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骑兵保卫西河—原创】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续十) -- 王外马甲
不然你无法解释。炮党掘黄河跟通自家下水道那么容易。根本就把百姓当蝗虫对待。军民鱼水情的关系那是某人在的时候。现在的gcd跟屁民才是油水关系。
但是,和油水关系也不远了。
真能重新做到鱼水关系,怕是个长期艰难的任务。历史发展不好预测。
盖因当时硬件差距实在太悬殊,日寇又志在必得,所以华北情况严峻。
这反过来更显出tg的伟大。
日军兵力不足可能有两点原因:
1 军队数量的确和战线长度不成比例;
2 日军还是轻视中国人,认为自己可以以一当百。
蒋公写日记-只能意淫了,没戏了。那种民族危亡情况,那种人千年一出。现在也就是凑合着过吧,中美俄欧比烂罢了。
国民政府发起淞沪会战正是出于“不怕鲸吞,就怕蚕食”。可以说如果国民政府不想打,淞沪会战打不起来的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政府持不扩大方针,想着通过谈判,类似于之前的何梅协定一样,让华北独立出来,再割中国一块肉
因此对此时已经决定抗战的蒋来说,如果战争只局限于华北,当地国军力量较弱,英美在华北的经济势力已被日本排挤掉所以仍会绥靖,且当地又有大把的汉奸,结果只能是出现第二个满洲国
因此不管打得赢打不赢,蒋为了引起“国际关注”,也为了把日本拖入对华整体战争,一定要把战火引向英美有大量利益存在的上海及东南地区
由此日本人嘴里的“北支事变”变成了“支那事变”,战火烧向中国的核心区域,日本政府也只能是随着战果的扩大而承认现实了,被绑到军部的战车上,日本开始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中日战争中日本一直称其为事变而非战争,也没有向国民政府宣战,可以说它的对华战争是没有整体战略的,走一步算一步)
九一八事变的时候,蒋介石自己的事情还忙不过来,又不是自己的地盘,而且其阶级私利又较为狭隘,因此不和日本人计较。以后偷偷摸摸和日本谈判,好像也是回到华北事变之前的状态,可是日本人不买账。
不过不知道原来日本人还把华北事变称作“北支事变”,表面上没计划,但还是够狡猾的,蒋介石多少还是立了一功。
是国军,抗日战场上的死伤固然值得称道甚至褒奖,关键是可惜了无数中华儿女的一腔热血,光是在溃逃,指挥不力,内斗,战略转进中就枉费了不少性命。TB从来不曾说过自己是主力,但中流砥柱当之无愧。主力何在?天涯上有一部正面战场(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帖子,另外还有果粉推崇的一寸山河一寸血也看过,不无悲壮。可是悲壮的背后是叹息,不作为,无组织,光牺牲再多的人也无法为常公的无能和果党的整体上涣散洗地,为果党舍命成仁的将士们所在之组织所受之领导深感惋惜。
日本领导人也没啥战略眼光,石原莞尔、八手指这种人太少了。石原就是个难对付的角色。当然石原自己也有毛病,背地里老说“东条那个上等兵没脑子”,一次两次还好说了。时间久了再有气量的人也受不了他这么埋汰。
不知道发动百姓,只知道依靠中央军(不信任地方军阀)。把百姓当草芥。他这样弄法只会给日本人提供统治的基础,掘开黄河后汤恩伯被人家河南人缴械就是个例子。那样中国就危险了。TG的办法是发动百姓反抗自然不会亡国。同样的策略没有别的方法来支撑。难免走向邪路或者反面。
万怀臣,卢氏县瓦窑沟乡代柏沟村人,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青时因逃避抓壮丁,离开家乡,四处漂泊,曾在天津港码头打工。
1935年11月参加红军,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在革命队伍中,他曾任战士、排长、连长、县大队长、129师骑兵团作战参谋,1941年任骑兵团1连连长,1943年9月任骑兵团副团长,1946年任团长,后任西南军区第二骑兵师副师长。解放后曾在西南军区速成中学扫盲学习。1955年任西南军区达县军分区司令员,同年9月18日被授予上校军衔。
1957年5月23日离职,1960年11月7日离职休养。1964年住成都市东城拐干休所,1965年5月28日被定为机关行政10级,1972年2月22日晚11时40分在成都逝世。
万怀臣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战争胜利和部队建设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随129师骑兵团横马立刀,驰骋于冀鲁豫皖苏一带,为冀南、冀鲁豫、豫皖苏等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对日伪军作战,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他担任骑兵团1连连长期间,在冀鲁豫一带,威名远扬,使敌伪甚为胆寒。他担任骑兵团作战参谋时,积极提出建议,并化妆成“算卦先生”潜入敌军,使部队里应外合,一举夺取了敌伪山东武城县武官寨炸药厂,此次战斗创造了“我军无一伤亡,全歼敌人1个营”的奇迹。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领骑兵团和骑兵第2师参加了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解放贵州、四川、西藏等重大战役。
万怀臣作战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在革命战争年代身受多处重伤,被评为三等甲级残废。在去世火化时,还从体内取出隐藏多年的3块弹片。
他对子女要求严格,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送女儿上山下乡,当时《成都晚报》曾报道了此事,标题是《老红军送女上山下乡》。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8fa28b0101d56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