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谁说女子不如男?-中国体育“阴盛阳衰”之迷 -- 大鹏翔宇

共:💬36 🌺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应该说,乒乓球队比足球队强多了

男子也从来不害怕这个。看到过报道,说是乒乓球队的男运动员不用练,平均成绩就超过3400米。

好像70年的巴西队,12分钟跑平均超过3700米,那时候还没有全攻全守,一场比赛平均跑动也就3,4千米。到了74年全攻全守问世,一场比赛一个队员的跑动陡增到8千米以上。还记得英格兰对希腊的那场比赛,贝克汉姆最后关头制造并打入一个任意球,那场比赛他跑了16公里!真不知道现在国内足坛踢的是几十年代的足球。

家园 乒乓球队和足球队没得比

国际乒联多次修改规则,每次都是针对中国队,结果中国队长盛不衰。除了队员训练态度以外,乒乓球界历年出现的新技术,一半是中国队发明的,各方面的研究都非常到位。

感觉中国足球,不用从什么人种身体发育上找借口,只要能有乒乓球队那样的训练自觉性和研究水平,就算拿不了世界杯冠军,闯入8强也不是梦想。

家园 男子足球队是意志品质和体制问题

但是青年男子足球队的昙花一现也是由来以久了,其中必然有部分的生理原因。运动也是要讲科学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难免盲人摸象,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来。

家园 身体素质优劣这个问题要看怎么看

哪个民族的身体素质没有优劣呢。阿根廷被扳平,他们埋怨过“个子太矮,头球争不过德国”没有,德国被意大利淘汰,他们埋怨过“个子太高,脚底下作细腻动作困难”没有。真正正视身体素质优劣,首先就要找一套适合自身素质的打法,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国足球现在哪里有这个考虑,一会儿欧洲一会儿南美地乱叫唤,邯郸学步。至于青少年的比赛成绩,说句刻薄一点的话,不以成年人的正式比赛成绩为大目标,没有任何意义。西班牙葡萄牙在青少年比赛经常夺冠,世界杯上哪里有他们的地位呢。这一点就是我很佩服桑普拉斯的一面,小时候也是个双手反手赶底线型“时髦”的,教练告诉他“大部分的温布尔登冠军都是单手打反手”之后就毅然更换了打法,青少年比赛成绩并不突出的他终成大器。事后他对记者就说过,如果你打算以职业选手为目标,从头就要为此努力,不要太介意一时的成败。现在国内足坛又有多少人能有这个觉悟。

抱怨先天优劣之前,要先想想后天还有那些功夫没下到,否则只能被看作是推卸责任的借口。

家园 您说的观点我同意,但与我的文章并没有关系

我也不是在抱怨先天优劣推卸责任什么的,我并不想为男足开脱。

对于国内外男选手身体素质的差异,我咨询的这位从业者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在他运动颠峰期的八十年代,中国男篮一直在和现在的韩国队一样,打的是外线三分和中投,所以把穆铁柱这个现在看来不算是好中锋的大个当个宝,这也是为了适合自身素质而制定的打法。至于现在,高个多了,自然可以围绕内线来打。

中国男足是个特例,我要阐述的是整个中国体育界,涵盖的范围不仅仅是足球而已,包括的时间不仅仅是最近这二十年,这个现象可以说是很普遍的存在于体育界的。

家园 对不起,你的资讯显然有误

截止到目前,马拉松的世界纪录为

女子:英国选手 拉德克里夫(Radcliffe, Paula)

2003年:2小时15分25秒 伦敦

男子:肯亚选手 塔盖特(Tergat, Paul)

2003年:2:04:55 柏林

女子在体能项目上全面赶超男子至今仍为一个科学设想,按照最新的纪录分析,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不过,目前仍未实现.

至于你这篇文章里的说法嘛.象中国体育“阴盛”的第一个原因可以归结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旦成年,外国选手就会突飞猛进,把咱们甩在后面

呵呵,我有很多保留,但是不提了.

家园 这点是我记错了,我承认

这篇文章并不是我的说法,如果您读的够仔细的话,这是

大鹏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一位长期从事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工作的此道中人,他对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今天就把他的意见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保留您的看法也无所谓,这本就是一家之言,您大可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大家也好做个参考。

家园 分析得好!本来也想写一篇来着,亏了没写

上花!

家园 根本还是生理原因

关于吃苦精神什么的,除了足球以外男女都一样,不能说女的就比男的训练更艰苦,因为女子组的教练很多就是从男子组来的,这方面的差别不明显。

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黄种人与其它人种的身体素质差异方面,男子比女子更大。也就是说从统计现状来看,黑人和白人男子比黄种人男子的身高、体重、爆发力、速度强的多,而女子方面差距就没有那么大。这个感觉从一般接触经验来看是正确的,不过我没有找到相应的资料证明。

家园 “不要太介意一时的成败”是不可能地

不尽早脱颖而出就等于彻底被扫地出门

家园 虚报年龄,兴奋剂
家园 乒乓球是男子先突破,女排夺冠之前,女子并不比男子更突出
家园 生理原因对冲击生理极限类运动最具决定性,但对足球

当然不能说毫无关系,但我觉得关系不象表现出来的那样差距悬殊。

我们假定拿中国男足与德国男足做比较吧。

从理论上,两国男足水平能力上的巨大差距来自四个方面:

1 大赛经验 (这个是最顶层的因素,也是容易短期内解决弥补的)

2 训练水平和教练水平 (明显比1解决起来要困难,但依然是可以做到的)

3 饮食习惯 (这个就比较困难了。下面会谈)

4 生理因素 (对此我们无能为力)

我想重点谈一下3,饮食习惯。我举三个例子。

1 大学时另一系某厮,身高不过175,但身形如熊虎般厚重 面色特别滋润,说话也嗡声嗡气的,正常时候呼吸声音非常沉重。这小子长跑不行但膂力很大,同学都跟他叫大熊。后来一次其父母来校给他送东西,我们看后不禁吃了一惊 --- 他父母都是非常羸弱瘦小之人,熊虎儿子与他们恰成对比。我们系一哥们儿打小跟大熊一个院儿长大,他说大熊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象自己这样出奇的瘦小,于是在大熊长身体时省吃俭用挤出一点钱来,保证大熊每天都能吃上半小罐牛肉。这个习惯一直伴随大熊进入大学。大熊之能成为大熊,是几十头牛的生命和鲜血在那里支撑着。

2 大学的外教是个纯华裔血统的美国人(但大学和研究生都是在英国剑桥上的)。这厮身高181,浑身都是肌肉,体重至少也有80公斤。他父母祖籍福建,在他刚两三岁时父母带着他偷渡去了美国,然后靠拼命工作赚钱终于在美国安顿了下来,并为儿子提供了最好的教育条件。据他说,他父亲连1米6都不到,母亲也是一米5出头。但他自己从小就暴喜欢吃美国食物,什么黄油啦牛肉啦。

3 说了半天不相干的,还是说点足球人物吧 --- 杨晨。

杨晨的妈妈烧得一手好菜。杨晨去德国安顿下来后就把父母都接过去了。杨妈妈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一番忙碌之后桌上堆满了杨晨打小就特别爱吃的菜肴,但却意外地发现杨晨吃的不多。夜里,因时差原因无法入睡的杨妈妈起来后发现厨房的灯还亮着,过去一看,发现杨晨在那里捧着一堆黄油奶酪和牛肉在大嚼特嚼。杨妈妈伤心地问儿子:是不是不喜欢吃妈做的菜啊?杨晨赶紧解释:怎么会啊,妈妈的菜一直是我最喜欢吃的。我现在吃这些不是因为喜欢吃,而是必须要吃这些东西以保证我的体能。

--------------

我们假定一个情景 --- 如果中国挑出十万个10岁左右的身体强健精神也强大的小孩子,让他们的营养习惯彻底西化 同时配以长年大运动量训练(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调整以免积累伤病)。我相信这批孩子与西方那些拥有同样训练程度和比赛经验的孩子相比,不会逊色到哪里。

反过来,如果弄十万个白人小孩来整天让他们吃中国美食,我相信等他们长到18岁时,一定不如上面一组(中国小孩吃西餐)体能更强壮。

家园 说的透彻,献花!

这种吃法对运动员好,不过也有毛病,白人胖子确实多,动不动就看见个巨胖。北京现在还是小胖子多,估计以后长大了也够呛。

家园 这种吃法只对从事大运动量的人“有益”

我那个 有益 二字加了引号,是因为这种食物结构长期来看究竟对人体是好是坏,现在还没有定论。但至少对那些以体能为基础的职业运动员来说是有益的。或者改成有效更合适。

对普通人而言,吃热量那么高的食物 却没有相应的消耗,结果肯定是很糟糕的。

我公司里一同事,30岁的德国种大洋马,业余铁人三项运动员。我问他是否忌口什么食物,他说没有任何忌口,但一旦停止训练他绝对不敢象现在这么吃。

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有段时间每天晨跑一英里,下午游一个小时泳,每周3天每天120个俯卧撑。这基本上是我一生中活动量最大的一个阶段了。那段时间吃什么都没事儿,而且还饿得很快。后来无法继续这样的运动了(叹口气),吃点儿牛肉居然会牙床子上火脸上长青春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