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中国崛起策 -- 颜子
2004年10月国际知名的权威性经济学杂志《经济学人》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龙与鹰”的文章,饶有趣味的阐述了当前世界经济的根本特点。其论点简单阐述如下:当前世界经济由两个火车头拉动,中国小火车头和美国大火车头。中国是世界的产品生产者,或称为世界工厂;美国则是世界的消费者或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负责消费世界各地生产的产品。亚洲各国把对美国的产品出口看成是自己经济成长的重要来源和经济驱动力。中国和其它亚洲各国生产的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美国,产生了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积累了丰厚的外汇储备。亚洲主要经济大国为了支撑及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把自己赚来的外汇储备再投入到美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购买美国的债券和股票,大力用自己的钱去促进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美国消费者本来就有提前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在有了亚洲大金主如日本和中国巨额借贷下,美国的消费市场更是无比旺盛,美国人大量购买来自亚洲各国,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廉价产品,这又进一步刺激了中国这台世界工厂的发动机。这样就产生了中美经济连体婴儿的现象: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上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种奇特的模式有一个明显的弊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家庭和个体能在无限制的提前透支消费下去,因为这样负债消费到一定时候就会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置国民经济于险境。事实上美国的双赤字现象一直为国际经济界关注,也就是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的问题。财政赤字是由于美国政府不断扩大的开支引起的,而经常项目赤字是由于美国政府和消费者支出大于收入所引起的。这两项赤字就象两颗不定时的炸弹,一直悬挂在世界经济的上空。
该文的论点虽说有一定的简化,譬如说世界各国当然不止出口到美国,中国也当然不仅是世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大市场,其重要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但是,该文的中心主旨基本反映了世界的现状,即世界各地许多重要的经济体紧靠内需难以拉动其经济的增长,便过于依赖美国消费者和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于是一个基本问题出现了:为什么美国能持续地、长时期地消费各国产品?美国内需增长的驱动力在哪里?
让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二次大战结束以来国际经济史的发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元金本位的体制,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地位建立了国际美元金融体系。战后布莱顿森林体系更是有助于确立美元的霸权地位。 美国实施了马歇耳计划援助深受战争重创的欧洲大陆和日本,成为国际大金主。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则吸取了过去原始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教训,开始了全面实施凯恩思主义和建立现代福利国家的进程。 这一期间资本主义融合了许多社会主义改良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具有人性化和社会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不仅是德国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英国和北欧建立了现代福利国家,即使在自由竞争思想高度发达的美国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工程和社会改良,以改善劳工生活,保护基本的劳工权利,这一阶段美国工会的权利也得到了扩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参与国家社会政策决策。凯恩思主义更是强调通过改善大众的生活来提高大众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凯恩思主义著名的口号就是“节约不是美德”, 节约在古典经济时期也许是美德,但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却是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因为过高的储蓄无法转化为消费,进而无法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刺激大众消费,建立和扩大中产阶级,市场经济配以现代的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体系而避免了资本主义崩溃的危机,进而成功的创造了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一是日本、西德战后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国际经济的版图。由于战后布莱顿森林体系规定了美元不可以对其他货币贬值,相反日元、马克、法郎和英磅却可以对美元进行贬值。日本和西德利用有利的战后条件如韩战和越战等迅速扩大生产,并进一步对美元实现贬值,扩大对美出口,日德因此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二是美国实力相对的下降。美国许多生产部门不敌日德, 竞争力日趋萎缩。美国巨额投资欧洲、日本的时代宣告结束,日本和德国资本开始大举进军投资美国。三是日德的经济奇迹创造了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消费者。如果我们现在倒退到1980年,我们一定会认为世界将属于日本和西德,他们一定会在经济上超越超级强权美国。当时响彻云霄的口号是“日本天下第一”和“日本买下美国”;德国人也很骄傲地宣称“我们在政治上是被抛弃的民族 (输了战争),在经济上是被捡选的民族”(西德的经济崛起)。
事实上日后的发展证明,日本并没有买下美国,德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远不能和美国相比。其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德国的国内市场狭小, 分别拥有一亿两千万人口和八千万人口 (按今天的标准计算),国内市场的饱和线很容易达到。一旦国内市场基本饱和后,日德经济体就非常依赖外在市场。美国拥有超过三亿的人口,消费力极为旺盛, 分别相当于两个半日本和近四个德国 (按人口计算)。美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是全球最发达和健全的, 美元又是超级国际货币,因而一般财经人士都会认为投资美国是最安全、最上算的、稳赚不赔。另外日本德国等新兴经济体生产力的急剧提升和国内市场的相对饱和造成的产品过剩只能通过出口来消化。但是美国消费者也不可能无限制的消费,必需有足够的资本来源。这样就产生了本文开头所阐述的现象,亚洲经济体源源不断的注入资本到美国,不仅投入美国的金融资本市场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也大量购买美国债券,以资助美国消费者消费。一旦美国消费者偃旗息鼓, 亚洲的生产发动机仿佛就会歇火。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美国在生产领域不断败下阵来,交出了一个又一个领域的优势,却在国际金融领域成了大赢家。无数国际资本投入到美国市场。美国人总是在消费,却总是有钱消费,也总可以借钱消费。美国是借钱的一方,却俨然成了大爷。因为美国拥有美元的优势,可以魔术般地通过升值、贬值和汇率利率的变化来变换借贷的数额;借钱的一方却无比依赖美国,一是期望美国消费者消费,二是提心掉胆地观望美国的汇市和股市, 美国一打喷嚏, 全球就感冒。
这种现象也基本反映了当前中国的困境: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很像过去日本和西德的崛起。很多当前的经济现象如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大举投资美国资本市场和购买美国债券,都在10年、20年或是30年前国际经济史中多次出现,只是当时的主角分别是美国对德国、美国对日本、美国对四小龙罢了。中国崛起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强权的崛起在于中国是以13亿人口进入了世界市场,如果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势必将创造无可争议的世界最大市场的地位,将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级和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群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正可以借力使力,利用世界最大市场的地位把美国全球金融霸主的地位夺过来,不仅让世界的生产资本投资中国,也让世界的金融资本投资中国,并确立人民币的世界货币地位,以改变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美元霸权)的地位。
为什么我们有这么有利的条件,却完全没有利用起来,甚至长时间忽视了中国庞大的潜在内需市场呢?这恐怕得从思想观念上谈起:我国在过去左倾思想占主流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过度的平均主义和一大二公造成了我国经济长期的徘徊不前,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低效和僵硬更是让国人痛惜我国错过了二战以后最佳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更让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出于对过去极左思想的反思和否定,中国一些理论精英在改革开放以后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比较赞赏,对市场经济的模式钟爱有加。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发展经济至上的思想成为主流论述。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只要实施了市场经济,只要实现了经济民营化,只要消除了平均主义,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1990年代的某段时间内,经济自由化和私营化的思潮达到了顶峰,我们甚至把教育产业化、医疗制度私营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更是严重缺失。由于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相对滞后甚至倒退,普通民众虽然经历了生活水平的高度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和基本社会保险的缺乏,造成了普通老百姓的谨慎心理,怕丢掉饭碗、怕生病、怕老无所养、怕孩子念不起书,使得大多数民众即使在收入大幅度增加后也怯于消费,而宁愿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选择市场经济是一项完全正确的选择,如果没有邓公当年英明的决定,也许中国人今天还会为“姓社姓资“纠缠不休,蹉跎岁月。在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经济还非常落后的时代,如果我们中国人还不能集中精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绝不会有中国崛起的壮阔历史画面的展开。然而,任何思想都要根据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历史条件加以修改,以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让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并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来检视一下当前存在于我国非常流行的观点和某些误区:
1. 观点一: 市场经济是一种最佳的资源配置的模式和最佳的经济制度. 解析:不全对。市场经济当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马克思本人也说过,资本主义诞生以来200年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过去2000年的总和。计划经济在全球的失败证明了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和成功。但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也具有天然的缺陷。市场经济容易造成两极分化,有钱的和无钱的、有能力的和相对缺乏能力的、竞争中成功的和竞争中失败的极容易分化成两个不同的阶层,形成赢者通吃,败者被淘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现象。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主天然关心的是利润成长,并不必然关心普通劳工的生活和利益。当越来越多的产品生产出来后,如果劳工的所得收入没有成长,而福利待遇也没有增加的话,就会产生早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即生产过剩的危机,产品无法被消费,大量积压,进而引发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另外,如果发达的西方国家的资本控制了某发展中国家的核心领域如能源、交通和金融,那么尽管该发展中国家也采取市场经济,但因为本国的民族产业培育不起来,整个生产消费领域完全被外来资本控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只能始终停留在殖民地经济的水平。
因而确切的说应该是配有一定的国家宏观调控,并配有现代化的社会保障的市场经济才是最好的经济模式。拉美也实施市场经济,非洲大多数国家实施的也是市场经济,但非常地不成功。拉美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奇迹后就怎么爬也爬不上去了,产业结构依然停留在简单的加工业和能源出口;非洲则完全没有培育出现代化的市场出来。确切的说,采取市场经济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国家只是少数国家,美国西欧不说,后进国家中取得成功的只有日韩和亚洲新兴经济体,也就是说全球加起来也不过只有20多个国家是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绝大多数国家虽然也采取了市场经济,但依然在现代化的边缘徘徊。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凡是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建立了现代化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的国家,也都是中产阶级得到培育、大众消费得到促进的国家。相反在贫富极端悬殊、社会严重两极分化、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绝对资本主义国家往往也是失败的市场经济国家。前一段时间里国内媒体热谈的中国拉美化现象就表明了国内理论界对单纯的发展市场经济、而忽略社会平衡发展的深刻反思.
2. 观点二: 社会福利费用高昂,会拖累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让中国倒退到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时代。解析: 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观点。在当今发达的成功的现代化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还没有建立现代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即使是美国,也在罗斯福总统和战后林登•约翰逊总统时代都经历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大幅度扩张,并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革。社会福利制度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和冲突,其本身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用,是经济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德国社会学家考夫曼(Franz-Xaver Kaufmann)总结到,福利制度有四大经济效用: (1)福利政策保护了劳动力免遭过早的折损伤害(比如工伤事故、疾病、职业病等),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稳定和提高了工作效率。(2)国家通过对家庭政策、住房政策的投入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培育,因为家庭本身也是培育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机制。(3)国家投入的公共教育制度更是直接培育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这对一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4)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培育了普通公民长期的安全保障意识,它实现了普通民众较长阶段的生活规划和生活计划,稳定了民众的消费行为,间接却又是强有力地促进了大众消费,这又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3. 观点三: 私有化是经济发展成功之重要手段。 解析: 那要看私有化什么领域。教育和医疗是公共产品。国家应该通过社会投入建立普遍的社会安全网和大众普及教育,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教育和健康。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一部分私立学院和医院,不过这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只有建立了公共教育和医疗系统,才能有效地培养人力资源,才能培育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让他们进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化和医疗私营化绝对会带来大灾难,其后果往往要到10年20年后才会完全显现出来。在这里,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观点最发人深省:他在对比了中国和印度在经济改革时期中国相对较为成功的发展后指出,中国在毛时代所进行地土地改革消除了中国现代化路上的重要障碍。毛时期所推广的扫盲运动、普通教育和建立的全国范围内的合作医疗制度,在中国1979年市场经济改革的转轨中被有效地运用和整合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去,意外地成为中国迅猛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而印度在1991年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有一半的民众既不能读也不能写, 其卫生医疗条件也远远落后于中国, 无法为市场经济提供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这是印度现代化道路上主要的拦路虎。
4. 观点四: 中国发展福利制度,哪来的钱? 解析: 改革开放前的毛时代,中国堪称一穷二白,在那样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中国尚能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和进行全国性的扫盲运动,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典范。在中国崛起的今天,在财政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外汇储备高达8500亿的中国,我们难道没有钱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吗? 这恐怕还是我们思想观念应当转变更新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钱投入美国市场,去资助美国消费者消费,却忘了来培育自己庞大的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这是何等的遗憾! 一旦思想观念能转变过来,从以他人为主、以美国为主的思维转变为以我为主,以中国自己为主的模式,那么中国现代化的动能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其经济崛起的力道将超过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次现代化的规模。
希望中国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能更多关注中国健康的、长期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毕竟我们在过去28年内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再往上一跃我们就可以攀登世界顶峰。尤其在当前这个阶段,我们要有正确的策略、要有远见、要懂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及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衷心期待中国出现自己的社会市场经济之父,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公正、社会平衡结合在一起,为真正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长远的、纲领性的和指导性的蓝图,一如西德在二战以后所作的那样。
是为国谋,谨以上文献给国人。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5
🙂【文摘】中国崛起策三:独特的日本考验中国的崛起(二) 1 颜子 字12966 2007-09-04 00:02:59
🙂【文摘】中国崛起策三:独特的日本考验中国的崛起 (一) 2 颜子 字13702 2007-09-04 00:01:54
🙂【文摘】中国崛起策二:中国的地缘困境和西部突围 颜子 字10328 2007-09-03 23:55:41
🙂【文摘】中国崛起策一:从中美经济共生体谈起
🙂【文摘】中国崛起策一:从中美经济共生体谈起 1 颜子 字12358 2007-09-03 23: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