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凝固的音乐 -- 晨枫
近来网速快多了,这就不改了吧?
巴黎公社最后的战场是拉雪兹神父墓地,离蒙玛特尔有一段路了。
不知晨大准不准许啊?
当然只刻一个,为自己留存.
这样的文章,不收藏对不起自己啊!
待刻好了再短信通知您.
刚跨进现代半只脚,估计还有十来集就可以结束了。咻,写得好累。
19世纪末,工业世界的中心开始由英国向德国和美国转移,德国和美国开始成为建筑艺术的新中心。由于五大湖和大西洋便利的水路交通,密执安湖畔的芝加哥开始成为美国的主要工业中心,芝加哥也成为美国东北城市化的焦点,人口大量迁入,大批工业、商业和居住建筑在短时间内建起。城市用地紧张的结果是高层建筑和密集建筑开始成为新的城市建筑的特点。芝加哥的商业、办公、仓储建筑大量采用钢铁框架、砖贴面河大玻璃窗,更重要的是,芝加哥的高层建筑开始采用箱形地基,这是建造现代高层建筑的基本技术。这也是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现代融资手段和有组织的劳工相结合,代替了过去的手工工匠,特别适合于高速兴建大型项目。大型商业和公共建筑也开始成为商业行为,而不再是国家行为。建筑师开始设计所有细节,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分工成为惯例,统包所有施工细节的工匠也变成专业分工的工人,由建筑师设计大局、工匠决定细节的时代过去了。建筑工业化也意味着大量采用预制件,集中生产,铁路运输到现场。如果说水晶宫还带有实验性,牛津大学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还有新奇的成分,芝加哥的高层建筑则将钢结构建筑带进了工业化时代,使之成为新的建筑技术的基石。
这是一个技术超前于艺术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哲学和艺术观念急剧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和产品的发展都空前加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也空前加速,人们不再有时间对艺术品精细地品味,精雕细琢也就失去了意义。对古典艺术的简化成为一个潮流,在绘画中,印象派和现代主义流派不再强调细节的精细刻画,雕刻也对细部进行大幅度的简化,建筑同样顺应这个潮流,对大量古典的细节进行简化。事实上,建筑表现细节的简化、抽象化和象征化在新古典主义时代就开始了,Schinkel的希腊复兴不仅去除了巴洛克的繁琐装饰,还对正宗希腊风格作了提炼。Semper也提出建筑的形式、材料和功能应该统一,而不应该过于拘泥于建筑的艺术性。社会经济现实的改变,艺术观念的改变,都为强调形式和功能统一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创造的条件。自然地,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就在芝加哥产生,并蔓延到其他地方,史称芝加哥学派(Chicargo School)。
芝加哥学派不再拘泥于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形制,从实用出发,建筑以矩形立方体为主。早期有用全砖结构的,不久就转为用钢铁框架作为基本承力结构加砖贴面。立面用网格分割,和钢铁框架达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很大的窗户及有利于通风、采光,也和立面的设计呼应,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韵律。独特的“芝加哥窗户”(Chicago windows)采用中间固定的大玻璃窗和两侧较小但可以上下拉动的滑窗,在功能上满足采光、通风的要求,由避免向外开的窗可能受到高空阵风的影响,还形成独特的风格。芝加哥学派的Louis Sullivan首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口号,和旧时代以艺术主导功能的建筑设计传统决裂,极大地影响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当然,作为现代主义的前身,芝加哥学派并不是完全脱俗,还是有一定的形式的。比如说,芝加哥学派的高楼一般可以比作古典柱式,地面层和上面的一、二层好比柱基,一般层高要高一点,外墙用粗重的砖石贴面,有时还有仿古典的装饰,主要用作商店、银行等需要面向街面的商业用途;中间楼层好比柱身,只有简单的网格立面,层高没有底层高,也没有太多的装饰;顶层好比柱顶,通常有一个向外延伸的花冠一样的檐部,有一些仿古典的花饰,作为垂直方向上的收笔。芝加哥学派的建筑思想很快像草原烈火一样燃遍美国,纽约的摩天大楼是和芝加哥高层建筑同时发展的,但在纽约,市政当局规定,高层建筑必须在一定高度后逐步后退,以避免过于遮挡光线和通风,这导致了特有的逐步收缩的塔形摩天大楼。芝加哥学派的“形式服从功能”到了纽约之后,也受到崇尚古典的新英格兰上层的“篡改”,穿靴带帽的哥特复兴式或新巴洛克风格摩天大楼成为纽约的特色。但纽约摩天大楼最大的特色还是Art Deco。
1877年建成的用生铁梁柱的圣路易斯Gantt Building,从结构上已经脱离了砖石结构
1891的Wainwright Building,这个不在芝加哥,在圣路易斯,有Dankmar Adler和Louis Sullivan设计,号称第一座“摩天大楼”(skyscraper,原意就是可以擦到天的大楼),砖贴面特意强调垂直线条,增强高度感
Wainwright Building细部
1885年建成的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典型的芝加哥学派建筑。这是第一座按照现代钢框架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
当然,逆流总是会有的,Masonic Temple就是奇怪的穿靴戴帽的典型,在1939年被拆毁
所谓“芝加哥窗”,中间的玻璃是固定的,两边的可以上下拉动,既便利采光、通风,又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立面,也没有铰链窗开窗时受高层风的影响
Louis Sullivan设计的芝加哥Carson-Pirie-Scott百货公司大楼,Sullivan是“芝加哥窗”的创始人
最右面的Gage Group Building也是Sullivan设计的
纽约州顶上的布法罗在今天是“生锈带”(Rust Belt,指夕阳工业地带)中生锈最厉害的一环,但在当年很是威风的。Sullivan设计的Guaranty Building反映了当年业主的殷实
和Sullivan后来的设计不同,Guaranty Building的表面还是有很多精细的装饰
这是Beaux Arts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时期,过渡的痕迹就很自然了
1895年完工的Reliance Building是较早采用钢铁和玻璃的高层建筑,根本不像100多年的建筑,其透明性和比例的纯净是超前于时代的,和背后80年代的建筑比一比,一点没有老态龙钟的感觉
白色面砖和没有屋顶压檐的处理,使建筑显得轻灵
Marquette Building充分利用钢框架的好处,内部层面上不作固定分割,容许按需要自由划分
Marquette Building顶楼的细节
1893年建成的Monadock Building,立面更加简洁,几乎可以当成20世纪60、70年代的建筑。和60-70年代建筑不同的是,这是砖结构的,底层的砖墙加厚到1.83米(6英尺),所以有这样独特的外形
旧传统从来不会轻易推出舞台,在芝加哥学派的老窝,Beaux Arts依然在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大行其道,对芝加哥学派取得的成就大开倒车
Mondock Building和Wainwright Building怎么是同一张照片?
那就再等等.谢了!
和哥特式、仿罗马式等建筑风格的名称一样,Art Deco也是后来的学者为了分类的方便而起的名字。Art Deco从工艺美术开始,摒弃历史的影响,力图反映机器时代面向未来的新美学观念。Art Deco的特色是光洁、刚健、简洁和纤细,大量采用对称的几何图形,有节律的重复直线和大弧线,大量采用熠熠发光的铝和不锈钢材料,光亮的涂塑表面和塑料,在20-30年代的美国成为新潮的艺术潮流,Art Deco风格的建筑也大量涌现,最典型的非纽约的Chrysler大厦。Chrysler大厦的顶楼用不锈钢包覆,四角的老鹰和鱼鳞似的大楼表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更高的帝国大厦建成之前,曾经是纽约最高的建筑,是纽约的骄傲。帝国大厦和洛克菲勒大厦也是Art Deco风格,但在艺术成就上,不及Chrysler大厦。Art Deco风格随着新兴的美国流传到世界很多地方,曾长期作为东亚最高建筑的上海和平饭店和国际饭店也是Art Deco风格。
包覆不锈钢的顶层的Chrysler Building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曼哈顿最华丽的景色之一
夜色中的Chrysler Building,这在30年代绝对是未来派的
从联合国对岸看Chrysler Building,在帝国大厦建成前,这是纽约也是世界最高的建筑,可惜这个桂冠只带了一年
102层的纽约帝国大厦,在31年建成后,就一直是世界第一高楼,直到72年110层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建成,背景中的尖塔就是Chrusler Building
当年就是建筑工人这样用铆钉建造起来的,背景是一年前刚建成的Chrysler Building
帝国大厦的Art Deco在大厅里表现得更充分
洛克菲勒大厦在外表上没有Chrysler Building或帝国大厦突出
但这依然是Art Deco的重要作品之一
不过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这个镀金的雕像
拐角上的Radio City也是Art Deco最有影响的建筑之一,这个Art Deco的招牌成为北美和世界很多影剧院拷贝的对象
上海的和平饭店是Art Deco在中国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犹太人沙逊建造的,所以曾经叫沙逊饭店,在国际饭店造起来之前,曾经是远东最高建筑
大厅里Art Deco的影子更明显
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作为中国最高建筑的记录一直到80年代才被打破
如今卷缩在光鲜铮亮的新高层中间,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威风
只有内部的Art Deco装饰风采依旧
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当年冒险家的乐园的感觉
当远在大西洋彼岸“自说自话”的洋基佬在“糟践”建筑艺术的时候,欧洲建筑也在经历类似的阵痛。在法国和比利时,Beaux Arts代表的折衷主义受到新潮流的反叛,其中最重要的是Art Nouveau(意为新艺术)运动和Arts and Crafts(可以理解为手工艺)运动。Art Nouveau大量采用简化、抽象化、象征化的自然界形象,如花卉、藤蔓、草木、动物等,曲线极尽委婉旖旎,但没有了洛可可的繁琐和甜俗。这是一种内向的艺术观念,以装饰为中心,孤芳自赏,反映了中产阶级对不可抗拒的工业化浪潮的恐惧和抵制。Art Nouveau主要体现在室内设计和建筑外表的小品,但对建筑的总体设计没有太大的影响。Art Nouveau在本质是一种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做法,很快就消逝了,但在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界似乎找到了知音,现代中国壁画和雕刻有很多Art Nouveau的影子。
Victor Horta在布鲁塞尔的Tassel住宅内的楼梯,是一个典型的Art Nouveau设计
委婉细腻的门厅也充分反映了Art Nouveau的美学观念
玻璃天井有充分利用了现代工业技术的成果,使室内明亮、开朗
布满花饰的玻璃门是Art Nouveau的一个特色
但这一切从外表并不容易看出来
Hotel van Eetvelde(Hotel是法文住宅的意思)的玻璃天顶和纤细铁柱使客厅明亮、华丽,富有20世纪初的中产阶级品味
巴黎西区的Castel Beranger是Art Nouveau另一员大将Hector Guimard的代表作
阳台、窗台上布满了海马、花蔓、海贝等图案
背离大街的一面是别有洞天的小院
斜斜地攀援而上的窗,别有风味
临街的正门是典型的Art Nouveau式的花俏
内部门廊的玻璃花门
这是Guimard给自己设计的家Hotel Guimard
很多巴黎地铁的入口处也是Hector Guimard的作品
Guimard的设计师如此成功,以至于巴黎地铁将其作为标准形象
比如卢浮宫、Palais Royale之间的地铁站,本不是Guimard所设计,也采用仿Guimard的招牌
Art Nouveau在比利时、法国以外也得到呼应,维也纳学派的Otto Wager设计的Majolika House就是一个代表
立面布满花卉,纤细、典雅
Wagner自己的家倒是Art Nouveau和帕拉丁主义的结合
住在神庙里的滋味不知道如何?
Wagner的学生Joseph Olbrich则创建了维也纳分离派运动(Vienna Sessessionist),这是分离派的代表作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提倡用简单的立方体和球体来实现体量,和法国、比利时的Art Nouveau不同的是,主张将装饰集中,而不是遍地开花
墙上的这三个猫头鹰据说有点讲究
Olbrich的另一个作品就是维也纳的Karlsplatz Stadtbahn地铁站
Arts and Crafts的生命力稍长一点。和Art Nouveau不同,Arts and Crafts运动是John Ruskin和William Morris的哲学思想的产物。他们主张回归自然,抛弃反人性的机器时代,强调用材料的质感和手工的精巧来表现的田园美,甚至有意遗留一些粗糙斧凿的痕迹以突出个性。Arts and Crafts运动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反映在人们对精美但不完美的手工制品的偏爱。有趣的是,自然界并没有砖和棉布,但砖和棉布是作为“天然材料”对待的,而同样源于自然的钢铁和后来的塑料就不是。Arts and Crafts运动提倡使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反对大机器生产,包括单调划一的工业化的建筑。他们对机器时代漠视个性和尊严的批评是对的,但从工业革命开倒车,对一般产品用手工制作代替大机器生产,这这是没有出路的。Arts and Crafts在英美有一些呼应,但只有有钱的上层人们才能呼应,普罗大众依然只能跟从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这种违背社会经济规律的潮流也很快就消逝了。
Phillip Webb为William Morris设计的“红屋”(Red House),这是Arts and Crafts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用红砖和传统建筑样式唤起人们对过去的田园生活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