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光荣与梦想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 颜赤城

共:💬26 🌺4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光荣与梦想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A Narrative History of America 1932 - 1972

by William Manchester

读书笔记。希望了解这些历史的河友能补充更多材料。

第一章 最残酷的年代

这本书叙述了激动人心的美国世纪,但是却是从大萧条开始的。我不再重复大萧条的经济数据,这个时代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贫穷是可耻的。人们努力掩盖自己的窘境。一个律师可以西服革履的出门,却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做小贩。你会想出很多方法省钱。为了省饭钱,可以用几分钱买一杯咖啡,然后就可以免费要一杯热水,如果你把一点果酱倒进去搅和搅和,它就变成一杯令人称道的西红柿汤了。冬天会很冷,你可以在街边捡点报纸塞到衣服里。但是鞋子是个大问题,鞋子一旦破掉了就无可挽救了。

为了找工作,有人在招工的公司外面等九个晚上!有人步行1400公里!那时候正是苏联快速发展的年月。苏联在纽约招工,一口气要6000个工人,有多少人来应聘?10万人。

你可能不能相信的是,彼时美国有游荡罪。有人离开曼彻斯特去新汉密尔找工作,被判游荡罪而送返。

如果还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向人寿保险借钱,向亲戚借钱,在家里试着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谋生。纺织工在家里织布,妻子帮助街坊洗衣服。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是很难维生的。一些方法都失败之后就彻底一无所有了。

1932年,28%的美国人口没有任何收入。

因为政府没有钱,学校只好关门,俄亥俄的学校每星期开三天,阿肯色的三百多所学校一年关闭十个月以上。在芝加哥,老师们为了照顾流离失所的孩子们,不领取工资而照常工作。芝加哥没有钱付老师的工资,却有足够的钱兴办1933年的世界博览会。

这时候的总统在想什么呢?胡佛总统说:“没有任何人在挨饿。这些失业工人比任何时候都吃得好。一个纽约的失业工人一天吃了十顿饭。”

总统的“何不食肉穈”并不是例外。在1932年,1%的人口拥有了59%的财富。这些上层社会人士,如果他们自己没有被大萧条卷进去的话,还是生活得优哉游哉心安理得。

这时候英雄出现了——弗兰克林•罗斯福。但是罗斯福的竞选进行得并不理想。虽然开头不错,但是在民主党的预选开始之后他的支持率就迅速下降了。另一位民主党竞选者埃尔•史密斯的支持率远超过了罗斯福。

在伟人成为伟人之前,难免一些不光明的交易。那个时代的政治利益交换是非常直截了当的。用参议员、内阁、甚至是副总统的人选作为交易,罗斯福获得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支持,击败了对手获得了民主党的提名。

虽然有很多人对罗斯福不信任,罗斯福自己开始也并不自如,但是他慢慢赢得了民心。他举止庄严,人格出众,他接近民众,用人们听得懂的话和人们交流,他了解人民的疾苦,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的热情鼓舞了人们。

同时,胡佛竞选连任的努力也开始了。共和党显然在大公司里更有人缘,但这于事无补。在胡佛的竞选活动中,他悲哀的承认,人们恨他。胡佛认为击败罗斯福的最佳策略就是诋毁他,让人们不信任他。

当总统竞选的最终结果出来,罗斯福不出乎意料的以472票对59票彻底击败了胡佛。这是自林肯的总统竞选以来最大的优势。

此时,到就任,还有四个月时间。罗斯福的直觉告诉他,胡佛不会那么合作的。

国家在继续滑向崩溃的边缘。动辄数千人的带有暴力性质的游行示威并不鲜见。共产主义在人民中越来越有感召力。知识界的思想动向也在左转。而当权的右派口号更加危险。他们在呼唤一个强有力的独裁者。

这里我想多说明一下。这本书属鸿篇巨制,内容非常翔实。它总共有1600多页,而我刚看到67页。我这里说个社会现象,书里就有充实的细节描写。我提到了上层社会的生活,书里有几页的篇幅讲这些富商的不道德的甚至不合法的勾当。我这里说一句“知识界的思想动向也在左转”,书里就会提到十几个人名以及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这些人名我一般都不认识。(但是这里提到人物之一Scott Fitzgerald我恰巧知道——我读过他写的《了不起的盖兹比》。)

作者提到了游行示威,却没有提到一个后果更加悲惨的事件。这件事发生在1932年的春夏之交,超过2万名一战老兵聚集到华盛顿。他们因为在大萧条中走投无路,要求政府提前发放许诺过的薪贴。这个要求在众议院通过,但在参议院被否决了。老兵们并不甘心,驻扎下来。胡佛总统下令驱散他们,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的军队和坦克来执行任务了。此次事件的结局是两名老兵被击毙,一个八岁男孩被瓦斯弹部分致盲。

回过来看这本书。当时社会动荡,人们心里充满了不可名状的恐惧。人们开始担心万一国家陷入动乱,如果电线被掐断怎么办,如果公路被封锁怎么办?人们开始组织自救会,囤积蜡烛和罐头,以备不测。一个比较搞笑的例子是,一个导演总随身带着一套旧衣服,这样如果突然发生点什么事儿,他就可以混入难民之中而不被发现。

好笑吗?在当时这些恐惧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时,作者把笔锋一转,开始细致入微的描绘社会文化和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

那时候的美国文化非常古板严谨。妇女和儿童的最大美德就是顺从。少年时期无甚快乐可言,没有现在的青少年文化,甚至“少年”这个词(teenager)也尚未出现。一本教科书上说:“不懂得顺从的孩子在他的生活中与残障无异。……民治政府和君主社会一样,孩子们都要懂得顺从于领导。”

这个社会非常古怪。学校尽量避免提及苏联,地图上苏联的位置是像荒无人烟的南极洲一样一片空白。历史书籍中坚称在奴隶统治下的黑人过得很快乐。这在现在看来不但是伪善而且是无耻。

这是一个禁欲的社会。成年人往往通过欺骗而造成青少年对性的恐惧心理。如果你看过Kinsey这个电影会更有感性了解。

那时候的美国还没有登上世界舞台。一般群众的视野从来没有超出过国界。

第一章完。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石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