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通鉴评说》管理系列 -- 唵啊吽

共:💬55 🌺22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估计你我也就一说,还得古文字专家考证后才能形成共识
家园 那是那是,涉及考古,这个知识量...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 孟轲之“利”与子思之“利”

《资治通鉴》卷二 评说 (13) : 孟轲之“利”与子思之“利”

评说16:

魏国战国时尽出人才,但都留不住。商鞅去了秦国,吴起去了楚国,庞涓和公子卬战死,所以魏国求贤若渴,布告天下,广招人才。孟子五十二岁到魏国应聘面试。惠王说:老头子,你大老远跑来,对我国家有什么利益呀? 孟子说:为什么什么事都要讲利益呢?治国有仁义就行了,如果上上下下都唯利是图,就国将不国了,仁可以使百姓相亲相爱,义可以使君臣上下一心。

今天市场经济前提之一,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为天经地义的行为准则。按孟子说法,个人利益最大化要导致腐败,导致政局动荡。孟子主张仁义政治,这显然与法家商鞅的政治哲学不同。但《资治通鉴》的下文有引出了唯利是图的另一解释。

评说17:

孟子的老师子思说政治就是讲利益。孟子说,有仁义就可以了吗,何必讲利益呢?子思说,没有仁义,谁能得利益呀,《易》说利就是义的结果,没有道德,社会上谁能有安享个人利益呢。

司马光认为,仁义的人才能懂得仁义的利益,这是形而上学。现在有博弈论的纳什均衡理论了,利益的讨论成为形而下学了。原文16中所言利益,是个人利益,原文17所言利益,是集体利益,这是两个概念。个人利益极大化不必然导致集体利益极大化,因为集体利益极大状态,可能不是纳什均衡状态。解释纳什均衡的最经典例子是囚徒悖论:两囚徒的最大集体利益是攻守同盟,但攻守同盟不是均衡状态,非常不稳定,一个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就被解体,尤其是信息不对称时(单独审讯)。中国故事中最能显示这一原理的,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制度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制定规则,使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状态成为纳什均衡状态,即使得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一致。如三个和尚可以制定轮值制度,来克服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带给社会的负面外部效应。所以,纯粹的仁政、完全依赖道德风尚的社会,不是纳什均衡状态,是不能持久的,学习雷锋运动不能持续就在于此。仁政必需辅以合理完善的制度,才能产生激励、让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力服务社会,才能符合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公平原则。

仁政的实施第二个条件是只能实施在权力控制范围之内,离开了权力控制,仁政在国际政治中就是误国。经济学中称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内政小人当道,好人受气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之一种,一个具有效健全的激励和制约制度的社会不应该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春秋战国的强权政治时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表现为霸道驱逐王道,越是善良的国家就越会丢失自己应有的权益。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孟子面试求职总是失败的原因,因为按丛林法则仁政是没有出路的。但中央集权建立以后,中国历代皇帝都提倡孔孟之道,那是权力可以控制以后的事,在此之前很多规则由不得你,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不想进口鸦片,当然是仁政,但人家民主议会一样会通过决议发动鸦片战争,非要你进口鸦片,不是你能控制和左右的。当今最有能力制定并强制国际政治游戏规则的国家,制定的规则并不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的,虽然这些规则貌似公平。如自由贸易,他竞争能力强的时候就说是公平原则,竞争不过的时候就以扰乱市场为名提高关税。如生产要素流动当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但只听过鼓吹贸易自由、金融自由,没听过鼓吹全球移民自由的,虽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是三大生产要素。中国还没有能力改变这些规则,所以中国王道的国际政治只能限于中国有控制和影响能力的地方,而在西方主导的强权政治规则中,中国别无选择,只有相应地增加军事力量做后盾,在西方游戏规则中奉陪到底。超过自身能力的王道善举不仅是空想无益的,而且还会加快被霸道驱逐的速度。王道是在国际事务中承担与自身能力和影响范围内的道德责任,霸道是滥用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力和影响控制能力侵害他国利益和权益。

个人利益最大化不导致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另一个现实例子是中国的出口。中国各个公司的竞争力强,并没有导致中国的整体竞争力强。各个公司竞相压价,使得集体利润下降,利润大部分跑到国外流通领域和国外的反倾销关税里了。美国有反垄断法的,曾经对微软进行反垄断起诉,后来不了了之,是因为微软的垄断增加了美国IT业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际上,国内强有力的合作是形成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基础,正如有了公司内部员工的合作才能形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国内过多地强调了市场自由竞争,忽略了市场合作,极大损害了中国的国家整体竞争力。当然,合作的形成,是要靠合理的社会制度,而不是政府干预。西方国家行业协会是保护自身行业利益的民间组织,中国缺乏有活力的民间行业组织所以没有形成内部合作、一致对外的机制。如中国占有钨矿80%国际市场,却不能左右国际市场价格。但西方国家无论在高科技产品领域还是资源领域,都是价格和市场规则的制定者。

原文16:

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年)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原文17: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关键词(Tags): #通鉴评说#博弈#孟子#联盟#竞争
家园 《通鉴评说》 :公孙鞅变法不管黑猫白猫

《资治通鉴》卷二 评说 (3) :公孙鞅变法不管黑猫白猫

原文3:

显王十年(壬戌,公元前三五九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评说3: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还没开始就已经有人反对了。做人行事,从来就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望,神仙都没有可能办到,改革就更不用说了。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称雄争霸,战火频繁,没有什么和平发展环境,所以改革就得快刀斩乱麻,不能丝毫犹豫。“不可与虑始”相当于“不争论”、“不管黑猫白猫”;“可与乐成”,相当于“致富光荣”、发展才是硬道理”。

“至德者不和于俗”,自古圣贤皆寂寞,思想太超前了,世人无法理解,连毛泽东都有孤家寡人的感觉。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公孙鞅错就错在这。不发动群众搞改革,自己行使强制措施,再好的果子别人吃得也不舒服,所以后来有车裂之祸,就是错在没有争取改革利益相关者对改革的认同。以前共产党土改队,不是下乡后马上就纠地主分田地,而是先宣传,深入群众,发动群众。让土地改革成为人民自己的行动。人民认同了,出再大的错人民要能原谅。现在民工苦,能比三年“自然灾害”饿死的苦吗,但当时社会一点不乱,现在就不行了。想改革一点不出错是不可能的,但以行政手段强制改革,难以维持社会稳定。改革措施要让利益相关者理解,要使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而不由政府强制推行改革的客体。共产党革命时期很会深入群众,现在都当官做老爷了,脱离群众了,所以埋下车裂的祸根。现在一说加强党的领导,就扩大党的行政权力,那是饮鸩止渴。加强党的领导,应该是恢复深入群众的革命传统,提高中国人民对改革的认同和对党和政府领导的认同。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强国之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套。要制度创新,不要走别人的路,否则永远步别人的后尘,终是弱国。走中国自己的路,学西方,但不能照搬,尤其不能全盘照搬。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这是今天最时髦的管理方法,叫做“团队激励”。功过赏罚不到个人,只到团队。这一下就以几何数量级速度提高了管理效率。以前事必躬亲,现在宏观调控。

“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劳动生产效率高的,有奴隶转为农民。无怪乎秦国统一天下,公孙鞅搞的是封建主义革命。颠覆奴隶制度。公孙鞅论才不如管仲,由车裂下场可知,但胆识过人,懂得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战国时期,正是铁器时代来临之际,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要有新的生产关系,所以给公孙鞅变法之天地。结果秦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封建集权王朝。

社会发展,并不是马克思说的一定由阶级斗争来推动。秦国封建主义革命,不是奴隶对奴隶主阶级斗争的结果,而是奴隶主统治阶级自身变革的结果。“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秦人者,奴隶主也。公孙鞅让奴隶成为农民,奴隶主安能不恨?怎么不找机会车裂他?战火中的变革就是如此。秦国变革是为了强国。毛泽东也说过,抗日战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秦国国内阶级矛盾是次要的,七国争雄称霸的战争是重要矛盾。所以,推动历史前进的,在这不是阶级斗争,而是国际争雄称霸战火。今天一样,中国要能渡过崛起这一关,绝对不是以建立一个类似欧美社会所能达到的,一定要有更先进的社会制度。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懒惰的人就把他重新变回奴隶。咦?这不是复辟奴隶制度吗?不争论。管他姓资还是姓社,姓封还是姓奴,可以发展生产力的制度就行。现在欧美也要防止好吃懒做的方法,如征收遗产税,不要以为父母有钱就可以不劳而获,到时遗产大半是收归国有的。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名誉赐予有军功的人,世袭是有条件的。这与英国称霸世界时的赏罚制度是一样的,要成为英国贵族,一定得在军队和外交界任职,否则没有荣誉,英国以此制度建立日不落帝国。国家重臣,应该是舍命为国、抛弃儿女情长志在四方的男儿。公孙鞅得封地也是因为建立军功,而非因为变法。

关键词(Tags): #通鉴评说#商鞅#改革#经济#法家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 公孙鞅发明官僚体制和财产税

《资治通鉴》卷二 评说 (7) : 公孙鞅发明官僚体制和财产税

原文9:

显王十九年(辛未,公元前三五零年)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井田,开阡陌,平斗、桶、权、衡、丈、尺。

评说9:

“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 迁都咸阳。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移风易俗,男人不能同室,不同辈分分开以免乱伦,这样可以增加男女做爱机会,也可以防止近亲繁殖,提高人口质量,人丁兴旺则民富国强,这是改革的人口政策。

“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置郡县。政治体制改革。以文职官员出任官职取代以为按姓氏血缘为基础的政府结构,使得秦国得以在整个政府系统内实行“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保持了秦国在战国时期会聚人才和发挥人才效益的优势。郡县制使秦国统治能力不受族亲人口限制,版图可无限扩张,所以统一只能是秦国的事业而其它国家无法实行。中国官僚行政体制比西方要早一千多年。

废井田:井田中间一块是公田,是国家所以制,大家轮流种,没有激励机制,所以废了,实行包产到户,改“徭” 为“赋”了(见后文)。

开阡陌: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发展要优先建设基础设施。

平斗、桶、权、衡、丈、尺:市场经济制度改革。度量衡不标准,无法进行市场交易,也无法实行公平税收,统一度量衡,是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合理的制度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之一。

原文10:

显王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三四八年)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

评说10:

税:按人头收,类似今天的所得税。

赋:按田亩收,相当于现代的财产税。中国现在房地产只收流转税,不收财产税,致使基础建设不平等。如修公路,路边地价大增,政府用的税款按所得税收,人人都交,但用在修路上,路边地产受益最多,造成政府开支再分配不公。为什么房地产商发大财?由于缺乏财产税,全国人民的税款跑到房地产商腰包里了。如果有财产税,按地产市价收税,则无此问题。谁受益多,谁交税多,这是税收原则。政府修公园,邻近住家受益高,房地产市价增值,财产税水涨船高,公平合理。

如征地,没修路之前,住家交多少财产税,就可以算出房地产征收价格。不能说平时缴税时说房产不值钱,交一点点税,到征地时满天要价,财产税务有财产价值记录吗。有了房地产税,房地产评估就不用征地时临时评估,避免房地产商征地产生的利益冲突,在税务管理上防止官商勾结腐败,无理圈地。

没有财产税,政府批地收入一次性过,腐败滋生。有财产税,批出去的地永久为政府的税收来源,细水常流,不是现任官员可以一下子就把地方财富搜刮完的,降低在任期间积极腐败的动力。

由于商鞅制定“赋”,后来秦国修都江堰自然使受益田产赋增加,无怪乎两千多年前政府有财力建如此浩大工程,田赋征收合理,政府财源稳定。

轮流种公田的是劳动是“徭”,中央政府大工程征集的劳动为“役”,徭役都是用人力支付的税种,但“徭”是地方税种,而“役”是中央税种,所谓中央地方税利分流。如单位星期六大扫除是“徭”,农民修自家村口公路是“徭”,当兵是“役”。地方自愿上缴中央的叫“贡”;地方摊派到个人的叫“捐”,如村长集资为村里修桥补路是“捐”。向进城农民征收街道管理费和城市卫生费等是苛“捐”,很不合理。农民卖菜服务市民,城市管理是市民受益,却向农民征收,毫无道理。城市管理费应该有城市居民房地产财产税支出才合情合理,才符合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两千年前商鞅变法已有“赋”这样的财产税,今天中国改革税收系统还有许多完善的空间。

参考链接:

http://www.taxguide.net.cn/zxrd/mrys/zt050708-2.htm

http://www.cftl.cn/show.asp?c_id=279&a_id=131

http://www.chinajudge.com/0719/shangyan.htm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你对“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的理解和我有区别

我觉得应该是指: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不必要和所有的人商量,只要少数领导人参与决策就可以了。从这点上说商鞅的看法没有错。这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点相近的意味(当然这句话有歧义的)。

您举的例子其实是说应该在政策实施的过程当中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讲解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政策本身才能得到彻底全面的贯彻。

不管如何,送花

家园 然!花!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黄歇生米煮成熟饭之计

《资治通鉴》卷五 评说 (7):黄歇生米煮成熟饭之计

评说8:

前272年楚国太子完到秦国做人质,黄歇陪太子完到秦国。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黄歇请求秦相范雎让太子完回楚国,说如果楚王过世后能立太子完为王,楚国一定回对秦国非常友好,毕竟太子完在秦生活多年,对秦有感情。如果现在不让太子完回楚,万一楚国立了其它公子为王,那么秦国留着太子完就如同留一个老百姓,反而伤了秦楚联横。范雎将此事告秦王,秦王说,让太子的老师黄歇先回去看看,回来再说。黄歇跟太子完商议道:秦国留着你无非为了秦国利益,但你留在这对秦国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但万一楚国立了阳文君的儿子为楚王,你的前途就毁了。不如你潜逃回去,我在这掩护你,我死了无所谓。于是太子完扮着黄歇回楚国探病,而黄歇在秦国装着太子一直推病谢客。过了一些时日,估计太子差不多回到楚国了,黄歇就出来对秦王说,太子已经走了,我有欺骗大王之罪,大王杀了我吧。秦王很生气,想杀黄歇,范雎说,黄歇以身殉主,是忠臣,不如放他回去,以后他必被重用,有利秦楚联横。秦王于是放了黄歇。

那年秋天,楚顷襄王过世,考烈王继位,任黄歇为丞相,封他淮北,号春申君。

俗话说,你可以在一些事上暂时欺骗一些人,但你不可能长期蒙骗所有人。但国际外交中每每应用暂时性欺骗,等到生米煮成熟饭了,再揭穿欺骗也没有意义了。其中利用的就是时间的不可逆性,和人类历史的路径依赖性,所谓造成既成事实。

路径依赖性可以用开车打个比方。原来往东开,半道左转了,后来发现错了,就以往右拐来矫正。这右拐后虽然又往东走了,但已经不在原来那条道上了。要真正回到原来的道上,就得连续两个右拐,然后再来一个左拐,即使这样回到原来的道上,走过的路还是缺了一截,最怕缺走的那截路刚好错过了一个要命的加油站。

把这开车的比方再扯远一点看看有什么感觉。建国初期原本估计要进行三十年民主主义革命【1】,结果才走了几年一个大跃进向左拐,这一拐就走了二十年,二十年后发现不对了,又往右拐。这往右拐是否还得再拐多一次?是否又到了往左拐的时候?中间落了什么阶段该走没走?这就复杂了。所以,如果你在高速公路上走错了,最好的办法是退回出错的路口重来。开车可以走回头路,历史就没这机会了。能让中国回到乾隆年间重新来一遍,绕过中国百年屈辱历史吗?这就是历史路径依赖性。所以,不要过于追究过去的事,而要着眼于根据当前形势决定如何走,埋怨古人于事无补。

让我们回到黄歇生米熟饭计。张仪骗楚国妄称给六百里地用的就是这条计策。骗的时间就是三个月,三个月骗得楚国背弃齐约后,就不需要再骗了,因为楚国已经不可能马上再与齐国复约,楚国信用没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用的也是这条计策,一边让秦王沐浴准备,一边偷偷让人将宝玉送回赵国。秦王给骗得很不痛快,想想杀了蔺相如玉石也回不来,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这次黄歇也一样,先让太子潜出,瞒是瞒不久的,但能瞒上几天等太子出了秦国就足够了。

美国信誓旦旦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这种谎言虽然瞒不久,但等到谎言揭穿时,美军占领伊拉克的既成事实已经实现了,世界对这是不是谎言也不感兴趣了。西方说苏联民主后要支援俄国经济转轨,等所有可以独立的加盟共和国都独立了,这经济援助就不了了之了,你俄国还能再组织起一个苏联吗?

美国为提高钢铁进口税说了一些明摆着的谎言,这跟瞒没瞒着谁都没关系,你可以通过WTO起诉他违规,但等一年半载官司打下来,他这点时间已经足够让美国国内钢铁公司争回很多市场了。外国现在最喜欢对中国产品搞反倾销。有理没理先加反倾销税,等中国应诉完了,即使中国胜诉,半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而半年时间足够使许多中国公司破产了。

美国代管琉球群岛,管着管着就不知不觉地成了日本领土了,生米煮成熟饭,造成既成事实,搞得原来根本不是问题的钓鱼岛和东海,现在成了领土争端了。阿扁也是能骗就骗,千方百计造成分裂即成事实。原来国际政治中也讲厚黑学。

美国说李文和是中国间谍,媒介推波助澜制造妖化中国舆论,折腾一段时间后,证明李文和不是间谍,文和是出狱了,但媒体误导美国人对中国的“邪恶”印象已经难以抹去,美国人对中国“邪恶”的思维定势已经煮成熟饭难以逆转。舆论炒作也用生米熟饭计给美国人洗脑了。

参考链接:

【1】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4969

【2】 http://spaces.msn.com/sswj/blog/cns!DBC8DE7FD743A1E5!760.entry

【3】 春申君黄歇墓冢http://anhuitour.gogocn.com/158/sight_1573.htm

【4】 黄歇口镇www.07168.com/lif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904

【5】 黄氏族谱www.prc.net.cn/dkxs/huang/yy/hxjs.htm

原文8: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二七二年)楚以左徒黄歇侍太子完为质于秦。赧王下五十二年(戊戌,公元前二六三年)楚顷襄王疾病。黄歇言于应侯曰:“今楚王疾恐不起,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不归,则咸阳布衣耳。楚更立君,必不事秦,是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应侯以告王。王曰:“令太子之傅先往问疾,反而后图之。”黄歇与太子谋曰:“秦之留太子,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太子因变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太子谢病。度太子已远,乃自言于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愿赐死!”王怒,欲听之。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王从之。黄歇至楚三月,秋,顷襄王薨,考烈王即位;以黄歇为相,封以淮北地,号曰春申君。

关键词(Tags): #通鉴评说#黄歇#世道#博弈#路径依赖
家园 兄真高见!花!
家园 阴险呀阴险~~~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魏将段干子利用产权不清出卖国家利益

《资治通鉴》卷四 评说 (14):魏将段干子利用产权不清出卖国家利益

评说25:

赵、魏联合攻韩,韩求救于秦,秦不救。韩相让陈筮到秦国再求救。陈筮到秦见穰侯,穰侯问:韩国是否很危险了?陈筮答:还不急。穰侯发火了:不急为什么派你来求救?陈筮答:韩国要是急了就投降了,正是还不急才派我来求救的。穰侯于是发兵救韩,打败魏军。

秦对韩不是见死不救,而是不到快死不救,这样即就得省力,又救得韩国感激淋涕。此策在卷而评说援越援朝是讨论过。

陈筮求救,言外之音是说你穰侯现在不救,就没有机会救了。这是谈判技巧之一,就是告诉对方韩国最好的其它选择――投降魏国,迫使对方不得不接受救韩的请求,否则秦国面对的不是赵、魏两国,而是赵、魏、韩三国。谈判要价,不能超过对方的底线,即对方最好的其它选择。陈筮一摊底牌,穰侯就不得不派兵了。

谈判实力,就在于谈不成后你有什么其它选择。

评说26:

段干子是魏国大将,让魏王割地求和。苏代就对魏王说,段干子要官印,秦国要地,两方权地交易,魏国土地就得流失殆尽了。以割地求和,有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土地不割完,就没有和平。魏王说,已经答应了就算了吧。苏代说,人们下棋用枭子尚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你大国谋事怎么比下棋还轻率。

割地求和如抱薪救火,清末给列强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就是明证。薪不尽而火不止,苏代两千年抱薪救火理论依然有效。

段干子行为,就是今天所谓汉奸行为,即为个人权力出卖国民利益。段干子土地和权力的交易今天依然存在。今天国内招商引资,很多也是欲玺者割地行为。为了地方快出经济发展政绩,而贱卖国有土地和资产给外资企业,这与段干子割地保官是一样的。其抱薪救火效果也非常相似,即经济发展以国有资产流失为代价,致使经济发展成果与民生福利背道而驰;经济越发展,民工生活越没保障,而不到国有资产流失殆尽,经济还不断“发展”。一方面中国有大量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国内内需无力,这是经济发展完全依赖外资对国有资产的不公平并吞导致的现象。

段干子与秦国割地交易,而使第三方利益相关者不知情或无法控制,这种现象经济学中叫做“外部效应”。如果被割去地皮上的民众免除了战争之苦、不受种族压迫,而且过上更好的日子,那么就是好的“外部效应”,否则就是坏的“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产权不清,即受到外部效应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对交易中的权益没有以产权的形式明确下来,使得交易当事人肆无忌惮地侵犯他们的权益。如国有资产中包含有祖祖辈辈在中国生活的人的权益,但官商与外资交易时,把这些人的权益给瓜分了,所谓所有人监督不到位是也。国企改革也一样,职工权益和国家权益被交易当事人瓜分了。

如果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确实是产生好的外部效应的话,中国内需应该是随着GDP增长按比例增长的。但是事实表明国有资产换来的外资,并没有使内需按GDP比例增长,即官商中有许多段干子之流以权谋私,出卖国家利益。

http://www.yuandao.com/redian/whrtyzzrebyzxq.html

http://www.ld.nbcom.net/shiji/shijia/sj014.htm

http://www.confucius2000.com/scholar/hanfei/0033.htm

原文25:

赧王中四十二年(戊子,公元前二七三年)赵人、魏人伐韩华阳。韩人告急于秦,秦王弗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矣!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如秦,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他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请发兵矣。”乃与武安君及客卿胡阳救韩,八日而至,败魏军于华阳之下,走芒卯,虏三将,斩首十三万。

原文26:

武安君又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于河。魏段干子请割南阳予秦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欲玺者制地,魏地尽矣!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卒以南阳为和,实修武。

家园 嗯。花
家园 分析甚好,花。

不知可有药医?

家园 法制建设的一部分,就是尽可能堵塞一切负面外部效应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长安君到齐国留学

《资治通鉴》卷五 评说 (6):长安君到齐国留学

评说7:

《触龙说赵太后》是标准中国语文课【1】,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江青在1967年12月军委扩大会议上就讲过这个故事【2】。出土文物《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有《触龙见赵太后章》也记载了这一故事【3】。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寓意有二:一是父母爱子女不能溺爱,二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故事情节,最精彩的是劝说的心理学技巧。可惜,两千年的好故事,家喻户晓的道理,到今天还是父母溺爱子女的多,而能有三代保持创业艰苦奋斗传统的少。

先讲讲事情起缘。齐国要长安君为人质,而赵太后不肯放人,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呢?原来,赵孝成王年少,所以是赵太后掌权,齐国要人质,当然是挑赵太后最心痛的一个公子,所有绑匪都懂得这个道理,绑匪不会随便偷只鸡来勒索百万,齐国也不能要一个捣蛋任性无法管束的公子,白白为赵太后提供免费托儿服务,这是其一。其二,按照范雎远交近攻战略规划,有赵强则附楚,楚强则附赵的策略。如今攻赵,就是表明赵国是除秦国外最强的国家,就是说即使请不到齐兵,赵国也只是损失大一些而已,并不影响王室的安逸生活,否则根本不用触龙来劝,复巢之下、安有完卵?赶快送长安君到齐国避难好了。所以虽然是求救,但实际是例行公事,齐国是合纵鼻祖,秦国来了,不求援兵白不求,但实际上并非万不得已。所以,触龙说赵太后,没有晓以国家安危大义,而是婆婆妈妈地套近乎,讲了一番为儿孙留条后路的道理。

国际交往是利益交换,在这里就是齐赵互助。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就属交换了。齐赵交换的是同样的东西,而且是跨期交换。就是我今年出兵帮你,下次我受到侵略,你就得帮我。如果是现期交易,就没有人质问题了。比如齐国缺粮食,赵国说我给你两万石谷子帮你渡过青黄不接,你派兵帮我一起把秦军赶走,这就是现期交易。跨期交易就有合同约束成本问题,齐国想了,我今年援助你,你明年赖帐不援助我怎么办?这就得建立信用。

古时建立信用有许多方法,一种是歃血为盟,鬼神为证。不过战国时期有些政治家很理性,对鬼神都不太在乎。尤其是齐国,田单布火牛阵时,装神扮鬼,找一个小卒装神,火牛扮鬼,而且诱使燕军挖即墨祖坟,都是亵渎神灵不敬祖先的唯物主义行为。齐国政治家比今天中国人唯物主义多了,所以不信歃血为盟的江湖义气,也不信江湖义气这样的道德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交换要建立在实实在在制约机制上,口头上友邦互助的表面文章是要说的,但实际制约机制必不可少。

第二种建立信用的方法是联姻。秦晋、秦楚常用这个方法。或许是赵国燕后嫁走了,或者是齐国公子都不缺老婆,或者是齐赵不像秦楚那样热衷于联姻这一信用产品,总之齐国没提出用这一信用产品来结算。

如今市场交易,最主要的信用手段是货币。不单解决跨期贸易问题,还解决价值单位问题,就是究竟波音一架飞机值多少货柜服装的问题。国际贸易自二战后就以美圆结算,这美圆信用最近出问题了。这美圆不是赵太后的长安君,它随便印钞票不心痛,中国拿了这美圆储备,就跟齐国帮赵太后管教一个赵太后讨厌的公子,没太大的信用价值。美圆本来是硬通货,可以做产品和资产交易手段,但现在变成软通货了,中国要买美国的东西,很多都不允许买,石油公司不能买,科技产品不能买,这美圆投资到南美非洲,还被说成是不负国际责任。

赵国送人质,和中东抓西方人质是两码事。前者公平贸易的一个交换,有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后者没有协商基础,是简单的要挟。所以赵国人质,实际生活相当好,又可以见世面,长知识,又结交一些国际朋友,比今天留学舒服多了。唯一风险就怕齐赵交恶,这个风险现代留学生也免不了,比如你到菲律宾留学,忽然菲律宾反华排华,你就倒霉了。赵国平民百姓,想当人质齐国还不要呢,就跟现在留学不是人人有条件一样。所以,赵太后不放长安君,完全是老人家要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不过触龙人际沟通技巧高,没批评赵太后太自私。

所以,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对赵太后是拔一毛而利赵国的事,而且,赵国也是赵家的。这样的事,有来谏者还要吐他一脸吐沫,可想赵太后掌权,这赵国还得继续走下坡路。

后来触龙说动赵太后,还是因为道出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道理。即权威“在德不在鼎”,你现在有权不为国家效劳,以后权力必然丧失。一个人、一个党、一个政权都一样,不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个人乃至某一团体利益之上,就不配占据领导岗位。而为民为国不能只挂在嘴上,而要行动表现出来。现在中国把人事权都揽给党委美其名曰加强党的领导,其实那是“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是腐蚀和消弱党的领导。真正能加强领导的,就是实实在在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牺牲一点点个人利益,否则就违反“在德不在鼎”的历史经验。赵太后送长安君出国留学,本来就是好事,天赐良机还顺带为国牟利,积点阴德,为长安君以后掌权竖立权威。赵太后送人质,一点都不吃亏。

参考链接:

【1】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7549.htm

【2】江清:《为人民立新功》http://www.cnd.org/HXWZ/ZK05/zk472.gb.html

【3】http://www.jianbo.org/Wxbz/2002/mawangdui/zhongheshu02.htm

原文7:

赧王下四十九年(乙未,公元前二六六年)赵惠文王薨,子孝成王丹立;以平原君为相。赧王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二六五年)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

关键词(Tags): #通鉴评说#人质#交易#信用#美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