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有一类战犯叫“参谋”(一) -- 冰冷雨天
1。联队应该相当于团吧?记得有旅团的时候,联队在旅团之下。
2。武汉会战,岗村宁次指挥的应是第11军
在师团编制里面,连队直属于师团,我才认为相当于旅。
中国人而又不姓刘的话,就别去当参谋长啦,反正当不出名堂。哈哈
日方数据* 部隊の編制定員
常備甲師団 22468名
歩兵旅団 6374名
歩兵連隊 3080名
歩兵大隊 952名
後備混成旅団 6318名
後備歩兵大隊 702名
騎兵旅団 3170名
騎兵連隊 743名
乗馬中隊 144名(馬134)
旧日本陸軍小隊、中隊、大隊、連隊的大致人数
分隊10人位, 小隊50人位 , 中隊200人位, 大隊;900人位, 連隊;3000人位
日中両軍一個師団単位の装備比較表(戦争直前)
(中国师数据空白处忽略不计)
日本軍 中国軍
人員 21.945人 10.923人
馬匹 5.849匹
歩騎兵銃 9.476挺 3.821挺
擲弾筒 576個 243個
軽機関銃 541挺 274個
重機関銃 104挺 54挺
榴弾砲野山砲64門 16門
連隊砲大隊砲 44門 30門
戦車 24輌
車両 262輌
トラック(货车)266輌
馬車 555輌
从人数分析日本一个师团一直在两万二三千左右,因汉字的习惯日本亦称中国的师为师团,而中国军的建制还是称之为军。
可国军装备,人数构成比较混乱,基本是编成万人左右。以上国军数据为抗战初期南京战之嫡系部队。但实际上因各种原因,还达不到以上的装备水平,典型的非嫡系部队等一个师的建制只有六七千(或不及)者很多。
当然不能绝对的相比,但大抵日本一个师团相当于中国一个军(通常携二三个师的情况下)。
中队长是连长,分队长是班长
不好意思挑个小刺,赫赫
师团, 师
旅团, 旅
连队(联队) 团
大队 营
中队 连
小队 排
分队 班
1938年之前日军步兵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1个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连队。
38年之后逐渐改成师团直辖3个联队的编制。
至于独立旅团,最初是侵华战争早期由步兵师团中抽调的部分兵力编组,后索性编成独立混成旅团。后来又有独立步兵旅团。这些独立旅团或辖连队,或直辖大队。
旅团就是旅团,比师团低一级。
中国当时也有步兵旅和独立旅的编制,和日军编制可以对应。
瑕不掩瑜,老冰的文章我最爱看,请继续。
师团以下单位分别是:连队,大队,中队,小队和分队,分别相当于中国军队的旅,团,营,连,排。
师团下面是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别对应旅,团,营,连,排。
若干的师团构成,比如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的11军。
按照当时日军制定计划时的战力计算,日军一个师团对等于中国6个师。
怎么会有独立于政府和议会的军队?一个军队又怎么会有两个指挥系统的呢?这得从日本陆军的建军开始讲起了。
日本近代陆军(就是所谓的“大日本帝国陆军”)一般认为是起源于明治维新后的1871年从萨摩,长州,土佐这三藩献给天皇的6300名“御亲兵”开始的。明治天皇以这个兵力为基础进行了“废藩置县”的改革。这些“御亲兵”后来改名为“近卫”。
这些个“御亲兵”们当时是忙的昏天黑地,干嘛呢?忙于镇压各地藩主士族的反叛。到了1877年(明治十年),来了一场被称为“南西战争”的大规模反叛。被内讧轰下了台的明治维新最大功臣,陆军大将,前近卫都督的西乡隆盛带了7个大队的13000兵打着“有话要对政府说”的不明不白的旗号从鹿儿岛北上,和九州的士族们一会师,好吧,有了30000多兵,把个熊本给包围起来了。放出话来,说还要到大阪,东京去溜达溜达。
这一来明治政府可慌了,赶紧镇压。派了个文官叫炽仁亲王的做征讨总督,又找了两个武将陆军中将山县有朋,海军中将川村纯义帮忙做参军,三人就带了一大堆老兵新兵和不是兵们去“讨贼”去了。这个“不是兵”是什么意思呢?征讨兵力不够,把东京警视厅的警察们(当时叫“巡查”)也弄到前线去玩命去了。
这一打就打了七个月。最后官军赢了,贼军首领西乡隆盛自杀。官军可不得赢吗,首先,反叛军是所谓“贼军”,道义上就输了一着;其次,反叛军的口号也不明不白,“有话要对政府说”是个什么意思?干嘛要去大阪东京溜达也说不出个道道;第三嘛官军的武器比贼军可要强多了,法国制的野山炮,步枪什么的,贼军没有;最后就是钱了,贼军军费只有70万圆,而官军用了4160万圆。所以说这贼军根本就没有胜算。
但是,实力悬殊这么大,这仗怎么还打了7个月呢?可得好好总结一下,开了几次会,大家理出了一条头绪来了:文官掌了统帅权。文官不是武将,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什么事都要请示汇报,把个战机给延误了。还有一条呢,就是参谋的水平太差,一个好招都支不出来不说,还尽出些蹩马腿的臭招。
这边总结会还没有开完,那边又出事了。这次不是叛乱,是兵变。南西战争打完了,大家得论功行赏对不对?可这功劳全被当官的拿了,小兵们没有。打了一场仗,劳民伤财,官家也给打穷了,当兵的饷都发不出来了,而且不是普通步兵,是炮兵。那时候的炮兵啊,怎么着也和现在的战略火箭军差不多吧。几个小兵一商量:反正活不下去了,咱就反了吧。1878年八月,二百多炮兵在一个叫竹桥的兵营里面就造起反来了。大炮一架,对着大藏大臣大隈重信他们家就打。NND,让你克扣老子军饷。打着打着不过瘾,掉转炮口,对着皇宫也要轰两炮玩玩。
兵变是被镇压了下去,可大家这一身冷汗呀。原来募兵制找来的兵和原来的私兵不一样,他会造反。加上那时的形势又特别紧张,再过两年就要实行议会制了,西乡隆盛是已经死了,但他的支持者还有不少。那些小西乡们也知道武力造反是行不通滴,纷纷改行玩政治了,鼓吹什么自由民权的,估摸着到时候议会里面少不了。那议会要是给那拨自由派给把持了,指挥军队打回来怎么办?这么着,在不让国内政治左右军队这个大道理下,把军队的统帅权从议会,政府那儿独立出来了,直接交给天皇。
其实这都是扯淡。除了竹桥兵变以外,所有的叛乱用的都是私兵。没人指挥得了国家军队去叛乱。真正是怎么一回事呢?只是当时身为陆军卿(后来叫陆军大臣)的山县有朋的个人野心。这个山县有朋,可以说是后来的日本军国主义的鼻祖。日本军国主义的体系,后来的战争罪行几乎追根训源全部可以找到他头上。
除了军事之外,山县还当过两任首相(第三届和第九届)。在任期间镇压起自由民权来也是不遗余力。臭名昭著的《治安警察法》就是他弄出来的。政治团体和政治集会的登记,政府有权解散政治团体等;禁止军人,警察,宗教者,女性,教师,未成年者,剥夺公民权者参加政治活动;限制工会活动;禁止同行业罢工等等,可以说是坏事做绝。
山县死于1922年,死的时候参加葬礼的除了军人就是警察,再没别人了,可见其人气之底。而几乎同时去世的大隈重信,都是明治维新的功臣,都当过首相,人家大隈重信还不是国葬,去告别的人照样络绎不绝。可见“公道在人心”这句话不假。
当然你也不能说人家山县没做过一件好事,人家石桥谌山(后来是自民党第二代总裁,日本首相,先总理周公恩来的朋友。当时是《东洋经济新报》的记者)就说了:“山县之死是对社会的贡献”。谁说日本人笨嘴拙舌?
连大正天皇都讨厌山县,每次一看到他进宫来了就要嘟哝:“这老家伙又来干嘛来了?你们就不能给他找点活干干?”周围的人就找点什么去哪儿视察剪彩的活来把这老家伙支走,省得大正天皇看着他腻味。
也有喜欢他的,除了那些军人警察还有?还有。谁?大正天皇的儿子,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老夸山县是“真正的军人”。这也难怪,不是到现在还有人要追究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吗?你别看后来的昭和天皇就是个病病歪歪小老头,年轻的时候也是个人物。一次因为皇姑屯事件对当时的总理大臣田中义一大发雷霆,居然把个当朝宰相给活活吓死了!吓死当朝宰相,够牛B吧?就连他那那么有能耐的爷爷明治天皇也没能活活吓死谁过。
那山县有朋当时的主张就没有人看得破?就没有人出来阻挡?有没有人看破老冰不知道,就知道没有人出来阻止。因为当时的日本政府正为巩固统治基础而闹心呢,天天有叛乱的消息传来,够焦头烂额的了,最怕的就是反叛势力和政府军勾结起来。现在军队自己说不参与政治,那是求之不得。就算有人看出来了那又怎样?明知是毒药,只要能解渴,不还是要喝,所谓“饮鸩止渴”嘛。就连当时担任内务卿(后来叫内务大臣)的伊藤博文不也大力支持吗?
那么怎么办才能做到“统帅权独立”呢?这就扯出了第二个淡:军政和军令的两元化。
再花再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