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浙东旧事 ---- 三五支队来收税 (上) -- 禅人
[按:记得这里的老版一直在看兄曾经说过,对浙东的三五支队从小就有研究,和尚斗胆来乱谈三五支队相关话题,那是标准一个班门弄斧了,要是有啥闪失尼,手下留情啊。]
据说,早年根据地的老乡们在切身感受国共执政特色之后,曾经用十个字作了高度的概括:“国民党的税,共产党的会。” 开会教化老百姓确实是咱党的拿手好戏,不过真要解决生存发展的问题尼,光靠还开会是不行的。前几个月河里的仙人兄曾经在青史贴过一个关于新四军财政收支方面的贴,资料翔实,里面提到了浙东三北地区的一些事例,引起和尚的兴趣,于是想起了当年活跃在那里的三五支队。
三五支队何方神仙?问问浙东的老百姓,大都耳熟能详,蒋委员长的乡亲们对共产党及其军队的直观印象,最初大概就是从三五支队开始的吧?其实不光浙江,即使在上海,和尚儿时也听家中长辈操着一口贼骨老头硬的宁波腔讲起过,还有啥三北纵队啦四明山啦,听得一头雾水,只隐约晓得那是抗战期间在我努老家的一支新四军部队。后来才知道,这三五支队居然还是上海这边的人去撒的种。还在1941年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前,伟大领袖目光如炬,指示华中局有必要在浙东即沪杭甬三角地区单独成立战略单位。战后,绍兴、宁波等地落入敌手,上海浦东的淞沪游击支队主力即分批南下浙东,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不过,南下的部队起先打的旗号既不是新四军更不是共产党,哪部分的?党国政府三战区颁给的正宗游击队番号:“ 第三战区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宗德三大),“第三战区第五游击支队第四大队”(五支四大)。后来队伍整编成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辖三四五等几个支队,自家人内部还是简而化之叫它三五支队。据新四军军史讲,前面一段属灰色隐蔽发展时期,直到43年底44年初,才亮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牌子。(注)
从时间上看,淞沪支队南下的时候,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蜜月已经过去,像一对旧病复发的复婚怨偶,双方又开始吵嘴打架,按咱们这边的说法,这叫抗顽,于是周围的国军一下子友军一下子顽军,搞得七荤八素。三不五时打打闹闹的情形下,三五支队即使顶着三战区游击队的名头,想要从战区顾长官那只粥桶里分一杯羹就免谈了(新四军戏称顾长官“顾粥桶”,除了嘲笑他水平之外,“祝同”用吴方言念来与“粥桶”同音,和尚以为才是原始出典)。
三五支队吃不上皇粮,小日本还是要抗的,虽然钱不是万能的,可部队上也很明白:“在所有大大小小的抗日事业中没有必要的经费也是干不来的…”部队红头文件就是这么白纸黑字写着。的确,要抗日图发展,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铜钿银子哪里来尼?只好我努自家想办法。
好在浙东是东南沿海的鱼米之乡,经济发达,气候宜人,非以前东北抗联冻煞人的地方可比,不大会饿出人命来。就说余姚的盐场,战前每天光收盐税就能收个七万,战争期间萧条多了,但是三五支队一位搞财经的负责人回忆说:“我们每天收七千,即使如此,我们也不曾断炊。”听上去三五支队小日子还算过得去。当然,不断炊不是终极目标,况且粟裕同志派他从苏中去浙东的时候关照过:“经济上浙东是富饶地区。你们去搞钱,还要支持延安。”
要搞钱得先搭起搞钱班子,当时浙东财政的主要来源在三北地区(慈溪、余姚、镇海的北部地区),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了一个财经委员会,下设三个分会,分会下面是税务所。
铜钿银子的来源有三:一曰收税,二曰收爱国捐款,三曰搞钱粮。
听过看过一些新四军老前辈的回忆,其中有讲到在三北收税搞钱的亲身经历,对三五支队基层收铜钿银子的运作,虽不能窥全豹,或可略见一斑。
先说税收人员的来历,骨干多为当地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也有例外的,比如我老爸的哥哥我老伯。老伯原先在上海当小帐房,碰上个老帐房是地下党,接下来就是红色电影的桥段,热血青年接受指引投入党的怀抱,时间大约在在1942年底,正是三五支队在三北、四明山一带发展得热闹的时候。老伯少小时候在家乡长大,组织上说你就干脆回老家参加我军去吧。这种事体不大好对家人明讲,免得未受过革命熏陶的爷娘发急,于是乎我的阿娘有一天突然间不见了一个儿子。后来辗转来信,说是在老家做生意不必牵挂云云,还起了个假名一直沿用至今,弄得和尚小时候老是搞不懂为啥他和老爸不是一个姓到底算不算亲兄弟。
不到二十的老伯一腔热血回宁波投奔革命去。他是个足有1000度的大近视,部队接收的同志一看,来了个小四眼镜片倒有酒瓶底厚,给他杆枪还不如给根烧火棍,格咋弄弄?根本不是战士的料嘛!哦,读过书还做过帐房先生?好极好极,那你就收税去吧!真是人尽其用。先到财经委报到培训一段时间,老伯被封了小组长的头衔,领着几个组员,捧厚厚一叠子税票簿子,屁股上别一把小手枪,开始了为革命收税的生涯。
待续
(注)拙文蒙河里小A关注,专书大作续三五支队前缘,特引入链接,供大家参阅:
《闲谈三五支队前身--禅人一直在看夏翁》 作者:anzampca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写下去!写下去就给你花!
同学里有好几个是从余姚,慈溪来的。
四明山的大号也经常听说。看着好熟悉。:)
阿娘就是祖母吧
不管什么经,送花。
小小声道,偶就说过和尚跟收税的有点瓜葛嘛
>上个老帐房是地下党
这段经历,看着和顾准有点像。也是
地下党,后来做经济工作
我父亲参加的算是三五支队的下一届,浙南游击队括苍支队。小时侯老看地方回忆录,老提三五支队,老百姓把浙南游击队也叫三五支队(例如我奶奶),所以印象中只要是游击队,旧叫三五。
最困难的时期,敌人说,三五支队长不了,三年五年就得完。结果三五年后,一不留神取得政权了
也是三五支队抗战结束后北上时留下的种子发展的吧?老百姓先入为主,部队来来往往搞不清谁谁,对那里的共军就一律叫成三五支队,可见这支部队在当地的影响了。
以前南下部队中留地方管财税系统的,不少有类似经历,很多就是原来新四军财税干部出身。
嘿嘿,万税万税万万税!可我不是收税滴。
我老家附近据说就是三五支队集散地。
中间被扫荡几次,有几个村里少年成了烈士。村里还有烈士墓,小学时候清明祭祀。不知道现在咋样了。
好久没结佛缘,抱歉哦。原因是忙得太厉害,门杠上有个马蜂窝嗡嗡叫,要平时肯定烦得慌,现在忙得连看都懒得看了。。。
敌后的游击区,形势时好时不好没一个准,在比较平稳的时期,税收关卡、渡口比较固定,征收处派出税收小组在划定区域内各自收税,重点征收对象是交通要镇的店铺和南来北往的客商,对提篮小卖的小商贩则比较宽松。为工作方便,税收员们多数就近散居在村民家里,有的本身就是当地人,他们人手一本税票,分散单独行动,听着有点象如今交警守株待兔抄牌的意思,不过危险性要大得多,因为个别行动容易遭汉奸便衣的暗算,有几次老伯就是得了好心村民的通风报信才躲过一劫。
与日伪地区关卡林立层层收税不同,根据地在辖区内实行一税制,货物进出收进出口税,交一次即可凭税票通行无阻,税率也比较低。时间一长相互熟悉了,生意人也有主动来找税收员交税的。可是再低的税,要商人从口袋里挖钱总归肉痛,有人逃税是免不了的,所以税收员的工作并不轻松,要去翻查人家的货,要堵截逃跑的车船,要收人家的钱,算多算少要理论,一不高兴两下里一吵,与委员长一样娘希匹起来也是常有的事。不过总的说来,税收员对老百姓还讲究文明执法,一般不至于闹到拔手枪的地步。
如果是到隔邻的日伪占领区去收税,那就老实不客气了。维持会长家里时有这样的场景:来人大摇大摆进门,二话不说,怀里掏出个东西朝桌子上一戳,道声:“交税!”眼神不好的还以为是酒瓶子,仔细一看,霍霍,阿月娘哎,手榴弹啊!这一款收税风格来的多半不是税收员,而是真正的支队战士,毕竟这是到敌占区,派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四眼书生去,搞不好偷鸡不成蚀把米划不来的。可是四爷的人怎么就这样大胆敢收到日伪的地头去尼?是这样的,在当地干伪军的,许多人本来也是乡里相亲,有的家人还在四爷的地盘居住,所以虽然投靠了日寇,能不得罪游击队还是小心不得罪,也是给自己留个后路。老伯管税的地方有一个乡长,女婿在日占区当伪军营长,老婆常要回娘家,为保岳家和老婆平安,伪军营长就让乡长岳父传话,只要避开日本人,他可以眼开眼闭让四爷们在他的地界活动。于是四爷们就勿客气捞过界去,闷声发财,只是日本人搞“清乡”的时候就不好这样玩法了。
这种征收的货物税,基本对大小生意人是一体适用的,而派爱国捐的对象,则主要针对殷商大户。来看一则《三四五支队为征收抗卫经费告民众书》,发于一九四三年:
“各位贤明士绅各大商号经理各位殷实富户的先生们均鉴:(看见没,没钱的都不需要“均鉴”的哦)
[注:开头一段“保家必先保国”,“军即民,民即军”的大道理从略]
我们亲爱的父兄弟妹们!你们了解这些是完全对的,但你们须了解,在坚(艰)苦奋斗中的三四五支队全体官兵和一切工作人员虽然从来不怕难,不怕苦,不怕死,虽然已经忍受惯了大大小小的困难生活,但没有必要的生活费用是干不来的,在所有大大小小的抗战事业中没有必要的经费也是干不来的,在战斗中所消耗的兵器弹药虽然经常可以向敌人手里缴夺过来,但连修理的器械和材料也没有是不行的,为了提高战斗力,对各部门工作人员教育,没有经费是不行的,在残酷的战斗中,对我们英勇受伤的战士没有必要的医药经费更是不行的!
现在我们吃的已有全体业佃双方,踊跃输粮,但是种种使用的钱不得不再向(请)殷商富户热心绅士、一切明白大义的先生们给我们在经费上以有力的帮助!”
起草文书的同志很可爱啊,句句实在话,就差说,老少爷们,我努这厢敬酒,有钱的捧个钱场,不要吃罚酒,嘿嘿。
要说三五支队对这些殷商大户们平常的生意买卖还是很够意思的,政策掌握上颇灵活。比如当地有个姓李的大财主人称二先生,民初曾经在黎元洪那里当过一个什么部长,宦海上岸后回老家,良田数百顷当起了大地主,属于四爷要统战的上层开明绅士,后来还让他当过浙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有一年秋收过后,老地主将打下的粮食装了满满两船,停在码头岸边,准备第二天运往慈溪和宁波去卖。这两地是敌占区,往那里运粮不是等于资敌吗?年轻的税收员不肯放行,次日一早,发现船不见了,小伙子大光其火,沿着河道就追了下去,当下把船截了下来,打算撑回来,结果尼,老地主走了上层路线,上面来人做工作,说人家是浙东名人,要注意统战政策嘛,还是放行了。既然有网开一面让你赚钱的时候,那爱国捐不派给你等又该派给谁尼?即便不提抗日爱国的大道理,做人还是要自己识相拎得清,是吧?
上面讲的收税与派捐还有章法可循,比较而言,搞钱粮这一手可就各显神通了,三五支队虽然江浙人氏居多,论开辟财源,还是不乏梁山好汉气概的。有一位在慈北搞过税务工作的老人说,他们的一个办法是到三北海面阻击敌伪往上海运盐的船队,将劫来的盐卸下卖给当地的商人来筹钱。这不是象海盗打抢吗?啥人乱话三千!就劫你这汉奸货怎么的,留下买路钱人船放回够便宜了。不过老是抢盐,一时处理不了又不能当饭吃,还要担心货堆得太多目标大引得敌人来回抢,也是头大。怎么办尼?到底是浙江的四爷们,该出手时打抢打得,挖空心思搞钱时生意头脑也好使,海防大队的负责人想出个主意:卖船照。他们扯来布做了一批蓝边蓝字三角小旗,对往来船家宣称,以后凡是悬挂我努这种小旗子的盐船,可以自由通过三北海面,买不买自己看着办吧。船家尼,嘿嘿,权当买保险咯。于是一叠叠小布条子转眼间也变成了铜钿银子。
到了抗战后期,浙东地区的根据地日渐巩固,成立了浙东行政公署,田赋金融等制度也日趋完善,还开起了自己的银行发行抗币,财政上搞得风生水起。但是,这一切都在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五年秋嘎然而止。九月二十日,中央电令新四军浙东纵队及地方党政干部,除留下少数秘密工作人员外,七日内全部撤离北上。数日内,以前屯积的盐粮物资带不走的迅速抛售一空,谭启龙、何克希带着约一万五千人马怀揣变现的金银基金渡杭州湾北上,与苏北的新四军汇合,到达山东后,还将金条银两悉数上交,喜得接收的部队首长合不拢嘴:“你们浙东部队交了人马又交钱!”
由此,浙东纵队成了新四军第一纵队的一部分,后来属华野,与老冤家顾长官的粥桶又打成了一锅粥,那是解放战争的后话了,这个咱们以后再谈。
不对,是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