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读书札记 -- 晨枫

共:💬15 🌺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读书札记

最近在看朋友强力推荐的Guns Germs and Steel一书。作者Jared Diamond是生物学家,兼通语言学,在南太平洋的新几内亚研究鸟类的时候,引发对人类大历史的兴趣,几十年后写成这么一本获得普利策奖的大作。这不是通常的东方或者西方的断代史,而是从人类的起源开始,从狩猎-采摘社会向农牧社会转型入手,研究为什么有的民族走向“文明”,而有些则停留在狩猎-采摘社会,以及这样的差别对历史的影响。承蒙正版松鼠妖和大秦猛士的营建,这里是网上的中文版的链接。

《枪炮、病菌与钢铁》(全文)(扫录)

本人也不是学历史的,对语言学的了解以少写错别字为限,写就此文只是读书有感而发,供同好一笑而已。书很厚,读得又慢,所以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以后有感则续,无感则停,一切跟着感觉走,哈哈。

远古类人据说发源于非洲,然后走出非洲,遍及欧亚大陆,通过白领海峡进入美洲,通过东南亚和印尼岛屿进入澳大利亚并远及波利尼西亚群岛。原始人类都生活在狩猎-采摘社会,所以人类是“生来平等”的。农业化在欧亚大陆首先开始,起源于西亚和东亚。其中西亚的农牧文明蔓延到欧洲和北非,东亚的农牧文明则大体局限在东亚。农牧文化迅速体现出强大的优势,取代了狩猎-采摘文化,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农牧文化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可以提供高得多的食物和其他生存必需品的产量。

自然界里的动物和植物只有一小部分适宜于狩猎和采摘,也就是说,即使在自然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量也高不到哪里去。但农业化的种植可以在同样大小的土地上集中种植食物和经济作物,单位产量大大提高,其结果是只要社会中的部分劳动力从事生产劳动,全社会就可以衣食无忧。当然,在农牧社会里,这个“部分”还是很高的一个比例,直到工业化社会,这个“部分”才降低到很低的比例。一部分人口从直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后,就形成了社会的各阶层,从君王到士兵到工匠到僧侣,都是这个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君王和贵族使原始聚居的群落开始有组织,有组织的部落比散漫的部落可以干更多的事,比如修筑城垣、灌溉等;将军和士兵可以保卫自己的财富不受野生动物或者其他部落的侵害,或者征服别人以增加自己部落的财富;工匠和艺人为部落提供工具和娱乐,工具是部落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娱乐使部落的人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人毕竟是一有空闲就会胡思乱想的动物;僧侣则在精神上用超自然解释自然现象,包括生老病死,并在精神上提供凝聚力,加强部落的自我认同。于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农牧文化逐步取代了落后的狩猎-采摘文化也就不奇怪了。进入工业文化后,工业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对土地和自然的依赖,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

这是一段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然而,人们或许不曾注意到的是,现代工业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狩猎-采摘文化,具体体现在对采掘自然界的能源和矿物的依赖。石油和煤铁不是俯拾即是,而是要刻意寻找。但是找得到找不到还是听天由命,和原始人类在森林里寻找合适的狩猎对象没有两样。人们对“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或者其他的说法很是熟悉,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二战中的纳粹德国和日本在某种程度上是被缺乏石油“渴死”的,现代国际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围绕着石油打转转。对于替代能源的讨论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集中在从自然界寻找可以替代石油的能源,比如核能、煤、可燃冰甚至海水里的氘,即使是风能、水能也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不是到处都可以采集到的。这和原始人类追逐兽群而居有什么不同呢?一群野兽打完了,换上另一群。人们经常谈论有限的能源和矿物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实际上,这就是现代“工业狩猎-采摘文化”的局限开始冒头了。

如果历史可以作为借鉴的话,满世界寻找新的矿物型替代能源总是有穷尽的时候,依靠战争或者政治伎俩也只能应付一时需要,不能避免不可避免的前景。人类对于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是不会减少的,只会增长。尽管节约永远是一个美德,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靠消耗更少来实现的。人类的根本出路在于“种植”或者“放牧”新的能源和原材料,摆脱对自然界能源和矿物的依赖。最先实现能源和原材料“农牧化”的文明将主导未来的几千年,而不是今天拥有隐身战斗机或者星球大战武器的文明。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受到游牧民族的入侵,虽然窝囊,但游牧文明最终淡出了,农耕的中华文明之树依然常青,这或许是一个历史的提示。

关键词(Tags): #附庸风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