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二战中日本陆军的对华经济作战——真假法币之战(完) -- luckyman
共:💬38 🌺58
不过花还是要花的。
在日中开战的1937年,市面上流通的法币约为15亿元;到了1945年,这一金额上升为150亿元;而到了1944年,竟高达1900亿元。
以邮票为例,说明官方认知的通货膨胀大约是30倍。而1941年到1944年货币流通量却只增加了大约13倍,不知何解……
难道说邮政系统因为抗战的原因,不得不增加运营成本而提价了?
兄弟我不是学金融经济的,对于此文还有不少疑问,欢迎各位方家多多赐教。
日本人愿意“免费提供”印制时颇费成本的小面额纸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是求之不得的
37-39年法币和公债每年以40-50%的速度增长,39-41年为160%,42-45年为300%。如果以41年12月的物价指数为100,抗战结束时物价指数为10075。按照这个估算,抗战结束和抗战前对比,物价指数上升了1000倍左右。
又看了一遍原文,41年预订发行的捐票到了44年面额增长30倍,和这个数据符合得非常好啊。
1946年,一名中国检察官在日本的美军监狱见到了登户研究所的某人,他笑嘻嘻地说:“我们知道你们做的事,战争期间我们很缺法币。你们帮忙填补了这个空白。”大意如此。
这是登户研究所的某人在回忆录中写的,国内有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