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和颜子: 做博物馆的标本,还是做新世纪的主人。(全文完) -- 厚积薄发
楼主把理科生的思维模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啊。不过,因为俺理科不好,只能从文科的“不过”开始回帖了。
科学和人文科学互相尊重的原因恰恰在于它们有着共同的起源。它们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哲学在希腊是“爱智慧”。当你试图用“数学的定量化”来定义“智慧”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把“智慧”给狭隘化了。“智慧”就不再是智慧本身,而成为一种“工具”了。“智慧”变成工具,人最终就变成了自己的的“工具”的仆役而不是主人,脑袋终究抵不过铁锤的。“工具理性”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源之一,但是,并不仅仅是科学带领人类走出了蒙昧的泥淖。至少五四那时候,还高举了一个民主。就举民主本身,民主是不会从自然科学中推出来的。甚至,如果进行模型演算的话,很多科学家会选择专制,就像纳粹科学家选择人种改良、种族灭绝一样。科学,本质上是谦虚的,它很少宣布什么什么是不可更改的“真理”。但是,如果没有其他的“智慧”去遏抑科学阶段性的“傲慢”,结果会是十分可怕的。核科学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的潘多拉的魔盒。
只承认一种“智慧”,是让人怀疑的。
我不会恶意推断楼主,好像您否定人文科学所有成果似的。但是,如果您认为除了科学的智慧以外还有其他的智慧的话,那么,就不应该匆忙地得出一下的结论:
为什么呢?因为人文科学的智慧,从来不可能有完全的“数学的定量化模型”。人文科学的智慧,是从古人的智慧开始的,而且几乎永远不会把“圣贤看得太低”。即使我们认为从当下有限的人类生命经验就可以得出所有人文科学的智慧的话,那么这种智慧我们也没有脸面去教导给我们的子孙——他们有他们的复杂的生活,他们还得从头开始。如果考虑我们的生活从来不是一种静止的“生活经验”这个事实的话,那么,很遗憾,我们也就永远不会有关于当下的“智慧”。所有人文科学都要对古代经典的学习和解读开始,这就是这条似乎讲话的教育原理的根据。——你不尊敬古人的智慧,也就没有你自己的智慧,因为“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也终化作尘埃,成为古人。所以《圣经·传道书》说:
虚空的虚空,凡事都虚空。
人一切的劳碌,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
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地却永远长存。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
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
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
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万事令人厌烦,
人不能说尽。
眼看,看不饱;
耳听,听不足。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
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
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
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
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
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
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
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
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尊重古代先贤的智慧,这不是对我们智商的侮辱,恰恰是对我们智商的尊重。
可能楼主看过北大经济学家汪丁丁的书吧,此人数学很好的,现代经济学模型众多,可是缺少不了科学的视野。不过此人有一篇名文,《知识,为信仰留余地》外链出处,篇名是康德的名言。文章讲的虽然不是科学为人文科学留下余地,但是大致也能表达这个意思吧。可供参考。
实用主义可以一时利己,对“全面”的智慧的尊重则可利家利国,也才能赢得别国的尊重。不管中国人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面多么成功,如果不能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的话,恐怕仍然算不得一个伟大的民族。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用阿,实验物理的模拟和应用数学的模拟都要用到 夜月空山 字0 2008-03-09 16:34:11
🙂确实 四方城 字44 2008-03-09 16:48:57
🙂人身攻击和单纯的批评还是要尽量区别开的,尽管有的时候不那么好分辨 夜月空山 字323 2008-03-09 14:33:35
🙂可敬可佩!上花!我还是鸡蛋里挑点毛病吧。
🙂读了汪丁丁的文章了。 1 厚积薄发 字220 2008-03-09 13:49:19
🙂我同意您的观点。并作一点澄清。 2 厚积薄发 字731 2008-03-09 13:12:52
🙂千万别走啊!!我没有多少不同意见,只是根据自己的观感写点感想。 细脖大头鬼 字250 2008-03-09 13:19:08
🙂晕倒。千万别误解。 1 厚积薄发 字712 2008-03-09 13: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