工厂,我个人觉得还是值得的。
虽然毛主席中断苏联影响的方法不是最完美的,但是我觉得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这是我对156苏援的看法,你的思路的设计太乐观了。
这个时间是咱们等不起的,三年灾害非正常死亡100多万,这是很好的成绩了。
这是功在千秋的,其他河友已经提出了这个点,我也是认可的。
一步到位吃透高技术太难,可以先吃透低一点的,再去攻高级的。
之后又因为赫鲁晓夫上台关系急转直下
这才是我的原话。
我承认这里可能有歧义,我想的和打出来的字不完全一样,但像你这样为了证明自己观点断章取义的也是绝了。
.
除了这点,其他的没回的是不是默认了?
我说57年赫鲁晓夫给了高科技,有哪里不对?
首先,这些不是57年给的,至少大部分不是。
地地导弹武器系统、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空空导弹、岸舰导弹武器系统、原子弹、米格-19歼击机、图-16A基本型轰炸机,哪项不是高科技?
高科技那么好"给"吗?苏联不仅"给"了印度米格21,还有Su30MKI,还有AL-31FP,这还 不是像上面那种给个模型或者机器,而是连生产线带技术一起给,美国甚至想转让印度80%的F404/F414发动机技术,法国还打算转让100%发动机技术。按你的逻辑,印度早就“高科技”了,然而实际上并不是。
.
具体说到你列举的这些东西,还真没多少“高科技”,这些东西基本都不是最新一代,而且很多东西都没给全,比如空空导弹只能打轰炸机,原子弹只给了个模型。真正的高科技,是中国1958年给苏联的响尾蛇9B,那才是第一代实用化的空空导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给”了苏联“高科技”,所以后来在双方关系已经恶化的情况下苏联还是给了我们米格21。
之所以说这一代武器大都不能算“高科技”,是因为它们还处在“概率杀伤”的层次,性能基本靠“堆”,而后来的“高科技”武器是在现代电子技术加持下,才有了“单点攻击”的能力。上面提到的响尾蛇导弹就已经很“高科技”,英阿马岛战争一发飞鱼导弹击沉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这才是“高科技”武器时代的开始。叙以69空战可以看成第一场“高科技”战争,而海湾战争是第一场“高科技”国战。
.
最让我不明白的是,同样是苏联援助,对“基本的历史事实”如此清楚的您,不可能不知道赫鲁晓夫给的到底打了多少折扣,但你非要拔高赫鲁晓夫给的,却贬低156,这种按需取舍的行为到底是根据什么思路?您自己就不觉得矛盾吗?
印度长期子弹和炮弹依赖进口,不是印度不能生产,而是生产出来后公差太大,质量不稳定。这主要是工业基础而不是技术水平决定的。
俄罗斯曾转让Su30MKI生产线,包括AL31FP发动机都可以在印度生产,但印度自己的LCA还是没搞定。最近连美国都想把F16生产线也转过去了,还有80%的F404/F414发动机技术。法国还准备转让100%发动机技术可以用在印度5代机上。但我看他们从来不担心印度会超越自己。
按你的逻辑,印度早就“高科技”了,然而实际上并不是。
印度没掌握不代表苏联没给。
这一代武器大都不能算“高科技”
高科技是相对所处的时代来说的,国防新技术协定转让的技术在当时都至少是苏军现役装备,妥妥的高科技。
“因为赫鲁晓夫上台关系急转直下”和“之后又因为赫鲁晓夫上台关系急转直下”表达的不都是同样的意思?这叫断章取义?
除了这点,其他的没回的是不是默认了?
你的知识错误和逻辑错误太多,我只是挑一些来反驳。
从国民经济计划制定,人才培养体系等各种软知识也是进行了援助。包括专家的各种缄默知识的传递。即使工厂内部,图纸和说明书只能传递一半的知识,还有一半是缄默知识要靠口耳相传的,现在也是这样。
您这样左右横跳不累吗?
讲的多神秘。正常的厂家,都会这样做。你们谈之前,可不可以查查20,30年代美国对苏工业输出,看看有多少美国人当上苏联劳模。今天,中国在俄罗斯建成的电视机厂洗衣机厂电冰箱厂汽车厂,也不在少数,也没看哪个中国厂商以救世主自居,哪个俄国人痛哭流涕的感谢中国送工业明珠。
是对中国核工业的援助,这真是用钱买不到的,从这点看,赫鲁晓夫确实相信社会主义大家庭,是对中国帮助最大的苏联领导人,但此人时常抽风,跟懂王有点像。。至于斯大林和其后的勋宗这些玩意,有多远死多远,中国人不操它们娘,真算厚道的民族。。
反正高点低点无所谓,慢慢来,但如果到了战场上,别人跳二米,你只能一米六,那的靠多少人命来填!
而且别人跳二米的技术,和你跳一米六的技术根本就不一样,就算你吃透一米六的技术,到你再想跳二米的时候,还是的从头再来,反而浪费了钱和时间,还起不了作用。典型的就是米格15和米格19的发动机都不一样。
富拉尔基热电厂发电 - 北满特钢用电炉炼出特种合金钢 - 到一重的大压机上压一下 - 到和平厂做成大炮 - 加上建华厂的生产的各种附件 - 装上华安厂生产的炮弹 - 打出去。。。
这就是为什么有了富拉尔基热电厂虽然看起来毫不起眼,却能名列156项目。一重最初的工作是锻压炮管,生产重型设备都在其次。。。
不止美国人当苏联劳模,很多是移民过去的。那是美国资本家自己经济危机,苏联有一定工业基础,用硬通货根据自己需要买的工厂,不是美国援助苏联的。当时是苏联带动东欧国家一起援助中国的。虽然苏联犯了好多错误,但是在帮助中国独立完整工业化体系上是功不可没的。不能拿日韩这种殖民地的畸形工业化和中国比。斯大林和毛主席在辛苦几代人先发展重工业思想是正确的。否则中国就是大号越南,发展服装业还要进口染料纽扣等附件,只能挣些辛苦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