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历史的真实――评〈李志绥回忆录〉》前 言 -- 燕人狂徒

共:💬45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附录 毛泽东巧定对台策略

编者按:林克曾为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对毛当年制定的对台策略当为了解。

本文从毛泽东批评《参考资料》编辑人员对台湾局势报道未能抓住动向谈起,显示

毛对台湾政策的重视。《参考资料》是专门编辑提供给中共高层干部参考的内部刊

物。

毛泽东巧定对台策略

林 克

一九五八年十月,毛泽东对《参考资料》作了批评和指示。他指出:“从最近

《参考资料》(指十月份)上台湾海峡地区局势新闻的标题和编排可以看出,《参

考资料》的编辑人员不了解中央在这方面的政策和方针。他们应该好好学习。”

从大陆解放到现在,台湾海峡形势、海峡两岸关系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简要他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激烈的军事对抗时期;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

抗为辅的冷战对峙时期;中美建交后海峡两岸关系转入缓和、松动时期。从国民党

退守台湾到朝鲜战争爆发,是国民党力图固守台湾和我积极准备以武力解放台湾的

时期。但是,由于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爆发朝鲜战争,美国介入台湾海峡的斗

争,政治上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军事上武装国民党军队,企图长期阻我解放

台湾。美国的介入,大大增加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延缓了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

进程。

一九五三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台湾问题又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焦点,

先后发生两次“台海危机”:美国阴谋“划峡而治”,海峡两岸领导人对此均强烈

反对;我对金门、马祖攻而不取,台湾则在金、马坚守不撤。两岸关系既激烈对抗,

又实际联合,共同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毛泽东对《参考资料》的批评和指示,指的正是第二次台海危机时期。为了说

明历史背景的来龙去脉,有必要对第一次“台海危机”作简要的概述。

一、第一次“台海危机”

1、第一次“台海危机”的背景

(一)美国加紧策划和缔结一系列旨在包围和孤立中国的“集体安全防御”条

约。为了最后完成对华包围圈,一九五四年夏美台加紧进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的谈判。

(二)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台日双方签订《和平条约》,宣布结束战争

状态,正式建交。日本积极追随美国鼓吹“台湾归属未定论”,支持“台独”制造

“两个中国”的阴谋。

(三)中国政府重新强调“解放台湾”。对朝鲜停战后出现的国际缓和趋势,

中国是欢迎的,可以利用这种形势打破美国的封锁,发挥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有

的作用。但是,一九五三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就宣布解除台湾海峡中立。同

年七月,美国支持台湾军队对福建东山岛实施三军联合两栖登陆进攻,被我击败。

一九五四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演说,号召反攻大陆,台湾对大陆沿海的军事骚扰也

趋于频繁。 当时中国领导人尚不了解, 美台在条约适用范围上有分歧,担心美台

《共同防御条约》有可能把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2、毛泽东提出“解放台湾”

在上述背景下,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毛泽东致电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恩

来:为击破美蒋的军事和政治联合,必须向全国、全世界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我们在朝鲜停战后没有及时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是不妥的,现在若还不进行此

项工作,我们将犯严重的政治错误。

为了强调解放台湾,中国采取了以下实际步骤。

(一)开展“解放台湾”的宣传攻势。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人民日报》

发表了题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朱德、周恩来分别在八一建军节讲话和八

月十一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三十三次会议上所作外交报告中都突出了“解放台湾”这

个主题。全国政协和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也发表了《解放台湾联合宣言》。

(二)打响了第一次炮击金门的战斗。一九五四年九月三日,人民解放军炮击

金门。炮击持续了十几天。中国领导人决定用炮打金门的有限军事行动,向世界特

别是向美国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

(三)发起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国领导人决定缩小解放沿海岛屿的计划,集

中力量解放直接与大陆海运和渔业有关的岛屿,但又避免引起中美直接冲突,变成

国际争端。为此精心制定了解放大陈岛的方案,一江山岛则作为这一战役的突破口。

但这个方案并不包括金门、马祖。到一九五五年一月十一日,攻占了一江山岛。该

岛解放后,美国国会批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和《台湾决议案》。一月底,美国

第七舰队及航空母舰驶入台湾海峡。二月五日,美国政府命令第七舰队和其他美国

部队“协助”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陈岛,二月十四日全部撤完,我人民解放军进占了

大陈岛。

3、第一次“台海危机”的影响

(一)第一次“台海危机”后,美国误认为中国当时要以武力解放台湾,因此,

发出核威胁和战争叫嚣,加剧了远东紧张新局势。

(二)我炮击金门和占领大陈岛后,美台矛盾明显暴露出来。美国在防守金马

问题上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把金马等沿海岛屿排除在条约

适用范围之外,而《台湾决议案》规定,美国协防的范围“包括该地区现由友方掌

握的有关阵地及领土之防卫”。台湾当局据此认为,这是指金马等岛屿。蒋介石又

多次重申保卫金马之决心。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宣布:“为了不损害自由中

国的士气,及断绝他们的希望,美国决心协防金门、马祖以巩固台澎地位。”美国

的态度又引起其盟国的强烈不满。美国再三申明,说美国不会轻易卷入远东冲突,

没有成功希望决不同意蒋介石反攻大陆。

(三)中国政府考虑到上述情况,提出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和和平解决台湾

问题的建议。

美国在“台海危机”后进行核威胁和战争叫嚣,使远东局势继续紧张,引起许

多亚洲国家的忧虑。因此,一九五五年四月举行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发表声明说:

“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

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

问题。”不久,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愿意同中国对话。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起,

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在日内瓦举行。会谈虽然没有取得多少成果,但为以后改善中

美关系和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一九五五年五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

的主张。他说,“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

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中国对台政策的重大转

变。

一九五五到一九五七年间,由于吴国帧事件、孙立人事件及在美日支持下“台

独运动”的发展,美台矛盾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一九五七年五月发生的刘自然事件,

导致台北数万人举行反美示威,并捣毁美驻台“大使馆”和新闻处。美台矛盾达到

高潮。一九五九年十月,毛泽东曾对我说:“美国对它自己的伙伴没有同情心,你

看连老朋友蒋介石都要整嘛!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台湾大打美在台‘大使馆’,

用大铁锤砸开了美国‘使馆’的保险柜,拿走了秘密文件,文件中有要搞垮蒋介石

的内容。”

鉴于美台矛盾的加剧,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台湾和平谈判的攻势,并适时地提出

了第三次国共合作问题。

一九五六年一月和六月,周恩来在二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一届人大三次会

议的报告中重申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一九五六年五月十二日,周恩来会见原国

民党中常委程思远先生时提出:“国共两党仍然可以重新携手团结起来,争取第三

次合作,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一九五六年七月十六日,周恩来在会见曹聚仁时

说:“国共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

的胜利。为什么不可以进行第三次合作呢?”“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彼此

商量,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

4、蒋介石秘密派员到大陆

中共领导人的这些建议传到了台北。蒋介石经过长时间考虑,于一九五七年初

决定派“立法委员” 宋宜山到北 京探听情况。宋同周恩来和李维汉先后会晤。中

共方面提议的主要内容有: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行和平统一;台湾成为中国政

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台湾政府仍归蒋介石先生领导,中共不派人前

去干预;国民党可派人到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但外国军事力量一定要撤离台

湾和台湾海峡。

宋宜山写了一份详细报告给蒋介石。蒋介石本无谈判诚意,派人到大陆不过是

为了摸情况,制定对策。蒋介石为对抗中国政府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在一九五七

年十月召开的国民党八大上再次强调“反共复国”。

二、第二次“台海危机”

1、第二次“台海危机”的背景

(一)美国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加紧进行“两个中国”的阴谋。第一次“台

海危机”后几年中,中国根据世界形势全面缓和的趋势,及时地调整对外政策,强

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争取改善同美国及其盟国的关系。但美国没有作出

相应的反应,仍然坚持其敌视中国的政策。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要中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放台湾及沿海岛屿,以此来制

造“两个中国”。一九五六到一九五七年,美国推行“两个中国”的活动十分猖狂,

企图在国际上造成“两个中国”的既成事实。中国一方面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另

一方面注意严格区分中美关系与大陆台湾关系的不同界限。指出,前者是国际问题,

应放弃武力,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后者纯属中国内政,美国无权干涉中国采

用什么方式来实现祖国统一。

(二)美国加紧武装国民党军队,加剧了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一九五五年三

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生效,美国加紧向台湾提供军援,武装台湾军队。同时

在台湾成立“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作为在台美军最高指挥机构。在美国支持下,

台湾不断叫嚣“反攻”大陆。

(三)一九五八年夏,国际局势突然紧张起来,这也是发生第二次“台海危机”

的重要因素。一九五八年七月十四日,伊拉克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建立伊拉克共和

国。七月十五日,美军在黎巴嫩登陆。十七日,英国出兵约旦,向伊拉克施加压力,

企图扼杀中东人民革命。在远东,中美关系再度紧张。一九五八年五月,美国把在

台的“军事援助顾问团” 、 “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等十七个不同的机构合并成

“美军驻台协防军援司令部”,成为统一的指挥系统。美国政府拒绝回答中国政府

六月三十日关于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的通牒。八月十一日,美国国务院公布“关于

不承认共产党中国政府的备忘录”,并攻击中国。同时,美国又宣布美六艘军舰、

二千名士兵进驻新加坡,更加剧了远东紧张局势。在此同时,台湾骚扰大陆的活动

也十分猖撅。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决定第二次炮击金马。

2、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经过

第二次炮击金马的战役是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在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七日召开

的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的最后决定。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我

军福建前线部队向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猛烈轰击。

炮击金门战斗初期,美国决定协防金马。八月二十四日,美国国防部发表声明,

命令第七舰队和美国在东亚的海军部队采取预防性措施。八月二十七日,艾森豪威

尔总统命令部队协防金、马。两天后,又下达护航命令。美国甚至讨论了使用原子

武器摧毁福建军用机场及供应站的可能性。远东紧张局势加剧,使苏联十分担心。

八月底,苏外长葛罗米柯来华摸底。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中国自己能驾驭局势,

不需要把苏联牵进来,更没有让苏联用核武器来支持中国的想法。苏联有了底,赫

鲁晓夫便于九月七日和十九日两次写信给艾森豪威尔,表示如果美国发动对中国的

核攻击,“那末,侵略者就将立即遭到应有的、同类武器的反击”。苏联的表态,

使美国不得不慎重考虑。

中国在实战中对美国和美台条约进行了检验。金门守军补给线被切断后,美台

联合舰队进行护航,我前线部队请示打不打美台联合舰队。毛泽东命令照打,但不

打美舰,如果美舰开火,我军也不还击。其目的在试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效

力到底有多大,美军在台湾海峡的介入究竟有多深。结果,在战斗中我军攻击台舰

后,美国军舰丢下台舰及运输船只掉头向台湾方向驶去。这使中国领导人了解到所

谓美台条约是有一定限度的。为了美国自身利益,美国是不会同中国发生直接冲突

的。

3、毛泽东重估美的对台政策

炮击金门引起的强烈国际反响和从实践中观察到的情况,使毛泽东重新估计美

国对台政策。

(一)他认为美台条约主要是一个防御性质的条约,不是放蒋出笼,而是给蒋

戴上辔头的条约。

(二)美国不愿冒和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毛泽东认为,中美双方都

怕战争,“但是他们(帝国主义阵营)比较怕我们多一点”,因此中美之间的战争

是打不起来的。

(三)毛泽东认为,美国已形成了从金马脱身的政策。

1、第二次“台海危机”后美台矛盾公开化

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美国与其盟国在防守沿海岛屿问

题上的矛盾日趋尖锐。在美国国内,艾森豪威尔、杜勒斯所推行的军事冒险政策也

受到抨击。

在内外压力下,美国开始改变做法,暗中劝说台湾当局从金马撤军,沿海岛屿

实行中立化,以使美国摆脱困境。美国认为,这种脱身政策既可以在军事上避免使

自己卷入远东军事冲突,又可以在政治上隔离台湾与大陆,以便它制造“划峡而治”,

推行“两个中国”的阴谋。

台湾当局认为,金马等沿海岛屿是台湾在地域上和政治上与大陆连接的最后纽

带。如果台湾当局“放弃金马,等于放弃对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主权主张,从而降

格为地方性政权”。因此,对这一重大问题,台湾当局决定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于是,美台在金马问题上的争执愈演愈烈,终于公开化。

九月十七日,台湾“外交部”发言人强烈表示,反对金马中立化。九月二十九

日,蒋介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台湾决心固守金马,甚至决心独立作战。第

二天,杜勒斯马上以训斥的口吻说:如果在台湾地区获得相当可靠的停火,那么仍

然在金门、马祖等岛屿保持庞大的军事力量是愚蠢、不明智和欠谨慎的。十月一日,

蒋介石立即进行反驳。他对美国记者说,杜勒斯九月三十日的谈话只是片面的声明,

台湾当局并无接受的义务。台湾“外交部”还一再声明,坚守金马,不减少外岛驻

军。蒋介石还偕宋美龄亲临金门战壕巡视,井派蒋经国三次赴金门慰问军队,摆出

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金门的强硬姿态。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六日,毛泽东曾对我说过:

“美国要蒋介石公开声明,在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不与中共和谈。

蒋介石默不作声,而由陈诚作了一个留有好多漏洞的声明,说接到中共建议和谈的

信,但台湾不予理睬。”

2、毛泽东制定援蒋抗美新战略

美台在金马问题上的激烈争执,引起中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在审时度

势、权衡利弊之后,改变了对台湾和沿海岛屿的政策,确定了对台湾和沿海岛屿的

新政策。对台湾采取援蒋抗美,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战略。对沿海岛屿也作了

相应的调整,暂缓收复金马,待时机成熟时,将金马台澎一起解决。之所以这样做,

主要是以民族大义和祖国统一的大业为重,支援台湾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

阴谋。因为一旦美蒋从金马脱身,就会形成两岸隔离的状态,有利于美国实现“两

个中国”的阴谋。在只有一个中国的基础上,将金马留在台湾手中,有利于蒋介石

同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作斗争。这样便形成了援蒋抗美的政策。毛泽东曾说,

金门炮战,意在击美。另外,这也有利于掌握对美斗争的主动权。毛泽东认为,台

湾是套在美国脖子上的绞索,一头交给了我们,我们可以随时或紧或松,不让美国

脱身。如果让它脱身,我们就被动了,它就自由了。

事实证明,毛泽东确立的对台和沿海岛屿的新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一九五八年十月五日夜,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停火指示。以后,炮击金

门变成了政治战。十月六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国防部长彭德怀

告台湾同胞书》,宣布暂停炮击七天,让台湾输送供应品。十月十三日,彭德怀再

次下令停止炮击两星期。

十月二十日,我福建前线部队因美军在金门海域护航,奉命恢复炮击。十月二

十一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问台湾。他企图以海峡两岸事实上已“停火”为借口,

对蒋介石施加压力,迫使台湾从金马撤军。二十日,大陆炮击金门,使蒋介石有了

不撤军的理由,杜勒斯也只好免开尊口。所以,十月二十日我炮击金门,是帮助了

台湾当局。十月二十五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发布命令,每逢单日炮击,双日停止。

美国随即宣布停止护航,台湾海峡局势很快趋于缓和。我对金马击而不取,台湾军

队始终不从金马撤出。正是在两岸默契配合下,挫败了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

以上是“台海两次危机”的背景和发展经过的概况。

三、毛泽东批评《参考资料》

毛泽东为什么对当年《参考资料》(指一九五八年十月份)提出批评,认为从

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新闻的标题和编排可以看出,《参考资料》的编辑人员不了

解中央在这方面的政策和方针呢?据我理解,这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共中央强调:“台澎金马是中国的领土,而不是美国人的领土。台澎

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另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

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基础。要解决台湾问题,必须排除美国对中国内政

的干涉, 必须反对美国搞的沿海岛屿非军事化、 台湾海峡停火、“划峡而治”、

“台湾地位未定论”、“联合国托管台湾”等“两个中国”的阴谋。这就是中共中

央在朝鲜停战后,及时向全世界提出“解放台湾”口号和两次炮击金门所要解决的

核心问题。《参考资料》的编辑人员对此认识不足。因此,一方面在标题中对美国

在这方面的阴谋活动,有的没有反映或没有充分反映;另一方面,对台湾当局反对

搞“两个中国”的重要言论和行动,也未予重视或足够的重视。例如蒋介石一九五

八年十月十五日答《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问时,骂“托管”建议是“空洞和愚蠢”,

说台湾是中国领土等这样重要的言论,标题却只字未提。

(二)第二次炮击金马后,美台在金马问题上的争执愈烈,终于公开爆发。美

国想迫使台湾当局从金马撤军,沿海岛屿实行中立化或非军事化,以便美国脱身。

同时,又使台湾与大陆隔离,以便它制造“划峡而治”,推行“两个中国”的阴谋。

台湾当局则强烈反对金马中立化或非军事化,表示决心固守金马。中共中央领导人

高度重视美台在金马问题上的尖锐矛盾及其发展。为了充分利用矛盾,毛泽东制定

了援蒋抗美、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方针。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六日,毛泽东同

我谈台湾海峡局势时说:“我们现在的方针是援蒋抗美,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

阴谋。杜勒斯到台湾,如果我们不炮击金门,则实际上是联美压蒋。我们炮击金门,

打破了美国的阴谋,打乱了他的计划。”一九五九年十月,毛泽东在同我的一次谈

话中还说:“我们不会同美国打仗,不会为台湾打仗。现在我们不拿台湾,可能十

年、二十年、四十年都不去拿台湾。向金门打炮也不是为了解放金门,而是蒋介石

希望我们打炮。这样他就有了借口,可以抵抗美国的压力。”这一方针在《国防部

长彭德怀告台湾同胞书》中就有所披露。例如该文告中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

十六计,和为上计。”又说:“美国人总有一天肯定要抛弃你们的。你们不信吗?

历史巨人会做出证明的。杜勒斯一九五八年九月三十日的谈话,端倪已见,站在你

们的地位,能不寒心?”

但《参考资料》的编辑人员对美蒋矛盾及其新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中

共中央援蒋抗美这一新方针可能没有理解。因此,十月二十日我国防部长彭德怀命

令恢复炮击后,法新社台北消息说蒋方人士“安然松了一口气”这样重要的动向,

标题上却未反映。

(三)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加紧美台《共同防御条

约》的谈判。中国领导人担心美台条约有可能把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以法律形

式固定下来,所以毛泽东决定突出地强调台湾问题,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并采

取一些“解放台湾”的具体措施,反对“两个中国”的阴谋。前面谈到的一九五四

年七月二十三日毛泽东致周恩来的电报,其意义就在于此。

一九九二年成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