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拜山贴:平凡一生 -- jazz98

共:💬151 🌺42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平凡一生(五)--爷爷的民国学生生涯

爷爷的经历写了大半,发现几十年历史层次分明,故在每一阶段加个小标题,以示区分。

(五)

信是太爷写的,说现在世道不太平,家里童养媳也不小了,让爷爷赶紧回家结婚去。

童养媳指的就是我奶奶。爷爷三四岁的时候,太爷抱着爷爷赶集,正撞上太姥爷带着奶奶赶集。两家本来就认识,这个夸小子长得虎头虎脑,那个讲你家的闺女真俊啊,两杯酒一下肚,太爷和太姥爷就给爷爷奶奶订了娃娃亲。

过了两年,太姥爷病死了,家里再没有壮劳力,太姥带着奶奶两姐妹三口生活变得很艰难。太爷知道了这事,拎了四色礼物去了奶奶家,说几年前和太姥爷口头有过做亲家这么一回事,如今赶上这事,问太姥姥能不能把奶奶先接回家里去。太姥姥听了有这事情,说那敢情好啊,奶奶再待家里非饿死不可。于是太爷当下就把奶奶领回了家。也就是说,还没有和爷爷结婚的时候,奶奶就已经在爷爷家里住了有十来年了。

爷爷收到太爷的尚方宝剑,当晚就穿过解放军的封锁线(这话怎么说的这么别扭啊)赶回家中。婚事办的很简单,甚至说是寒酸。没有喜酒没有爆竹,点了一对红蜡烛,拜天地给长辈磕了几个头就算结婚了。爷爷结婚收的全部贺礼加一起总共是三十五斤麦子(还是没有脱壳的那种)。这全是亲戚们你两斤他三斤凑的,再多他们也拿不出来了。

爷爷和奶奶在自家的田埂里度蜜月时候,解放军还正围着阜阳城呢。虽然封锁了城市,但是老百姓可以自由出入的。不几天村里进城卖菜的邻居带回了学校的消息。

学校说了,半个月后的期末考试照旧,毕业班考试如果有不及格,要到下学期补考通过才可以拿毕业证。

听到消息爷爷在家待不住了,收拾东西准备回去。奶奶有些着急,说现在解放军围着城呢,回去太危险了吧。爷爷摇摇头,别说在围城,就是在攻城我也得回去啊,读那么多年书什么时候补考过!于是匆匆忙忙赶回了学校,剩下两周临时抱佛脚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干过,也不多说了,总之把考试全通过了。

考完试的时候,解放军撤了围,城里也活跃了起来。不时有国民党要员来学校演讲,动员毕业班学生去南方工作。爷爷也有点犹豫,就回家和太爷商量。

我前面不是说了爷爷对国民党不是不感冒么,怎么又想去南边啊?别忘了,不支持国民党也不一定支持共产党啊!

国统区的群众那时候普遍对共产党解放军不了解,这也绝对不是平白无故的。我自己总结了一番,原因有三。

一是国民政府是正统政府的思想根深地固,几十年三民主义不是白教育的,反教育共产主义的话也不是白说的。再说炮弹不长眼睛,每次战役下来老百姓的伤亡都不小,这本来坏事就传千里,在加上添油加醋的,一来二去解放军就成洪水猛兽了。

二是八年抗战到内战这几年,村村都有几个投国军的(后面还会写到,爷爷碰上一个营的老乡),你要是有个叔伯子侄的在国军队伍里和一个你不了解的地方武装打仗,你会支持谁?

这第三嘛,咱们的游击队就要担点责任了。国统区的游击队以破袭为主,今天袭击个乡政府,明天挖根电线杆什么的。早先打鬼子的时候,大家都理解,抗日么!但现在抗战胜利了,那性质就变了。那对当地老百姓来说,诶,也就是一个基地组织(别扔我砖头)。这事我是专门问过奶奶的,本来是想问点游击队的英雄事迹,没想到问出一肚子牢骚话来,说在地里干活呢,说不准就是哪里冒来一阵枪响,听了大家就赶紧往家躲,搞得村里人天一黑就不敢出门。

网上有的帖子说老百姓很支持解放军,有的说不支持,我觉得都是可能的。因为这中间有个时间差,就像爷爷开始知道解放军要打来了想出去避难,一年后反而死心塌地为共产党服务一样,接受教育是有个过程的。老百姓不是傻瓜,谁真的对他好都看的出来,不然就没有淮海战役几百万农民用小推车支前的场面了。所以说,宣传很重要,就和现在广告很重要一样。

解放军在战争中期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除了宣传工作积极开展,作战的时候也尽量减少老百姓的损失。围阜阳的时候,只围国军不围老百姓就是这个道理。一来实力强了能办这个事(打长春那种决定性战役那就顾不上了)二来就是要老百姓知道,解放军只打国军不伤害老百姓(以上这段是爷爷曾经跟我分析的)。

话收回来,爷爷回家把这想法跟太爷一商量。太爷说了,你去南方吧,以后什么情况不好说,共产党迟早打来了,弟弟妹妹还小不能走。情况好你就回来。万一有什么不测,至少家里还有你这个香火。然后太爷说,要去就去南京,那里是首都,要是国民党连首都都守不住,那南方就没有安全的地介了。

太爷这话算是说对了,长江天险一丢,国民党从此一溃千里,被人撵到小海岛上去了。

爷爷有生以来头一遭出远门,去了南京,开始了另一段历程…….

(待续)

附:

四临中两位代表人物后来经历

徐连江校长,48年底安徽各校长奉命到蚌埠收容失散学生,准备迁至南方继续教学。徐校长反而率学生返回阜阳。解放后他重拾本专业林业专业,前往内蒙古从事林业教育工作。58年徐校长被打为右派,遣返回阜阳,79年生命垂危之际,获知平反消息,热泪盈眶终含笑九泉。学生们将他历年书法作品汇集成册,留有遗作《许连江遗墨集》。

罗继武教官,解放后一直生活在阜阳,58年因其国民党军官身份入狱八年,出狱后收养一孤儿做为义子(其亲生独子已远赴台湾)。后半生在家务农,九十六岁善终。

下期预告—爷爷的军队生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分析的的确有道理, 口号谁都会喊, 关键还是行动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家园 这个要顶!
家园 徐校长这样的人不是右派才奇了怪了

有风骨的文人,哪个朝代的当权也不会待见,当时的政权再加上个更字。

培养了那么多人才做了那么多好事的徐校长的后人还在阜阳吗?

家园 关于老师们

四临中的几位老师的事迹,我是从爷爷的口述以及校友自发组织发行的纪念刊物上得来的。值得一书的老师还有很多,象胡乐菁老师,叶延昶老师……他们或教育名流或一方大家,他们大多选择了解放后留校继续任教。不过很遗憾的是,之后数十年间,几乎所有留下的老师都遭受了各种不公正的待遇。官方的纪念文章上也是将这段历史一笔带过。

如今四临中的老师已经基本逝世,写爷爷这部分经历时也是基于一个想法,那就是希望大家知道,任何时候都有一批为教育事业辛勤工作的人们,不管他们的出身如何,为了哪个政府工作……

另:从校友通讯录上看,徐校长的后人有一位居住在南京,其他的我就不太了解了

家园 鼓掌欢迎

要以前只有一些领导者有回忆录流传下来,对过去的事了解方面有限制,现在有网络就好多了啊

家园 一一送花,耐心等下文,:)
家园 平凡一生(六) 爷爷的军队生涯

(六)

爷爷48年七八月份一个人来到南京,因为学历硬,所有工作到很好找,很快在所师范学校里谋了份文员的工作。

干了一个月,办公室里人还没认全,工作就干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南京城乾坤大挪移,全市都忙着往台湾搬家呢。台湾在哪里爷爷是知道的,中学地理学过。不过去那感觉就和今天搬家去南极一样,这辈子能不能回来不好说。太爷的指示是说找个安全地方观望观望,可也没必要去天涯海角呀。于是爷爷就递了辞职报告。

爷爷不是什么学者名流,自然没人逼他去。很快就算了工钱结帐。南京是待不下去了,傻子也知道解放军过江现在是迟早的事。爷爷想了想,就跑到宣城(出宣纸的那个地方)投亲戚去了。

亲戚是做小生意的,爷爷帮着在帐房管管帐,光吃饭不拿钱。一转眼到了年关,亲戚派了个任务,让他去蚌埠收帐。那阵淮海战役徐州方面正打的热火朝天,蚌埠的驻军是李延年的六兵团,也算是重兵把守,所以虽然是去前线,但是心里还是有底的。

爷爷和一个伙计一同去了蚌埠,帐收齐的时候天快黑了。伙计说反正回宣城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干脆在城里住一晚再走。爷爷在阜阳给解放军围过一家伙,这方面有点心理阴影,执意先出城再投店。伙计扭不过,只好同意。

两人在大街上闷头正走着呢,爷爷背后就觉得被人猛拍了一下,回头一看,是一三十多岁的国民党军官虎着脸戳后头呢。

爷爷心里咯噔一下,心说这是抓共匪的还是拉壮丁的啊。

摊上哪一个都完了。

没想到那国民党军官倒是先咧嘴笑了,一张嘴一口阜阳话,“小马,你怎么跑这来了。”爷爷一愣,再看面熟,就是想不起来在那里见过。两下一聊,才知道他是奶奶一个村子的,说起来也算是个远亲。早几年投了国军,所以见的不多。正所谓他乡遇故知,那是一阵热乎,当下也不提出城了,跟着远亲到营房好好唠唠。

去了营房,熟人还真多,远亲如今已经当了营长,带的这一营兵基本上都是阜阳人,光是爷爷村上和奶奶村上的就有八九个。聊着聊着,就说到了现在的局势,一个个都在那里唉声叹气,说阜阳已经给共军占了,各家老小生死不知。接着营长远亲问爷爷,你现在在何处高就?爷爷说在宣城帮亲戚做点事情。营长远亲就说了,蚌埠我们马上就要撤,宣城也不是久留之地,干脆你跟我们走吧,路上也好有个照应。爷爷脑袋一热,就答应跟部队走了。

听爷爷说到这里,我可是大惊失色,说爷爷啊,这点历史问题你可从来没有交代过,想不到你这个老革命竟然最开始投的是国军。爷爷听了有点脸红,连忙说,我只是跟着他们走,没有穿军装,不算投国军。我撇撇嘴,心里不以为然,跟着走也算,想当年红小鬼参加红军时不也照样没有军装嘛。

部队没多久就开拔了,走走停停的往南方转进,一路上倒也没打什么仗。爷爷上面有营长远亲罩着,下面有一群老乡兜着,简直就是在同乡会度假。等部队开到杭州就不走了,一驻扎就是一个月。

突然有一天,部队长官宣布,队伍起义了。

这个时候的部队起义,跟什么革命二字扯不上一点关系,撑死了也就和识时务者为俊杰靠点边。队伍里人人都很平静,就好像跳槽换工作一样。

过了几天解放军来接收队伍,给大家讲解了政策,愿意留下的欢迎,想回家的给路费,然后给大家逐一登记。轮到爷爷登记的时候,登记的解放军军官一看爷爷的学历是中学毕业,就挺热情的说,我们解放军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干脆就到部队上工作吧。

爷爷想不到人家这么热情,有点回不过神来。远亲营长到是反应快,在一旁使了个眼色,上来不急不忙的说,反正部队移交的事还多,这事情还是让爷爷考虑考虑。解放军的军官也就笑笑,说不急不急慢慢想,想好了再答复。

回了营房,不少老乡已经在那里候着了,问营长远亲究竟大家是走是留。营长远亲说这事不忙做决定,先观望一下再说。当晚派了个同乡连夜回阜阳,探探家乡情况。

过了几天同乡回来了,带来的都是好消息,说乡里一切都好,除了乡长给毙了没什么变化,穷人家还分了地。

这么一来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当下决定全体参加解放军。当年基本上多是自愿投军的,打了这么多年仗,都是职业军人了。

很早以前我问爷爷为什么参加解放军,爷爷笑笑说,当时看形势就知道以后一定是共产党的天下,再加上解放军又很看得起他,于是就参加了解放军。

我听了之后愤愤不已,说你这哪里是投身革命,分明是毕业生找工作,在那考虑去国有还是民营企业呢。

于是我跑去问奶奶,奶奶倒是爆了个料,只是跟革命二字就更扯不上关系了。

奶奶说,爷爷是为了给奶奶挣个好成份啊。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解放军解放阜阳后,村里面按照土地面积给各家划成份,十亩以上算地主。太爷的地早就抽大烟给卖光了,所以评了个贫农(这事情太爷还自得很久,说幸好当初有先见之明把地给捣腾光了,全然忘了是为什么给捣腾光的)。可是奶奶家就不那么走运了,家里土地一丈量,十一亩半,刚好过线。于是奶奶一家就给扣了顶地主的帽子。

前面不是说太姥家日子很苦嘛,怎么会有那么多地生活还不好过?主要因为太姥是小脚所以没办法下地,光有地没人种有个屁用。家里的地只好请亲戚带种,收获的时候分些口粮过来过日子,因此日子过的紧巴巴的。

跟别人一样穷,自己却成了地主,太姥觉得受了莫大的冤屈,跑去和村委会说理,说我家男人都死光了,你看我孤儿寡母的哪点像地主!?村委会也觉得这事窝囊,只好说我们是按照规定办事,规定上说按地不是按劳力算成份,你看老马家五个儿子,只要没地照样是贫农,你有地那就是地主。太姥说不过他们,只好委委屈屈的回去当她的地主婆。

当时以奶奶家的家境,当个地主除了名声差点也没有别的实质性损失,所以回去打探消息的同乡也就是随口一说,没当什么大事。爷爷却觉得这事情不是那么简单,搞不好以后会有大麻烦。所以毅然决定参军,不论怎样以后奶奶家好歹是个军属,总比地主婆强。

爷爷正式加入解放军后,没有直接派往部队,而是先送往南京的华北政干校三分校学习了三个月(那时候解放军各个学校招牌挺大,其实都是党校培训班性质,除了思想政治课没别的什么课程。)。

三个月学习完,学员被打散到各个部队实习。

爷爷被分配到襄樊,那里有12军在等着他。

(待续)

关键词(Tags): #平凡一生(咖啡绿茶)#(六)(咖啡绿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太爷实在幽默。
家园 再花再顶!

--无地的地主

家园 想起了《活着》

那年月真是不好说啊,是福是祸有时就在一念之间。。。

家园 " 队伍里人人都很平静,就好像跳槽换工作一样。" 好。
家园 得宝送宝!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这篇漏看了,幸亏发现了!

家园 刮民党进了解放区会啥样。
家园 花顶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