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大学招生按地区划分名额是否合理? -- 忘情

共:💬11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大学招生按地区划分名额是否合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招生时节了,决定全国几百万考生前途命运的时刻又到来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一直实行按地区划分招生名额的办法。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学生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因为毕业生怕两地分居,怕去条件艰苦的地区,因此按地区划分招生名额,毕业生原则上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这在那个年代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国家的著名高校大多集中在几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相应的本位主义多少有一点,这些名校在本地的招生指标按比例来说比外省高得太多太多,这就造成了发达城市考名校相对容易很多。加上发达的大城市本地人找工作相对容易,因此大城市学生读书的压力也就相应小得多,因此那几个发达的大城市历年来高招分数线都很低。

而象我们这种欠发达地区情况就不一样了,读书,考大学是平民子弟们改变命运的独木桥,加上名校在我们欠发达省份的招生名额非常少,因此竞争特别激烈。记得八十年代,当时的国家教委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要求给学生减负。但我们省的教委公然和国家教委唱对台戏,大力宣传临川“才子之乡”(其实也就是临川一中,二中每年高考考上重点名校的特别多),大力宣传临川“经验”,组织各地高中老师到临川学习取经。取的什么经呢?也就是临川的“四苦精神”(领导苦抓,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帮)。那里的学生苦到了什么地步?据我们班主任介绍说就连晚自习想上个厕所都得请示报告,简直就是个高考集中营。如此这样,咱们欠发达省份每年的高招分数线还能低得了吗?

于是乎,在各大名校里,从各地按名额招来的新生们的学习成绩高低不齐,悬殊极为惊人。

当时发达地区教委的酸葡萄劲上来了,说什么欠发达地区的学生高分低能。言下之意咱发达地区的学生虽然高考分数不高,可都是低分高能之辈,因此进名校的指标多些也是应该的。

屁话!中国的高考就是一种应试教育,考的就是你应试的能力,分数就是你应试能力衡量的尺度。你说你的学生高能,可是高在哪儿呢?用什么尺度来衡量呢?国家至今也没一个统一的标准呀!既然没有标准,你又凭什么说欠发达地区的高分考生各方面的能力就一定比你发达地区的低分考生差呢?

不过,聪明人大有人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高考移民这么一说,但一些脑筋活络的人早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咱们班有个同学历次考试排名倒数,按老师的说法他连技校都别想考上,只能是混个高中毕业证了。但人家母亲是当年到我省共青城插队的知青,按当时的政策,知青子女户口可以迁回上海。于是乎高三上学期刚结束,这位同学就随户口迁回上海过年去了。当年高考结束,其父亲(还留在我省工作)得意洋洋地向我们炫耀他儿子考上同济大学了,说他儿子在上海中学里老师们都说江西省给咱送来了一个尖子生。呜呼,当时我们班从老师到学生,感概万千,唏嘘不已。

现如今高等教育已经成了一个产业,再也不包分配。因此计划经济时代按地区分配招生名额的合理性已经不复存在。既然大家都是自费掏钱享受高等教育,那就应该公平一点,全国统一分数线,按同一个游戏规则从事。

凭什么我考了高分却要被名额卡住被迫去读次一等的高校?对于名校来说,也可以避免生源水准悬殊的局面。

当然啦,发达地区的教委也不傻,为了遮丑,干脆自主命题,这样题目不一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咱的考题难呀,因此考生的分数虽然低些,但实际水平并不差。嘿嘿,唬谁呢?

像上海,早些年就自主命题了,我们高考前也经常拿那些发达地区自主命题的试卷进行模拟考试,说是难度大。我晕哦,选择题四个选项他加一个变成5个,这就是增加难度?我考试又不是猜的,我们是算出来的,你100个选项我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时间做出来的。模拟考试考出来的结果如果按当年上海市的录取分数线算的话,那咱们班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可以考上清华北大复旦。

难度?无稽之谈...实实在在的教育不公,教育岐视

对此,欠发达地区多少学生,多少家长的心在流血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