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复活的军团--第一集:王者之师 -- aniu

共:💬37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鄂州有一把默默无闻的“秦王剑”

鄂州有一把默默无闻的“秦王剑”

董亚巍 (鄂州市博物馆)

一把完整如新的秦王剑,在鄂州市博物馆的青铜文物库房里默默无闻地、静静地躺了28年。在这28年当中,库房的工作人员从主任到保管员都换了几茬,但始终没有人认出这把秦王剑。直至2001年,由于博物馆进行改革,笔者被暂时代理保管部主任,有更多的机会对这把特别的、不同于楚式剑的青铜剑进行了研究后,才知道这是一把十分难得的秦剑。

2000年度,台湾曾有一股搞“台独”的势力猖獗一时。为了祖国的统一,也为了适应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中宣部批准中央电视台科教中心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计划拍摄一部即讲“统一”又讲“科技”的大型纪录片。片子的主线,是描写战国时代的秦国为统一中国而作的各种准备工作。其中,秦国欲灭六国,需有大量的军队,而军队则需要各种青铜兵器来装备,因此,秦国的青铜兵器制造业在本片中,就显得犹为重要了。因片中有许多情节是围绕军事拍摄的,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又有较大型的青铜兵器铸制作坊,所以,将这部大型纪录片命名为《复活的军团》。

兰州汉子金铁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毕业,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毕业后在北京的外贸部门工作。由于金铁木对文化艺术的爱好,又改行干上了拍摄电影、电视的事业,在中央电视台科教中心担任导演。

中央电视台《复活的军团》摄制组由金铁木先生负责导演。为拍摄好这部大型历史纪录片,金导做了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金导拜访了国内许多历史、考古、科技考古等权威部门及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对秦国统一中国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了真实地、客观地反映当时那一段叱咤风云的历史,再现秦国青铜兵器的铸制技术、铸制规模及铸后的机械加工技术,金导决定采用战国时代的青铜范铸技术,并按照地下出土的秦国兵器的合金化学成分,来铸制秦国的青铜兵器,并使用这些兵器当道具来武装剧中的角色,以及拍摄剧中的战争场面。

有许多事情说起来客易,而真正去做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既要拍摄战国时代秦国的青铜范铸技术,又要用铸制出的真正意义上的青铜兵器上“战场”,哪个单位能够承担再现战国时代秦国的青铜范铸工艺的技术操作?谁家有这种技术力量可以进行整个青铜范铸工艺过程?谁家又能够采用秦国兵器的合金化学成分成批的铸制并加工出各种各样的秦国青铜兵器?这成了金导最头痛的一大难题。

经过对文博部门及科技考古部门的走访,许多专家学者异口同声地向金导介绍了鄂州市博物馆。目前,在国内凡研究古代青铜范铸技术的,大都知道鄂州市博物馆有一个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该所常年在采用古代青铜范铸技术,通过对古代的青铜文物进行复原复制工艺,用以研究古代青铜镜的铸制技术;同时采用这项技术也铸制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及一些礼器,并有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2001年3月,金导通过北京科技大学的韩汝玢教授打来电话与笔者取得了联系,探讨了合作的可能性。同年8月9日,金导带领摄影师、化装、布景、美工等一行7人来到鄂州市博物馆采点,顺便考察我们的青铜范铸技术。经过考察,认为我们的青铜范铸技术与专家、学者所说不虚,承担片中的剧情及工艺技术没有问题。只是厂房太时代化而离战国时代的环境相差甚远,又不好改装,因此决定,由我们在这儿先制作完成一批秦剑、铍、矛、戈、戟等,供其他演员在“战争”中去使用;青铜范铸的作坊,由我们派工作人员到涿州影视城外景地,去模拟秦代的时代特征制作冶炼、熔铸的基础设施;然后由我们穿上古装,担任秦代的青铜范铸工匠进行拍摄工作。

事项既定,剩下的事就自然谈到了铸制兵器的具体事宜。谈起制作青铜兵器,别的都不愁,金导只愁鄂州没有秦剑标本。提议按照资料中发表的秦剑的图片制模,或者干脆到兵马俑博物馆去借秦王剑作模。当时笔者告诉金导说这事不难,因本馆有一把秦剑可以当模进行复制,而不需要千里跋涉到陕西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去借秦王剑作模。金导闻言不以为然地说,你开什么玩笑?我曾专程几次去拜访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袁仲一馆长,据袁馆长介绍,陕西共出土了17把秦王剑,均出土于秦始皇兵马俑坑。到目前为止,除兵马俑坑外,在陕西及古秦国的其它地区再未出土过秦王剑。战国时代湖北属于楚国,鄂州又在湖北的东部,离秦国甚远,怎么可能会有秦剑出土呢?

说起鄂州馆的这把秦剑,笔者告诉金导此剑发现的经过。1998年笔者在写作一篇关于战国时代青铜剑铸制加工技术的论文时,需要拍摄几张战国青铜剑的照片。当在库房的文物架上挑选青铜剑标本时,发现了这一把特别的剑。猛一看,觉得与楚剑迥然不同,这把剑除与楚式剑的形制不同外,其长度比楚剑长出许多。一般楚剑最长的大约不足70cm,而这一把剑的长度竟达到了90cm。当时因时间紧迫也考虑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朦胧地认为它不是楚剑而应该是陕西那边秦国的剑,似乎在哪里见到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因工作比较忙,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专门研究此剑的属性问题,也就暂时将此事搁置一边,以待得空研究。

1999年9月,因老伴在陕西咸阳住医院作手术,笔者去咸阳探亲。闲暇之时在咸阳家里翻看过去收集的一堆文物考古资料。当时有一股潜意识本能地感觉到会有所发现,结果在一本专业考古杂志中很快找到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秦王剑的资料。在这本资料中,刊载着从秦俑坑出土的秦王剑,其剑的形制,与鄂州馆藏的这一把剑完全一致。从这本资料中可以判定,鄂州馆所藏这一把特别与众不同的长剑即为秦剑。金导为拍摄好这部纪录片,事先曾数次去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察,不但在实地对秦国的各种青铜兵器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还从许多专家学者手中借来了大量的考古资料。金导不但研究秦国的兵器形制,同时也研究与秦国抗衡的中原其他各诸侯国的青铜兵器的形制。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查、学习、研究,金导已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仍致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找到了对口的专家、学者,而金导本人也差不多快变成个秦文化考古学工作者了。但凡见到青铜兵器,金导一眼便能认出是哪一国的兵器、叫什么名称。当笔者从库房中拿出秦剑摆在桌上让他鉴定时,金导兴奋不己:“哇!还真是一把秦剑,与秦俑坑出土的秦剑完全一致。” 在右图的3把剑中,左边为江南地区大量出土的楚式剑,中间为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秦剑;右边这一把,即是在鄂州市出土的秦剑。

事后于2001年11月初,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六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期间,笔者将此剑的形制画在纸上,拿与同来参会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周军、蒋文孝等先生参看,他们都认定这是一把秦剑,只是此剑为何在鄂州出土而感到有些不解。

确认了秦剑的性质后,回到鄂州就到库房里去查这把剑的来源记录。经在库房管理战国青铜文物的徐美华同志查对,核实这把剑于1974年出土于鄂钢粉末车间一座不大的战国时代墓葬中,当时编号为M49。笔者又查阅了当年的考古发掘报告,查到了考古学的专业杂志《考古学报》1983年笫2期,其中关于对这把剑的描述只有寥寥十余个字:“III式:一件。柄较平,上有一孔,叶起棱。全长90厘米。” 这篇考古报告是写当年鄂州发掘了许多楚墓,对其中的楚式文物进行了分型及分式。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当年的田野考古工作者没有认出这是一把秦剑,而是将其当作一般的楚式剑来进行了简短的描述。因鄂州在战国时代为楚国的东大门,其地理位置属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军事重镇,在这里出土了大量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其中战国青铜剑就出土了百余把,箭镞出土了千余支。在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出土青铜兵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出土的战国青铜剑中,其形制也是各种各样的。类型学考古的报告方法,是将发掘的墓葬分出地层及文化层关系,而对发掘出的墓葬中的历史文物进行分型分式后,发掘报告就算完成。致于历史文物的历史属性,可以由发掘者进行研究,亦可由其他文博、考古工作者根据发掘报告或者根据出土的实物进行研究。而鄂州因出土有特色的古代铜镜比较多,导致了鄂州馆的考古工作者研究铜镜的人比较多,以致无人专题研究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因此,将这把秦剑当成了楚剑,就不足为奇了。

楚式剑 鄂州

秦剑

秦剑

为了配合好中央电视台的摄制工作,真实的展示秦国军队的青铜兵器制造技术及机械加工技术,按金导的要求,11月6日笔者与常毅馆长带领10人去河北涿州影视城,穿上古装带上胡须化装成战国时代的秦人,采用古代的青铜范铸技术,用鄂州出土的这把秦剑当原型制成剑模,铸造了11把秦剑的复制品供央视拍摄。因此,将来纪录片中秦王所佩之剑的形制,即是鄂州馆所藏秦剑的形制。

2002年1月31日,金铁木导演带领他的《复活的军团》摄制组共10人又驱车来到了鄂州市博物馆,除采访笔者外,还要补拍一些有关铸制古代青铜兵器的范铸技术方面的镜头,以及拍摄一些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兵器,好在纪录片中与秦国的青铜兵器在形制上有个鲜明的对比。

当在陈列楼里拍摄完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文物后,金导意味深长地对笔者说:“秦俑馆的人把秦剑当宝贝,拿在手上时都是恭恭敬敬的,你们馆好象没怎么当事。如果将这把秦剑在鄂州出土的消息告诉兵马俑博物馆的人,他们一定会吃惊的,并且一定会派人来考察这把剑的。”

这把剑既为秦剑,为什么笔者又要认为是秦王剑呢?大家可能都知道战国时代有个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去咸阳刺杀秦王时,考虑到秦宫的门卫要搜身,正常尺寸的剑是藏不住的,因此,作了一把很短的利剑藏于卷着的地图之中,侥幸混过了门卫的收查。当荆轲从地图中抽出利剑剌杀秦始皇时,始皇帝的第一反应就是拔剑自卫。秦王的佩剑长度近90cm插在剑鞘中,由于要躲闪荆轲猛烈的刺杀,剑在拔出一半时被卡在剑鞘之中,此时的秦始皇自顾不暇,一时拔不出剑来,亦顾不得喊卫士助阵。当时只有秦始皇与荆轲两人在高台上剌杀与躲藏,这可急坏了台下的秦国文、武大臣。秦王曾规定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未宣召都不得上台,擅上者死。此时的秦王正被荆轲拿着利剑在台上追赶,惊恐之下哪里还顾得上发号施令。此时台下的宦官赵高本想上台帮助秦王御敌,但也因未有秦王的口谕而不敢擅自上台;在这情急之中,赵高大声提醒秦王将拔出一大半的剑插回鞘中,再重新拔出,秦王按赵高的建议很快将剑插回了原位,随即就顺利地将剑拔了出来。由于秦王的剑倍长于荆轲的短剑,荆轲够不着秦王,秦王却够得着剌杀荆轲。于是,秦王很快将荆轲刺死,宦官赵高也因此开始飞黄腾达扶摇直上。

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我们致少可以明白两个问题,其一,是秦王使用的佩剑特别长,一不小心就会发生拔不出来的现象。其二,是秦王佩剑的目的只是为了在近距离防身;因秦剑的宽度都只有楚剑的一半,如果用于战场拼杀,是很容易被砍断的;而用于应付突如其来的刺杀,诸如荆轲这样的刺客,就显得有备无患了。

在陕西的秦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除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17把秦剑外,其余所有战国时代属于秦国的区域内再没有出土过秦剑。经查资料得知,秦国的君王佩长剑,而秦国的将军则是佩铍,即一种与剑近似的青铜兵器。因此,秦剑都是秦国历代君王使用的佩剑,当称之为“秦王剑”。所以,鄂州市博物馆所藏这把秦剑,亦应为“秦王剑”。

金铁木导演在收拾拍摄的灯光设备时,锁住了眉头向笔者提出了疑问:秦王室的专用佩剑,为何会在鄂州市一座不起眼的战国或认为是西汉的墓葬中出土?笔者当时暗想,秦楚曾经联姻,是秦国作为通婚的礼品?没有依据;是楚国的战利品?楚对秦作战一直处于下风,说是战利品亦不符合逻辑。这些想法一闪而过。金导虽干的是影视工作,但为了拍摄好《复活的军团》这部大型纪录片,在开机拍摄之前,他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了国内几乎所有的研究秦文化的专家、学者及许多博物馆,看到了许多秦国的文物,他自已都称得上是半个秦文化专家了。对于金导的提问,我不能等闲视之。但因为对这把秦剑从未进行过详细的考证,又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我只好随口找了一个逻辑性的、又不容易被推翻的理由回答了金导的疑问:这有什么希奇的,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剑,本应在浙江原越国的地域出土,但却在湖北的江陵出土了;与其几乎齐名的吴王夫差矛,本应在原吴国即今苏州一带区域出土,却也在湖北江陵出土了。而春秋战国时代记载本地“鄂君启”长途贩运货物的4节“错金鄂君启节”,本应在鄂州市区内出土,但不知什么原因却全部在安徽省的寿县出土了。因此,在鄂州出土一把秦王的剑,又有什么好奇怪呢?只能说,这都是历史的安排。

在鄂州市博物馆的拍摄工作结束了,临走时,金导告诉笔者:“这部大型纪录片将在今年6月份制作完成。中央电视台计划在1套新闻?综合频道晚上8点零5分的黄金时段播出,也就是这些天播《天下粮仓》的时段,共有7集,每天一集连续播一星期,到时候我会提前通知你们的”。然后不无感慨地告戒笔者:“这么重要的一把秦剑,窝在你们馆里这么多年没人认识,外界也不知道;但愿通过这部大型纪录片在今年的6月份播放以后,能引起大家的重视。”金导所说的“大家”,显然是指全国的考古界,特别是希望得到陕西的考古界对这把剑的重视。

金铁木导演和他的摄制组完成了在鄂州馆的摄制计划后都走了。笔者在想,越王勾践剑早已是国际闻名,吴王夫差矛也有不小的影响,而鄂州馆的这把秦剑,毕竟也是一把王者之剑。作为文博部门的每一位工作者,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并将其公著于世。然而,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如何来研究它?如何利用它为当地的文化对外交流服务?又如何有效地利用它来为当地的旅游业服务呢?笔者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

忧叹之余,偶作诗曰:

《赋得鄂州馆秦剑不值》

战国诸侯尽归秦,

千秋功罪后人评;

赢政仗伊兼天下,

独出江南谁识君?

2002年2月11日于武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