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战国】强公室,枉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 范雎 -- 电子赵括

共:💬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战国】强公室,枉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 范雎

范雎,战国时魏国人.年少时虽然想投效魏王,但因为家贫而无法得见,只好投入中大夫须贾的门下当起了"食客".须贾作为使者出使齐国时他也曾随行,齐襄王听说他有才能而曾经赐给他饮食黄金,范雎并不敢轻易接受.然而,须贾却认定他是因有出卖魏国的行径才得以恩赐,回来后向魏的相国魏齐告发.魏齐当即将范雎抓住后把他打得死去活来体无完肤,然后扔到茅厕里,甚至有人向这具"尸体"便溺.范雎一面装死,一面哀求过路人求助,终于被当作"死尸"抛弃而逃了一命.他随后逃入好友郑安平的家中改名张禄,并让自己家人发丧瞒过了别人的耳目.半年后秦的使者王稽访问魏国,在郑安平的安排下范雎见到了使者,长谈后王稽惊异于范雎的才能,将他偷偷带回秦国.这时是公元前271年.

当时秦国国力强盛,公元前328年攻取河西后,又经过灭巴蜀之战(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灭蜀),汉中之战(公元前312年,张仪以600里地的空头支票骗取楚齐断交后重创楚军,占领汉中),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白起以只有对手一半的兵力歼灭韩魏联军24万,开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歼灭战之先河),黔中之战(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军由陇西入四川后穿越岷山等天险突然出现在楚国后方,大败楚军并夺取黔中上庸等地),华阳之战(公元前273年,白起夺取魏之南阳,先后歼灭三晋军队15万)等等,地盘大为扩大.然而在秦国内部,这时的国政被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以及舅舅穰侯魏冉等控制,范雎没有晋见秦昭王的机会.王稽虽然向秦昭王推荐了范雎(当时仍然化名张禄),但昭王不信,仅仅给于了范雎一般的礼仪,并未立刻召见.这一等就是一年多.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秦国的军制.秦国的军制称为"锐士",装备上不见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史栽锐士不戴头盔,但秦在商鞅变法后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并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度以及什伍连坐法,赏罚分明.这使得秦国军队作战极为勇猛,大大加强了军队战斗力.史载"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另外,秦国在农业上的成功使得秦国有能力大打出手.在前述的黔中之战时,司马错率领大军十几万分乘大船万艘顺江东下攻楚的同时,装载了军粮600万斛,这在当时恐怕只有秦国才能做到.因此楚对此的掉以轻心几乎是当然的,司马错才能够出其不意千里迂回,把楚国打了个措手不及.充足的军粮和严明的军纪成为秦军战斗力的基本保证.

一年后,在范雎的上书求见下,他终于被招入宫中面见秦昭王.为了得到重视,他一开始就与众不同地在宫中狂言:"秦国也有大王?不是只有太后和穰侯吗?"这一句话就打动了秦昭王.然而,说话时他又要求命令别人离开,并事先声明自己忠言逆耳,这才开始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里将史记范雎列传中的记载原文照搬(没办法,太史公写得太精彩了),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有闲,秦王复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遂收功于吕尚而卒王天下。乡使文王疏吕尚而不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业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闲,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为厉被发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五伯之贤焉而死,乌获?p任鄙之力焉而死,成荆?p孟贲?p王庆忌?p夏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又何患哉!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疴其口,□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伯。使臣得尽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之说行也,臣又何忧?箕子?p接舆漆身为厉,被发为狂,无益于主。假使臣得同行于箕子,可以有补于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有何耻?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之尽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于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阿保之手,终身迷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臣死而秦治,是臣死贤于生。”

范雎一开始就连"牺牲"的打算都做好了,决非多余.在他之前,有吴起商鞅这样的先例;在他身后,韩非也曾经在<<韩非子>>中对进言者的困难进行过缜密的分析:"双方的接触时间短而且并未被完全信任,立刻就提出深刻的看法,即使自己的计划成功,得到的赏赐也不过是那么回事.一旦失败,那么自己立刻就会被怀疑,甚至会危及自身."这就是当时范雎所面对的现实.

从史记的描写来看,范雎见到秦昭王时就有了废太后穰侯的打算,但因为四周窃听者不少他不敢直接提及,只好先从军事外交上谈起.他首先指出穰侯跨越韩魏而攻齐的计划是错误的.出兵少则打不赢,出兵多则成为国家的财政负担.当年齐泯王攻打楚国,大败楚军一度占领千里,但最终不得不放弃.不是因为他不想要,而是客观的形式使得齐国无法占据楚国的土地.如今秦国出击齐国,打胜了无法控制,打败了有损声誉.不如远交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远交近攻这四个字已经为大家熟悉,但单纯的远交近攻本身有一些含糊.当时秦国疆域庞大,北面的赵,中间的魏韩,南面的楚都可能是秦的打击对象.先打哪一个?作为具体的目标,范雎也很明确:必亲中国.这个"亲"字的意味为使其亲附,即一定要使中原地区听命于秦.范雎认为,魏韩两国地处中原,犹如天下的枢纽,应当首先攻取,完成中央突破.这样就好像围棋中天元处拔了一朵花一样,北面的赵南面的楚则可以看情况攻打,赵强则攻楚,楚强则攻赵.秦昭王被打动,立刻拜范雎为客卿并下令撤回了伐齐的人马.确切的说,秦国的战略应该是八个字,

远交近攻,必亲中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国的重拳雨点一般地落到了韩魏,尤其是那地处中原而本来就弱小的韩国身上.公元前268年,秦攻占魏国怀(如今河南武涉西南);公元前266年,攻占邢丘(如今河南温县东);公元前265年,攻占韩国的咽喉要地荥阳,将韩国断为三截;公元前263-262年前后,白起攻打南阳太行道野王(如今河南沁阳)等地,断绝太行道迫降野王,上党郡通向韩国都城新郑的道路断绝;为了争夺上党,公元前260年爆发了秦赵长平大战.

关于长平之战,首先要回答的是为什么秦国会集中全国的力量相对抗?就是因为根据范雎"远交近攻,必亲中国"的战略,韩国是秦国的战略目标而不是一般的战术目标.对秦来讲,上党或许可以向让,但灭韩时赵国可能的插手绝对不能允许,因此必须将其打垮.其次,赵国最大的败笔,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撤廉颇用赵括.那么这个反间计是谁出的?范雎.长平之战由白起和范雎来收尾实际上是最合理的结果,这一战本来就是两个人联手打出来的.两人的不和是后来的事了(幸亏不和,否则六国还有活路吗?)."远交近攻必亲中国"仅仅八个字,但个个有千斤之重,即使在现在的情况下也不过时.比如中国如果要走向太平洋,必须要打破"岛链"的封锁.那么以"远交近攻,必亲中国",矛头该指向哪里呢?

扯远了.回过头来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年穰侯魏冉会有越韩魏攻齐的打算?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穰侯魏冉的封地在陶,魏国齐国边界的地方.穰侯攻打齐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地,公车揽私活.这就涉及到当时秦国的另一个问题,外交上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的同时,内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除去太后和穰侯魏冉,华阳君泾阳君(均为王族)都独断专横,根本不把秦昭王放在眼里.魏冉本人不算无能的人,白起就是他启用的,但私心太重.战胜攻取全都归于自己的领地陶,一旦有了损失则归结于王室.作为当时政治制度的根本缺陷,就是当时的朝廷对胡作非为的权臣没有约束力.范雎在入秦时就看到了这一点,但想象一下吴起的下场,动内部的远比"远交近攻"困难.因此,直到他被启用几年后,确实得到了秦昭王的信任后,他才敢在私下抓住时机向秦昭王提出了削弱权贵的一番建议.这里也先列举范雎的原话,

“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田文,不闻其有王也;闻秦之有太后?p穰侯?p华阳?p高陵?p泾阳,不闻其有王也。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p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闻善治国者,乃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政适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国??御于诸侯;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诗曰‘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崔杼?p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县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闻秦太后?p穰侯用事,高陵?p华阳?p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此亦淖齿?p李兑之类也。且夫三代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纵酒驰骋弋猎,不听政事。其所授者,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曰:“善。”于是废太后,逐穰侯?p高陵?p华阳?p泾阳君于关外。秦王乃拜范睢为相。收穰侯之印,使归陶,因使县官给车牛以徙,千乘有余。到关,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于王室。

秦昭王根据范雎的谋划,坚决地采取了"固干削枝"的政策,收回了穰侯魏冉地相位并命令他回自己的封地陶养老,同时放逐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并将太后安置于深宫,拜范雎为丞相.秦昭王和范雎的举动,包括此前从商鞅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两个原则,第一,除了国君以外谁都不能单纯以血缘关系来作为掌权的依据;第二,责任权力要统一,向魏冉那样擅自行动出了问题则归罪于朝廷的人不能被允许.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度根本上是氏族制度的残余,它最大的缺陷是无法控制下面人的胡来,秦国对此根本上的改革实际上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点上,秦镇压的并非"胡说",而是胡来.关于秦是否在一味地压制下面的"胡说",请参阅任爱杰的这篇文章.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05;ID=83287

范雎在内部的改革堪称拔本,大大完善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关于秦的中央集权制度,个人对其的看法,并非是什么人强加给中国的,而是历史的选择.战国中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有秦魏等,而它们恰恰是风云一时的强国,而对此实行得最为坚决彻底的秦国从"蛮夷"一跃为霸主,决非偶然.无法否认的是中央集权制度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批判它之前,应当先考虑一下它为什么会产生,否则是无法得出客观结论的.

范雎在秦十几年,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个人认为他是秦从王业到帝业的转折点.李斯对他的评价应该说是很中肯的,

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枉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