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临阵退缩之北洋水师方伯谦 zt -- 宁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呵呵,再说两句

我感到目前大众舆论对方伯谦案的聚焦范围大多数没有脱离《甲午海将方伯谦》的范畴,相反有意忽略《中日甲午海战中方伯谦问题研讨集》中早已提出的史料和观点,所以才不以为然。

个人意见,认为对历史的断章取义以偏盖全比凭空编造影响更坏,尤其是近代史,因为史料数量纷繁,鱼龙混杂,如果从观点出发寻找论据而对反面论据视若不见的话,那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观点也可以找到“史实依据”,而又由于这种“依据”本身是存在于史料中的,所以伪装性和误导性远甚于凭空编造或者肆意歪曲。《走向共和》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以李鸿章事迹言,诚如兄所说,历史硬伤其实并不多,有些虚构是出于编者观点角度的不同,也无可非议,问题就在于作者对李鸿章生平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采取不假解释地来一笔带过甚至彻底抹煞的态度,而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恰恰是与剧中对李鸿章的定位存在重大矛盾的。如果说,编剧有能力在不篡改历史情况下,对李鸿章的这些作为作出自恰的的诠释,那么我可以承认,这仅仅是对相同事实的不同认知而已。但是,对于这种有意回避重大反面事实的态度,我却只能视为存心对历史断章取义,误导观众。

其实,建国以来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来就是受政治影响而对一些史料采取“为尊者讳,为贤者隐”的做法

,也因此而引起民众对主流史学的巨大反弹和不信任。但

《走向共和》一类的所谓“新诠释”,同样采取了有意

回避反面事实的手法,在学术性质上与五六十年代并无本质差别,从程度上看,甚至比80年代中前期的主流史学走得更远。

就专业圈而言,我认为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是否肯于面向大众承认过去的失误的问题。在学术文章中承认过去研究中的片面性已是很普遍的现象,但面向大众直面问题却似乎很不够,这应该不单是没有机会。现在的问题恐怕在于学术界在很大程度上失信于民,所以大众即使有机会接触到其论点论据,也不愿意去了解和相信,这不能说全都是大众的责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