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受人之托,重发《驳<老毛的律诗>》(改版,另附一篇) -- 江城孤舟

共:💬12 🌺5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受人之托,重发《驳<老毛的律诗>》(改版,另附一篇)

跋:本文曾经发在AleaJactaEst兄转贴的文章后,一家之言,本不足道。然而AleaJactaEst兄数周前告诉我,他已将原文删除,希望我重新把此文单独开贴。因为害怕重复发贴浪费网站资源,又加之以个人事务,故一直延宕至今,甚是抱歉。现在将原文作了些许修改与补充,并另附一篇与诗词有关的短文于其后,浅陋的紧,望各位朋友见谅。

网上曾流传一篇奇文《老毛的律诗》,对毛泽东的律诗多有苛求,指责毛泽东律诗“合掌”“白话入诗”“颔联不对仗”,并一口咬定毛泽东“律诗写到这种罗嗦反复的水平在古人中是很少见的”,而且还给出了具体的举例,看似有板有眼。然而,这样的评论真的做到了客观公正吗?本人不才,平日稍爱看些诗词,不敢说有甚心得,只对其文中提出的论点和论据提出些浅陋之见,望有识者指正。

首先,文章中多次提到“合掌”,作者认为老毛“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就是合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也是合掌,并在后面加了个阐述“同意反复,原地踏步”。

那么何为“合掌”?“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王力《诗词格律》-第2章:诗律)。不过唐之前诗人尚不太重视此概念,到宋代以后标准严苛起来。但个人认为合掌的概念不可滥用。举个例子,如“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两句意思完全一样,“宣尼”就是“孔丘”,“悲获麟”和“西狩涕”也是同一件事,这才是公认的合掌。而古代有人认为“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中“朝”“昼”意思一样,就算合掌,今人有人认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类似于合掌,明显都是立论太苛刻了。

而作者恰恰就是在苛刻地滥用合掌概念。像他举出合掌范例,如“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上句说的是得病,下句才是死亡,并非一事,怎能算合掌?“坐地日行八万里”是说地球自转,“巡天遥看一千河”是写太阳系在银河系内的运动,也非一事。而如果把“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样凡是两句同写山、同写水的对句就算作合掌,甚至毫不顾这两联上下句写的明明是不同的山和水的话,那么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如老杜的《秋兴》八首中“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这些算不算合掌?老杜写得,老毛写不得?

相反,在《冬云》里倒真有一句有合掌之嫌的,作者反而没有提出来,那就是“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再说对仗。

作者妄评:“《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律诗中首联对仗的很少。毛在此联中欲对未对。只对上了前四个字。‘未能忘’对‘叶正黄’不恰。”

不知作者如此批评此句的依据何在?!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毛泽东此诗正是如此。

作者又说“颔颈两联‘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该对仗时却对不上了。还是功力不够。”

我不认为此诗颈联未对。而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老杜又有《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也是颔联半对。而且毛泽东此诗中“三十一年”和“落花时节”,在整个意思上还是对仗。特别是“年”和“节”,本来是时令对。

再宽泛一些,也可能有一首律诗中,颔联是完全不对的,全诗只有颈联是对仗的情况。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以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甚至可能整诗无一句对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王琦注引赵宧光评)。

莫非李白、杜甫、孟浩然也是功力不够??

其实真要想看工对,老毛也有流水对的,著名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就相当流畅工整。

白话入诗,作者认为是一忌,“略显粗白直露”,白话入诗的利弊可待争议,且不论。但他认为“老毛作诗如打仗,三渡乌江,四渡赤水。到结尾时山还没写够,调头又去说山。律诗写到这种罗嗦反复的水平在古人中是很少见的”这基本近于胡说八道。因为前面写的是五岭和乌蒙,结尾写的是岷山,不是一地,不是一事,不是一种感情,如何能说是罗嗦反复?假使此说能成立,那么我还说宋之问的名作《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廖。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

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是“作诗如走路,先到鹫岭,再到灵隐寺。到结尾时山(飞来峰)还没写够,调头又去说山(天台)。写到这种罗嗦反复的水平在古人中是很少见的”呢!

个人管见,毛诗未必如作者所说的只是口气大,许多时候是境界大。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政治人物能写诗的不少,可作品能让人记住的有几人?气魄广大的又有几人?比如说这首《初晴落景》:“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请大家查查它的作者为谁?

答案:一代雄主李世民。

可见政治上有大抱负、大作为者,诗作上却不见得有同样的气魄。乾隆一生写诗数万首,可有一首有毛泽东的气势?

同样,常人等作诗,口气一大,也未必定会被人讥为狂妄,不自量力的,李白的“刬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多么磅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何等豪迈?杜甫的《剑阁》“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有多少雄心?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何等气势?怎么少有人讥讽李杜“居高声自远,何况籍秋风”的?

当然,毛泽东诗词不会篇篇都是佳作,但是要就事论事,如果带有明显情绪性的立论,许多观点是无端的吹毛求疵,从根上就歪了,拿什么去说服别人?作者嘴上说“单以格律论诗或以人论诗都有失之偏颇之处。还是就诗论诗,兼顾格律和意境比较妥当”,可通篇下来,他就没有几句在说意境,岂非难圆其说!

对毛泽东诗词指指点点的,许多未必真的精通诗词常识,出于意识形态目的的为多。有一次我就见过某位仁兄的博客,对毛泽东破口大骂之余,还不忘骂毛泽东的名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是乱拆“慷慨”二字,是挂脚韵,“从没见过这么用的”。这正是不说还好,一说他就丢了脸。如果说“天翻地覆慨而慷”是乱拆“慷慨”的话,那么曹操的“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又算什么?这正如鲁迅先生的评论:“因此诸公的说理,便没有指正的必要,文且未亨,理将安托,穷乡僻壤的中学生的成绩,恐怕也不至于此的了”,“‘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

最后还是引红楼梦里的名句来作结吧:“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曹雪芹的境界,明显要比作者高得多。

另:以上谈到了挂脚韵,就想起鲁迅先生的《热风· 估<学衡>》来,里面所讽刺的例子“楚王无道杀伍奢,覆巢之下无完家”颇有意思。像这样为了平仄押韵而生造词组的,我也真见过好些例子,比如最近看到的一位网友的古体诗中有“端阳叠父”之词语,就让我迷惑了半天。端阳没问题,可“叠父”是什么东西?后来一问才知道,他是想说:今年的端午节与父亲节重叠在一起!

可这样也说不过去啊,今年的这两个节日间还隔了一天呢!

又想起一个著名的笑话来:

古有一资郎纳官,献百韵诗于上宦,中联云:“舍弟江南没,家兄赛北亡”。上官恻然曰:“君之家运,一至于此!”答曰:“实无此事,只图对偶亲切耳!”

这当然有必要的艺术夸张。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因为诗韵通顺而不惜篡改客观事实的呢?有!而且还是名家。

大家都熟悉刘禹锡的名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吧: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既然是“酬乐天”,那自然和白居易有关。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这首诗来酬答他。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两首诗里都有“二十三年”,那么刘禹锡的确是被贬谪了23年吗?翻开史书看看,完全不对。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召回洛阳,怎么算都只有22年……

但问题的致命点在于:“二十三年弃置身”和“二十三年折太多”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改

成“二十二年”的话,第三字就成了仄声,这一句就要犯孤平!

为了不出这样的低级错误,刘禹锡只好违心的让自己多流放一年了……

关键词(Tags): #国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