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浅谈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潜艇使用特点(上) -- 忘情

共:💬25 🌺7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浅谈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潜艇使用特点(上)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发表于《舰载武器》2008年第3期,这里是原文。河里卧虎藏龙,望各路大虾不吝指正、探讨。

正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造船业的发展,20世纪初,海军序列里出现了作战潜艇。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1小时内,击沉了英军3艘12000吨级的装甲巡洋舰,震惊了世界。潜艇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进攻武器,但美国海军直到参加一战前还没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不久,德国潜艇四面出击,沉重打击了盟军的海上交通线,以击沉1300多万吨商船和192艘军舰的骄人战绩,进一步震动了各国海军界,美国人终于发现了潜艇在侦察、破交和反舰作战中的巨大作用。

虽然如此,二战以前,在马汉的制海权理论的影响下,潜艇在美国海军的战略中并不占重要的位置,而且也同样强调对敌方作战舰艇使用潜艇。在战前美国海军的学术研究中,对于潜艇在破坏海上交通线上的使用几乎是个空白。这可以从马汉的思想中找到答案 。马汉虽然十分强调海上交通线的作用,但他对于潜艇在海上交通线斗争中可能具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马汉的这种思想使得当时的海上强国普便忽视潜艇的威胁,因而在1917年几乎毁了英国。可是,美国海军并未从中吸取多少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其潜艇作战的理论和技术基本上停留在一战时期的水平。

然而,太平洋战争一开始,美国海军潜艇就成了与日本海军作战的主要兵力。但是由于技术上,战术运用上、指挥上的诸多原因,加上太平洋海区辽阔,潜艇出动后有一半时间要用在航渡上,因此初期作战的效果不大。尽管如此,美国海军潜艇在美军士气尚未恢复,战斗力尚未重新形成的情况下,仍然是美国海军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对日军构成威胁的主要力量。正象尼米兹所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我们的舰队遭到损失需要取代和修复时,是潜艇在和敌人进行卓绝的斗争。”战争初期,美国海军潜艇的使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美国人极其务实,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共有潜艇112艘,其中在太平洋有73艘,在大西洋有39艘。战争期间太平洋舰队补充了181艘。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参战的254艘潜艇中,损失52艘,占总数的20%。美潜艇击沉日驱护舰以上的大中型军舰160余艘,平均损失0.32艘潜艇就可击沉1艘日舰。美潜艇击沉日商船1178艘(5053491吨)。每损失1艘潜艇,而美方可击沉敌船97000吨。

纵观整个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运用、整体表现,可以总结如下:

1、 强有力的领导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尼米兹出任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他本人就是潜艇出身,有潜艇专家之称,因而对于潜艇的战略作用认识比较深刻,在使用上就能把潜艇集中使用在破坏日本海上交通的行动之中。早在他年轻时担任潜艇艇长职务时,就曾说过:“稳步地发展鱼雷和逐步地改进其尺寸、动力和潜艇的速度,在不久的将来将使潜艇成为一种最进攻武器,这种武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舰队的行动。”

接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后,他亲自过问潜艇新技术装备的安装、使用和训练,有时还亲自到码头迎接远航作战胜利归来的潜艇。这不能不说是美潜艇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

1942年6月,查理斯.洛克伍德中将被任命为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此人是V3号潜艇的首任艇长,后来又于1936年负责指挥整个P级潜艇编队。洛克伍德花了很大功夫抵制美国海军中保守势力意图把潜艇部队作为水面舰队辅助作战工具的做法,坚持把潜艇作为独立的作战力量加以运用。洛克伍德上任后对潜艇部队的艇长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并鼓励艇长们在作战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战术。

到1943年,美国海军计划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太平洋舰队基地里的舰队潜艇替代在所罗门群岛作战的数量已显不足的S级艇,洛克伍德的15艘艇中的7艘被调往布里斯班,他将太平洋潜艇司令部改在澳大利亚西海岸,布里斯班也任命了新的指挥官——吉米.怀夫,同时还下令各艇由司令部统一指挥行动和作战,每艘潜艇的确切位置都必须及时向司令部报告。

另外,在尼米兹的直接过问下,美国潜艇人员劳逸结合比较好,潜艇返航后,艇员下艇休息两周,艇上的修理、保养由别的艇员,这样就保证了潜艇出海后人员的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其潜艇能以最小的损失获得较大的战果。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潜艇艇员的士气。

这一系列举措,使美国潜艇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2、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使美国潜艇在技术上飞速进步

战前,美国海军研究后认为:为了与水面舰队协同作战,这种潜艇应拥有21节的航速,这就需要一种具备在太平洋海域作远洋航行的新型潜艇,称之为“舰队型潜艇”。

当时正在建造中的S级和T级潜艇性能并不能满足要求。排水量为854吨的S级艇航程仅5000海里;T级排水量达到了1100吨,但设计上有缺陷。这两种潜艇马力有限、武器装备落后,很快就退出了一线使用。这时,美国海军认真研究了德国海军巡洋潜艇——U 139型潜艇并以此为参考开始进行新型潜艇的设计,新的潜艇排水量将达到1930吨,艇上安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以及甲板炮,航程可达13000海里。美国人坚信这种完全超越以往潜艇的全新设计能够满足海军的要求。在对一艘于1919年2月投降的德国潜艇——U 139型中的U 140号潜艇进行为期两年的测试同时,美国海军自己的V级潜艇也于此期间开始了设计建造。1924年,V级首艇下水,潜艇性能较T级有很大提高,但仍有改进空间。在其后的17年里,美国海军又设计建造了5级不同的潜艇。遗憾的是,V级艇的航速无法达到整个水面舰队的水平,为后者提供水下侦察的任务也无法有效遂行。不过此时的美国海军还是坚持认为潜艇的首要任务是配合水面编队的作战,而非针对运输船队的破交战。

美国海军需要的潜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才出现,这就是“鼓鱼”级。“鼓鱼”级艇拥有作为“舰队型潜艇”具有的更高航速和更大航程,但它作为舰队潜艇本身的战术思想却从未有机会实践。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国人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有效运用自己手中的潜艇,从这时起,美国潜艇开始作为一种进攻性武器出现在太平洋上,自由猎杀出现在视野中的敌水面舰船目标。

众所周知,在二战前和战争期间,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军工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具有现代作战能力的新式武器装备不断涌现,其战术技术性能飞速提高,这就给海军战略和海军作战样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美国海军由于顺应了这种变化,从而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这一切除了归功于美军的战略思想指导得当,战术运用得体以外,还与美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优良的人员素质有关。早在太平洋战争开战之初的1942年,美军便在潜艇上装备了SJ水面搜索雷达,并可以与鱼雷数据计算机相连,使得美国艇长可以在夜暗或迷雾中攻击肉眼无法观测的目标,从而大大提高了每次出航攻击得手率。后来又进一步加装了SD对空搜索雷达和APR、SPR系列雷达侦察接收机。使得美国艇长不再仅仅依赖了望哨的双筒望远镜来警戒随时可能从云里俯冲下来的日本飞机或突然出现在海平面上的日军舰艇。因而大大提高了每次出航往返巡逻区途中的安全程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军的APR/SPR系列侦察接收机,它们可以远在日军雷达发现以前便探知日本人的方位,给予艇长以警告,或者是引导艇长们依靠日本舰船辐射的雷达波束追捕毫无知觉的目标,直到进入SJ/SD雷达的工作范围后再短促开机引导潜艇从容占领最佳位置,然后一击即中。狩猎者反而被猎物攻击,这是多少日本被美潜艇击沉舰艇上冤鬼无法想到的死法。他们也许沉入海底前的最后一刻也不明白就是他们信赖的雷达出卖了他们。

由于英国方面在破译密码和追踪德国潜艇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美国人为自己在追踪日本海军动向方面进展不大而深感惭愧。于是美国海军无线电情报部门加大了工作力度,对日本海军战舰的位置的侦察和评估方面开始取得成效。基于获得的一系列正确的情报,美国海军“鮈鱼”号潜艇被部署在日本海军“伊-173”号潜艇可能出现的航线上,伺机发动攻击。

1942年1月27日,伊-173按预定时间出现在“鮈鱼”号正前方,后者于是迅速将其击沉。伊-173号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期间被美军击沉的第一艘作战舰艇,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后来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Ultra”情报网络取得的第一个战果。

1942年底的美国潜艇部队迎来了一次不小的改观。一大批新式的“加托”级潜艇进驻珍珠港,而老旧的潜艇则退出作战序列转而执行训练任务,或是执行一些特种任务。到了1943年,随着美国工业动员的完成,美军潜艇力量有了巨大改观,整体规模不断扩大,潜艇的建造速度大大超过损失数量。到1943年11月,尽管开战以来损失了22艘潜艇,但此时的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潜艇总数已达95艘,并且平均每月都有4艘新艇服役。此外,一批年轻有为的艇长开始加入指挥官的行列,这些都极大提高潜艇部队的战斗力。

3、吸取自身和他国的经验教训,研究出适合太平洋战区的“狼群”战术

太平洋战争之初的美国潜艇部署的过于分散,又没有统一的指挥,数量也不足。总共10艘P级潜艇中的7艘和所有16艘“鲑鱼”级潜艇都被调往马尼拉,加入那里的6艘S级艇以增援菲律宾的防御,更多的S级艇则被调往北大西洋海域。到1941年12月1日止,太平洋潜艇部队司令部仅拥有V4到V9、3艘剩余的P级以及12艘新的“鼓鱼”级艇这21艘潜艇,而其中可以立即使用的只有11艘,其余的多半在整修。

在西太平洋,日军进展十分迅速,美国海军水面编队被迫撤往爪哇,仅派太平洋舰队中的潜艇部队守卫菲律宾。正在码头整修的“海狮”号潜艇被日军飞机的炸弹命中而遭受重创,不久被迫自沉,这是美军在二战中损失的第一艘潜艇。在其后的作战中,军方高层的错误决定也在影响着美国潜艇的发挥。在麦克阿瑟的命令下,潜艇部队被要求运送补给物资增援菲律宾的柯雷吉多尔岛。很显然潜艇并不适宜执行这种任务,每艘潜艇仅能运送岛上部队一天的给养,而相当数量的作战潜艇被抽调来执行这一任务,效能十分低下。

战争爆发后,美海军多密集使用潜艇。如中途岛会战中多达19艘,但效果不佳。以后改为单艇在日本海区或日本基地港口附近进行巡航活动才略有战果。

1942年里,美国潜艇总共击沉180艘日本舰船,总吨位725000吨。而同年德国潜艇的战绩则令人乍舌地达到了1160艘盟军船只,总吨位共计6000000吨!由于意识到单艇游猎战术很难奏效,美国潜艇也展开了一些类似德国潜艇“狼群”战术的尝试。

1943年上半年,美国海军情报部门曾在拉包尔以北海域发现一支日本护航船队,便下令派遣一支由三组双艇编队组成的艇群前往拦截,以试验潜艇集群作战的可行性。但试验未获成功,该艇群仅击沉四艘日舰。这固然有日本海军提高了反潜能力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美国潜艇间的战术配合尚不成熟和经验不足所致。当时各艇之间没有制订具体的攻击战术,甚至没有相互之间的通讯。

1943年11月,驻布里斯班基地的美军潜艇部队于也进行了一些集群战术的尝试,“加托”号、“刺鲅鱼”号、“拉顿”号以及“鳐鱼”号在拉包尔和帕劳群岛之间伏击了一支护航船队,结果较上次大大令人鼓舞:全部5艘目标船只中有4艘被击沉。

经过摸索,尼米兹吸取了德国狼群战术的优点,结合美军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正确地规定了潜艇的攻击目标和集群战法,改善了通讯指挥。从1943年10月起,美国潜艇开始了集群活动,其集群活动情况的统计如下:

美国潜艇集群活动的艘数次数统计表

艇群中的潜艇数量(艘) 集群活动次数 占潜艇集群活动总次数的百分比

2 25 21.6

3 73 62.9

4 12 10.3

5 4 3.4

7 2 1.8

总计 116 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潜艇使用最多的艇群是2~3艘组成,占集群活动次数的84.5%。这点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在潜艇战术技术性能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之前,几十艘潜艇在一起实施搜索和攻击行动,无法解决及时识别和避免发生误会的问题。

美国狼群中诸艇的战法是:尽量先从指挥艇活动的侧翼实施攻击,完成攻击任务的潜艇撤到船队后面重装鱼雷和实施跟踪,并向其他潜艇通报敌船队的方位和航向、航速。艇群攻击活动时除上述适当划分攻击扇面外,还考虑攻击时的深度差。

经过改进和推广美国式的狼群战术,美国潜艇的作战效能由此大为提高。这是因为集群行动的潜艇能够相互支援,既便于分散、对抗敌人的反潜兵力,又便于撕开警戒幕乘隙而入。集中火力从不同方向上对目标实施连续攻击,给敌船队以大量杀伤。

(未完,待续)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北溟有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