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也聊林彪(1) -- 老拙
泰州的总指挥是李明扬,副手是李长江。且李明扬不是云南讲武堂出身,南京陆中毕业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去日本时也算进修过军事,但不好算是正式军事学历。
李明扬心里有数, 好像事先躲了出去, 有问题可以推到李长江头上搪塞一下,
以前华岳老行伍发过。还有一本江南陈毅(?),都是好书。
昨天又说错,又被河友发现。确实,泰州二李的老大是李明扬,老二是李长江。
黄桥战役,陈毅主要是做统战,争取中间势力和民间势利倾向于新四军。战役筹划和指挥就是粟裕。作战方案,主要就是陶勇守黄桥,叶飞在外围伏击。叶飞的伏击目标是翁旅,可翁旅迟迟不来,89军李守维却抢先进攻。李守维倾尽全力进攻黄桥,下午已经攻进黄桥,翁旅才一路纵队逶迤而来。路两旁叶飞的部队一跃而起,不一会儿工夫就全歼翁旅。接着横扫89军。89军全线溃退,军长李守维渡河时淹死。
刘少奇回到延安,就进入中共最高层。
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国共两党都没想到。国民党的主力部队窝在大西南;共产共的将领都在延安开七大。然而,这时候,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抢地盘”斗争开始了。谁先抢到先机,谁就占有主动。
都知道老蒋是用美国人的飞机、军舰抢运部队;其实共产党也是用美国人的飞机抢运将领。刘伯承、陈毅、林彪、聂荣臻等人,被说成一般人员,“混”上美军飞机,从延安到了太行,再从太行骑马回各战略区。
从延安出发时,林彪的目的地是去山东接替罗荣桓。罗荣桓重病在身,中央批准去苏联治疗。
当时,也没有充分意识到东北的重要性,或者说也没有意识到有可能抢占东北。总之,中央只是令冀热辽的少量部队出关,进行战略侦察。其中,曾克林部出山海关,乘火车最先到达沈阳,在与老大哥闹了一阵误会后,用《国际歌》做口令,与苏军界上了头。曾克林立即跟苏军要了架飞机去延安,原来的想法是通过最高层建立联系。到了延安,在家主持工作的刘少奇立即召开政治局全体会议,听了曾克林的汇报,刘少奇立即做出决策:把党的战略调整为“向南防御,向北进攻”。其目的就是全力以赴,抢占东北。新四军从江南撤出,主力去山东。山东我军主力去东北,冀热辽我军主力挺进东北。N个政治局委员、M个中央委员,几万干部、十几万部队,延安的各类学校,纷纷开拔闯关东。刘少奇说:只要占了东北,其他根据地就是全丢了也不可惜!接着就以中央名义给在路上的林彪发电:立即前往东北,统一指挥东北我军。其时,罗荣桓也在担架上被人抬上了驶往东北的渔船。
林彪骑着马,一路颠簸(过铁路的时候,把林豆豆都给弄丢了),赶到东北,屁股还没坐稳,就接到毛的电报,令他组织部队,在山海关堵住国军,要“拒敌于国门之外”,“独霸东北”!
从来反对消极防御,反对阵地战,反对“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毛这是怎么了?这是因为在重庆签了个“双十协定”,也是因为没有亲临前线。调去东北的部队,都是中央红军、115师老底子发展起来的主力部队啊。
可林彪到前面一看(据说,林彪在东北也就这一次去过最前线,一直跑到师指挥所前面去了,从那以后,就没有去过前线了),不对呀。主力部队来自几个战略区,电台都联不上;部队大部分是轻武器,弹药不足;攻击防御没有战术可言,一窝蜂。可是从云南来的国军全副的美械装备。这个决战大不得。
于是林彪就下令从山海关后撤。
毛就叫他在锦州打“大仗”。集中主力,在锦州地区行动,每次消灭国民党1、2个军,还是想“独占东北”。
林彪接到电报,正烦着,豆豆又哭闹起来,林彪上去就是一巴掌——“不打锦州,打豆豆”。
从锦州后撤,路上又接到毛的电报,还是要他集中主力跟国军顶。没办法,林彪就发电报跟毛做工作:我看“和平民主新阶段靠不住”,“蒋氏利用和谈调部队来东北将与我大打”,“东北我军宜分散建立巩固根据地”,“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最后一句是:“请主席慎重考虑之”!
秘书季中权把电报发出去了,回来欲言又止地,被林彪看见。林彪问他:小季,怎么了?
季中权说:“请主席慎重考虑之”,是不是口气太重了?
林彪说:电报呢?赶紧追回来!
电报追不回来。主席慎重考虑之后,还是要他集中主力守四平。林彪没有办法,只好在四平拉开架子,集中主力跟国军硬顶,结果差点儿叫杜律明包了饺子。林彪一看不好,立即下令全线撤退,一直撤过松花江。
这时,主席也看出还是这个“娃娃”说的有道理了,一封电报,任命林彪为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不是政治委员的林彪,成了东北党政军一把手的原因。
朱德队伍初上井冈山时,毛泽东去看望部队,看见一个不到20岁的娃娃正在队前给部队讲话说:山大王靠手中有枪,就能占山为王。我们红军手中也有枪,我们也能占山为王。毛问朱:这个娃娃是谁?蛮有水平的嘛。
林彪生于1907
过草地时,不到20岁的刘亚楼师长给战士们将五次反围剿的战例分析,林彪跺过去听。听完了说:这个娃娃,蛮有水平的嘛。
刘亚楼生于1911
在当时来说,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会那样决定的。
依靠外援,从“国父”中山先生或更早的时候起就成了全民族的心理惯性。
南昌起义后部队南进广州就是为了占领出海口以获得苏援,后来的上海起义是又一次不成功的尝试。西路军是又一次打通苏援通道的尝试。
而且日本人是把东北当作根据地来建的。工业基础的重要性,除了蒋委员长,其他人都是知道的。
共军作战,从来不怕对手的兵力火力优势,否则早完蛋了。怕的是没有根据地。现在不少文章认为四平之后国军放虎归山,我觉得这个看法有点问题。四平之后双方确实签订了一个为期15天的停战协定,注意6月26日的中原突围是国共双方公认的内战起点,以前签过什么也不算数了。但是东北一直平静,直到9月才有国军大举下南满之举。究其原因,四平国军也是苦战,也不得不停下来休整。而且拉法一个加强团落单后被共军一口吃光,国军也是要慎重的。这四个月正是共产党建设根据地的关键时期。某种意义上,这个时期是打出来的,输赢其实是次要的。林彪在山海关不打,锦州不打,四平狠打,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挫挫国军的势头,他就要真的退化为游击大队长了。
The link is not working. Maybe due to the limit of the number of character in the title.
Try this one: 陈毅北渡
http://www.pkuer.net/wmkj/renwen2/Military/7/3/2/index.htm
其实俺在网上看过,还是怀念实体书
别人大概只有羡慕的份.
最基本就是老蒋始终兵力不足, 45年才匀出来13军52军, 勉强占到沈阳;46年又加了新1,新6, 71军,滇军60军93军, 四平之战后推进到长春德惠一线就再也无力推进. 精兵固然是精兵,但诺大一个东北, 没有数量也就谈不上质量. 结果给了林彪几个月的时间休整土改.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也就几万人的伤亡, 国军就丢掉了主动权,夏季攻势以后就只能挨打, 直到辽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