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有坑:声学前辈汪德昭在法国的几件趣事。 -- 燕庐敕
所以最好您来蒸个原汁原味的包子。
由于德法是交战国,两国之间的信件,不仅不能封口,而且只限25个字?法文?。钱三强像书写物理学论文那样写道: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要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祖国。
不久,钱三强收到了何泽慧的回信: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请给个原汁版。
后排左起钱三强 杨镇邦 陈亚伦 杨龙生 谢毓章;前排左起:王大珩 戴中扆(戴黄威) 许孝慰 何泽慧 于光远
是丹麦国家队的门将.
纳粹入侵丹麦时,他搭一架军用飞机逃往英国,飞机上没有乘员的氧气面罩,温度又很低,降落的时候玻尔都快挺不住了.后来大家说多亏他身体壮,换别人就呜呼了.
确实曾经是国家足球队队员,其人颇有侠义气概。据说他得到诺贝尔奖之后的成果汇报学术讲座,他当年足球队的哥们儿都去捧场。那帮人根本听不懂波尔讲什么,但是全都热烈鼓掌助威,好象在球场上一样抱团。会后还说,虽然听不懂波尔的学术演讲,但是相信自己队友绝对有本事,一定要来助兴。
就是把看球赛的赛场里的几万人都捉过去,估计都凑不出一个都能听懂他的报告的场上阵容来
更关键学术上都是大牛,当时怎么这么多牛人啊。
一系我自己下载紫光软件,就唔使麻烦你了。不过呢,好似除咗我同你,呢度mo人讲粤语,我地都系讲番国语好D
话说1944年法国解放,第二年德国投降,于是在德国工作的何泽慧来到法国,会同钱三强一起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小居里夫人夫妇为他们安排了婚礼,之后1946年他们发现了重元素原子核受中子轰击时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轰动一时。
到了47年,钱先生决定回国,约里奥居里极力挽留,但钱先生去意已决,随即携何先生和女儿祖玄(呵呵,钱先生的父亲名字里有什么字?女儿的名字简直是出身的说明)一同回国。关于小居里夫妇给他们的评价,尽人皆知,“是实验室成立以来最优秀的”。这极高的评价为父母对下一代的期望产生了不少影响。
回国后,何先生又生了一子一女,到文革结束时都已长大成人。再之后长女长子先后结婚又到法国美国定居而小女留在身边。我的故事就是关于何先生某女儿的老公的。
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时任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郭兼任社科院院长,最早成立中国科学院时包含中国社会科学院)撰文高呼:“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当时高考已恢复,研究生,博士生招考也都开始一年了。几个子女都有意中人其中某女儿读博,对象就是本文的主角黎智广(化名)。
黎中等偏高身材,双眼明亮,脸部线条清楚轮廓分明,虽说不够十足美男子,却也足称得上英气勃勃,很有几分硬汉的感觉,绝对不招人烦。而且黎很善于与人交往,社会活动能力强,以前是学生干部――工农牌的。到钱先生家拜见准岳父岳母和同辈,别人都很喜欢,惟独何先生有意见。母亲大人的意见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女儿,所以黎很快有了感觉,上面老人还有些意见。
黎很纳闷,不知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在女友那里又问不出所以然。然而黎毕竟也在科学院,而且聪明过人,很快就从别人那里认识了高能所的某人,此人在钱先生左右工作,能和钱何二位拉家常。经了解,原来是未来的丈母娘嫌自己学历太低,只是(可能还是GNB,黎的师弟没讲,俺有不好意思问黎)大学生――也难怪,人家是留法留德的博士,是得到诺奖获得者最高评价的大科学家,一个1955年,一个1980年的学部委员嘛,自然对子女及其配偶要求都很高了。其实正如老萨所言,科学本领并没有绝对的遗传能力,而且钱何二位当时都投入两弹研究,对子女的教育也没有抓得很好。作为大学者,何先生未必不清楚这些,只是感情上难以接受。
黎何等聪明,既知原因,自然解决办法就有了――在中科院哪个所上个研究生不就成了嘛!可是,中科院的研究生那么好考吗?反正黎没有绝对的信心,毕竟他的基础不是特别好。于是,他扬长避短,先拉好和钱先生的关系,在未来的老泰山面前努力表现出谦虚好学,积极向上的品质――这到真不是假的,同时也有意无意透露出自己的难处,如不知哪个方向好考又有发展啦,不知哪个导师真正认真指导学生等。钱先生对这个准女婿印象越来越好,就决意帮忙。当时国家正在努力走向海洋,所以声学不失为一个好方向,同时声学与高能同属数理学部,好了解情况。钱先生知道汪先生乃国内声学界泰斗,又是当年留法的大哥,就找到汪先生了解情况,看汪先生能不能招黎为研究生。
汪先生当时已经不再担任所长,而且只招博士。汪先生找来当时自己的得意部属侯爷讨论。这侯爷也是一大能人,与河里某位大拿的父辈同级入北大(请他自己别说,大家猜猜,第一个猜中者俺送元宝),只是侯爷在物理系。当时1950年代北大学制6年,汪先生曾建议国务院“拔青苗”,也就是在北大读到4,5年级的学生中间考核,够水平的直接进入科学院充实一线科研队伍。当时1958年数理学部的应用物理(后改物理),电子,高能,力学,电工几个所联合在北大物理系招考,出题者乃1946年31岁就担任北大工学院院长,曾任物理所研究员,当时任电子所副所长的马大猷先生出题。马先生大才,出题极难,做为应用物理和电子部分,能提前交卷的,在堂堂北大,2人,按时交卷的,还是2人!大家想想那个难度……侯爷是提前交卷的二人之一。也许侯爷他家基因或风水好,姐姐是北邮教授,弟弟是南开校长。侯爷后来在官,企业,科技界都很有成就,唯一不足是没当上院士。侯爷得汪先生之命,不敢怠慢,马上约来黎晤谈。几次长谈之后,很觉得此子非比寻常。于是指点道:“从今开始,主攻高数和普物,两门专业课不必过于担心,有问题来找我问。至于外语,绝不可考法语!,也不能用俄文,还是选英语。相对来说,不比当时高考英语更难,也只计部分分数….”.
从此大约半年时间,黎兄抱着数学普物死啃,那可真大是有古人头什么锥什么的劲头。临考前不久,侯爷给他大致勾画了专业课要考的内容,黎老兄将电声两所的同学师兄问了个遍,拿全了77年后的试题猛攻,有不会的就去找侯爷。就凭着这种劲头和他的聪明脑瓜,终于在二月份考试时达到了比录取线只低2分的成绩。既然他本来就是院里的,当时可以根据政策定向――就是哪来哪去,稍低分可以照顾的意思。黎老兄终于如愿以偿既通过了准丈母娘的考核,抱得美人归,也拿到金色灿灿的科学院文凭,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黎毕竟不是学术人物,毕业后就到了侯爷刚创立的科理高技术公司,再之后在商务之路上快马加鞭,今日已是横跨地产,贸易,电子,IT,保健业的大老板。侯爷也在多位重量级大师支持下一路直上,当到科学院秘书长,若非他手创的科健拖了后腿,应该可以当副院长的――他有能力有水平肚里有货,不过没运气。看来人还是有命的呦。
我猜是鲶鱼的。
至于那位巨子,我咋只想到史光柱....
老兄大作,名士云集,令人心驰神往之~
这位侯爷看来是侯自强了。
工作关系,和东海所的人也有所接触,感觉现在的技术队伍和以前的差了满多的。
不过声学所的和江院长的关系都满不错的,不知是否侯的缘故。
不知哪位老大能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