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侃侃二战中的反潜武器- 第一篇:深水炸弹 -- 龙骑兵

共:💬105 🌺24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家园 差不多了, 剩个尾巴. 等您的大作
家园 也许就是德国人的骄傲或自豪感害了他们

家园 美国已用AIM-9X进行了发射试验。

美国人搞的是潜望状态发射,解决的也是这个深度的防空问题。一是AIM-9X是现成产品,二是潜望深度发射,所以个人认为其技术风险与难度比较低,比较简单实用。在没有更好的手段出来之前,这个方案不失为目前最佳的潜艇防空手段。

AIM-9X采用凝视焦平面阵列红外导引头,发射后不用管,使用上比独眼巨人灵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原创】侃侃二战中的反潜武器之草草结束篇

感谢大家的捧场, 开始只是想凭印象随随便便写写, 结果越写越发虚, 只好回头老老实实查资料, 图书馆还跑了几趟。没想到结束还这么难, 一些相关细节越写越多, 先草草结束吧, 回头再开新题更好一点.

反潜战是个老大的课题, 这里只是重点侃了侃反潜武器, 而这只不过是反潜的第二步, 能不能打中消灭目标还不好说, 如何发现潜艇才是第一步。 在二战中, 盟军仅仅为了这个第一步, 就已经是费了牛劲。 雷达是最有效的探测手段,尤其是对飞机来说。从早期的ASV Mk.I , 40年改进的波长1.7m ASV Mk.II,一直到43年3cm的ASV Mk.VII。 德国人也在不遗余力的采取反措施,著名的比斯开湾十字架,[IMGA]Metox[/IMGA] (对付Mk.II很有效,可远距离探测到雷达信号而及时下潜规避, 一度盟军对比斯开湾的封锁几乎失效), 以及后来不成功的的Naxos(对付厘米波的ASV Mk.III, 不过很不幸,这次德国人技术没跟上,害得德国人走了老大一个弯路); 除了雷达以外,还有声呐以及磁感应技术magnetic airborne detector MAD等等。对声呐来说护航舰只能探测水下目标,而且距离还有限,还有干扰和精度的问题; 而MAD反复改进以后于43年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封锁直布罗陀海峡, 因为探测距离和深度也很有限,只能适合这种水浅面窄的地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比斯开湾十字架

仅仅有了技术还不够,还得有护航舰只特别是足够的飞机去装备使用。大家所熟知的北大西洋中部的Atlantic gap,就是因为长时间没有足够的远程飞机,结果给了狼群以可乘之机, 一直到43年夏天补上了这个空白才扭转局势。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不是飞机没有生产出来, 而是大都被战略轰炸司令部抢走了,包括用于轰炸德国潜艇基地, 不过收效甚微,德国人已经抢先一步加固了(就像DAS BOOT中的那个基地),自身还损失惨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加固的潜艇基地

可以想象,仅仅为了维持日夜不停的大规模巡逻, 所耗用的人力物力能达到多大的程度。 比如为了保证诺曼底登陆的成功, 盟军情报部门最高估计大约有130艘潜艇可以立即出击以对付登陆舰队,显然这是严重的威胁,特别是部署在法国沿岸的基地的潜艇, 距离诺曼底不过200英里。为此,盟军部署了25个飞行中队, 350架飞机,采用所谓cork patrol方式, 日夜严密监视从法国沿岸到爱尔兰大约2万平方英里的广大区域, 要求达到任何一个地点最多每半个小时就有一架飞机经过,而且可以立即攻击, 这样即使德国潜艇没有被击沉, 也会因为无法在水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充电(大约4小时)而最终消耗完电能丧失战斗力。加上其它的战场,算起来盟军为了对付德国潜艇所动员的人力物力是德国人的几倍, 这也是面对盟军巨大的威胁德国人仍然始终不放弃潜艇战的的一个基本原因。

当然, 德国人也在不遗余力的改进其潜艇,只不过太晚了。雷达对于加装了通气管(Schnorkel)的潜艇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仅在非常理想的天气和海况下,还得依靠有经验的雷达操作人员),如果不说无效的话,更不用说革命性的XXI。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8月底, U482(艇长Baron von Matuschka),将通气管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前后往返超过2700海里,其中暴露在海面上仅大约250海里,估计还是在基地附近,此时居然还能跑到英国近岸水域击沉5艘船,毫发无损返回挪威基地。当然不是所有的潜艇都有这么好的运气。

简单比较一下VIIC 和XXI的关键性能

最大水面速度 17.7 15.6

最大水下速度 7.6 17.2

最大深度 220m 280m

功率: 水面3200 4000

水下750 4400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革命性的XXI,外形颇具现代感

XXI的改进细节还包括外形的彻底改变以利于水下航行, 甚至取消了传统的甲板炮;电池容量增加了3倍;水下以最高航速可以维持1个半小时, 12-14节的速度则增加到10小时, 6节可达到48小时(盟军快速护航队的船速也不过10节多一点,慢速约7节)。 可以想象如果德国人早一些动手进行这样的改进的话, 盟军的护航运输会面临怎样的威胁和灾难。虽然包括通气管在内相当一些技术在二战初就已经成熟,而且邓尼茨对盟军飞机的威胁也不是没有预见而且也向上汇报过, 但德国人仍然直到43年夏潜艇遭到严重损失后才开始动手, 这时候已经太晚了。到了45年,尽管德国人冒着战略轰炸以惊人的速度仍然生产出了100多艘XXI, 但此时因为盟军的布雷等原因连安全训练都已经无法保证了,结果仅仅两艘投入实战,不过倒是充分显示了威力,轻而易举就能摆脱盟军的反潜舰只。 而在此基础上, 现代的潜艇技术早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反潜过去是,现在将来也会是,非常困难的, 尽管反潜技术也在进步(还记得前两年中国哪艘老潜艇悄悄地跑到日本人的眼皮底下)。

关于自动寻的鱼雷再多费一点话, 可能大家都比较感兴趣。按中国那句老话就是英雄所见略同,美国人和德国人各自独立地发展了自导鱼雷,当然一开始目的不一样:美国人是空对潜, 而德国人是潜对舰。 前边介绍了一些美国人的MK24 FIDO, 再简要介绍一下德国人的。

这个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 正好希特勒上台。 显然这对艇长来说是莫大的福音,咱再也不用紧张万分在敌人眼皮底下冒着暴露的危险升起潜望镜测数据,再也不用测完了还得辛辛苦苦靠着经验解方程,虽然有计算仪,只需要在水下听见动静了打一发, 就是这么简单。 想法是很吸引人,不过实现比较困难,前后花了10年时间。

对德国人来说难题之一武器定位是潜对舰,结果平添了不少难度, 因为潜艇自身也是一个噪声源, 如何解决鱼雷的敌我识别防止自伤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否则射出去以后转了两圈朝自己再打回来,用这样的武器岂不是提心吊胆? 而美国人相对就走了捷径,空对潜, 扔下去鱼雷自己知道找噪声源就行,这个难题直接跳了过去,进展也非常快。

第一个型号是G7e/T4 Falke (Falcon), 1942年初研制出来,可以20节 航行7,500 米. 发射后开始的400米和普通直航鱼雷一样直线前进,主要是为了潜艇的安全, 接着激活水声探测器搜索目标,为提高探测器的灵敏性,鱼雷的速度设定得比较低,不过20节, 而且潜艇本身一般要求停车保持安静。 因为速度比较低,跟踪灵敏性差,而且仅采用触发引信, 不久就被改进的T5 所取代。

G7es/T5 "Zaunkönig" (Wren) 鹧鹩射程5700米, 速度提高到24节,采用了触发和磁引信,开始每艘潜艇携带两枚,后来是四枚。其关键的探测元件采用了四个magnetostrictive hydrophones,也是两两成对使用,见鬼的是和哈佛的水声实验室(HUSL)MK24的设计颇有相似之处。 和前一型号一样,同样设定400米的安全距离然后探测追踪噪音最大的目标(即使这样,自伤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U972, U377几乎肯定就是被自己发射的自导鱼雷击沉。一般要求发射后立刻下潜并保持绝对安静) 。

G7es/T5 "Zaunkönig" 于1943年9月投入使用, 也的确显示了威力。 9月20日早晨,快速护航队ON202中皇家海军Lagan号护卫舰成了第一个牺牲品,正在搜寻一个可疑目标时被鱼雷击中引擎室, 船尾严重损毁,U238充分利用了这个混乱, 击沉两艘商船。此时U338(艇长Kinzel)也正准备攻击时,以冰岛为基地的120中队的一架解放者也赶到战场盯上了它。Kinzel很有经验, 手下训练有素,以猛烈火力还击并躲过第一轮攻击,一时飞行员Moffat奈何不得。过了一段时间以后,Kinzel当然知道拖长了对自己不利,决定不玩了,逮住一个机会想下潜规避。Moffat抓住机会朝下潜漩涡投下了一枚反潜鱼雷将其击沉。 命运在这里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Kinzel肯定为自己装备的自导鱼雷充满自豪,没有想到盟军也有同样先进的武器。

G7es/T5总共发射640枚, 击沉击伤45艘(另一说命中58次)。使用中问题不少,首先是有很多限制,比如鱼雷自身速度不能太高(低于25节, 否则会干扰探测元件;目标速度不能太低(需要高于10节), 否则感应不到,灵敏度还是低了一点。这样一来一般对高于18节或低于8节(正好是慢速护航队)的目标命中的危险性就大大降低;另一个缺点是容易早爆,弄得很难准确判断战果,听见爆炸就算击沉不可避免导致了夸张的战报(在上文提到的从9月18号到9月23号的系列战斗中,德国人投入的Leuthen艇群声称击沉9艘商船12艘护卫舰,而实际是命中6艘商船3艘护卫舰,自己付出3艘潜艇的代价)。 直到44年春, 邓尼茨才开始怀疑其效果。 另外更要命的是, 甚至在其服役以前,盟军就掌握了一定情报。一发觉德国人使用这种‘秘密武器’,立刻采取了对抗措施- 采用所谓FOXER噪声装置, 拖在船只的后面进行干扰,使得德国人的武器威力大打折扣。有些讽刺意味的是,这噪音弄得太大了一点, 水下能传远, 相当于晚上举个火把谁都能看见, 结果把远距离的潜艇吸引了过来(否则就完全可能错过的),而且巨大的噪音还干扰了自己的声呐等探测系统。 德国人发现问题以后, 继续改进为 (G7es) Zaunkonig II, 灵敏性提高,9节航行的目标也能跟踪,可在水下50米发射(I型只能15米)。

相比之下,美国鱼雷的效率和效果好象就比较好。MK24并不是美国人二战中唯一的自导鱼雷。二战中盟军缴获了德国的G7e电动鱼雷,其最大的优点是无航迹, 而且非常安静,尤其适合作为声导鱼雷的平台(传统的热动力鱼雷无论是空气,氧,过氧化氢等作为氧化剂都会导致较大的内部噪音, 当然会大大降低声导鱼雷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美国人结合自己研制MK24的经验很快就搞出了MK27 CUTIE, 由贝尔实验室负责研制,1944年晚期服役,定位潜对舰。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美国人采取了所谓floor switch的搜索方式,而不是一般的ceiling switch, 基本防止了自伤的问题。 二战之中生产了1100枚, 共发射了106枚, 主要对付日本人,命中33次击沉24艘, 命中率高达大约33%。这样,理论上一枚鱼雷就至少相当于普通鱼雷的一次齐射,攻击难度降低而隐蔽性大大提高, 艇长的梦想啊。

关键词(Tags): #反潜#自导鱼雷
家园 沙发花!
家园 Floor Switch是怎么回事?

Floor Switch/Ceiling Switch -- 是自控里面的术语么?详细讲一讲吧...

家园 俺也不懂, 在这只能照抄了,等大牛来解释
家园 花,这图不是SH3里的么

前一段儿疯狂迷恋SH3,用IXC艇76%难度(开辅助瞄准、自动计算发射参数、实时地图更新,其余关闭)每次出击至少单艇击沉二十万吨

subsim上有人说“我们这么打下去的话,德国大概四五年就能统一世界了”

家园 有什么心得什么的教教俺

没摸到门路,打得很滥, 删又舍不得,

家园 我来解释!试试
家园 答案为....

floor switch,ceiling switch都是鱼雷定深保护装置,目的在于防止误伤.

前者用于潜对舰鱼雷,后者用于空对潜鱼雷.

举例解释,floor switch,ceiling switch都设置为20米.前者只会让鱼雷搜索水深小于20米的目标,后者只能让鱼雷搜索水深大于20米的目标.

只要合理设置深度,就不会误伤己方的潜艇和舰船.

家园 那原文里头是不是说反了

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美国人采取了所谓floor switch的搜索方式,而不是一般的ceiling switch, 基本防止了自伤的问题。

美国人的空潜鱼雷只能使用Ceiling Switch么... 反而是德国人的潜舰鱼雷用floor switch才对...

家园 没有啊!MK27 CUTIE 定位潜对舰

在此基础上美国人结合自己研制MK24的经验很快就搞出了MK27 CUTIE, 由贝尔实验室负责研制,1944年晚期服役,定位潜对舰

家园 应该是这个意思

美国人设定ceiling switch 好像是40英尺,以确保鱼雷不会对己方的船只造成损害,因为这是空对潜; 而floor switch正好相反,只要潜艇在一定深度以下就行,反正鱼雷不会到达这个深度,应该说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办法。 另外还采取了一些别的安全措施,和德国人类似,发射后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激活探测器,还有防止鱼雷绕圈的一些装置anti-circular run devices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