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半文摘】“小鹰号”再次被“击沉”? -- 加东

共:💬76 🌺4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未来海战新模式

未来海战将是以飞机和潜艇作为主战平台而进行的战争。

第一、历史的启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令人影响的深刻的德国潜艇的破交战,盟国被击沉的商船总数达2100万吨、4786艘。而各个交战国总计至少有8000艘商船被击毁,总计超过4000万吨位。

  潜艇在破交方面的成就,使人们忽视了其在攻击当时海军主战平台--航空母舰、战列舰时的战果,下面有一个简单的潜艇战果统计:

  美国被击沉“约克城”、“黄蜂”2艘重型航母,“利斯康母”、“布洛克岛”2艘护航航母,“印第安纳波利斯”重型巡洋舰;

  日本被击沉“冲鹰”、“大凤”、“翔鹤”、“大鹰”、“云鹰”、“神鹰”、“信浓”7艘航母,另有重巡洋舰4艘;

  英国被击沉“勇敢”、“皇家方舟”、“鹰”3艘重型航母和其他3艘轻型航母,战列舰2艘。

  潜艇在二战期间取得如此战果,却不能成为主战平台,关键在于受但是技术条件的限制。

  二战期间的潜艇,其性能可以概括为:

  潜航时间短,以3-8节的潜航速度只能潜航30个小时;

  航速慢,虽然水下最大航速可以达到14-16节,但用这样的大速度只要不到2个小时就会耗尽电池,而且,即使这个速度对于航速25节的反潜舰只也是太慢了;

  最关键的是看不远、打不远、打不准、形成二次打击慢,二战时期的潜艇发现目标主要是依靠水面及潜望深度目视搜索,距离不超过10公里,直航式鱼雷如果保持低速,可以达到15公里的射程,但能否命中就看运气了,而且一旦发射完毕,第二次发射起码需要20分钟以上。

  这样,潜艇虽然战果辉煌,但也只能作为配角。

  即使如此,这个配角也是出尽了风头,在大西洋海战中,面对德国潜艇,盟国动用了舰艇2000余艘,其中护航航母就近百艘,还有3000千架飞机。在这里,潜艇实际已经成为德国进行海战的主战平台了。

  第二、当今潜艇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潜艇有了质的飞跃

  1.核潜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海战的态势。

  以俄罗斯的“奥斯卡”级攻击型核潜艇为例,该级艇为俄罗斯海军第三代飞航导弹核潜艇,主要用于对付航母编队及大型舰船,水上排水量13900吨,水下排水量18300吨,水上航速15节,水下航速28节,下潜深度300米,装载24枚SS-N-19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550千米,战斗部位为750千克高爆炸药或55万吨TNT当量核装药。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和2具650毫鱼雷发射管,28枚鱼雷和反潜导弹。西方报道,其最新型可能已装备了新型巡航导弹SS-N-24,射程达3000千米,具备了对陆攻击能力。

  这样一艘大艇如果能够锁定一只航母编队,完全可以进行单艇对舰队的攻击,航母编队生存,就完全取决于电子对抗的成败了。

  2.常规潜艇的威力也今非昔比

  尽管在航速、潜深上于二战相比进步不大,但类似AIP的无空气推进系统极大的提高了潜艇的隐蔽性。

  最大的进步是搜索能力和攻击能力的提高,以俄罗斯的“基洛”636为例,该艇,装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1座SA-N-8防空导弹发射器“俱乐部”-S远程反舰导弹系统射程200公里,飞行马赫数为3;鱼雷射程15公里,航速40节。声纳和雷达的搜索距离超过40公里。

  第三、信息化作战带给潜艇作战能力的飞跃。

  1941年2月22日,5艘潜艇在德国空军Fw200侦察机的引导下找到并攻击了OB288护航队,有8艘共42282吨商船被击沉,而德军则无一损失。据统计,Fw200仅在1940年8月到1941年2月,就在大西洋协同潜艇或单独击沉盟国船只363000吨,被丘吉尔称为“大西洋上空的瘟神”。但这样成功的战例并不多。

  二战期间,如何发现目标是德国潜艇的一个首要困难,而空军元帅声称“所有会飞的都归我管”,当1940年8月海军元帅雷德尔要求指派飞机协助潜艇搜寻目标时,他勉强派了20几架大型飞机作为巡逻机。

  但是即使是这样有限的支援也给盟国造成巨大威胁,为了对付德国潜艇和FW200的联合攻击,英国将“飓风”式战斗机改装成“海飓风”,可运用于航空母舰上或干脆随船队出发,从商船特制的发射架上起飞,在作战结束后迫降于海面,仅飞行员回收。“海飓风”一共从陆基型中改装出700余架。

  可以说,空潜联合作战的模式在二战时期就初现端倪。

  其实现代潜艇的自身的搜索能力虽然有很大提高,但对比打击兵器的性能提升,还不是决定性,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实现的信息共享。现代预警机是潜艇最好的了望哨。现代潜艇的远程打击兵器,需要预警机或卫星进行先期的目标搜索和攻击兵器前期引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