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事件】【原创】 同西安事变有关的几个人物的小故事 -- 阿康

共:💬6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钱当年巨帅. <人物>杂志N年前有介绍他的文章

钱学森夫妇的文章

作者:金庸

十年之前的秋天,那时我在杭州。表姐蒋英从上海到杭州来,这天是杭州览桥国民党空

军军官学校一班毕业生举行毕业礼.那个姓胡的教育长邀她在晚会中表演独唱,我也去了览

桥。

蒋英是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的女儿,当时国民党军人有许多是蒋百里先生的学生,所以

在航空学校里,听到许多高级军官叫她为“师妹”。那晚她唱了很多歌,记得有《卡门》、

《曼依?郎摄戈》等歌剧中的曲子。不是捧自己亲戚的场,我觉得她的歌声实在精采之极。

她是在比利时与法国学的歌,曾在瑞士得过国际歌唱比赛的首奖,因为她在国外的日子多,

所以在本国反而没有什么名气。她的歌唱音量很大,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

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

他后来与我国著名的火箭学家钱学森结婚。当钱学森从美国回内地经过香港时,有些报

上登了他们的照片。比之十年前,蒋英是胖了好多,我想她的音量一定更加大了。

最近在内地的报纸上看到他们夫妇合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对发展音乐事业的一些意

见》,署名是蒋英在前而钱学森在后。我想这倒不一定是“女人第一”的关系,因为音乐究

竟是蒋英的专长。

这篇文章中谈的是怎样吸收西洋音乐的长处,和怎样继承我国民族音乐遗产的问题。他

们认为我国固有的音乐有很多好处,例如横笛的表演能力,就远胜西洋的横笛(西洋横笛用

机械化的键,不直接用手按孔,所以不能吹滑音),但西洋音乐也有很多优点,要学习人家

的长处,就必须先达到西洋音乐的世界水平。目前,我们离这水平还很远。

他们觉得目前对民族音乐重视不够,像古琴的演奏就大有后继无人的危险。我国歌剧的

歌唱法与外国歌剧是完全不同的,而我们对所谓“土嗓子”的唱法还没有好好地加以研究。

火箭学家对数学当然很有兴趣,所以这篇文章有很多统计数字。他们假定,一个人平均

每四个星期听一次音乐节目(歌剧、管弦乐、器乐或声乐)决不算多,假如每个演员每星期

演出三次,每次演奏包括所有的演奏者在内平均二十人,每次演出听众平均二千人,我国城

市里的人口约为一亿人。火箭学家一拉算尺,算出来为了供给这一亿人的音乐生活,需要有

八万三千位音乐演奏者。再估计每个演奏者的平均演出期间为三十五年,那么每年音乐学校

就必须毕业出二千三百七十人来代替退休的老艺人。再把乡村人口包括在内,每年至少得有

五千名音乐学校的毕业生。如果学习的平均年限假定为六年,那么在校的音乐学生就得有三

万人以上,假定一个音乐老师带十个学生,就得有三千位音乐教师。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最低

限度的要求,但目前具体的情况与这目标相差甚远。他们谈到最近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音乐

周,认为一般说来还只是业余的音乐水平。这对科学家夫妇又用科学来相比:“业余音乐是

重要的,但正如谁也不会想把一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寄托在业余科学家们身上一样,要发展我

国的音乐事业也不能靠一些业余音乐家们。”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味,正如他们这对夫妻是科学家与艺术家结合一样,这篇文章中

也包括了科学与艺术。

在自然科学、艺术(西洋部分)、体育等方面,我国过去一切落后,现在,在自然科学

上,有钱学森、华罗庚等等出来了;体育上,有陈镜开,穆祥雄、张统等等出来了:音乐

上,现在还只有一个傅聪。艺术人才的培养确是需要很长的时间(不单是某一个人学习的时

间,还需要整个社会中文化与传统的累积),但既然有这样好的环境,又有这样多的人口,

我想四五十年之内,总有中国的巴格尼尼或李斯特出现吧,六六十年之内,总有中国的贝多

芬或柴可夫斯基出现吧!从历史的观点来说,那决不是很长的时间,问题是在于目前的努

力。

(金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