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红桃四如何变成黑桃三 -- 【蓑笠翁】

共:💬5 🌺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陶铸

三、陶铸“倒台”的几个关键因素

陶铸倒台原因,诸如没有象毛泽东预期那样对刘少奇猛烈开火、试图把群众运动纳入党组织领导的轨道、试图重新组织建立书记处制度、“换头术”、与中央文革小组尤其是江青不断发生冲突等等,已有大量文章论述,也可以参阅拙作《陶铸之死内幕》。

这里我们要列举陶铸“倒台”的几个关键因素,其中有些在以往或者被忽视,或者被歪曲。

陶铸之所以被打倒,第一关键的因素当然是毛泽东。而不是像中共官方说的“林彪、江青一伙”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把陶铸打成“中国最大的资产阶级保皇派”,并列为“第三号最大的走资派”而打倒。

1967年1月4日,陶铸被打倒,1月8日,毛泽东就说:

“陶铸问题很严重。陶铸是邓小平介绍到中央来的。这个人极不老实,邓小平说还可以。陶铸在十一中全会以前坚决执行了刘邓路线,十一中全会后也执行了刘邓路线。在红卫兵接见时,在报纸上和电视里照片有刘邓镜头,是陶铸安排的。陶铸领导下的几个部都垮了。那些部可以不要,搞革命不一定非要部。教育部管不了,文化部管不了,我们也管不了,红卫兵一来就管住了。

  陶铸的问题我们没有解决了,红卫兵起来就解决了。”

为什么毛泽东认为陶铸不老实? 很大程度就是因为陶铸拜师吹邓的话语。陶铸拜邓为师,其中两个重要背景:一个是在高岗事件中邓是告密者,二是陶铸知道邓是真正的毛派。在此背景下,毛泽东自然认为陶铸是言不由衷,是“不老实”,进而认为是“反革命两面派”。

江青、陈伯达在陶铸被打倒的事件之中,起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当林彪、周恩来、以及陶铸本人都还蒙在鼓里的时候,他们已经知道了毛泽东要打倒陶铸的底牌。当毛泽东还在考虑采取什么方式来打倒陶铸的时候,他们抢先把这一决定公之于众。

1967年2月10日,毛泽东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针对江青、陈伯达没有报告中央就公开在群众中点名打倒陶铸这件事,批评他们:“你这个陈伯达,你是一个常委打倒一个常委!”“你这个江青,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打倒陶铸,别人都没有事,就是你们两个人干的。”他还说:“我看现在还同过去一样,不向我报告,对我实行封锁,总理除外,总理凡是重大问题都是向我报告的。”毛泽东最后要文革小组开会,批评陈伯达、江青。 此番话并不能看作是毛泽东不同意打倒陶铸,只是因为“中央有一些老干部提出意见,认为一个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倒台,没有经过中央开会研究,是不合程式的”  此番话只是批评他们“打倒”的方式不对。这种批评,正如王年一评论:令人啼笑皆非。毛泽东不也是“一个常委打倒一个常委么?既然打倒错了,为什么不推翻这个打倒而让陶铸照旧工作呢?” 这种评论是一针见血。

林彪在陶铸被打倒一事之中,处于一种中性的位置。由于陶铸的位置所在,其命运并不是林彪所能决定的。所以尽管两人以往的关系很好,林彪没有、也不可能对陶铸加以保护。同时林彪也没有参与打倒陶铸。在陶铸告诉林彪,说毛泽东仍然要保自己之后,林彪才忠告陶铸要“被动”。 这个忠告实际上已经为时已晚,因为毛泽东此时已经决定要“打倒”陶铸,而只是因为在考虑以什么方式来“打倒”。

周恩来在陶铸被打倒的事件之中的作用相当微妙,至今很少有人提及。有记录说,陈伯达、江青宣布打倒陶铸的时候,周恩来、王力也在场。  王力则表述得较为含糊,说在场的有“陈伯达、康生、江青、我,还有别人。”

周恩来本人的解释则是:“我们分手后,我去给陈郁(广东省省长)打电话,回来见他们正接见红卫兵,我坐下来听了一会儿,陈伯达、江青、康生他们话已讲过了,我没有听到。”

  在此之前的12月6日批评陶铸的会议上,周恩来批评陶铸讲过“怀疑一切”。  事实上,周恩来不仅在这次会议上,而且在陶铸倒台之前、之后都有在公开场合及私下里对“怀疑一切”的说法表示过不满。

同样是在这次会上,周恩来让陶铸作了自己的“挡箭牌”。会前,在毛泽东否定了由谷牧等人搞的“十五条”的情况下,谷牧不知情,仍然搞了个汇报提纲。陶铸知道毛泽东态度,但是没有制止。周恩来也知道有这么一个提纲,也没有制止。毛泽东对此十分恼火,决定借此批斗有关人员,除了谷牧之外,还有周恩来和陶铸是涉案人员。在这次会议上,陶铸一个人顶下了所有责任。正如高文谦所述,周恩来在此事上不过并没有站出来为此承担责任,也没有给陶铸等人开脱,听由他顶下全部的责任,相反还注意撇清和其中的干系。

在1月4日凌晨,周恩来同陶铸谈话。虽然周恩来自己对陶铸说他自己并没有听到陈伯达江青康生的讲话,但是根据上文王力的回忆则表明还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场”,而当时的传单则表明周恩来是在现场。 且无论周恩来听到与否,周恩来则是和江等人取得一致意见代表中央同陶铸谈话。作为中央代表同要倒霉的“当事人”谈话,周恩来是多次扮演此种角色。曾志的回忆非常清楚的表明,周恩来就是通知陶铸:你已经被软禁,不要离开家门一步!。贺龙后来则是“陶铸翻版”而已。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周恩来在5号的谈话,说明周恩来同陶铸谈话之前并没有同毛泽东商量,也没有经过党中央讨论,仅是自己根据自己掌握的底牌同陶谈话!

四、陶铸“倒台”以后

陶铸被打倒以后,文化大革命继续迅速地向纵深发展:造反的浪潮从文教单位发展到工厂农村,以至于军队,各级党政机关纷纷被夺权,刘少奇、邓小平的问题从“路线错误”上升到敌我矛盾。

陶铸被打倒以后,周恩来暂时站住了脚跟,使周恩来的作用更加无人可替。陶铸对待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做法,诸如将运动纳入党组织的领导、不让运动进入工厂农村等这些都和周恩来的想法一致,但是这些帐都算到了陶铸头上。陶铸实际上给周恩来作了“挡箭牌”,让周恩来有机会改弦更张,继续留在文革的战车上。

陶铸被打倒以后,毛泽东始终坚持这一决策,至死未改。

早在1966年10月,毛泽东就意识到文化大革命打倒的干部太多。但是,他当时的看法是:“多了不怕,将来平反嘛!有的不能在本地工作,可以调到别的地方工作。  以后他也确实这样做了。但是陶铸的问题却一再升级。

1967年9月,姚文元发表《评陶铸的两本书》 公开点了陶铸的名,指陶铸为叛徒,将“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罪名算在陶铸头上。毛泽东认为该文“极好”,两次为该文加批语,并且拟定文章的标题。

事实上,陶铸对于“怀疑一切”既有过模棱两可之中隐藏的不同意,也有过明确的支持。在陶铸倒台以后,这笔帐完全算到了他的头上。而在陶铸平反以后,一些歌颂他的人又完全否认陶铸支持过“怀疑一切”。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陶铸与“怀疑一切”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的讨论的问题,此处限于篇幅,不做深入阐述。我们准备另文讨论。

1968年,毛泽东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还说:“王任重是内奸,国民党。陶铸也是历史上有问题。”

1969年11月,陶铸在安徽合肥去世。

“林彪事件”以后,老干部大量地被解放、平反、复职、落实政策,但是始终没有陶铸。

1973年,在给陶铸的妻子曾志落实政策的时候,有人问及曾志的问题,毛泽东说:“曾志有什么问题,陶铸是陶铸。”在否定曾志有问题的同时,仍然肯定陶铸有问题。  

直到1976年3月毛泽东去世前不久,江青还在十二个省区座谈会上说:“打倒一切,怀疑一切”“那是陶铸的”  江青的这个讲话毛泽东是知道并且作过批示的。 毛泽东去世后不久,江青又在公开场合重复了这一说法。  所以我们说:“打倒陶铸”是毛泽东至死不悔的决策。

五、结论

  陶铸的“上升”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重要的人事布局,其意图在于以林彪、邓小平、陶铸的三架马车代替刘、周系统。但在林彪的压力下,邓小平不得不在1966年10月中央工作会议之后出局。这个时候,以陶铸代替周恩来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其后陶铸对于文化大革命言行、对于中央文革小组的“对抗”态度都令毛泽东日益不满。相比之下,周恩来对于文化大革命则是更顺从毛的旨意,对于中央文革小组采取更加“忍让”的态度。

当毛泽东已经对陶铸暗示甚至明示要他离开中央以后,陶铸仍然坚持不走,而且仍然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左右文化大革命,与中央文革小组无法相处。于是毛泽东作出了打倒陶铸的决定。在毛泽东尚未决定以何种方式来打倒陶铸之前,江青、陈伯达抢先将这一决定公之于世。

陶铸倒台使周恩来的作用暂时更为重要,地位暂时更为巩固。

陶铸倒台在毛泽东看来完全是“咎由自取”,同时也是毛泽东至死不悔的决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