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德军中的“菲迪南动物园” -- 萨苏

共:💬57 🌺5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要是这款落选的底盘再多生产点儿就好了。
家园 看看这个

外链出处

家园 flower
家园 连接打不开

不知为什么,上不了二战论坛了。

家园 问一句,那个犀牛

给的图怎么像是四号坦克歼击车L/70(V)

长长的龟壳很明显的啊

真正的犀牛长得跟黄蜂差不多

严格说来应该叫“犀角”好像

家园 在博客里面做了一些修改

奇怪,今天在河里无法修改文章。

家园 没错,没有犀牛,只有犀角

这个应该是四号坦克改的坦克歼击车。真正的犀角也是用四号底盘,但采用开放式炮塔和88毫米反坦克炮。从设计思路外形上看更像是斐迪南,而且作战使用也灵活的多,没费迪南那么笨重。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它可比“废的男”差远了~

除了火力以外,犀角的装甲表现几乎是鸭蛋。又是敞开式战斗室~~基本是单纯的狙击炮而已~

废的男就不一样了,可以直接同坦克进行高强度的对抗。即便是对方进入有效射程,也不需要仓皇撤退。

家园 您说的对,菲迪南的防护确实在自行反坦克炮里超强

这是它的一大优势呀。不过就德国二战的自行反坦克炮来说,我觉得犀角比费迪南更专业也更成功一些。菲迪南首先是剩余物资利用的结果,它的防护得益于那个超强的底盘。这就涉及到自行反坦克炮的定位问题了,如果它和具有坦克一样的火力和防护,再要求它具有良好的机动能力,那还要坦克干什么。反坦克炮就是一种防御性的武器,火力永远是第一的,然后要么舍弃防护,灵活机动,要么突出防护,作为一个活动的装甲地堡。我倾向于认为自行反坦克炮就是自行+反坦克炮,应该多干打埋伏、打一枪就跑的活。真正和敌人坦克在有效射程里对轰的差事还是留给专业坦克去干吧。解放军陆军的89是自行反坦克炮属于炮兵编制而不是装甲兵编制,就是这个意思。

家园 底盘是宝贵的,装甲是必要的

我觉得德国人还是比较倾向于给自行AT造一个装甲战斗室的。专业自行AT中,敞开战斗室的只有犀角一种,其他的都是各种临时改造的黄鼠狼。到是后续的猎豹和猎虎,装甲一个比一个厚。

毕竟自行AT在战斗中很难保证自己一直处在火力范围外。而敞开式战斗室,别说对方的各种炮火了,步兵用一个手榴弹就一锅端了~

家园 二战自行火炮牺牲的是灵活性吧?

德国这头就是炮塔都不能转。装甲不次于

坦克,火力可能更强。

家园 只是正面装甲不弱,侧面和后面都比坦克差多了,所以才能

小车抗大炮。

家园 【原创】纵论二战德苏坦克歼击车

这是我在2001年写的。

小弟比较唯武器论,一向认为虽然决定战场上胜负的主要是兵力和战略战术,但兵力和战略战术是由武器决定的。之所以我这么热衷于坦克歼击车,是因为它们的研制时间是如此的短,而摧毁的坦克又如此的多。

本文将试图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1。坦克歼击车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

2。双方坦克歼击车的设计特点及发展

3。双方坦克歼击车的作用

这里,先确定坦克歼击车的范围:

德军:Marder,犀牛,象,猎豹,猎IV,追猎者,猎虎

苏军:SU76,SU85,SU100,SU152,ISU152

III号突击炮,灰熊及ISU122,SU122作为突击炮,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尽管没有哪名坦克兵敢于小看它们。实际上ISU152,SU152,ISU122,SU122都有突击炮与坦克歼击车的双重功能。但在使用方面,两种152mm口径的车型面对了更多的装甲部队,表现在他们被编入许多重型反坦克团。

坦克歼击车的特点就是小车装大炮,主炮不仅口径大,而且身管长,至少是40几倍,德军的直达71倍。没有可以旋转的炮塔,主炮左右方向只能转很小的角度。它们的明确目标就是敌人的坦克,以支援步兵和坦克部队为战术任务,后面我将证明,在支援坦克这一方面,苏军远较德军成功。坦克歼击车的又是主要在于远距离击毁敌人坦克,这样主炮转动范围小就不是个大问题。当然对坦克歼击车的首要要求就是火力要超过对方和己方的坦克。

双方的坦克歼击车发展几乎同步,1942年初,最早的坦克歼击车分别在两支军对中服役。分别是Marder和SU76系列(Marder是一种类似黄鼠狼的动物,我也不知道具体应该叫什么)。这两个系列就像孪生兄弟一般,都是在轻型坦克底盘上加装75,76mm,43倍口径上下的主炮,都是开放式战斗室。而且两个系列都品种繁多。并且都大量装备了相应的营和团。分别是产量最大的歼击车,Marder系列2800多辆,SU7612000多辆(!,装备了119个团和7个旅。苏军所谓机械化反坦克团多装备的是它。SU76系列为苏军第二多的装甲武器)。这两种产品最大的问题出在开放是战斗室上,但最大的敌人并不是敌军坦克或手榴弹,而是苏联冬季的严寒。显然这哥俩带有很大的权宜之计的成分。分别于1944年停产。

补充一点,共有190辆缴获的StuGIII突击炮被改装了76mm主炮,成为SU76i,同时德国人也进行了同样的改装。因此东线就有了分别制造的几乎完全一样的装甲武器。

接下来对歼击车的改进主要就是试图装上封闭的战斗室,并加强火力和装甲以适应坦克的发展。而由于库尔斯克战役的临近,双方在这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分别是德国的犀牛和象,对苏联的SU152和SU85。但SU85只赶上了8月的反击,参加了在第聂伯河的战斗。而SU152是军事工业的奇迹,它定型于1943年2月7号,在苏联人缴获了第一辆虎式仅一个月以后。

这里我要纠正mars的库尔斯克战役一文中的一个小错误。12辆SU152组成了一个反坦克团(我相信是1442团)被配属于第13军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而且是一开始就参加了在波涅里车站的战斗。指挥官是Sankovsky 少校。这个团取得了击毁12辆虎式的战绩,宣称击毁7辆菲迪南的也是他们。后来该团又获得9辆支援。

有理由相信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歼击车对决,可惜留下的资料太少。但我知道的是装备非迪南的653营到43年11月为止取得了320辆的战绩,损失只有13辆,而它所属的656团(两个菲迪南营,一个灰熊突击炮营)的战绩超过600辆。因此我认为菲迪南远没有一般认为的那么容易受损,而SU152的动物猎杀者的称号有些名不副实----作为重型坦克歼击车。理应取得远为辉煌的战绩才能有这个称谓。对比武器性能,菲迪南88mm71倍口径的主炮要强于152mm20倍的主炮(2000米150mm穿透力比110mm),何况SU152德射速只有每分钟2发。而前装甲是200mm比50mm,一个几乎无敌,一个难以抵挡中型以上坦克。可以说这一回合,双方都走了重型的道路----分别是用虎、KV1的底盘。但德国人全面胜出。菲迪南的经验是歼机车可以使用完美的装甲和火力配置。同时,战场上的事实也证明,重型坦克歼击车更适于防御。

SU152的生产很快停止了,只在1943年生产了704辆。主要是由于KV1底盘的生产停止了。而由于猎虎的原因,菲迪南/象没有后续的生产,其实我觉得希特勒有理由对它倾注比虎式更多的热情。

同SU152产生的原因一样,苏联人设计了SU85。这本身是个成功的设计,中型坦克歼击车被证明更适合协同坦克部队进行进攻。因此尽管8月才达到量产,43年一年共生产了2700多辆SU85。但最终它被一个更成功的设计,T34/85,替代了----有了同样火力的坦克,还要歼击车干什么?不过44年为了顶SU100的缺又生产了1000多辆。

这里不要忘记犀牛,与菲迪南同样威力的88炮在德国装甲兵手中什么都干得出来。犀牛的头号王牌应该是Albert Ernst少尉。1943年12月23日他用21发弹药取得14辆的战绩。次年1月他获得了骑士勋章。犀牛对盟军所有坦克和坦克歼击车都有战绩,包括唯一的潘兴26。

犀牛与SU85相比,都是中型坦克底盘,但犀牛的火炮要强得多,因此牺牲了装甲。这样的坦克歼击车仍旧更适合防御,进攻当中是很难避免敌人近距离的攻击的。

我个人认为库尔斯克战役对坦克歼击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双方坦克的发展,坦克歼击车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重型的道路。而重型坦克歼击车又只适合防御,因为它的侧面和后面是在是太脆弱了,因此只能通过远距离的点射杀伤敌人。当然,在这样的状态下它的优势又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战局的发展,双方的装甲兵器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942年下半年,德国人已经开始设计专业的坦克歼击车。通过将突击炮作为反坦克武器使用以及早期坦克歼击车的使用经验,德国人已经意识到纯粹的坦克歼击车的要求。那就是竭尽全力保障主炮的使用,同时防御和机动力都要顾及。歼击车的核心就是正面,这一面有着它90%的生命。这样,象,犀牛一个机动力太差,一个防御太差就都被放弃了。代之以猎豹,IV号歼击车,和追猎者。不过德国人还是设计了猎虎,顺着犀牛和象的命名方式,它应该叫猛犸了。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因为88mm Pak43 L/71系列已经足够对付所有装甲了,既然猎豹可以装这样一门炮,就没必要再往重型发展。虽然对比象式,猎虎是更为先进的设计,但它的表现远没有象式好。

而苏军只有一型专业歼击车出现,就是SU100,其他的122,152无炮塔战车多为歼击车与突击炮双重角色。前面忘了哪位说ISU122是作为反坦克兵器设计。这个我也同意,我相信它的乘员一定觉得122mm/L43的主炮不打坦克怪可惜的,实际上它也拥有对除虎王以外所有坦克的正面优势。但它的射速太低了,每分钟2-3发,这也是几型122,152共同的特点。

我觉得这个变化是双方战略地位决定的。苏军处于进攻,需要大量的支援火力执行广泛的任务。这时候苏军的歼击车,自行火炮和突击炮的概念已经模糊了。

实际上到这个时候歼击车已经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本来歼击车是作为能在对方坦克射程外将其摧毁的武器存在的。是坦克的火力与防御竞争中一个取巧的途径。这个时候,苏联人适时地将歼击车与其他功能结合了起来,而德国人的出色的歼击车刚刚出现在战场上。尽管猎豹和追猎者都可以称为完美,但在铺天盖地的已经十分强悍的苏联坦克面前,它们能做的已经不多了。尤其是追猎者,在轻型底盘上完美地安装了75mm/L48主炮,是十分成功的设计,但它正面就拚不过T34/85,而它又出现在1944年。

这一阶段歼击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把战斗室从车体后部移到了前部。这样主炮获得了更大的转角,并能携带更多的弹药。同时德国歼击车的正面有很大的倾斜。德国人继续依赖相对小口径但长身管的平射反坦克炮,而苏联人使用大口径的可以间瞄射击的火炮。应当说这时候88mm Pak 43 L/71仍然具有优势,可以在2000米距离击穿150mm装甲,远超T34/85,对IS2的122 mm 1943 D-25 T L/43(2000米110mm穿透力)也不落下风,同时前装甲和机动力也不吃亏。也就是说,猎豹还可以对所有苏军坦克维持歼击车的尊严。而猎虎理论上应该取得同象一样辉煌的战绩,可惜太势单力孤了。

这时候的歼击车已经撑起德国装甲部队的半壁江山了。考虑到实际上虎和虎王这些纯粹靠火力和装甲过日子的坦克也应该被称为歼击车,实际上这时候德国装甲部队已经沦为追求对敌人进行尽可能多杀伤的地步了。实际上,专职的反坦克武器应该是辅助性的,仅仅以摧毁为目的,是不能完成战略任务的。

毫无疑问,歼击车是猛兽口中锋利的犬齿,但狮子不是靠几颗大牙成为百兽之王的。歼击车作为支援火力存在,没有步兵和坦克,它们就只能为荣誉而战了。由于不平衡的设计,歼击车无法象坦克一样作为主战兵器。随着战后发动机和悬挂系统的发展,把可怕的主炮装到坦克上已经不是难事,而歼击车的角色实际上被攻击机取代了。

回首那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歼击车的出现,处于以装甲为主导的新的战争形态的完善过程中。残酷的战争使双方都很快地学习和改进。最初的成果就是要完成闪击战的战略任务,就必须保证他们绝对的摧毁力量。象一个师被一辆KV1挡住两天的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在空中支援不那么丰富的情况下,只好借助于一门超强的主炮。象式的经验又证明歼击车可以作为活动堡垒组当敌人的装甲部队。装甲战争的核心就是装甲部队的突破和防止敌人装甲部队的突破。歼击车是实现这两个目的的最为单纯的思维的产物。假如说忠诚是党卫队的荣誉,那么击毁就是歼击车的生命。其实,也就是击毁这个词,总是令我对歼击车和88mm Pak/43 L/71无比兴奋。

关键词(Tags): #二战#坦克歼击车元宝推荐:萨苏,
家园 【原创】还有一篇,关于菲迪南的

也是我2001年写的,不过战争的艺术网页没法copy,大家自己去看吧。

http://www.chinesewwii.net/article.htm?s=3&t=10&p=028278

关键词(Tags): #二战#歼击车
还有
家园 骡子是弹药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