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仵德厚是否有罪以及“大义灭亲” -- 煮酒正熟

共:💬97 🌺166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老兄恐怕是把因果倒置了吧?

一、黄樵松起义的筹备和进展情况

我了解的起义筹备情况是这样的:

  1948年10月31日,黄樵松派遣他的谍报队长王震宇和谍报队员王玉甲穿越火线,来到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8纵阵地接洽起义事宜。徐向前接到由8纵转交的黄樵松的信件之后,回信一封,并派遣政治部主任胡耀邦和高树勋将军连夜与王震宇进行了会谈。会谈结束后,胡耀邦准备携带徐向前和高树勋的回信亲自随同王震宇进城与黄樵松面谈,出发时又改成了8纵参谋处长晋夫。

  11月2日,晋夫随同王震宇进城后,与黄樵松将军深谈一夜。黄樵松将军提出了四点要求,主要是:起义成功后,由他负责改组山西省政府,保留并扩充30军,30军在一年内整编训练,暂不他调。黄樵松拟订的起义计划是:以换防休整为名对30军进行调动,用一个团从东山前线到太原小东门开辟一条走廊,引导解放军进城;用一个团占领其它各个城门,断绝阎军内外联系;用一个团直扑太原绥靖公署,活捉阎锡山,胁迫他命令阎军放下武器,接受改编。

  11月3日,黄樵松亲自将晋夫送出城外,并派遣王震宇跟随晋夫再次来到解放军阵地,与胡耀邦进行起义谈判。在与徐向前司令员研究之后,解放军基本同意了黄樵松的起义条件和起义计划,但只希望30军迎接解放军入城,入城后的战斗任务全部由解放军承担,另外,徐向前司令员在回信中提出,解放军步兵师均为三团制,没有旅级编制,请30军最好照此编制。

  就在这一天,黄樵松向深受信任的第27师师长戴炳南宣布了他的起义计划并安排了任务。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当时黄樵松的起义已经和解放军协商好计划,对一些关键细节也进行了明确,与戴炳南谈话就是安排实施。之所以找戴是因为戴是他多年的老部下,非常信任。你所谓“黄樵松没有控制部队,所以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其实正是戴告密的结果,而不能作为为戴某人开脱的借口。从事后看,当时阎锡山对此事一无所知,而且从解放军对此事的重视程度来看,徐向前亲自指挥,胡耀邦主持谈判,差一点亲自作代表进城,说明解放军认为根据起义计划实施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二、戴仵告密与太原解放时间延长的关系

最后中央确定太原攻城推后固然有与进攻北平的战略考虑,但也有着太原的城防坚固和围城部队的兵力不足的无奈:

为了防备共产党争夺太原,阎锡山在抗战胜利后回到太原的第二天就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太原防御计划。太原的城防工事,始建于军阀混战的二十年代,1948年秋天,阎锡山军队在太原环城周边开始大规模地修建防御工事。

到1948年底,在百里防御圈内仅式样繁多的各类碉堡就建成五千六百多个,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研究而成,在构筑和武器配置上都有巧妙的构思和实用价值。在这些碉堡的坚固巩卫之下,三十万人口的太原成为全国少有的坚固设防的城市。一个美国记者描述道:“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吃惊:高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网。”陈毅到太原前线查看过防御工事后也惊呼:“好厉害哟。”这座国民党竭力宣传的“反共模范堡垒”在阎锡山的吹嘘下更是号称“可抵一百五十万军队”。

黄樵松联系起义的时候,已经是东山四大要塞争夺战后期(事实上也正是城外要塞的陆续失守对守军的强烈震憾使黄下定了起义的决心),而这个时候解放军在恶战中也受到了重大损失。

  东山四大要塞争夺战之激烈残酷,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也是少有的,各主要阵地上平均每平方米都要落下数发炮弹,以至焦土三尺,难以成垒,战士们只能用尸体堆积防御工事。整个争夺战中,阎军损失在两万以上。由于对敌情侦察不够周详,对阎军的拼死顽抗的程度估计不足,部队中存在着急躁情绪,急于求胜,攻击受挫后又顾虑重重,因而增大了不必要的牺牲,解放军也付出了伤亡16500余人的代价,战前准备了13000具棺材竟然仍然不够用。

  四大要塞激战期间,徐向前司令员抱病坐着担架来到前沿阵地指挥,号召部队“坚持最后五分钟,胜利属于我们”。兵团政治部胡耀邦主任,也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赶到前线做宣传鼓动工作。

  按照原订计划,解放军将乘机攻克太原,但前线部队全部兵力中只有四个建制团未投入战斗,保持完好无损,其余参战部队都伤亡较大,疲劳至极,急待补充休整。

这时,围城解放军部队从人数来看与守军优势并不明显(十万对七万),火炮不足,不具备强攻太原坚城的能力,因此,趁城外据点失利守军人心涣散之机,利用三十军起义的机会,巧取太原,是快速解放太原的惟一途径,这恐怕也是前委如此重视三十军起义的原因。

戴仵告密破坏三十军起义计划后,围城部队只能等待援兵,这就要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关键是到11月中旬战略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你所说:

中央在11月7日下令华北2兵团(19兵团)于11月18日加入太原战场,于12月15日之前解放太原。

不过在11月16日,中央急电,为了确保未来的水利部长,明令太原战场缓攻,改为围攻,华北2兵团也不再调往太原。等到北平和平解放后,19兵团(华北2兵团),20兵团(华北3兵团)在3月中旬被调往太原,3月下旬进入战场指定位置,25万大军从4月20日才开始进攻太原城7万守军。

补充一点,当时和19、20兵团一起调去帮助攻城的还有第四野战军、华北军区各1个炮兵师。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三十军起义计划遭到破坏丧失了当时条件下(1948年11月上旬)唯一解放太原的机会,随后因为战略形势变化(中央命令),增援部队无法赶到,造成了战役的拖延。因此我认为“戴炳南在关键时刻的告密,不仅延长了阎锡山的顽固统治,而且加深了太原百姓的痛苦,加剧了太原古城的破坏程度,加重了解放军的伤亡。”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三、关于仵某人的道德评论

我想我说的已经很清楚了,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主要看他的行为的客观影响,道德评价因为主观色彩太浓(或者称太随意)并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以小报为主要信息来源的情况下。还是那句话,我认为造成十数万军民的无谓牺牲就是最大的罪恶,无论仵某人格如何、职业操守如何、道德品格怎样,他都应该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

四、关于长春的问题

长春的问题比较复杂,毋庸讳言,与太原不同,TG和KMT在这方面都有责任,建议老兄开一贴专题讨论。在这儿,还是先把太原的事先说清楚再说吧。

另,1949年5月18日,章士钊和邵力子在写给李宗仁的一封长信中,曾对阎锡山守太原有过这样的评价:“夫阎君不惜其乡人子弟,以万无可守之太原,已遁去,而责若辈死绥,以致城破之日,尸与沟平,屋无完瓦,晋人莫不恨焉。” 阎锡山作为主谋是如此,对他的那些帮凶们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