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达赖的大西藏套着麦克马洪线(有史料错误,已符更正连接) -- 葡萄

共:💬43 🌺7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讨论】达赖的大西藏套着麦克马洪线(有史料错误,已符更正连接)

1904年前后,英国殖民冒险主义者突袭西藏,攻陷拉萨.(电影<红河谷>就是选自这个事件的为背景)当时西藏噶厦政府,与英国殖民冒险主义者签署了相关备忘录,商议的目的之一就是西藏独立,这个独立后的西藏范围就是这个大西藏.在东线,出于各种目的划分的非常仔细,而在西线由于有求于英国人不仅做了很多让步,而且边界划分留下很多模糊地带其中一个模糊地带就是后来引起中印武装冲突的麦克马洪水线.而这个所谓备忘录别说当时清政府与后来的民国北洋与南京政府没有承认过,就连英国政府也决绝承认该文件的有效性.甚至,连当时的英国指挥官行动的有效性与合法性也被英国殖民地管理部门直接否决了.因为,当时的英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来自德国越来越强烈的挑战,而不是忙于领土扩张.也正因为,英国政府的这个态度,以及后来民国北洋政府的武装介入,西藏在没有被正式分裂出中国.

具体历史,大陆这里记载的不多,有兴趣的人可以,买一本当时入侵拉萨的英国指挥官的回忆录<西藏追踪>来作为参考.

大西藏声明里的麦克马洪线,所以温总说的达赖分裂祖国的话,在达赖的大藏区里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另:当时入侵拉萨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去世的前班禅出走,然后在英国殖民冒险主义者策划下图谋过另立班禅,这里就为今天在印度的达赖在他的驻在地在前班禅去世后自己另选了班禅灵童,并依此否认去世班禅与现任班禅的合法地位.怕今后这里又是一翻明争暗斗的关键所在了.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诚如是.

这些话原本是回网友时候的附加,现在看西藏问题热议,尤其是关于和达赖问题谈与不谈是否眼下就是良机引起一些争论,我看看西藏问题还是回到基本,看看中间的渊源在哪里,不然一不小心就被卖了拐.

附:要区别藏独问题和台湾问题谈与不谈的本质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禅独大,达赖一支在外自生自灭的取舍势必象当年康熙雍正乾隆三入藏那样彻底改变西藏宗教势力分布的现存格局.

没有14世达赖的藏独势必分裂,即使现在的14世达赖在世也已经逐渐不能控制藏独集团的内部矛盾.此次藏独发难,藏独内部分歧非常大,就连现在主持日常事物的土观活佛都受到生命威胁过.现在的藏独集团,非常象阿拉法特去世前笼罩在阿拉法特光环下矛盾重重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其内部和独派(类似法塔赫)与武独派(类似哈马斯)矛盾日益深刻.

我们与台湾谈,是因为诸多因素制约使我们有诸多顾忌,更重要的是台湾政权在当地扎下了根基不容忽视.而藏独集团,内部分化瓦解在既,其本身更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只会越来越淡化与西藏本土的联系古关系.而这个时候,我们放弃基本原则去屈就藏独非但不可能达到所谓分化瓦解藏独之目的,更会给予藏独内部话界矛盾统一认识的契机.这个就是对待台湾问题要谈屈就也要谈,而和藏独则必须坚持基本原则不管出什么事情都不动摇的差异所在.

至于,诸列强之于达赖不过能用则用,不能用必弃,颠覆与抹黑中国的本质是难以改变的,想从达赖那里化解西方民众对我们的误解办好奥运会远比和搞什么放弃基本原则的谈判有效的多.以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处理藏独问题,即使不是刻舟求剑,说舍本逐末是不为过的.无他,不能权分利弊形势而已.

达赖回不来了是定数

当年红教独大,仓皇出走热河的5世达赖献西藏于康熙,大军由西康入藏后从此黄教才在西藏有了安身立教的根基,而雍正通过金瓶掣签制度外带乾隆又通过明文禁绝红教活佛转世的诏令,至此奠定了两百多年的前后藏共治制度.看来,此际这个达赖回不来了不是说现在的这一世,而是说达赖这一支是别想回西藏了.跳过这一层说西藏问题,都是空谈.只是,现在有点轮回的味道,怎么来的怎么去.即使你是活佛也不能例外.

最后说一句,自古政教政教,从来没有什么宗教脱离群众基础和政府支持能成什么气候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能在世界范围传播与扩散都如是.反过来的例子不外乎犹太教祆教和白莲教.大体如此.

抱歉有史料错误:

更正连接

http://www.talkcc.net/article/1510994

嗯?没有吧? [ 雪个 ] 于:2008-03-29 10:34:02

五世达赖的时候西藏掌权的是白教,噶玛政权。噶玛巴确实对黄教打击很猛,所以五世达赖与四世班禅去青海招来了蒙古人,达赖从此掌握了西藏的政权。此事实际是四世班禅为主谋。

清大军进藏应该是福康安带兵的那次,乾隆时期的事了。大清很厉害,一直打到加德满都附近才停下来。

另外停止转世的是红帽活佛,不是红教的,是白教里的一支。黑帽这一系就是噶玛巴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