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例行】电影,且看且记Ⅱ-08 -- 浮碌的惜恩

共:💬17 🌺1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电影,且看且记Ⅲ-08

I'm Not There:不了解鲍勃·迪伦的音乐和故事很难把这部传记电影看的明明白白,我就不太了解他的音乐,听过好些次都无法深入其中,可能是因为年代的关系,对其歌词记表达的故事与感受共鸣不多,而他的音乐重点就在于歌词,旋律多是简单曲调的迭加,吟唱的音乐重点还在于歌词(个人感觉)。所以不是系统的带着背景的研究着听,很难听得投入。影片还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传记方式,以不同的角色故事演绎着鲍勃·迪伦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故事,同时使用许多不同的艺术手法,或纪实或玄幻的非常主观的陈述与表达着与迪伦相关的包罗万相,因此全部理解起来有些难。不过即使不了解故事与背景,电影所带来的观看感受还是很奇特的,许多视觉和听觉上未曾如此体验过的感受仍能吸引着眼球与注意。看不明白就姑且作个体验派。

Rambo Ⅳ:系列作品的主角已经成为大叔,和同样大鼻子的大叔成龙一样,这个年纪还得在影片中“拼命”,实在也不容易。成大叔现在拼的是技巧和搞笑,史大叔玩得还是暴力与冷酷。这一集的已经把暴力渲染到新的高度,血淋淋的尸块漫天飞舞……,到不能怪好莱坞这又是在极度宣扬暴力,很不合谐,人家这不过是以暴力的呈现来反对暴力,就像“艳照门”,大众们以对道德沦丧的热情观赏来修身养性呼唤道德,嘿嘿。影片故事的方式还是老套路,比之画面暴力效果的登峰造极(好像还谈不上能达到暴力美学的高度),这次的周折简单了一些,几个配角设置的依然老套,暴力与宗教的争论也是老生常谈,到是给极端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调调里加入了一些“不放弃不抛弃”战友“情”,算是有进步吧。影片的结尾做的挺好,上一个镜头还是Rambo自上而下战神般俯视战场残迹的背影,以为又要夸大个人英雄的厉害,没想到后面就转到了他的故乡,告老还乡去看望老Rambo,虚假的神还原成血肉的凡人,暴力与温情的对比让调子一下高上去好大一块。回老家加上影片中回顾了前作各个精彩镜头,这一系列不知道是不是该结束了,还是结束了吧,人和故事都老了。这一次背景不是越南不是阿富汗(好像他也没去过伊拉克),而是到了去年的热点地区缅甸,编剧到真是与时俱进,开篇时也没少利用当时的新闻素材来渲染Rambo的师出有名、师出正义,很多朋友因这样的有色眼镜视角觉着不爽,其实不必,他们也不并想拿电影为缅甸人民“伸张正义”,那样还真高看他们了,他们只是把别人的惨境当成一种与己无关的谈资,还是就像“艳照门”,谁会去多管出镜明星们的“尴尬”与“哀怨”,看热闹的就是看个热闹。

Enchanted:自打不相信童话后就比较喜欢看此类电影,童话人物来到现实生活中,在受到现实世界的影响不再低幼的同时,以童真、率直来影响现实中的人物,发生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再加上一个正义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结局。这样的故事让人轻松又不会觉着幼稚的可笑,也真还能唤起心灵中简单、纯真的一面,多少会为之产生些共鸣,这样的电影一般都是讨喜的。套路都是这样,精不精彩就要看故事讲述的如何了。其中人物是此类电影最重要的关键,塑造好一系列令人喜爱或是厌恶的人物,让观众印象深刻,电影就成功了一多半。这一点,此片做的就很不错,两位主角自不用说,充分表现出类型人物的特色,不过最出彩的还是两个配角。一个是那只有趣的华栗鼠,这是迪斯尼的特长,看着它用肢体语言讲述复杂的阴谋,一人分饰两角时的传神表现,让人想起了大话西游的普提,让人在为剧情担心的同时更被逗乐,而获得了轻松。另一个就是那个小姑娘,戏没有华栗鼠多,但每一个表情、对白都很是动人,以孩子般的仪态表达出一些严肃的主题时,无法不让观众的大人们为之动容。比之其他电影中类似的孩童角色,这位小姑娘还是表现出了自己的人物特色,此点并不容易。除了人物,影片的表达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时采用了舞台剧般的音乐形式,在交响乐队的伴奏中,许多浅显直白的对话也就变得有趣丰满了很,更与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对话形成对比,映衬出两个世界的不同。总而言之,本片在同类型电影虽然说没有非常大的突破,但仍做出了自己特色,很好很娱乐。

August Rush:缘分“听”注定。缘分只是排列组合的巧合,本没有什么能注定,只是在当时庆幸、过后回首的时候才去设定、编排一个理由,让相识相知相交显得更加生动和美妙,浪漫与温情得以其所。而电影本来就是编排好的,缘分就可以应用其中,设置出动人的巧合故事,赚人眼泪。本片设置的用来串出缘分的就是用来 “听”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自然界的、城市里的各种动静,特别是许许多多种类各不相同的音乐、演唱,观看的时候不妨将音量调大些,用心去听,不放过一点点声音,听得越多越仔细,得到感悟的就越多。就像剧中的小男孩,可以听到别的人听不到的许多,就能够理解表现出超越常人音乐……最近有人说我太敏感,像这个孩子一样敏感些不是挺好嘛,心思细密感受到的多了许多,可以想的更多……那怕有因为杂音的辛苦,也挡不住思路婉转千徊的快乐。当然比不上影片里孩子 “听”而得的这样的神奇,这样的神奇,不仅仅是他还有周围许多角色们“听”到的神奇,让整部电影如同现实社会中的童话剧。情人的缘分,父母与孩子的缘分,母女、兄弟、伙伴、师友……,用“听”的神奇串出了这许许多样的缘分。虽然很多,因为是用童话般的手法处理,电影并不显得杂乱,而是更加的简单、趁纯粹,在简单纯粹中让各种感情更加真挚,打动人心。到了后面,神奇的有些过分童话要变成了神话,并散发着宗教的“辉光”,还好,及时用世俗的利将神话拉回到生活,再用最简单的父子音乐对话,让“听”之而来的音乐互相交响,回到了缘分纯粹的美妙。最后的结局时的宏大场面也都基于音乐本身来营造气氛,并没有过分渲染感情的泛滥,当最高潮的时候却信手一收,让音乐与感情在醇厚中得以隽永。“听”的电影可听的很多很多,用心去听一定很有收获。除了可以“听”的,可看的也很多,尤其是几位演员的表演,巧克力工场里的小男孩长已经长大了许多,演戏的功力跟着大涨,影片中许多时候表情并不丰富,却能在细微中展现阴晴圆缺。女主角在上一部的Waitress里表现的就很惹人怜爱,同样类型的角色很适合她的发挥。男主角俊朗的外表后面的戏中因为经历挂满着岁月的风霜,适当的表情处理显示出生活般的真实。大鼻子老戏骨这次出演了一个复杂好坏人,戏不多却一样诠释出从角色个体角度对故事应有的理解与反应。其他配角也一样像模像样的到位,共同演出这样一部精妙动人的“听”的电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eter & the Wolf:奥斯卡这个奖到是评得有些道理,动画短片奖应该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与一般流行的卡通片以制造华丽、有趣场面为乐事,本片却胜在对细节的表现,真实的场景中光和影的多角度运用,让观众注意力牢牢的被故事所吸引,为其中的童趣而会心一笑,为故事的转折来担心,最后被结局小小的意外一下。没有一句对白,还省了字幕。不长的影片还有着恩怨转化的深刻主题,有些意思。有人居然说本片是小男孩和狼的背背山故事,这都哪儿和哪儿啊。

Southland Tales:末日电影里的异类,充斥了太多太多杂乱无章的异像,160分钟的影片也不知道说明白了什么事,怪不得连主演都说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各类镜头、人物、特效堵塞了思维,只剩下混乱。

The Kite Runner:难得讲述阿富汗人生活的故事,几个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所面对的不同成长经历。从影片中可以了解他们特色的游戏、婚礼,更多的还是人类成长中共通的一些道理。父亲希望小时候孩子学到的,有得很快可以学会,比如风筝的游戏,可有的未必在成长中能够获得,比如怯懦,并不是说说想要就能得以克服。每一代人有着不同的性格、面临的环境与成长历程。但在不经意的时候,父亲本身的行事方式已经在潜移默化的点点滴滴中产生着影响,当孩子长大以后需要担当的时候,还会犹豫,可最终还是选择了勇气。所以,面对孩子的时候,身教更重于言传。电影还有友谊的力量等其他内容,不同人在不同时刻观看时重各自不同,因为朋友的一篇文章,这时候才更注意到上面这些内容,看电影还是件很主观的事情。

Orfanato, El:一个灵异却不惊悚的故事,最吓人的也就是片头字幕时的撕墙纸,而这只是算是个故意的误导。片子很长时间都显得节奏太慢,在妄想症还是灵魂故事里猜来猜去,精彩的好像只有那个“跳大神儿”的场面。不过到结尾时开始有趣起来,谜底渐渐揭晓,意料之外的故事原来是这样。最后的重点在于母爱和关怀,歌颂母爱,呼唤对孩子世界的更多关怀。墨西哥电影看的不多,与西班牙合拍的这一部算得上很不错,超出预期。

Lions for Lambs:一部形式上很简单的电影,就像是部多幕剧,场景简单,朴素的好像没有什么技巧。再加上主题关于政治、反恐战争、理想……,没有太多激烈的情节起伏,如果内容也简单,很会令人觉得闷。还好电影以几场辩论为主,在犀利的言语交锋中,引领着观众去思考、思辨,几位不同形象的主角也很好的展示了角色的性格、人格魅力,在朴素的形式下赋予影片深刻、丰厚的主题。看看这样的思想灌输似的的电影也是种脑力体操,跟着做一场反战的体操收获还不错。

Tropa de Elite:虽然不是一个导演,本片与《上帝之城》、《天使之城》可以看作是一个系列,叫成《魔鬼之城》也挺合适。前两部都是以平民以毒犯为视角,这一次主角是警察。同样的不同“山头”里发生的故事,这次更加的暴力和疯狂,没有了正义,只有在环境、系统中为了自己追求的拼杀。前半部分交待这种环境和体系有些琐碎,后面开始直接描述“精英部队”时节奏明显加快,给观众比较畅快的观看感受。不过本片的故事除了视角与以前的巴西此类电影不同之外,故事并没有更为新奇动人,对主题的挖掘也略显不够。

The Mist:灾难恐怖片形式的伦理片,影片的重点并没有放在以恐怖的故事和氛围来刺激观众(也已经做的不错了,许多场面比较“有形”的),而是着重展示了恐怖环境之下人与人间的人性斗争,正义与懦弱,人性的善良,宗教以及科学的疯狂,成功刻画出系列人物都以自己的个性表现出灾难下的不同反应与选择,直到最后的越来越多的伤害,胁迫观众跟着沉重的反思。此类体验还是不错的,不过不管是故事还是背后的思考都显得稍微简单了些,仅似一场简短的恶梦,没法令人深入其境。片尾字幕在音乐结束时回到电影结束城面的音效,比较有特点。

Black Irish:一个“倒霉”孩子和他“糟糕”家庭的故事,一切都很不尽如人意,没有什么能让自己开心与欣喜。就连最喜欢和最擅长的事也都只是不愿待在家里时消磨时间的副产品。可能已经适应这样“恶劣”的生长环境,并不会因为这些失意与消沉,坚持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接受着琐碎生活中好像没有尽头的磕磕绊绊。许多事情原来并不如表面上那样,家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堪的原因,了解得的多了,更加会为他们担当,这个家里最小的人物却让家人们慢慢走回到一起…… 简单的家庭电影,没有多少光鲜的描述却令人深刻感受到家的意义,家人与共的意义,让观众不得不为之动容。

Warchild:战争过后,许多伤痛需要慢慢的愈合,本片就是这样一个愈合伤口的故事。为了孩子,去寻找,受苦受难,见到了却未必得的到……电影用细腻的客观视角冷静的讲着这样一个动人故事,故事已经很能打动人,也就不用去刻意渲染什么气氛,恰到好外的镜头语言已经足够。最高潮时的镜头很唯美,却嘎然而止,仍就回到冷静的细节描述,克制之中,感情却显得更加澎湃。

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Tim Burton的电影总有着他独特的个性色彩,“哥特”风格的背景、人物造型,诡异而多变的绚丽色调,富有想像力的离奇故事,每一部都是一场另类的视觉盛宴。此片尤其如此,且不说故事的起伏和音乐剧的表现手法(本来也就是脱胎于百老汇音乐剧),仅仅是镜头方式与画面效果也足以令人为之振颤。从片头字幕开始血腥与绮丽的色彩就一直冲击着观众的视线,同样是设置了一个似幻似真的故事背景环境,城市与建筑还有天空中的黑烟独特而意味深厚,在这样色调的映衬下,人物造型的组合如同是一场另类的时装秀,每一个画面截取出来都在表现着独特的异类美学。许多特效的运动镜头和倏忽而过的特写都极具风格的显示出导演的镜头功力。加上气势宏大的音乐与配唱,整个电影总在让人如同身如幻境之中,体会与其他电影截然不同的观赏体验。故事情节也无法忽略,虽然结局很容易就能猜得到,但在导演独特电影手法的讲述之中,这个因被他人裁决而受伤害再来自任裁决者报复他人的故事好像更加显得能控制住观众的血脉喷张。

Du levande:影片通篇都使用高光的固定镜头,高光的效果看起来像是在天堂,或者与本片更恰当的说法像是在医院。固定镜头(个别镜头偷偷的在极缓慢的拉近)就像是放在城市里各个角度的监视镜头,不为所动的看着城市里的一切。电影就是这样在记录着一系列人物生活,有关联没有关系的没有主次角之分的一系列人物多是目无表情的,可能在一个场景中为主要角色,而在另一个场景中就一动不动做为布景。内容与主题就这样一场场的在那里自说自话,想要表现的很多,虽然很空泛,却有着很强的象征意味。生活极端概括了就是电影这个样子,每个人都很卑微,都有自己的压抑与释放,在麻木着在追求着在失败着在梦想着。无论怎样,还是一样要生活下去,因为,你还活着(You, the Living)。瑞典导演四年而成的作品的,内容与内涵都很丰厚,但观赏体验有些累人。

Into The Wild:开始只当个是个另类人生的传记片来看,咱没有这种幼年时的遭遇自然没有这样的想去社会逃避,看看人家折腾的热闹就挺好玩,不用去深究。不同时空的剧情交错交代现在已经是常用的手段了,影片中规中矩的展示着最后和之前的事情,荒原中与一个人在路上时的所见所闻所遇果然如同主人公所言,“新的经历才会有新的灵魂”。如果主人公只是这样为了目标不为所动的坚强下去,也还是只当个离我们很远的传奇故事来看,可不是这样,看到他和朋友争论逃离社会而有些词穷的时候,看到他想给家里打电话却没有行动的时候,看到他和临时的“家人”相聚而欢却又不得不离别的时候,明白了在他心里,这样的逃离也有着太大的代价。他在家庭里没有得到的温情在一路上都得到了,信念却无法让他驻足停留,只到最后在体力虚弱之极时写下的“快乐只有与人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理解他的行为之后最后的剧情的悲剧感显得是那样的沉重。每个人或多或少总有些在逃避,时常会更新一种活着的方式,影片主人公在这样的坐标轴上走得很是极端,我们不会走那么远,希望能够保持住“新灵魂”与“真正快乐”之间的平衡,代价与所得总是公平的,走得越远可以看到不同的精彩,快乐与代价基于自我的选择,不要太悲剧也不能让自己太不甘心。电影将主人公看到得到的精彩用华美的镜头语言展现的异常精彩,不用去感同身受也能体验到这种行者的自由与快乐,在路上只有一个远的目标没有什么别的欲与求,这样获得到每一片快乐都是一种惊喜。最后时刻的孤独与痛苦也在镜头中表现的冷酷而残忍,镜头上的对比让主题更显得刺痛人心,好的电影总是这样,让主题在镜头中无限的放大。Emile Hirsch演的很是辛苦,既要去尝试许多危险的“极限”运动,又要在最后变得很瘦。

Wristcutters: A Love Story :煞费苦心的设置了一个自杀者的“天堂”,好像自杀了也不怕,不过其实还是在劝解不要去自杀,因为即使在天堂里,要找到爱还是得想办法回来……设置的“天堂”很有想象力,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好玩的情景与效果。看着有意思又不会很累的电影。

There Will Be Blood:看完后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石油黑金裹着的工人被钻杆砸中时绽出的那一片血雾,这一场景如同封面,概括了整部电影的主题。石油黑金带来的财富力量令人叹为观止,而井架的升起、石油的喷涌、管道的延伸、财富的绚烂,这一切的生机勃勃,然而,在这样的的活力之中,总是伴随着丑陋、势利、阴谋与牺牲。电影还稍带手的戏弄了一把宗(邪)教。内容丰厚、场面宏大的“大片”,不用多言。

Dan in Real Life:受了中文译名的误导,以为是个很温暖很生活的亲情故事,开场部分确实如此,生活在小磕绊中前进着,三个孩子与单身父亲,管理与成长,其间的小冲突好像是电影的主旋律。书店里的偶遇让故事起了变化,心扉敞开的甜蜜敌不过时间的逝去,意犹未尽却还有着美好的希望与企盼,爱情开始成为主调。故事突然一转,遇到的又遇到,只是……电影风格到这时还是很生活的,一些用来强调主角心思的细节设计并没有显得突兀,不过情绪到是开始变得有些喜剧化。等到 Pigface出场时就很戏剧化了,这个角色设置的过于面具化,一出场似乎就能想到最后她的结果。好在这场戏很快就过去,主角的被煎熬才是主旋律,希望燃起,有所期盼,到惊异,失落,酸楚,怨气……,情绪的变化被一些小桥段渲染的令人同情又觉着有趣。被心动的爱的感觉与大家庭的欢乐亲情一起打动着,也同角色们一起沉浸其中。除了故事,电影还具备一切别的好看电影的因素,音乐、景致,生动的配角们。难得的是在轻松的观看过程中还会让人有一些思索,得到一些启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Walk Hard: The Dewey Cox Story:这一两年关于音乐人的传记片着实不少,可这一部同其他的大不同。开始还算正常,从挥刀误伤开始,让观众明白,原来是想样讲故事……夸张的超现实表现手法猛然让人不太好接受,适应下来却会觉得如此使用的妙处。回忆本来即是非常主观的事情,有些想像中的夸张也算应有之意。音乐仍是主题之一,摇滚怎么从Blues和民谣出派生出来,与毒品、性自由的共同泛滥,与主人公的生平纠葛在一起,人性的复杂,可恨与可悲,顿悟与觉醒,到最后一次舞台演唱时化成了慨叹。顺便还用访谈和漫画“调笑”了同期的大师Bob Dylan与Beatls们,好玩好笑之中仍是使人唏嘘。

PK.com.cn:号称中国首部互动电影,互动到没怎么看得出,网络艺术的痕迹却很是明显。意向化的超现实表现手法之中,漫画、装置艺术、街舞、音乐等等新新艺术原素充斥其中,对了,还有广告,令人在眼花聊乱中猜测主题。艺术是挺艺术的,给人的体验还不错,但由于故事的薄弱,形式大于内容,难免会让人觉着闷。

Outpost:看了半天才开始越发的不寒而慄,本来就讨厌在一个密闭空间中的残酷电影,又加上人类最阴暗面代表的纳粹余孽,还是以灵异的方式出现,实在是,看着很累。除了气氛如此,还强调着血腥,刺激着人的感观。连最具横扫一切的暴力气质的枪火都不能消灭的杀人机器,世界真是出了问题,不管是出在科学家还是政治狂人。雇佣军同样是可怜的杀人机器,在一个个被杀的过程中重复着反对暴力。

P2:开场的音乐还是很温柔的,知道是密室类的惊恐片,这一柔更表明导演要开始“玩”观众了。设定一个封闭的场所,柔弱者面对变态扭曲的追求者,有些“主义”的话从另一个角度观看职场的纷扰,当一种手段不能达成目的,自然而然的换成暴力,施暴者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只能用常人不愿意使用的暴力。在暴力中惊恐,逃脱,被追击,求助,此类电影外力是不会在中段的时候就来救助弱者,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当被欺侮的痛恨转变成复仇的以暴制暴时,电影自然也就快要结束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