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与锥子、任兄再论李陵 -- 煮酒正熟

共:💬22 🌺4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酒兄啊

回复早写好了,这几天一直上不来,没法子。不过我真是服你了。承认李陵带兵追击过汉军对你来说就那么难么?我估计大概是你心中不愿接受李陵是叛国者的事实吧,所以才纠缠在这个问题上左一个逻辑说不过去,有一个于理不通,说实话我已经觉得你有点为辨而辨的味道了。兄弟愚钝,只好退避三舍。但是李陵作为一个叛国者的事实,我却是要坚持的。

不错,孟子是说过“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但李陵这件事,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君臣背叛,它是一系列的事件导致的悲剧。真要说的话,是李陵投降匈奴在前呢,还是汉武诛李陵全族在前?在李陵投降前,汉武的作为顶多让他觉得有些有志难伸,视他如土芥了么?带五千人出兵是李陵自己硬要去的,汉武没逼他去吧。你夸下了海口,那你就得承担后果啊。好,李陵尽力杀敌了,但最后还是被俘了。尽力杀敌那是李陵应负的责任,被俘那是无可奈何的事。然后,他做了什么呢。他投降了。

作为汉政府的高级将领,我始终认为李陵应该负更高的道德义务。这种义务应该有多高,我们就用当时和李陵情况类似的作为来类比。在那个时代,张骞和苏武只是代表,除这俩外,坚持气节的大有人在,比如赵破奴马绪郭吉路充国等等等等,这些人都做到了留胡不辱。再者,按当时的情况,我并不认为他被俘后只有投降才有生存机会否则就是死路一条两个可能。试举一例,赵破奴,同样是战败被俘,他就没投降,只是被匈奴人监禁,最后还带着儿子跑了回来,这是天汉元年的事,而李陵被俘是天汉二年,他不可能不知道赵的事吧。即使如此,他还是投降了。从此刻起,我认为李陵大节已经有亏了。当然,按李后来的说法,他并不是真想投降,只是想玩个反水。但是匈奴有你李陵想的那么傻么?果然,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李陵想暗算匈奴不成,反被匈奴借刀杀人算计了一把。李陵全族被杀,汉武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李陵就那么无辜么?自全族被杀后,李陵终于断了归汉的念想,真心为匈奴服务了。要知道李陵这个王可不是白当的。除了追杀汉军外“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还有匈奴王派他劝降苏武,他不也去了么。

所以说李陵作为一个叛国者,还有什么可争议的呢?

从李陵这个话题开始,我在对他的定位中始终就是“叛国者”都是避免用“汉奸”这个词。因为“汉奸”包含的道德批判太浓,我认为加在李陵头上不合适,而“叛国者”更接近一种事实的描述。李陵有叛国的行为,所以被称作叛国者。后世对他怎么评价,白居易也好,何去非也好,王夫之也好,都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我在回张七公子中已经说了,我并不完全赞同王船山的说法,只想提供一个反面证据罢了链接出处。凡事兼听则明,多了解后世对李陵的评价更有助于我们正确的把握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一点你总不能否认吧。

酒兄你同情李陵这个叛国者,我觉得无可非议。但我也要说明一下,其一,同情只是一种感情判断,不能因此否认事实。其二,如果要同情,我觉得最好也一碗水端平,你觉得李陵值得同情,汉武就如你说的那么不堪么,“负李陵极深极重”是事实,但他不也是受骗了么?其三,同情也好,不同情也好,说别人死抱着某种理念作为唯一评判标准恐怕太言过其实了。我看顶多是大家角度不同。最后多说句,我不明白这点讨论和左倾右倾有什么关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