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米格的天空(一) -- 晨枫
从米格-15开始,中国空军就是米格的传统用户。但米格-21对中国空军和航空事业有着特殊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战斗机研制是从仿制米格-21开始的。虽然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米格-15时代就开始制造战斗机,但那时在老师给一本标准答案的照猫画虎。米格-21本来也可能成为同样的照猫画虎,但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对米格-21的仿制成为中国独立自主的战斗机研制的开始。由于苏联的全力帮助,米格-15、-17在中国的引进生产十分顺利,米格-19的引进生产遭到大跃进的冲击,但也最终走上轨道,只有米格-21,可谓一波三折。米格-21开始服役的时候,中苏已经开始有裂隙,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米格-21的引进没有像中国希望的在苏联服役后马上开始。1961年时,在中苏交恶加深的情况下,出于不知道的原因,赫鲁晓夫突然批准转让米格-21的技术,但随着中苏关系全面恶化,苏联终止所有援助,撤退所有专家,米格-21的技术转让还没有完成就终止了,除了几架样机,大部分技术资料不是没有转让就是有错。经过反向测绘和大量风洞、结构测试,沈飞在66年终于试制成第一架中国的米格-21:歼-7。由于沈飞要集中精力攻歼-8,歼-7的生产最终转移到位于三线的成飞。
歼-7基型就是米格-21F-13
文革中坠毁的歼-7机身上涂有政治口号
歼-7I改进了低空和起落性能,可以挂载霹雳-2(引进的K-13)空空导弹
歼-7II将座舱盖改为后开式,机载设备也有所改进
歼-7M是成飞引进先进航电后的歼-7II,成为中国战斗机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点,这后面的MP、P、PG等出口型号都源自M
孟加拉空军的歼-7P
歼-7III是中国仿制米格-21MF的一个努力,不太成功,部队偏好更加轻巧灵活的歼-7II
歼-7IV也称歼-7D,是歼-7III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不大受部队的欢迎
歼-7的基础是米格-21F-13,由于此后中苏交恶,米格-21PF、MF和比斯与中国绝缘,歼-7一直是围绕米格-21F-13的基本设计在打转转。由于米格-21F-13的机头锥太小,中国曾设法仿制从埃及获得的米格-21MF,称为歼-7III,但部队使用反映并不热烈。中国研制歼-7III的年代,米格-21比斯已经服役了。歼-7III在追求全天候性能的同时,重量增加很多,阻力也增加不少,增加的发动机推力不足以恢复到歼-7II的机动性水平。米格-21比斯的R-25发动机将推重比和机动性恢复到米格-21F-13的水平,但中国既没有条件仿制,也没有能力自研。歼-7III在十分强调机动性的中国空军失宠也就不奇怪了。
歼-7E回到歼-7II/M的基本机体,但采用独特的双三角翼和前缘机动襟翼,大幅度提高了机动性,为歼-7注入了新的生命
歼-7E甚至作为八一飞行表演队的座机,其机动性不错,但作为泱泱大国的空军表演队,既缺乏英国“红箭”的“隼”式教练机的典雅,又缺乏美国“雷鸟”的F-16或者俄罗斯“俄罗斯骑士”的苏-27的威猛
加装西方航电的歼-7E就成为歼-7MG,或者进一步升级的PG,这是巴基斯坦空军的歼-7PG在欢送退役的歼-6
歼-7FS把进气口移到颌部,解放出了雷达罩的位置,有利于改装现有歼-7
歼-7MF本来有希望成为终极歼-7,这是在歼-7FS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气动设计的结果,但在FC-1和歼-10已经成功的时候,再在这已经有30年历史的基本设计上花太多时间,就有点鸡肋了
如果不知就里的话,还真不容易认出歼-7MF和米格-21的渊源呢
歼-7的第二春来自中国自己研制的双三角翼。歼-7的基本大三角翼具有超音速阻力小、翼载低的优点,但为了抑制展向流动,只好采用翼刀,但低速性能和起落性能依然不尽理想。双三角翼的内段保留大后掠角,但外段减小后掠角,两者折衷的结果是在大小后掠角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而且通过后掠角的改变和对气流的有效引导,免除了翼刀的必要。前缘机动襟翼可以在飞行中有效地改变机翼的弯度,提高升力(但以增加阻力为代价),大大提高对空战格斗最重要的中空中速机动性。采用双三角翼的歼-7E在航电上乏善可陈,但在航电上进一步升级的歼-7MG、P、PG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获得了好评,成为世界上最后的米格-21/歼-7外销的案例。在歼-7E的基础上,成飞进一步推出了歼-7FS、歼-7MF,可惜晚生了20年,否则将是米格-21/歼-7的终极版本,但这时的歼-7早已没有米格设计局什么事了。歼-7的真正终极版是超-7,用歼-7的后机翼和后机身,改两侧进气,大幅度升级电子设备,换F404发动机。但最后和歼-8“和平珍珠”一样流产了。在超-7的基础上研制的“枭龙”已经和歼-7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歼-8是为了满足中国空军高空高速远程截击的要求而研制的
和上图中的Ye-152三视图相比,歼-8I的进气调节锥要简单,机体显然要“细巧”很多,机身也采用面积律修形(蜂腰)
为了控制技术风险,歼-8I型采用类似米格-21的机头进气,但增大机身以容纳两台涡喷-7(R-11)发动机
歼-8II将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机头可以容纳更大的雷达,是中国第一种具有发射中程空空导弹能力的战斗机
在80年代中美蜜月期间,曾有将歼-8II改装F-16的APG66雷达的设想,但世事多变,最后流产,这是留洋回来的歼-8“和平珍珠”
采用引进航电和增强武器系统的歼-8M曾是沈飞外销的希望
歼-8ACT则是研究电传飞控的变稳研究机,为中国的飞控研究作出重要的贡献
和苏联国土防空军一样,中国空军对米格-21的高空高速能力不满足,需要更重型的截击机。在苏联援助不再可能的情况下,中国决定自己研制。出于和米格的Ye-152差不多的基本思路,沈飞决定采用两台涡喷-7(R-11)发动机,保留米格-21的机头进气布局,但大大加大机身。最后的结果和Ye-152不无相似,但还是有一些很重要的差别。Ye-152的机身要明显粗大,进气锥也叫复杂;歼-8的进气锥比较简单,机身也要苗条一点,但带较显著的跨音速面积律修形(即所谓“蜂腰”)。应该说歼-8在气动设计上比Ye-152要精巧一点。在缺乏经验和测试手段的情况下,加上文革的干扰,沈飞终于“磨”出了歼-8,中国空军也终于有了第一代具有超视距作战能力的战斗机。为了进一步解放雷达的空间,沈飞将歼-8的进气口从机头移到两侧,成为今天常见的歼-8得形象。为区分起见,机头进气的型号成为歼-8I,两侧进气的称为歼-8II。198x年歼-8II的模型首次在巴黎航展上露面的时候,引起世界的轰动。在80年代中美蜜月期间,还有为歼-8II安装F-16A的APG-66雷达的想法。由于历史的阴差阳错,这个代号“和平珍珠”的计划流产了。但沈飞对歼-8的改进没有放弃,不同型号的歼-8至今依然巡弋于祖国的蓝天之上。歼-8虽然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米格-21的双发派生型号,也没有米格设计局的事,但歼-8和米格-21有渊源关系,算作米格的远亲恐怕不为过。
以色列用Lavi战斗机的雷达技术改装米格-21,称其为米格-21-2000
米格-21-2000的罗马尼亚版称为米格-21“枪骑兵”
这是以米格-21MF为基础改装的,这也是大部分米格-21的现代化升级套件的起点,米格-21F-13的机头锥太小了,难于容纳现代化的雷达
米格-21-93是米格设计局推出的方案,可以发射R-27、R-77中程弹和R-73、R-60格斗弹
今天的各国空军中依然有大量的米格-21在服役,相对来说,米格-21的现代化升级市场比所有其他二代战斗机的升级市场要热闹。以色列用下马的Lavi战斗机的电子技术和武器系统技术,推出米格-21-2000的改装套间,罗马尼亚已经用这套套件改装了一批米格-21MF,称为米格-21“枪骑兵”。米格设计局也推出了自己的升级套件,成为米格-21-93,可以发射包括R-73近程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和R-77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在内的先进空空导弹,印度已经采用这个套件为印度的大批米格-21升级,在LCA服役之前还要挑很长时间的大梁。中国依然在生产歼-7,新近交付巴基斯坦的歼-7PG在和F-16A的对抗训练中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说明了米格-21的基本设计的生命力。有趣的是,各国的升级套件都以米格-21MF或以后的型号为基础,对较早的米格-21F-13没有多少动作。这是因为MF的机头锥较大,可以容纳现代机载雷达,较大的机身空间也有利于容纳增加的电子设备。F的机头锥和机身空间实在太局促,很难有所作为。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米格的天空(十四)
🙂歼7III和歼7MF都是生不逢时的飞机 4 江城孤舟 字209 2007-07-05 00:28:16
🙂搞航空比搞航天还难吗? 5 青草蛇 字134 2007-07-05 03:16:35
🙂我的观点----航空还真的不比航天难 4 bos 字363 2007-07-06 18:02:38
🙂其实就是管理的问题吧 5 青草蛇 字54 2007-07-07 09: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