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明朝部分 -- 任爱杰

共:💬29 🌺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唐赛儿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唐赛儿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明朝是个著名人物往往下落不明的朝代。

例如明初的建文帝在南京陷落之后,只见宫中起火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弄得抢他位子的朱棣总是觉得屁股下面的那个宝座不太稳当,派人到处搜索,甚至把自己的亲信太监一直派到了黑非洲。

这种情况到明朝末年也没有什么改善。李自成把明朝弄得天翻地覆之后,居然就此失踪,以至于历史学家们现在还在争论他到底是在九宫山被无名小卒杀了,还是变成了奉天玉和尚。

又例如崇祯死了之后,他的几个太子有些人说是死了,有些人说是跑了。结果弄得到处都是“朱三太子”。

男人如此,女人也是一样。好比我们现在要讲的唐赛儿就是这样。

历史上山东是农民起义非常频繁的一个省份。仅影响全国的起义就有西汉末年的赤眉军;隋末的窦建德;唐末的王仙芝和黄巢等等。著名的水泊梁山就在山东。山东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很多,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那位有名的“梨花枪”杨妙真的故事。杨妙真死后不过一百多年,在她当年活动的地区又出现了一位更加有名的唐赛儿。

唐赛儿是山东蒲台县(今山东滨县)人,生于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

唐赛儿出生的那几年,正是明成祖朱棣南下抢夺侄子朱允?傻畚坏摹熬改阎?役”如火如荼的年代。山东成为两军反复拉锯的战场。建文元年八月,李景隆领兵50征讨朱棣围攻北平。朱棣在北平东20里郑村坝,大败南军。第二年四月,朱棣军10万与李景隆军60万战于白沟河(在今河北雄县境)。南军先胜后败,损兵10余万,李景隆逃奔山东济南。朱棣乘胜南下,围攻济南,遭山东参政铁铉与都督盛庸等全力抵御,久攻不克,撤围还师北平。同年九月,建文帝又命盛庸取代李景隆,领兵进驻山东德州与河北沧州等地,组织第三次北伐。双方在山东和河北反复交战,各有胜负。朱棣最后派部将李远率6000骑兵南下袭击山东济宁的南军运粮船才算勉强击退南军的攻势。

在战争连年不断的情况下,山东遭到极大的破坏。蒲台地区更是如此,蒲草遍地,荆棘丛生,粮食和棉花收成很少,又加上水旱蝗灾连年不断,农民的日子困苦不堪。

一般来说,刚刚经历过一场内战,作为皇帝的首要任务总是先要休生养息,恢复民力。但是朱棣却不是这种人。朱棣靠武力上台,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对外战争。在他在位期间,他向南征讨越南,试图把越南北部重新纳入中国的版图。向北则进行了五次亲征,深入漠北,试图消灭退缩到北方的北元政权。

在一般人看来,这些战争都是伟大和光荣的。但是走近了仔细瞧瞧,只好说朱棣好大喜功了。

越南北部自秦汉至唐末是中国领土。但是这时已经独立了几百年。朱棣跑去收复失地自然无可非议,但是他选择的时机实在不怎么样。在国内情况一团糟的时候发动对外战争是相当不明智的。所幸越南并不是什么厉害的对手,朱棣没有用多大的功夫就将其征服。问题是,朱棣随后派去的官吏却是一茬不如一茬,把文化完全相同的越南人当成了蛮夷,肆意压榨,结果弄得越南人反抗不断,明军完全陷在游击战争的泥潭里。最后不得不退出越南。

元朝自退出中原后,在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断打击下,势力日渐衰退。到明成祖时,蒙古四分五裂,大汗已经不具备号令全蒙古的能力,形同虚设。内战不断之中,对于明朝已经不构成真正的威胁。朱棣远征北元,固然可以说是为了防止北元卷土重来,但是和征越南一样,时机实在不好。

中国历史上由中原王朝发起的对北方蛮族的讨伐往往耗费巨大。汉武帝在汉初几十年休生养息的基础上发动对匈奴的攻击,结果只打了几仗就把几十年的积累全部消耗完毕,不得不对民间搜刮。朱棣的远征军的规模比汉武帝还要大,由于是皇帝亲征,所以每次都要动用至少50万人马。史书上记载,为了给这些兵马提供粮草,仅第一次亲征就动用了3万辆“武刚车”,运粮20万石。

尽管动用了这么多人马,朱棣却始终不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一举消灭北元政权。对比汉朝的卫青,霍去病,唐朝的李靖用少的多的人马打败了北方处于全盛时期的敌人,我们只好说朱棣有点缺少自知之明。朱棣对于讨伐北元的执著,中国历史上只有隋炀帝对征伐高丽的执著可与之相比。

隋炀帝征高丽把一个太平天下搞得大乱,明成祖征蒙古也给已经饱经战乱的中原雪上加霜。朱棣的每一次征伐都要动用大量的民力作为后勤补充。结果是“中原无辜赤子,困于转输,民不聊生。”。朱棣为了专心对付北元,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在营造北京的过程中,不断征发劳役。朱棣修北京城并不是仅仅作为军事基地来使用的,而是要造的美仑美奂的。随便举个例子,解放后重修天安门,结果发现明朝修建天安门时用的柱子都是整根的几抱粗的巨型金丝楠木。这种木头要从遥远的西南边疆运来,其中花费了多少人力可想而知。明朝的整个皇宫用的都是这种木头。而明朝的皇宫不止一次毁于火灾。每次重建都要重新砍伐运送。以至于到了清朝入关后重修被大火焚毁的皇宫时已经找不到同样的木头,只好把明朝皇帝陵墓上的配殿拆了来重修三大殿,而且规模也比明朝的小了很多。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不论是征讨北元还是修建北京,山东地区都是朝廷征发劳役,搜刮财物的首选地区。再加上为了给北京运输粮食,朱棣一再征发民夫疏通大运河,因此山东的老百姓吃的苦头比其他地方多的多。所以唐赛儿后来起事时一呼百应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山东自古就有练武的风气。战国时代,属于齐国的山东士兵曾经被称为“技击”。也就是说单兵素质是很好的。蒲台一带的农民,习武的风气更盛。唐赛儿体魄健壮,力气过人,练得一身好武艺。据说“精技击,通鬼神,凡登高涉险,如履平地。”

不过,光有好武艺并不能够成为领袖。要成为领袖,尤其在男尊女卑的时代作为一个女人,必须要有过人之处。而唐赛儿的过人之处就是她“通妖术”,是白莲教的“佛母”。

有一些说法认为白莲教起源于东晋的“莲社”。据说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慧远与刘遗民等123人,在庐山东林寺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这件事被后人说成是慧远与刘遗民等创立了“白莲社”。

有些人据此把自晋朝之后的所有借宗教名义的起义都归于白莲教。例如我们以前说到的唐朝的陈硕真,宋朝的方腊都被说成是白莲教的教主。

不过这个说法并不正确。“莲社”之说并不见于信史,而出于后人杜撰的《十八高贤传》。真正的白莲教起源于南宋初年茅子元创立的佛教白莲宗。这个宗派到了元朝中期发生了分裂。在社会下层流传的那一派结合了摩尼教的信仰逐渐在元末时形成了白莲教。

据白莲教的解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叫做明暗“两宗”相互斗争的势力,明就是光明,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代表罪恶与不合理。这两方面,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不断地进行斗争。弥勒佛(佛教中的救世主)降世后,光明就最终战胜黑暗。这就是所谓“青阳”、“弘(红)阳”、“白阳”的“三际”。

呵呵,这个教义是不是看上去很眼熟?如果把“明”用“上帝”来代替,“暗”用“魔鬼”来代替,“弥勒”用“救世主”来代替,我们就得到了犹太教和基督教通常用来向人宣传的一套末日理论。

如果白莲教只是宣传这些教义,统治者一般不会多加过问。问题是白莲教每隔一定的时间就会有人宣称自己是“弥勒佛”的化身,要来拯救世界。于是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自然一拥而上,将他奉为神明。如果这个人只是当个神棍,骗骗无知愚氓的钱财也就罢了。万一这个人是个很有正义感和使命感或是很有野心的家伙,那么通过他掌握的庞大的群众,他立刻就能够掀起一场风暴。(现在明白为什么耶稣会被钉上十字架了吗?)

唐赛儿正是这么一个人。

在推翻元朝的过程中,白莲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朱元璋上台之后立即严禁白莲教的传播。虽然官府明令禁止,但白莲教在民间却始终秘密流传着。山东是白莲教支派盛行的地区,因为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愈是这样的地方,秘密教会就发展得愈快,唐赛儿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唐赛儿的丈夫林三死的很早。林三是怎样一个人,史书里并没有记载。考察民间传说和各类古典小说,对他的背景说法不一。有些说林三是农民,有些说林三是小贩,还有些说他是个富贵公子。而他的死,有些说是被官府杀害,有些说是病死,还有些甚至说是纵欲过度而死。

据史书记载,林三死了之后有一天唐赛儿去给他扫墓。回来的时候看到山坡上的石头缝里露出一个石头盒子的一角。挖出来一看,盒子里藏着宝剑和天书。于是唐赛儿研习天书,不久就通晓了各种法术,能够役使鬼神,剪纸人纸马变为军队作战。

这个故事虽然见于正史,仍然是不可信的。多半是唐赛儿在招兵买马时的自我宣传。从唐赛儿年纪轻轻就能当上“佛母”来看,恐怕和她的丈夫林三在白莲教中的地位有关系。

白莲教实行严格的家长制统治,等级森严。采取父死子袭的权力继承方式。不容外人觊觎。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归根到底取决于所收门徒的多寡,以纠合人数多者称为大头目,人数少者为小头目。教首的弟子们,随着本身力量即所收教徒人数的不断增长,独立倾向也在逐步加强,如果条件成熟,最后也会走上独树一帜的道路。

林三多半是白莲教某个支派的首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和唐赛儿是否有子女。不过从唐赛儿号称“佛母”来看,恐怕是有的。由于林三死时唐赛儿还相当年轻(起兵时也不过21岁),则子女尚小无法独立掌教,于是由唐赛儿代管。

不过,就算唐赛儿没有子女,由于她本身的组织能力强,林三的徒众也很有可能奉她为主。我们后面会讲到的清朝的王聪儿就是这种情况。

唐赛儿当上“佛母”之后,立即以“随所须,皆可致”为号召,走乡串寨,积极进行传教活动。传教范围遍及益都、诸城、安邱、莒州、即墨、寿光诸州县。她的门徒也拼命为她宣传,把她描绘成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能预知命运,起死回生的活神仙。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春,青州、莱州等地遭到严重的饥荒。这时正值朱棣准备发动第三次征讨北元行动的前夕。因此官员不顾灾情,继续催逼。百姓怨声载道。唐赛儿大概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在青州(今益都县。还记得杨妙真当初的那个益都行省吗)起兵。占据了益都西南山区的卸石棚寨。

从名字来看,这个卸石棚寨大概是古代的一个采石场。唐赛儿将其占据之后立刻加强了山寨的防务,亲自带领义军战士搬运石料,在卸石棚寨建立了蓄水池、米臼和供骑兵训练的跑马场,垒砌了又高又厚的环山石墙。

虽说唐赛儿觉得时机不错,但起兵后响应的人并不多。唐赛儿手下只有几百人。充其量也就是一股较大的山贼而已。这和白莲教“弥勒降世”的形象相差太远。正在这时,青州军区副司令(左卫指挥)高凤率一千多名官兵前来围剿。唐赛儿得到情报,在通往卸石棚的峡谷中设伏。等高凤率兵赶到峡谷中时,夜幕已经降临。唐赛儿趁夜发动突然袭击,官军全军覆没。高凤也被唐赛儿一刀砍死在山坡上。这一胜利使唐赛儿声威大震,山东各地纷纷响应,打出了唐赛儿的“红白旗”,屡败官军。

高凤战死的消息传到京城,朱棣大吃一惊,立刻派遣手下最能干的大将柳升为剿匪总司令(总兵官),刘忠为副总司令(副总兵),率领皇家禁卫军(京营)前去山东镇压。

说起这位柳升倒也是沙场老将。他南征交趾,东破倭寇,北伐蒙古,积功被封为侯爵(安远侯)。作为他副手的刘忠也是战功赫赫。皇家禁卫军更是百战精兵。唐赛儿虽然厉害,但是这时也不过聚集了几千乌合之众,连一个县城也没有打下来。读史至此,有些读者未免会感到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据我的推想,朱棣派柳升前去山东,恐怕并不仅仅是镇压唐赛儿那么简单。

如果唐赛儿只是普通占山为王的草寇,也许朱棣并不会太重视。但是唐赛儿是有白莲教背景的。跟着朱元璋打过天下的朱棣,对在元末起义中作用巨大的白莲教记忆犹新。听说白莲教起事,自然害怕再一次形成元末的那种情况。

但是这仍然不足以让朱棣下决心派皇家禁卫军。朱棣更加要防备的是他的二儿子朱高煦。

朱高煦和朱棣的关系,颇有点象李世民和李渊的关系。朱高煦为人凶悍,武艺高强,惯于冲锋陷阵。朱棣起兵后在白沟河与南军李景隆大战,几乎被南军将领瞿能抓到。多亏朱高煦率数千精骑冲击敌阵斩杀瞿能父子,朱棣才转危为安。朱棣在东昌大败,手下大将张玉战死。朱棣只身逃走,正好高煦率援军赶到才击退南军。诸如此类的事极多。每当朱棣面临危险,而最后转败为胜,朱高煦总是功劳最大。朱棣认为高煦象自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持宠而骄。朱棣多次想要废长立幼。朱高煦也自比为李世民,总想抢他哥哥的宝座。

不过最后朱棣终于决定不立朱高煦为太子。为了保证不演出又一场“玄武门之变”,朱棣找了个借口把朱高煦逐出京城,封到青州当汉王。朱高煦自然非常不满,遂在自己的领地里日夜招兵买马,图谋造反。

朱棣对这些动向非常清楚。但是他对朱高煦始终下不了狠手。他没有立朱高煦,仅仅是因为不想出现政治危机而已。朱高煦始终是他的爱子。他甚至逮捕过朱高煦,想把他废为庶人。但是最终还是把他改封到青州旁边的乐安(今广饶)了事。朱高煦到了领地,招兵买马如故。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自然要担心朱高煦是不是会利用这个时机造反。派沙场老将和精锐部队前去镇压唐赛儿,恐怕有一半以上是为了防备朱高煦。

柳升率军到了青州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兵锋直指起义军的大本营卸石棚寨。将其团团围困。从柳升能够轻易围困卸石棚寨来看,唐赛儿虽然勇猛却缺乏战略眼光。击杀高凤之后没有趁机一举夺取青州全境,反而退回山寨继续固守。而各地的农民起义军虽然在名义上都奉唐赛儿为首脑,却一直各自为战。当时义军主要分为三路,一路以唐赛儿为首主攻青州。另一路以宾鸿为首进攻安邱;第三路则以董彦皋为首攻克即墨县城进一步攻击莒州(今山东莒县)。除了董彦皋为首攻克即墨县城外,其他人都没有什么进展。唐赛儿没有利用击杀高凤的机会整合各地的乌合之众是相当失策的。到了她被包围的时候,各地的义军只是观望,没有一个来救她。

不过,各地此起彼伏的义军也搞得柳升非常头痛。朱棣又是个非常喜欢遥控战事的皇帝(明朝皇帝大多有这个毛病。),下令让柳升分兵应付。所以柳升希望速战速决。但是卸石棚寨易守难攻,明军多次攻击都不能奏效,柳升又派部下吴亮前往诱降也被唐赛儿拒。只好采取切断山寨水源的方法,希望将义军渴死。

对义军方面来说,继续固守山寨显然是个下策。但是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硬拼显然不是办法。于是唐赛儿决定智取。一天傍晚,唐赛儿派了一名叫耿童儿的,去柳升军营中假意告密,说起义军眼前粮食发生困难,又没有水喝,要在今晚从东门旧水道逃跑。柳升不知是计,反而大喜,并亲自领兵前往东门旧水道埋伏起来,准备伏击起义军。

唐赛儿见敌人已经上钩,便在夜里二更时分,带领起义军出了寨门。但是起义军冲杀出来后,立即掉转方向,直扑副总兵刘忠的兵营。由于事发突然,刘忠措不及防,官军大乱,死伤不计其数。刘忠勉强收拢队伍拦截唐赛儿。结果被唐赛儿一箭射死。到天亮时,柳升才发觉中计。当他领兵赶来时,唐赛儿早已安全突围而去。

唐赛儿突围后,前往安邱。从当时的形势来说,如果攻下安邱,则莒州、即墨等其他义军控制的据点就能够连成一片,对明军的战略态势就会好的多。所以唐赛儿对安邱志在必得。唐赛儿和正在围攻安邱的宾鸿合为一股。再加上当地的另一个白莲教首领赵婉率领的义军,总共调集了一万多人猛攻安邱。安邱城中守兵不多,只有临时招募的八百多人。

正当安邱摇摇欲坠时,战局突然起了戏剧性的变化。

有明一代,倭寇始终是明朝的大患。明太祖将日本列为十五不征之国,于是对于倭寇问题就只能采取消极防御的办法,在沿海各地设立防御倭寇警备队(备倭军)专门对付倭寇。当时驻扎在山东的防御倭寇警备队的司令(都指挥佥事)叫做卫青,和一千多年前的那位汉朝大将军同名同姓。

卫青听说安邱被围,情况危急,立刻率领一千多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赶到安邱城下。赶到时正是安邱城将破未破之时。卫青立刻指挥部队投入战斗。精疲力尽的起义军遭到这支生力军的突然袭击,顿时大乱。。

唐赛儿倒也临变不惊,立刻收拢残部重新列阵发动反击。双方在安邱城下大战。安邱县城内的守军趁机杀出。前后夹击之下,起义军崩溃,被杀两千余人,四千余人被俘。白莲教大将赵婉被俘后被凌迟处死。

又过了三天之后,柳升才率领大军姗姗来到。柳升怨恨卫青夺了他的功劳,在卫青谒见时下令将他从大帐里揪出去。然后上表将卫青的功劳完全归为己有。卫青当然不服。结果柳升被弹劾,被指责违反皇帝的作战训令,轻敌冒进,在刘忠战死时见死不救,还抢夺别人的功劳。朱棣将柳升下狱,但是旋即放出“戴罪立功”。

由此可见朱棣为什么无法消灭北元。

安邱之战是唐赛儿见于各种正史和野史的最后一战。她的最终结局从此成了问题。最直接的推断当然是她在这次战斗中战死了。一些地方志和野史也以此推断说“妖妇唐赛儿亦必在歼灭之例”。但是这些地方志和野史的成书年代都是在清代,隔了几百年之久,这种推断到底有多少可靠性相当值得怀疑。

从官方史料来看,唐赛儿并没有死在这次战斗中。朱棣因战后一直抓不到唐赛儿,怕她削发为尼或假扮女道,遂下令将逮捕北京、山东境内所有尼姑及道姑送到京城审问。同年七月二日又命段明为山东省副省长(左参政),继续搜捕唐赛儿,段明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不仅把山东、北京的尼姑全部捕捉,逐一搜查,甚至还捉拿了除这两地之外的数万出家妇女,仍无所获。

不过读史至此,我对朱棣的智力实在有些怀疑了。唐赛儿如果真的要隐匿在民间,难道非要扮作尼姑或道姑不可?而明朝的版图虽然不如其他朝代大,也有几百万平方公里,唐赛儿除了山东和北京之外就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不过根据野史,这个搜捕天下尼姑的行动最后终止是因为后来唐赛儿自己跑出来自首了。朝廷立刻判她死刑,绑赴刑场处死。不料到了行刑的时候却发现唐赛儿刀枪不入,无法将她杀死。不得已,只好又把她投入大牢戴上手铐脚镣,又加上三道重枷。但是没过多久,唐赛儿竟然再一次脱逃,镣铐枷锁都完整的落在地上。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唐赛儿的踪影。

朱棣这个人的运气好象就是这样,他的对手总是在和他大战一场之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由于唐赛儿的名头很大,古典小说中以她为主角的不少。例如有一部长篇小说《女仙外史》就是以唐赛儿为主角的架空历史小说。小说中说唐赛儿是嫦娥下凡来帮助建文帝对抗朱棣的。唐赛儿奉建文帝正朔二十多年,将朱棣打的落花流水。不过写到后来,作者大概也编不下去了,最后给唐赛儿安排了一个白日飞升,重回天宫的结局就此草草了事。

影响最大的古典小说应当是明朝人凌?鞒醣嘈吹摹冻蹩膛陌妇?奇》中的第31卷所叙述的唐赛儿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唐赛儿的结局是中了美男计被人暗杀。故事中唐赛儿貌美无双,武功高强,法力通神,官军屡战屡败。但是唐赛儿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好色淫荡,尤其宠爱一个名叫萧韶的小白脸。于是有个叫做周经历的家伙假装投降唐赛儿,暗中游说萧韶杀了唐赛儿邀功请赏。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定下毒计将唐赛儿灌醉。萧韶将唐赛儿抱进房中放在床上,生怕她是装醉,于是又和她颠倒鸾凤,将她弄得精疲力尽才罢。趁着唐赛儿熟睡,萧韶拔出宝刀,轻轻的掀开被来,尽力朝首要儿项上剁下一刀来,连肩斫做两段。唐赛儿就此一命呜呼。萧韶取了唐赛儿的首级前去报功,被封为巡检。

这两个故事虽然是虚构,但是也并不是没有一点事实的影子。《女仙外史》中的唐赛儿奉建文帝正朔是因为山东地区是“靖难之役”的主要争夺地区。而《初刻拍案惊奇》的作者凌?鞒跏敲鞒?人,小说中的这个结局很可能是来自更加古老的民间传说或是现在已经失传的野史的记载。凌?鞒跷恼碌挠跋熘?大好比《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他之后的野史作者叙述唐赛儿的故事往往乐于将《初刻拍案惊奇》中的情节当作史实。

那么是不是真的唐赛儿的下落就此不明了呢?我认为还是可以推测一下的。

首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朱棣如何这么肯定唐赛儿是化妆成了尼姑或是道姑,一定要捉拿天下出家女子。虽然我一向认为朱棣这人的智力不高(这是明朝皇帝的通病),但是还不至于蠢到这种程度。我们知道明朝的特务政治是很发达的。朱棣会下这种命令,估计是得到了什么准确的情报,说唐赛儿化妆成了尼姑或是道姑。

但是为什么朱棣又那么肯定唐赛儿仍然在山东呢?这就不能不再一次说到那位朱高煦亲王。前面说过,朱高煦自从被封到乐安后就一直在招兵买马,等待时机造反。朱棣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只是不忍下手,或者不敢下手。毕竟如果真的将朱高煦逼反,以朱高煦的能力,自己未必对付的了。那么,以朱高煦的野心,是不是会收容逃跑的唐赛儿呢?有一定的可能。他的老爹当初还是燕王的时候就不断招降纳叛。朱高煦的性格冲动,被贬到青州后曾经亲手击杀老爹手下的军分区司令(指挥使),完全不管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这次朱高煦亲眼看到唐赛儿的鼓动能力和军事能力,自然愿意纳为手下。为了掩人耳目叫唐赛儿扮作尼姑或道姑。

朱棣估计知道这个情况,但是和当初一样,仍然不忍或是不敢下手,于是采取敲山震虎之计,搜捕女尼道姑,等于是告诉朱高煦不要轻举妄动。这个策略大概是奏效了,朱高煦直到他的侄儿上了台之后才敢扯起反旗。不过他的运气实在不如老爹,被侄儿御驾亲征,一鼓成擒。

至于唐赛儿是否参加了朱高煦的叛乱由于朱高煦失败的太快,而且没有多少详细的史料留下来,就不得而知了。要证明这个推测就要靠有心人在地方志或野史找到蛛丝马迹了。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