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华夏民族的形成 -- 黄金狮子
“华夏”一词,我们中国人经常用,还自称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也称中国为“华夏”。“华夏”这个词最早可见于《尚书》;《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这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是由孔子编撰而成;按时代先后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原始的《尚书》共一百篇。
《尚书·周书·武成》里说“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华夏、蛮夷都服从周武王的统治);《尚书·疏》里解释:“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左传·疏》进一步阐述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说白了,华夏民族就是住在中国的讲礼仪的“文明”人。
中国人从上古起,就因为本民族文明、开化(发展水平),而自豪地称自己为诸夏、华夏,或单称夏、华;至少到西周的时候,华夏就已经变成了我们种族的名称,也把除我们之外的其它民族叫作夷(东)、狄(北)、戎(西)、蛮(南)。华夏族认为自己居住的中原居四方之中,故把居住的地方称为中华。 华夏、中华,初指中原地区,后来包括了我国的全部领土,皆称华夏或中华,亦称中国。
华夏民族的形成,实际上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融合、交流甚至战争,才凝结成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共同文化、共同经济、共同疆域的整体,也可以说华夏民族的形成史是一部与野蛮的斗争史,也是一部文明、开化和进步史。
华夏民族的真正形成是在秦汉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实际上主要来源于上古的华夏、东夷、南蛮三大部族集团。其中华夏部族的代表,就是炎帝和黄帝;经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后,黄帝兼并、融合、统一了中原地区的诸多部族,形成了炎黄部族为主体,包括一部分东夷、南蛮在内的华夏部族,形成了华夏族最初的核心部分。
华夏部族发祥于今天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地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华北及中部的一些地方。东夷部族所居住的地域主要在今天的山东地方(也有学者推测他们是良渚文化的北上),西至河南东部、南部,南至江苏、安徽的中部,东面一至到东海。南蛮部族的分布区域以湖广地区和江西等地为中心。
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主要就是这华夏(炎黄)、东夷、南蛮三个部族互相斗争、相互融合的结果。经过战争,胜利者越来越强大。《史记》曾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逐鹿之阿。”(东到海,西至甘肃,南到长江,北到草原,定都逐鹿)。炎黄时代的华夏部族是以家族、氏族、胞族和部落构成的,血缘概念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帝及其后裔的炎黄部族与其它部落不断融合。到有虞氏虞舜与陶唐氏帝尧的时期,这个初步的政权统治集团内部已经开始包括三大集团的氏族了(譬如,一度有可能接替禹的地位的伯益可能就是东夷人)。这时候,在今天的山西、河南和陕西三省,华夏先民已经渐渐融合成一个有一定向心力的部族了(古华夏部族)。
在今天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发现在这一地区有七百多处龙山文化的遗址;这些华夏先民的遗址在类型上已经很接近了,只能大概分成大同小异的六个小类;到了夏禹的时候(或者稍晚一点),这些遗址数目逐渐减少到两百个左右(二里头文化),如果要分类的话只能细分成两个小类型了;这已经是有共同文化、共同疆域、共同语言的初步的民族了。在随后夏朝的几百年里,经过世世代代通婚、不断繁衍生息,古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共同体———华夏族初步形成了。
大约公元前17世纪,到了夏朝的晚期夏桀的时代,统治家族(姒氏家族)失去了人心和权威,这时候一个古老的部族商部族在商汤带领下,取代了姒氏家族在夏人中的权威,这是史书记载的第一次朝代更替;这一次朝代更替没有遭到夏人激烈的反抗。一些夏政权中的势力还选择了与商汤合作(在夏都勘寻甚至有一个商汤的间谍网),夏的太史令终古甚至在夏亡前三年就投靠了商汤。这并不令人奇怪,因为在夏人看来,某种程度上商人也是夏人的一支,这次朝代更替不过是夏人内部的事情。
史学界有一种传统的观点,商人是东夷的一支。但是从建国后的许多考古发现中,学者们发现,商人在夏的时期的居住地一直在晋南(夏人的腹心地区)、河北中南部(邯郸一代、保定唐县)、豫北(下七桓)、豫南(郑州南关)这一带;这时的商部族不过是一个只有几百、几千人的小部族,到了商汤时代才不过几万人的规模(“六千必死”)。这些遗址的考古也表明这时的商人是在同华夏部落(夏人)杂居;在考古中所发现的先商文化同“岳石文化”(当时的东夷文化)也有明显的区别,更接近于夏文化,从这也可以推论出商人和夏人之间存在着通婚关系(文化交流);总之,《史记》等古代史书也把商人归类于炎黄部族的一支也是很有道理的;最起码他们是一支华夏化的“东夷”。
商朝的建立,标志着商族的形成,但是夏族也并未因此而消失,仍是构成商族的最主要成份。商族推翻夏王朝后,夏族中的一部分人选择了远徙他乡,其中避居于今晋陕北部地区的夏族后裔经常聚积军事力量对商王朝西北边疆地区进行攻击。整个殷商时代,尤其是商王朝早、中期,来自西北方的战事时有发生,商王朝征调大量军队进行讨伐。与之同时,在商朝的控制区域内也还有很多臣服的夏遗民。
从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商朝开国的时候不过几万人(必死六千);可是到开国后不久,仅在国都一地就可以聚集起55000(偃师商城)和80000人(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有人主张是商汤的亳都,有人认为郑州商城才是;还有人主张郑州商城或许是中丁所立胧都;人口数字来源于《夏商社会生活史》),这个无疑不是仅靠人口的自然增长就可以达到的。
“文明”程度稍逊于夏人的商人在接管了中原的夏政权之后,有文献记载“殷因于夏礼”(《论语·为政篇》);学者们也注意到了商朝在文化上的许多方面都继承了夏代的文化,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与夏文化的陶文的继承关系,历法和纪年方法的继承性,宗教方面的自然崇拜、祖生崇拜和天命观以及婚姻、丧葬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同之处。
单从宫殿建筑来看,二里头遗址(夏)发现的一号、二号宫殿基址,与偃师商城(商)发现的四号、五号宫殿基址,在形制、结构、营建方法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具有继承性);都是以正殿(堂)为主体,东、西、南三面设廊庑,南面设门,自成一体的封闭式宫殿建筑(夏风格的建筑)。
可以肯定的是,商王朝对夏人的同化(或者说商人和夏人互相同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了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很难分辨文化遗存上商和夏那一种成份更多,这可以说明此时夏、商二族文化上已水乳融合在一起,已经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而从情理上来讲,这也是夏族文化的遗存(华夏文化)。 经过几百年统治,商部落已完全华夏化这一结论还是很靠谱的。
公元前1046年前后,周部族灭商,建立了强大的周王朝。周部族原来就是华夏族的一支(居住今河南省太康县,后来迁到关中),属于不肯屈服于商的统治而离开的那部分夏人;作为华夏族在关中的移民,血缘上文化上他们仍然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但这时面对着留下来的夏人和商人,周人反而成了少数(小邦周,大邑商)。面对现实,周人聪明地选择了一套新的统治方式(封建)。
周朝分封的国家主体民族还是周族但也包括着商族和其它一些古老的氏族(多是三皇五帝的后裔——夏人),然后周人将臣服的商人(殷民)按族分配给这些亲近的国家。这些国家就是最初的华夏诸国,也被称为诸夏。
自西周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夷、狄、戎、蛮)陆续内迁(还有一部分本身就是“夏人”,但没有融进周的体系),一方面冲击了周人的封建体系,但是也激发了华夏民族意识强烈高涨(自豪感,优越感)。春秋时很有名气的霸主齐桓公,在春秋初期基于华夏的立场提出“尊王攘夷”(伐山戎、救邢、复卫、存鲁、攻楚、安王室),但是谁又知道,在他称霸的三十余年间,齐陆续灭掉了三十余个小国,其中很多都是齐附近的东夷小国(非华夏体系)。要知道,整个春秋时代有记载的灭亡的国家不过三百余国。
借助于齐桓公北伐山戎,幽州一代燕国开始将触角深入辽东,到了战国末期,燕国已完全占有了辽东半岛的今辽宁省一代。
山西的晋国,晋献公以昏庸而闻名(杀太子申生,迫使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但是,他在位期间,曾经灭了耿、霍、魏、虢、虞、焦、杨、韩、阳、肥、陆、浑、鼓等国。文献记载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韩非子·难二篇》)。后来的历代晋国国君也把山西一带的狄、戎小国作为吞并的对象。
楚国的祖先为祝融之后裔,到季连时开始用芈姓。季连迫于商的威慑,从河南新郑一带,顺着禹县-叶县这条通路逐步南迁到了丹江之北的淅川。季连所属部族与当地的苗瑶土著融合,形式了一个新的民族“荆楚”。到周昭王时期,荆楚开始强大。后来的楚王陆续吞灭周围的小国(至少六七十个国家);不但灭亡了周分封的“江淮诸姬”,还将周围的苗、蛮、瑶、濮、越等小国陆续并吞,到了战国时号称占据了南半个中国。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其先祖“在西戎,保西陲”(甘肃天水)与羌戎(与黄帝族同源)杂处。周灭商后,秦人被西迁到了陇山以西,与西戎杂处(替天子放马)。平王东迁中,秦襄公赢开因功被赐之岐以西之地(正式成为诸侯),并受命攻伐戎狄。其后,文公击败了西戎,得到了周原和周遗民。秦穆公三十七年彻底打败了西戎,“益十二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以后数百年又继续向西灭西戎、义渠等国,向南越过秦岭灭巴、蜀等国,向东南与楚国争夺汉中及黔中,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战国时,齐、燕、韩、赵、魏、楚、秦并称战国七雄。他们各自都统一了一个大的区域;他们境内原先还有多种民族存在,但都逐渐为他们所融化。随后,随着七雄之间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民族认同的意识也越来越明确,构成统一的历史来源与统一的谱系也逐渐形成了。当时,各国都普遍认为华夏诸国为黄帝和炎帝的子孙,将原属不同部落的天神与祖神加以整合,归纳成同出黄帝一系的统一谱系。同一谱系的建立,既促进了华夏民族内部的大认同,也是华夏民族大认同的产物,它表明了华夏族民族意识的真正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华夏的先民们更看重文化意义上的“华夏”,而不拘泥于血缘。炎黄以来,直至三代的统治集团内部都包括其他非华夏的成份,也和这些非华夏成份通婚(本来在人种上就是同源同种)。春秋时期的孔子总结道:“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用夏礼则夏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灭亡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六王毕、四海一”;大一统的秦朝形成了,曾经存在于古中华大地上的夷、狄、戎、蛮、苗、瑶、濮、越都逐渐成了历史的名词(或是被逐离华夏族的核心地区了);在秦的铁腕之下,以古华夏部族为核心,融合了夷、狄、戎、蛮、苗、瑶、濮、越等成份的新的华夏族形成了,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经济、共同的疆域使华夏族形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这之后,再经过的东、西两汉的四百年,华夏族又有了一个新的名称——汉族。
总的说来,华夏族(汉族)的形成就是来源于炎黄部族,在尧舜时期形成的古华夏族基础上,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几代的民族统一、民族融合,在古中华大地上形成的拥有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经济、共同的疆域的民族共同体(后来还拥有了共同的语言——汉语),这才得以发展成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广大人口的汉民族。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华夏民族的形成
🙂狮子的文章知识性很强啊 r33300 字10 2008-01-27 21:04:01
🙂商在文化上可能更多的还是东夷,尤其是人殉这件事情上 1 夜月空山 字222 2008-01-23 19:27:58
🙂建议您再仔细看一下我的文章。 4 黄金狮子 字1402 2008-01-23 22:41:06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石头布 字112 2008-01-24 06:09:35
🙂统治者跟当地占多数人的族属不一定一样,推行的文化也不一定一样 1 夜月空山 字142 2008-01-24 04:37:17
🙂回文献列表 1 黄金狮子 字722 2008-01-24 10:03:55
🙂难得难得 邮箱问题 字96 2008-01-23 1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